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岁月一一一纪念老山作战三十周年

南山松

今年,是我们参加对越防御作战三十周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三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三十年前的老山前线炮火纷飞,枪林弹雨,多少闪光的年华留在了南疆红土地上;三十年来魂牵梦绕,尽管早已退役,虽是苍颜皓首,但我依然珍惜这段参战的历史。军人能够走进战场这是我们的骄傲与荣幸,我们无怨无悔,因为共和国的旗帜上有我们血染的风采! 1986年12月初的一天,我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集团军,奉中央军委之命,开赴云南老山前线执行对越防御作战任务。 这一天,我们 这些铁血男儿,肩负着祖国的使命,怀惴着雄心壮志,从高庄军营开拔,驰过中原大地,越过三秦峻岭,穿过巴山蜀水,进入云南边陲。也就在这一天,我们义无反顾的从和平走向了前线,走向了硝烟弥漫,投身于展现军人价值的战场。 三十年前的那个傍晚,部队从大郭村站装载登車,火车缓缓开动的瞬间,留守的战友和家属们频频向我们招手,有的已泪流满面,真有点生离死别的感觉。这时刻,团长站在后卫車箱最后面的平台上,以军人的标准姿势向送行的人群敬了一个军礼 。这个礼,代表着出征将士无限的眷恋和敬意;这个礼,对后方亲人寄托着无限的希望和责任。 “垂泪一别人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 我清楚地看到,南下的官兵很多已是热泪盈眶, 家属们更是泪满衣襟,让人由衷生发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之感慨。 时任27军军长钱国梁和军参谋长等首长到車站为先遣部队送行 当地政府领导和群众到車站送行 出发前团首长检查行装 参战部队登車待发 送战友、踏征程 赴滇作战开进途中,二连指导员在列车上作战前动员 二连的战士们在列车闷罐车上睡觉 途径西安車站,与团长、教导员、付营长合影留念 中越边境之战,是在越南刻意恶化双边关系,不断边境挑衅后发起对越进攻的。通过教训越南,使其收敛扩张势头,客观上支援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从79年自卫反击到对越防御作战,部队轮换作战已打了近八年,不仅打击了越南的嚣张气焰和膨胀野心,也维护了我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同时促进了东南亚的和平局面,并为柬埔寨问题的最终解决打通了道路。 砚山是云南省文山州的一个县,也是轮战部队的战前训练基地。 37营在砚山的训练场和野外训练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是战前训练的真实写照。 1987年4月27日,经过四个月战前练兵的部队,在这一天,27军的各部队各兵种对口接防了从前线撤出的47军,全军进入了对越防御阵地。 三七营向前沿阵地开进途中 三七营营指挥所位置 37营营指挥所位于海拔二千多米的山顶之上,山下是团前指,再往下是八里河东山前线指挥部(师部)。处于战术上的需要,高炮阵地安排山上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指挥机关,高炮营指挥所位于山顶之上,更是为了便于空中侦察和指挥。 高炮团前指与37营营部山下山上相邻 战友们在通往营部山头的小道上合影 中越之战,战场的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空战基本沒发生过,高炮部队对空作战也从未有过。沒发生过不等于不需要,战争的需要,高炮部队还是要上前线,但所处位置是前线的二线部队。 刚接防时,越军特工利用我刚上阵地对周边地形地貌不熟的现状,经常骚扰和偷袭我方阵地,我二线部队也处于高度戒备之中。营部只有一个指挥排站岗放哨,一晚上一班岗哨明的暗的要四、五人。刚上阵地那半年,战士们是白天睡觉晚上站岗,重点是防越特袭击。 八里河东山前线指挥部(师部)驻地一一坪寨 当年,我住在营指挥所靠里边的大猫耳洞里,外面住的是通讯员。所谓大猫耳洞,就是用1.7x1.3米的工字钢做成的,能防枪弹和轻型炮弹。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猫耳洞一年四季阴暗潮湿,被子每天都是湿糊糊的,并且阵地上蚊子和老鼠又大又多,蟒、蛇也经常可见,部队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 为了防越特夜间偷袭,我每天晚上把手枪子弹上膛,然后关上保险,放在右手边(而不是枕头下);把两颗手榴弹拧开盖,拉环露在外,放在床下;这样能够随时迅速地投入战斗,时间就是生命在战场上最能充分体现。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战斗、流血甚至牺性。虽然没有发生直接战斗,也是经历了生死考验。 在营指挥所门前与团首长和教导员合影 上级首长视察阵地 在对越防御作战中,我空军部队和高炮部队对越军起到了震慑作用,战场的制空权牢牢地掌握在我军手中。 用植被隐敝伪装的两个炮连阵地 北京军区李来柱付司令视察一连阵地时合影 在建设阵地伪装阵地的同时,根据二线部队战场形势,还对阵地进行了绿化美化 在炮阵地上与参谋长和一连连长合影 用南疆红土塑造的三连阵地动物园 二连守卫的通往八里河东山前线的重要桥梁一一白石岩大桥 在我国千千万万的桥梁中,我虽欣赏过赵州桥的古朴苍老,也领略过长江大桥的矫健雄伟。但无论它多么美丽多姿,都像葱葱过客一样,在我脑海里一闪而过。最使我始终不能忘怀、终生难以忘记的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白石岩大桥。它使我惦念,缘于战争。 守桥连部驻地 在八十年代的老山前线主要分两个战区,即老山和八里河东山战区。我们八十师守卫防御的就是八里河东山战区。山这边是中国,山那边是越南。去东山前线,必须要经过白石岩桥。作为一线阵地与二线阵地的分界线,这座窄窄的公路桥,成了驻守东山前线官兵的生命桥。前线官兵把它比作“生命的分水岭”。 上东山战场,过了白石岩桥,就进入了死亡地带,回后方过了白石岩桥就回到了安全区。白石岩成了八里河东山前线官兵最难忘的地方,一茬茬过往的官兵都会在桥上留下影相,以示战场纪念。 白石岩有一个天然的瀑布,河水从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顺着长长的沟壑注入波涛滚滚的盘龙江。在战争年代,白石岩瀑布成了前线官兵的“天然浴室”。 团长与守桥连连长、指导员、付连长合影 当年守卫这座大桥的是我37营2连的官兵。每天给东山前线运送人员、给养、弹药等物资的军车络绎不绝,此桥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因此也成了越特破坏的重点目标。2连守桥的任务不是防空袭,而是防地面特工袭击。他们每天四处警戒、过往盘查、站岗放哨,他们住在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每天高度戒备的重复着一件事,那就是大桥的安全。 和团长、政委、二营营长在前线合影 在八里河东山上的合影 记得刚接防阵地没多久的一天夜晚,白石岩桥遭到越特袭击发生了战斗,我方一死两伤。由于战场上在夜间处于全封锁状态,天刚亮,我就和团长一块去看望伤病员和了解战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牺牲的战士小沈,四川人,战前刚从团部的公务员下到2连。当我们见到他时,他已很安详地躺着,满身的弹伤已擦洗干净。他是我营唯一牺牲的战友,快30年了,祝愿天国的小沈一路走好!也遥祝小沈的亲人们幸福安康! 参战期间,我有幸随团首长到一线部队看望担负军工任务的57炮营战友们。担负军工的战友,上甘岭之路那1OO1个台阶,他们上上下下走了无数次。无论烈日暴雨,无论坡陡险阻,每天肩扛背驮,把弹药和给养按时送到前沿阵地。 团长和军工战士们合影 老山骆驼一一一军工战士 从上甘岭山下到峰顶虽已修成水泥台阶,但植被茂密,山高坡陡。战友们当时介绍:走这条路一是要防越特抓俘,二是要防地雷拌炸。他们每个人脖子上都挂着一颗“光荣弹”,这是特制的手榴弹,没有延时,拉环拉开即爆炸,一旦被俘,宁死也不当俘虏。这就是中国军人,这也是我军的特色特殊装备。 这条八十年代的上甘岭之路,是条硝烟弥漫的路,它洒满了军工战友的汗水和血水。亲爱的军工战友,无论你现今身在何方,我都要再次向您们致敬!并祝愿您们幸福安康! 老山战区,条件极其艰苦。那里山高林密,雨多雾大,有时在阵地能看到雾从脚下飘过,有时衣服洗后一星期也干不了。多雾的山脉、多事的山脉、多愁的山脉啊!难忘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