愿我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Memory@

<p>  今天拂晓,哥哥终于如愿带着镇上开的出行证明奔赴武汉协和医院抗疫最前线。他走后,家里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少了些欢声笑语。但生活从来如此,有聚有散,没有不散的筵席。每年年底,我们从外地回到家乡,短暂团聚后,又匆匆而别,回到各自的城市打拼,再次迎接下个相聚。</p><p> 然而,今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让我们的启程时间变得遥遥无期,如同亿万返乡者,我们待在家中等候官方通知。或许这看似不幸,却让我们一家人时隔20年,再次能够相聚这么长时间。在这半个多月中,我们的身份不再是成年人,而是一群久未归来的少年,一夜之间仿佛又回到了孩童时代。过去很长时间里,我们怀念的儿时场景,有趣的事情,在这段时间又再次一一重现。我们整理旧书,上山砍柴,比拼厨艺,月半照灯,每天过的既充实又开心,难忘的时光永远值得纪念,有人用相册,有人用文字,而我想用相册记录画面,用文字记录相处的点点滴滴。</p> 新居之喜 <h3>  去年底,老家迎来新居之喜,爸妈预备着年底办酒席。按照乡下习俗,需要贴对联,写对联的事自然就交给哥哥了,我的字写得不好,就负责打下手,帮忙裁纸,协助爸爸贴对联。</h3><h3> 下图是已经贴好的对联。</h3> <h3>  马上要住新房了,我和哥哥难掩心中的激动。为了把新居装扮得更加漂亮,他特地网购寄回了很多灯笼、彩灯、贴字等,不得不佩服他的细心。下图是他在楼上给彩灯摆图案,我在楼下确认,图案是“I❤HL”,代表意思“我爱横林”。</h3> <h3>  这是在杀年猪,一年一次,每年都是等我们回来再杀,杀过年猪,年味就有了。</h3> 整理旧书 <h3>  新居搬家前,爸妈特意将我们学生时代读过的书打包好,尽管多次搬动,依然保存完好,说是留给我们回来再整理。今天恰好大年初一,外面又下着雨,闲来无事,就和哥哥一起把所有的书整理了一遍。</h3> <h3>  下图是小时候上学用的小木箱,在那个年代这是寄宿生的标配,用于存放米油盐和干菜。</h3> <h3>  整理后重新打包好的书。</h3> 全民运动 <h3>  这段时间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政府通告要求各家各户在家隔离,不得外出串门。幸好去年底,买回乒乓球拍和羽毛球拍,正好可以打打球,增强抵抗力。</h3> <h3>  弟弟和爸爸在打羽毛球,这个场景上次出现过还是孩童时代,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h3> <h3>  视频中,哥哥在跑步,弟弟和爸爸又转战另一个战场,你来我往,究竟谁更胜一筹?</h3> 砍柴 <h3>  天气晴好,磨刀霍霍向柴禾,这是从小到大一直热爱做的一件事。上班后,尽管大家在家待的时间不多,每年春节期间还是会去山上小转一圈。今年因为疫情原因,大家有了充足的时间上山砍柴,可谓有失有得。</h3><h3>  兄弟三人整装出发,前面是哥哥和弟弟,像极了小时候,只是这次哥哥怎么没走在最前面呢,要知道小时候,都是他带队,我和弟弟在后面跟着。</h3> <h3>  这是我和弟弟,脚下的路在小时候还只是一条小径,2012年拓宽的。</h3> <h3>  砍了一会,后面又陆续来了几个人,队伍一下子壮大了很多,大家有说有笑,气氛甚是融洽。我不禁想到,如果不是这次疫情,这样的场景估计很难出现吧。</h3> <h3>  堂妹放下功课,也跟随过来体验,姿势还挺标准,我们笑道。</h3> <h3>  在看什么呢,这么有兴致,特别是哥哥的神情,我凑近一看,原来是叔叔在砍一根大栎树,这是一根好柴。对于在山里长大的人,上山砍柴都会选好柴,因为它们耐烧,如果发现好柴,都会很兴奋。</h3> 厨艺比拼 <h3>  砍了几天柴,天又开始下起雨来。于是,我们又围着火炉讨论决定,从明天起,仨兄弟轮流做饭,比谁做的好吃。</h3> <h3>  第一顿是弟弟做,这是他在炒菜。他厨艺不错,我们就开玩笑说,多年后再办酒席,由他掌勺。</h3> <h3>  我也没闲着,按照朋友推荐的秘方,做了一道凉拌荠菜,还算成功,端上饭桌不久,就被一扫而光。</h3> <h3>  弟弟做的菜,基本来源自家菜地,是真正的绿色有机蔬菜,他说有助减肥。</h3> <h3>  兄弟中,我厨艺水平靠后,比拼厨艺,着实没有优势。不过比起做这个,我自诩第一,图中是老家所在县城的特色美食——包坨,最多一边是我做的。</h3> 清扫垃圾 <h3>  这些年,乡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家乡也不例外,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生活垃圾的产生,这给原有的绿色家园带来了极大破坏。近两年大家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奈何聚少离多,一直没时间清理。这两天,在一个威望长辈的号召下,哥哥组织左邻右舍开始行动,清理家园周围的垃圾。</h3><h3> 下图是大家在清理垃圾的场景。</h3> <h3>  这是清理后的画面。</h3> 手工豆腐 <h3>  豆腐作为一道居家美食,一直深受家人喜爱。近些年,家里很少种植豆子,平时吃的豆腐大多从镇上的豆腐作坊采购。吃腻了买的豆腐,大家都想念过去吃的手工豆腐。恰逢这几天阴雨绵绵,又赶上元宵佳节,我们便再做了一次手工豆腐,解解馋。<br></h3> <h3>  这是妈妈在“醒浆”。</h3> <h3>  哥哥和爸妈三人在合力滤渣,即将包布中的浆水用力挤出,人多力量大,两桶浆水很快就过滤完了。</h3> 元宵照灯 <h3>  回想起来,距离上次我们兄弟一起照灯已过去近20年,这期间偶尔也照灯,但从未能像今天这样聚在一起。不知道下次一起,又是什么时候了,也许很久,也许没有机会了。所以,这次照灯,除妈妈在家准备晚饭外,其余的我们都加入其中了。</h3> <h3>  这是弟弟在点燃松木,在我们这月半照灯,虽习惯用蜡烛,但也保留了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即用松木代替蜡烛。</h3> <h3>  大家分工明确。</h3> <h3>  晚上,我们又在屋旁的空地烧起了一堆火,来了个篝火晚会。</h3> <h3>  月半的烟花表演,给寂静的夜空带来了几分热闹,美丽的烟花似乎在祝愿我们前程似锦。</h3> <h3>  也许正如诗人艾青说的那样,为什么我眼中常含泪水,是因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每次回到家乡,我们喜欢像儿时一样到山中转转,或挖笋或砍柴禾,去亲近这片热土。这个春节我们经历的点点滴滴,不知下次出现会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正值我们退休,早已不复今天的风华正茂,亦或父母年迈。但不管在外闯荡多久,愿那时归来,我们还是少年时代的模样。</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