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两年,博兴麻大湖湿地公园投入使用,与桓台的锦秋湖景区并驾齐驱,成为当地人民旅游、休闲的一个好去处。</h3><h3> 湖心岛上,一亭耸立,取名东坡亭。民间传说,苏轼曾到此地赋诗。事情果真是这样吗?九十年代,初见县旅游宣传单上的那首苏诗时,我也感到困惑,只是苦于手头资料匮乏,没处查证。</h3> <p> 元月份,一次骑行麻大湖,越过曲栏,登上东坡亭,看到景点牌上“苏东坡、游湖、赏景、写诗”的文字介绍,觉得言之凿凿不妥,有必要考证一番,于是多次查阅网络,发现果然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就如同那句当地的俏皮话“湖滨的苇子——好闪。”</p> <p> 还原真实,道听途说中那个在锦秋湖畔赋诗者并不是苏轼,而是元朝益都人于钦(1284~1333)。他在他的方志著作《齐乘》中记载:锦秋亭,博兴东南城上,中统间(1260~1264)邑人所建,取坡诗命名。盖齐地淄、时、般、泺众水,潴为马车渎以入海。博兴宛在水中,舟楫交通,鱼稻成巿,昔尝过之,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亭上云:</p><p> 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p><p> 海气朝成巿,山光晚对楼。</p><p> 舟车通北阙,图画入南州。</p><p> 且食鲈鱼美,吾盟在白鸥。</p><p> 由此可见,所谓的“锦秋”二字“取坡诗命名”,是于钦第一个提出的,但请不要误会是上面于钦自己写的这首,而是苏轼的一首绝句《横湖》: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p><p><br></p> <p> 讹误最早发生在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的《青州府志》记载:“锦秋亭,在县治东南隅,元建。苏子瞻诗‘霜风吹绿锦,万顷水云秋’之句,蓋博兴众水所瀦为马车渎以入海,而博兴宛在水中,风景绝类江南,故取坡诗扁其额云。”</p><p> 此条,元钦的诗句被张冠李戴到苏轼名下。因那时的博兴县志无存,至于是县志出的错还是府志编纂者根据元钦的《齐乘》删订此条时出的错,就不得而知了。</p> <h3><font color="#010101"><p> 一百多年后,讹误被继承并扩大。清.康熙十二年(1673)的《博兴县志》记载“ 锦秋亭,……取苏子瞻诗命名……子瞻为高密令,过此,爱其风景绝类江南,赋诗云……。”这里不仅把《齐乘》中的于钦赋诗亭下理解成苏轼来过,还将于钦的诗以苏轼之名编入县志艺文志中,不仅是错上加错,而且是大错而特错,后人以此为据,这才有了苏轼到此游湖赋诗的传说。</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这一问题,明末清初的学者徐夜(1611~1683年,山东新城人)早就发现了,并写了《锦秋亭辨》:……及阅元兵部侍郎于公钦《齐乘》锦秋亭一则,乃知此诗即于公作,所谓取坡诗命名者非此诗,乃取《和文与可横湖》绝句而名之也。后来作志者,据钦书采入,不细详文义,牵连读去,以致承袭讹误而不之改。</p><p> 康熙六十年(1720)的《博兴县志》也将这一错误进行了纠正:“……于侍郎尝过之,赋诗亭上云‘霜风收绿锦,万顷水云秋。’后人讹传为苏诗,《河渠志》辨之已详。”</p></font></h3> <p> 那么,苏轼的《横湖》绝句到底是不是写锦秋湖的呢?毫不含糊地说:“绝对不是。”那是苏轼应朋友文同之约而写的同题和诗之一,景点是洋州的横湖。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北宋官员,诗人,画家,胸有成竹的典故就来自他画竹。</p><p> 北宋熙宁九年(1076)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写了《守居园池杂题三十首》分别寄送好友苏轼、苏辙和鲜于侁,三人都写了和诗。苏轼当时在密州(今诸城)任太守,收到信后按照原题发挥想象写了《寄题与可学士洋州园池三十首》回赠,后来有人将其诗稿手迹刻成碑立于西湖边上,现有碑拓传世(如图)。</p><p>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文同与苏轼的同题诗《横湖》有何异同:</p><p> 横湖【文同】</p><p> 长湖直东西,漾漾承守寝。</p><p> 一望见荷花,天机织云锦。</p><p> 横湖【苏轼】</p><p>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p><p> 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p><p> 从内容来看,文同写诗时当属盛夏,而苏轼收到信再写和诗时已是深秋。苏轼借用了文同诗中的“天机、云锦”,一唱一和,也是文坛一段佳话。</p> <h3> 苏轼的和诗,并没有按照文同原诗的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即兴发挥,重新进行了排序,《横湖》在第二位。这三十首和诗依次是<span style="line-height: 1.8;">湖桥、横湖、书轩、冰池、竹坞、菡萏轩、荼靡洞、筼筜谷、金橙径、荻浦、蓼屿、望云楼、待月台、二乐榭、天汉台、吏隐亭、灙泉亭、无言亭、露香亭、涵虚亭、溪光亭、霜筠亭、过溪亭、褉亭、南园、北园、寒芦港、野人庐、披锦亭、此君庵。由此可见,无论诗名也好,还是景点也罢,都来自当时的洋州,与锦秋湖、麻大湖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唯一有联系的,就是于钦所说的“锦秋”二字取自苏诗,而且那也只是他的理解和认为,即便说的对,也仅仅是从中取了个名而已,别的就什么也没有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如此说来,民间所谓的苏轼游湖赋诗之说可以休矣。为此,我也写了首打油诗,如下:</span></h3><h3> 骑行麻大湖</h3><h3> 一溜崖下小村南,麻大湖水泛清涟。</h3><h3> 湖滨苇子称好笘,苏轼赋诗是讹传。</h3><h3> 董永故事两千载,湾头老槐几百年。</h3><h3> 通航工程添喜讯,四 A景区笑开颜。</h3><h3> 注:2019小清河复航工程启动,麻大湖景区入选国家4A湿地公园景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