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轶事25《南贾村、东南贾村、庞庄村村名变迁初探》

音十

<p>(清光绪《续修崞县志》地图)</p><p><br></p><p> 三年前,我在山西省图书馆查阅清光绪《续修崞县志》时,在村庄章节里,看到有一庞庄的村名,联想到小时候在家乡时,老人们常唠叨到庞庄,同时也记得小时候与王家崖、街上的小孩或打群架或开火时,他们称赵樊贾姓居住在这一带的人是庞庄家,因此庞庄这一村名引起了我的注意。</p><p> 这部县志写于清光绪8年,这一年应该是公元1882年,该部县志将崞县分为东、西、南、北、同川五个乡,村名有440个,庞庄村与东南贾村、西南贾村同列在东乡。</p><p> 随后,我又查找比此更早的清乾隆崞县县志,可惜里边没有村庄这一章节部分。</p><p> 我有点不死心。</p><p> 说到此,还得再说一下历史上的崞县县志,除清崞县志2部外,明崞县志也有2部,是崞县最早的县志,可惜这2部县志大陆已经没有了,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原平文联原主席张美庭先生曾委托朋友在台湾故宫复印了部分章节,我便请他查一查他掌握的明崞县县志,答复是明朝县志只有南贾村,没有东南贾村,也没有庞庄村。</p> <p>(清光绪八年《续修崞县志》东乡村庄)</p> <p>(1948年崞县地图)</p><p><br></p><p> 去年,我看到过一张1948年的崞县地图,这张地图里有东南贾村,却没有庞庄村。</p><p> 到目前为止,就我个人所目,庞庄村出现在典籍中,只有在清光绪8年的崞县县志里,是唯一的一次。</p><p> 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个人认为以前的村庄其实不太重要,自然村落的组织管理职能主要靠都甲制和自治的家族制,税赋、兵役、安保等管理有二制足矣。村名仅仅停留在叫法上,大家知道一个具体的方位就可以了。</p><p> 也在去年,我们在善护山下的龙王庙(也称大王庙)遗址,看到一块残碑,上刻有此庙由南贾村、蔡家岗村、东庄村三村共建,那东庄村又是哪呢?因为这块碑上刻有大量的王姓名字,这个东庄村很有可能就是现在的东南贾村王家崖。同样,东庄村村名现在也消失了。</p><p> 再比如,在1948年的那张崞县地图里,有个西底村,我看了半天,方位就是现在的东荣华村,小时候记得也叫河起底村,现在这个西底村,也消失了。</p><p> 明清时期,包括民国中前期以前的村长和现在的村长职责权完全是两回事,好多人看过小说《白鹿原》,白鹿原开始设立村公所大致在民国时期,鹿子霖通过关系鼓捣了村公所一把手的位子,族长白嘉轩很是不屑,也就是说,明清时期的村庄是没有村级组织的。</p><p> 另外,明清时期,有资料显示,当今的东南贾村,赵庞两姓,属于大南上都,其他王张樊贾等十几个姓属于南贾都,一个村,分属两个都,令人诧异。</p><p> 返回来再说一下庞庄,家族19世顺治珍藏有清道光年间的一些资料,里面就有东南贾村庞庄街的叫法。另外,东南贾赵氏家族八世祖赵邻魏,在清顺治四年,为救崞县知县范印心慷慨就义,清光绪八年的《续修崞县志》里有他的小传,里边的说辞是:赵邻魏,南贾人。</p><p> 所以,以前的村名老改来改去,主要是村名不太重要的原因。</p> <h3>(《远山》赵润才摄影 摄影地为东南贾大沟崖)</h3><h3><br></h3><h3> 正是由于我对光绪续修崞县志里庞庄村这一地名的兴趣而引发的探讨,使原平一些地域研究者知晓了崞县(原平)历史上还有个庞庄村。</h3><h3> 去年正月,内蒙土左旗陶斯浩村的赵氏宗亲赵雄飞一行,提着他们始祖是从崞县庞庄村迁走的信息,不远千里驾车来原平寻祖,走了大半个原平,甚至走到了辛章(离东南贾村庞庄街约10公里),也没问到这个庞庄村,因为现在的原平人没人知道庞庄了,包括现在居住在庞庄这个地方的居民也是隐隐约约知道些,陶思浩宗亲也只好悻悻返回了内蒙。好在现在网络发达信息便捷,后来就是靠我们一块探讨庞庄村的一些人互通信息联系上的。</h3> <h3>  (《雾锁神沟》赵润才摄影) </h3><h3><br></h3><h3> 综上,我们的居住地,明朝以及清初期叫南贾村,清中期以后叫东南贾村,清末期有时叫庞庄村,有时叫东南贾村庞庄街。</h3><h3><br></h3><h3> 初稿于2020.2.10</h3><h3> 家中防疫时</h3> <h3>清道光年间的藏品(赵顺治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