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39b54a" style=""><i style=""> 【题记】此篇内容的初稿写好后,总觉得过去记忆中的往事还缺少许多,但因时间久远那些本来都能记得的一些趣事和典故又慢慢被淡忘了,尤其是还想寻找一些九龙岗早期的老照片,也苦于手头资料匮乏,因此几个月来就没有再触碰过。冠状病毒疫情发生后,宅在屋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又翻出来梳理了一下,不是太满意,想想那就慢慢补充吧,先暂时发出来供好友们消磨和“打发”一下时间哈。</i></font></h3> <h3></h3><h3> 回不去的是曾经,留不住的是风景……</h3><h3> 本来不想念旧的,可是到了九龙岗的老火车站转了一下,突然又让我感慨万千,脑海里顿时浮想联翩……是不是发展步伐太快了,让我再也找不到当年小时候的那些老平房和车站的影子了,甚至连过去的土渣路也看不见了。想一想那时的九龙岗是多么的富有人气,九龙岗被称为淮南市的源头之一,是因为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这也是近代“淮南”一词较早出现的“依据”所在。南门口那片地方,真不亚于后来的田家庵老街,当年繁华的景象仍历历在目,那里留下了我小时候很多朦胧的美好记忆。现在的“80、90后”可能不知道,当年的九龙岗可是淮南市东部边陲的重中之镇啊。</h3><h3>【▼图为九龙岗铁路基地一侧】</h3><h3><br></h3> <h3></h3><h3> 九龙岗不仅一度为淮南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还成为淮南市及许多行业的发源地和发起地。淮南解放后,中共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委员会和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之后的中共淮南矿区委和淮南矿区人民政府,中共淮南市委、市政府及公检法等职能部门、淮南矿务局均驻扎九龙岗。淮南矿区1949年1月18日解放,负责领导中共上海市委、山东分局、南京市委、浙江省委等地方党组织各项工作的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和第二书记陈毅,拍板决定设立了皖北煤矿特别行政区人民政府。主要以淮南煤矿为中心,由怀远、凤台、寿县三县各划一部分地区,设立了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成为现今淮南市最早的行政建制。</h3> <h3></h3><h3>【▲图为1950年9月22日淮南市人民政府成立大会主席台全景,矿委书记兼局长张恺帆(后担任过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市长金流分别在主席台就坐】</h3><h3> 淮南解放在全国属于比较早, 1949年元月解放的同时成立了淮南煤矿局,5月初改名为淮南煤矿公司,1950年又改称为淮南矿务局,当时仍驻扎在九龙岗。经过了六年时间,直到1956年,淮南矿务局机关才从九龙岗迁址到了洞山。可能有些人不知道,淮南市早期还只是一个县级市,1952年6月经政务院批准,淮南市才由县级市改为省辖地级市,又经历了四年后的1956年,中共淮南市委市政府及公检法等职能部门才从九龙岗迁至洞山。(后来市委市政府办公地点一度迁到了田家庵)几年后回迁到洞山。现在又迁移到了山南新区,老市委市政府大楼已于2018年8月12日爆破后拆除,将被改建为群众健身休闲的场所。</h3> <h3></h3><h3>【▲图为九龙岗矿9号井旧址】</h3><h3> 据资料显示,1930年4月14日,淮南煤矿局开凿九龙岗一、二号井(即东矿),同年5月14日,开凿三、四号井(即西矿)。日伪统治时期,在西矿相继又开凿了五号井和六号井。解放以后,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矿山的需要,淮南矿务局统一规划,将分散的、零星的采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地集中,先后报废了四、五、六号三对小型立井,抓紧开凿新三号井。仅用两年时间,新三号井于1952年正式投产。从1951年起,九龙岗矿在煤系底板又开凿了九号井,作为扩建后的副井。1958年第四季度,九号井扩建工程完工,井的上下生产系统形成,成为年设计能力75万吨的中型正规矿井,也是全局延深垂高最大的矿井。</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遗址】</h3> <h3> 据了解,淮南铁路交通也起源于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成立淮南煤矿局,建东矿与西矿,煤炭要运出去单靠汽车和船舶运输是不现实的。这样就想到了建设铁路,因此,九龙岗作为淮南铁路发源地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九龙岗开矿不久就首先开辟了小铁路通往洛河街。为了销售煤炭,便扩建了洛河码头,并修筑了九龙岗到洛河街轨距1米的轻便铁路,将煤炭运到洛河街码头,然后装上小火轮转运到蚌埠。后由于小铁路沿线地势低洼,一遇阴雨,地基下沉,无法通车,加之煤炭在蚌埠销路不畅,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便筹款建设了淮南铁路。第一期工程就是矿合段,即九龙岗到合肥段,1934年3月开工,同年12月实现通车。</h3> <h3>【▼图为民国时期的宋子文】</h3> <h3> 通淮段即九龙岗到田家庵段,1934年11月开工,1935年6月通车。第三期是巢江段即巢县到长江北岸裕溪口,1935年2月开工。至1935年12月12日,淮南铁路全部建成,1936年秋天举行正式通车典礼。1937年,淮南煤矿与淮南铁路由建设委员会与宋子文民国时期的“中国摩根”——中国建设银公司合资经营,建立了淮南矿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及总公司设在上海。总公司下设淮南煤矿局与淮南铁路局,淮南铁路局设在九龙岗,九龙岗遂成为淮南铁路的中心枢纽。60年代的九龙岗火车站还是一个大站,每个车次几乎都在此停留,那个时候田家庵区、大通、潘集、凤台等地乘火车多是在九龙岗站上下车。</h3><h3>【▼九龙岗原淮南铁路局宿舍区一角】</h3> <p> 原淮南煤矿局办公楼为中式建筑,座落于原九龙岗东矿西北500米处,毗邻原淮南铁路局办公大院,办公楼后接四合院布局。最早的国民政府淮南煤矿局于30年代筹建后在此办公。1949年至1956年春,中共皖北行政区淮南特别委员会、特区人民政府,淮南煤矿局、淮南煤矿公司、淮南矿务局(包括当时的县级和地级市政府)等先后在此办公过。</p><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可能还有一些人不知道,七十年代,淮南市歌舞团也曾经在这里“驻扎”,因此又成为了淮南市歌舞团的旧址。</span>现在这些老房子除有少数人在这里居住外,个别好一点的被利用起来,被当成一些老同志的业余活动室用。其余大多数房子都是闲置的,由于无人问津,缺乏管理,普遍存在着赃乱差的现象。</p><p>【▼原九龙岗所在的淮南煤矿局办公楼一侧】</p> <h3></h3><h3> 给“80后”的“科普”一下哈,九龙岗解放前先后属怀远县洛河区、怀远县特别区等所辖,我曾经看到过家里的老户口本上面,籍贯一栏填写的就是怀远,因为那个时候,大通北到潘集,东至九龙岗都属于怀远管辖。随着九龙岗、大通、田家庵在矿业、交通、电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先后设立成镇,人们统称为“淮南三镇”。“淮南”一词在地域上有了扩展,但行政上它们都属于怀远县管辖。九龙岗兴隆起来的时间,前面说过的,应追溯到上世纪的1930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在九龙岗成立了淮南煤矿局。九龙岗东矿、西矿于当年的4月14日与5月14日破土开工并先后投产,这片本系舜耕山下坡地形的小山村才逐渐发展,并由此开始兴盛起来的。恰恰1930年我父亲出生,后期他参军前一直在这里做过工,所以这个时间点令我印象深刻。</h3><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遗址】</h3> <h3></h3><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遗址】</h3><h3> 如今到九龙岗淮南村参观的人们越来越多,这里已成为淮南新的景点。翻开历史,很早以前这里就成为了安徽地区著名的庭院式建筑典范,1930年以后,随着淮南煤矿局煤炭生产的快速发展,建设煤矿局机关职员住宅问题就摆上领导层工作日程。时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的张静江亲自过问此事,他在百忙之中邀请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建筑专家前往现场勘察设计。初设方案上报后,张静江亲自审查,提出了许多重要修改意见。煤矿局通过与当地豪绅和农民多方协商,以较低价格购得九龙岗东矿以西约400多亩土地,作为机关职员住宅(含煤矿局办公楼)建设用地,淮南村从1931年开工至1933年建成,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因此,坊间流传的所谓“日本人盖的淮南村”这一说法也是没有理论依据的。</h3> <h3> 淮南村的建设充分体现了《易经》所表达的“天地玄黄”哲学理念,有机融合了中外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的民族风格。整个淮南村为“田”字型庭院布局,东西和南北两条道路将整个庭院划分为四组建筑,既独立成院,又相互依存,四周围墙形成了一个整体大院。张静江是有来头的,他与中国近代政治家、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张静江出身江南丝商巨贾之家,早年因病成跛足,人称“张跷脚”。他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在结识孙中山先生后便开始对孙中山先生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称他为“革命导师”。</h3><h3>【▼图为曾经的国民党元老张静江】</h3> <h3></h3><h3> 作为淮南电力工业的发源地九龙岗1931年就成为了淮南电力工业的源头。淮南煤矿局1950年7月初在九龙岗建立林场,也奠定了淮南林业的发源地位,同时亦是淮南的邮政事业和气象发源地。不仅如此,1934年2月九龙岗就已是淮南公办教育的发源地,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而淮南煤矿无线电台,作为淮南广播事业的发源地,也于民国时期就设在了九龙岗。1950年初,经中央新闻总署广播事业局批准,“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电台”于1950年5月1日正式开播,台址选在了九龙岗新雅村,这更是安徽省解放后第一家开播的广播电台。1951年4月1日,淮南煤矿职工广播电台划归淮南市管辖,改名为“淮南人民广播电台”。</h3><h3>【▼图为九龙岗矿职工俱乐部旧址】</h3> <h3>【▼从室内顶梁柱上,是不是可以看到九龙岗矿职工俱乐部当年辉煌岁月的一些影子】</h3> <h3> “70后”之前出生的人们,应该都见识过九龙岗南门口的兴衰。当年,淮南村居民人数上是庞大的,为了淮南村的安全防范与方便生活的需要,整个大院在南北西三面各开了一个大门,南北大门分别俗称“南门口”和“二道门”。尤其是南门口外,是当时九龙岗地区最繁华、最热闹的街区,两侧分别建有百货商店、国营饭店、旅社、新华书店、钟表店、布店和裁缝铺以及食品小吃店等。南门口以西建有电影院,后期建有马戏场和小公园,同时还修建了一条从南门口通往大通和田家庵的公路,虽然不宽,但是那个年代算很好的道路了。因为路边狭窄,有的公交车站的站牌竟然是挂在树上,这是许多地方都没有的,如陈巷站有一块,肿瘤医院门口也有一块,许多年来,让我们心中都永远忘不了的那个“2路”车……</h3> <h3>【▲上图还能看出原来那个文体用品店的样子吧】</h3><h3> 作为一名“60后”,我的童年时光都是在九龙岗度过的,当时就住在九龙岗老火车站院墙外北侧的老平房,记得那是一间仅有20平方左右的屋子。房间虽然小,但是左右门邻还是十分和睦的,仅称呼上就非常的亲切,老一辈男的在姓后面喊“爸”字,女的在姓后面喊“妈”字,至今都能记得我家左边是“赵爸”、“赵妈”一家,右边是“潘爸”“、“刘妈”(亦喊潘妈)一家,再隔一家是“薛爸”、“薛妈”一家……那时,如果哪家有个事情和困难都会互相帮助,亲的似一家人一样。小伙伴们玩的也开心,天天无忧无虑。我记得小时候的玩伴有“大辉、小可、小林,门邻近些的兄弟姐妹有大田、小琴、小凤、俊生、俊芳、“八斤”、庆玲、庆生、小霞”等。</h3><h3>【▼原九龙岗站后村的那条主干道】</h3> <h3> 我家站后的房子属于房管所管理的公房,房子小,每天做饭都是在门口搭建的小房子里进行,除冬天和下雨、下雪寒冷天气在屋里,春、夏、秋天中午吃饭多是在外面,左右门邻都是一家子围坐在一起甚是热闹。左右门邻多是在铁路上工作的,记得潘爸和薛爸是火车司机,赵爸是一名货运车尾的“司闸员”,上班时经常带着他的两个小旗子,一个红旗,一个绿旗,还有一个铁路专用灯。他们往往下班后,躺椅上晒晒太阳,看看报纸,拉拉呱……可惜多年前他们就去世了。我还清楚地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外面的形势不是太好,偶尔还能听到枪声,小孩子们吓得往床底下钻,包括我就钻过西头旁边那道房周家的床下面哈!那时候到南门口,为了抄近路,我们经常钻火车下面过去,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的,毕竟那是相当危险的。</h3> <h3> 记得我住家的后面是一个农村小村庄子,记不清是叫“周郢子”的,还是什么地方,小时候到那里游过泳,塘子好像不大应该也不是那么深。记忆中我上小学之前上过短暂的铁路托儿所,后期是被前面附近住的一位杨阿姨带了一段时间(后来母亲告诉我的)。学龄时期印象是在门邻潘庆生姑姑(九三小老师)的联系和帮助下,就在九龙岗三小上的小学,到二年级上学期后,我转到了贵州铜梓松坎小学和四川灌县解放路小学后,就再也没有回到九龙岗住了。我所知道的九三小同学有王晓君、余福根、戴向荣、丁瑞等,班主任张老师,她家现已搬迁到老龙眼辖区金岭村,王晓君2015年遇见过她。前面提到游泳,我1976年去过九龙岗东边的窑河游过横渡来回,当时还背着苏式步枪和行李。小时候我还听说过蔡城塘,就是地处在九龙岗和孔店之间铁路东侧的那个大塘,水面有几千亩,但我从来没有去过。</h3> <h3>【▼九龙岗矿务局技校原址】</h3> <h3> 1946年秋,淮南矿路公司在九龙岗建立淮南市最早的中学——“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 为淮南一中、淮南二中的共同前身,校址即今淮南十四中)。淮南矿路员工子弟中学划归淮南煤矿公司后,改名为“淮南煤矿职工子弟中学”,数月后,又更名为“皖北区淮南初级中学”。说到九龙岗的淮南二中,是当初1953年被改为“淮南煤矿职工子弟中学”后,经过三年又划归了淮南市管理,定名为“安徽省淮南第二中学”。该学校于1965年迁至泉山地区的淮化生活区东侧。(如今淮南二中已迁移到山南新区,原址已改成淮南十九中学)1966年该校更名为淮南市第十四中学,1970年开始成为完全中学至今。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大门就是上世纪30年代原淮南矿路警务总所大门的旧址模样。别小看这个总所,1948年底,这个警察总所在册警官总数达2500多人,其中还有黄埔军校、中央军校和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生。</h3> <h3> 我曾经从原任市长金流的回忆文章中了解到,1949年1月,在中共地下党的积极组织策划下,警察总所全体官兵在淮南煤矿和平解放前夕举行武装起义,成为了光荣的人民警察。当年5月,为便于组织领导和管理,矿警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淮南警备司令部,路警划归济南铁路局,矿路警察总所于8月奉命撤销。从1950年起,淮南矿区公安系统先后改名为淮南市公安局、矿务局保卫处、市局矿保科、保卫组、局公安处等。 </h3> <h3><h3> 当年警备司令部不仅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秩序和市镇的相关工作,同时还负责铁路的安全保障工作,并且以守备为主。那时候,淮南路从田家庵到合肥沿途就有九个大小火车站,均要分驻部队,负责守备。当时的警备司令部就设在九龙岗原先日本人建造的日式平房新雅村内,秋后才迁入原警察总所的院内办公。淮南矿区的治安还很不稳定,因为许多地方还没有完全解放,小股土匪与特务潜入淮南和职工队伍当中散布谣言、寻衅滋事,威胁捣乱,大小破坏事件时有发生。警备司令部对此积极组织力量进行制止和清剿。</h3></h3><h3>【▼图为九龙岗矿9号井旧址】</h3> <p> 1962年夏季,父亲响应干部下放的号召,从驻守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高原上的成都骑兵二团转业被动员下放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九龙岗这家只有30多人的集体小厂,担任副厂长。这个厂当年叫“九龙岗西矿机修厂”,简称:小机𠂆,该厂虽然小,但“五脏具全”,记得车、钳、铆、焊等无一不有。小时候每到夏天的时候,我经常去那里,目的就是为了吃上几个免费的冰棒,多是那种“洋糖”的。那里的师傅还经常逗我,叫我喊他一下送一个冰棒,我嘴不甜也就“走人”了。下面这张合影留念照片拍于1963年7月1日那天,应该是庆祝党的42岁生日活动后拍摄的,我父亲那时候30多岁(后排左4),不是所有人都参加了拍照。后来厂里的大部分职工都调到大通金属制品厂了,照片当中有我认识的不少老人如今都不在这个世界上了。</p> <h3> 母亲(下面图片合影右)在九龙岗站后居委会当过主任,后期调到九龙岗街道办事处担任会计(从那个时候开始“赵会计”成了她终身的“代名词”),那时候她与同在街道办事处的陈怀波(淮南十五中体育老师)母亲周惠清(中)关系很好,她们于1967年1月17日还一起在北京红星照相馆拍过合影照。那时候周惠清阿姨家好像住在抗美村,因为我才几岁,印象中我小时候去过她家。九龙岗还有不少村我都去过,记得去过矿工医院附近的新建村,那片地方很大,还有光荣村、老煤球村、淮新村、淮南村和新雅村等我都遛达过。我老兄曹敏的同学姓张(都叫他小林)的家在南门口的照相馆我也偶尔去过,对小林的印象至今还停留在那时候,现在如果在街上遇见到了,估计也认不出来了。印象深刻的还有九龙岗南门口东边的农贸大市场,摊位摆得很长,那里真是车水马龙,感觉是要啥有啥。</h3> <h3> 我想看看九龙岗老火车站候车室,找了一会也没有发现在哪里,过去的影子一点也找不到了,上小学前那个地方没有少去。六十年代后期那时候九龙岗火车站属于大站,因为田家庵火车站于1965年11月就停止了客运,淮南市田家庵和大通等地方乘车的人都要到九龙岗乘火车。记得车站出站口下面有一个长坡,每年冬天下雪时长坡由于有雨雪堆积,就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结冰现象,尤其每到傍晚以后,几乎从那里出来的每个旅客,下车后只要经过那里很多旅客都会跌倒,从坡上滑到下面,旅行包裹摔得七零八散,因此各种姿势都有。小时候由于不懂事,我便经常到车站出口这个地方看热闹,坡上摔下来的旅客一不小心就被滑倒后,摔得前仰后合,每次让我笑得肚子疼,到现在还历历在目。</h3><h3>【图为现在的九龙岗火车站进出口一角】</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宿舍原址】</h3> <h3> 看到下面这幅照片,九龙岗站后村周围居住的人们,对这个地方应该说非常的熟悉,桥上火车道,桥下车道兼顾人行道。当年这个桥周围基本都属于农村,旁边都是田地,人员相当稀少。如果到南门口或矿工医院、新建村,走这条路就比跨越铁路线安全多了,几十年过来了,这个桥仍然还在使用。记得小时候,许多女孩子们如果是在没有人陪伴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愿意从这里走的,那个年代车少人少从这里走担惊受怕。我隐约还记得这里曾经发生过女人被害案件,也不知道后来案件破了没有。这个桥虽然不大,但是手扶拖拉机和一些小型汽车还是可以通过的,方便了很多站后人们的出行。</h3> <h3> 我老兄曹敏在淮南十五中上学之前曾经在九龙岗铁中上过学(当年在铁路文体中心的北边),那个时候我们家已从九龙岗站后村搬迁到了大通站后的“义和村”了,他还乘火车或公交车上学和放学,中午都是拿着那个铝饭盒自己从家带饭吃。直到快高中了才转到淮南十五中上学。我兄弟俩对“铁”还是有“缘分”的,他上过九龙岗铁中,我上过大通铁小,呵呵,这与铁路职工做门邻和与铁路上工作的亲戚还是有很大关联的。据说,铁中在命名时,“矿”、“路”两字哪一字放在前面也有过争论,后因铁路局在办校中的出资和担当都大于矿务局,因而确定把“路”字放在了前面。为此这所学校则命名为“淮南路矿职工子弟中学”,再后来,这所学校已改成现在的“淮南龙泉中学”了。</h3> <h3> 该校早期曾经出过一位鼎鼎大名的韩和平,此后他成为了一名知名画家,是小人书(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的第一位作者。连环画《铁道游击队》深为人们所喜爱,是五六十年代几乎人手一本的热门读物。它气势磅礴、引人入胜,抛开精彩的故事不说,连环画创作前后历时8年,出版后广受好评,影响极大,并于1963年荣获了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奖。后来这套书再版了20多次,印数累计3600多万册,是连环画史上印量最大的作品,可以说是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画家韩和平先生于2019年1月7日早晨5点58分因病在上海龙华医院逝世,享年87岁。</h3> <h3>【▼图为小人书(连环画)《铁道游击队》画面】</h3> <h3>【▼图为小人书(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彩色版画面】</h3> <h3> 说到矿工医院,当年这个医院在淮南市名气不小。据了解,淮南矿路公司1937年在九龙岗建立了淮南矿路医院,地点选在淮南村东边的四合院内(今大公村),设内、外两科。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委员会接收后,根据煤矿需要,医院随后不断扩大,设内、外、妇产、牙科和X光、化验、换药等科室,并设南北两个大病房。1950年解放后,原址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于是淮南煤矿公司决定择址重建医院,通过一年建设,1951年8月27日迁入现院址,定名为“淮南矿工医院”,10月1日正式开诊。门诊又增设了内、外、儿、妇、产、耳鼻喉、牙、眼、X光、化验、药房等科室,住院部设内、外、妇产、儿科四个病区。</h3><h3>【图为1954年九龙岗矿工医院门前的师生合影】</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院内遗址】</h3> <h3> 1951年底,正式改名为淮南矿工总院。该院建筑规模和质量,当年为华东一流的,内设11个科室,医护人员增加到150多人,病床105张。该院医疗技术水平较高,1959年外科在国内首例开展了环状韧带切除治疗网球肘,并获得了成功。在70年代之前,淮南矿工医院都是淮南市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医院。仅1964年,该院门诊诊疗人数达411684人次,住院17734人次。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淮南矿工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也可以说,在安徽省内屈指可数的。随着1965年,总院党政机关迁至谢家集医院办公,这家医院又改名为淮南煤矿矿工医院九龙岗分院,1967年7月再次改名为淮南矿务局第一矿工医院。</h3><h3>【▼图为1955年共青团淮南市第二届代表大会市府代表参观九龙岗煤矿时合影留念】</h3> <h3> 我那个时候右眉间被一个顽皮孩子用很小的石块误伤,流了不少血,并曾经到过九龙岗矿工医院包裹伤口,至今留下了一处“记号”,但不注意看不出来。尤为可恨的是,那位惹事生非的小孩子跑了,最后也没有找到。记忆中九龙岗矿工医院外来学习的人很多,经常可以看到学生模样的进进出出,后来了解了一下,该院先后自办过红专学校、西医学校、卫训班、卫校等,那时候能分到这里上班都是非常荣耀的事。后期我的本家老兄曹守近在该院分管手术治疗业务,他本是主任医师,业务精干,口碑非常好,可惜他英年早逝。如今该医院已经被淮南东方医院集团又一次改名为淮南东方肿瘤医院。</h3><h3>【▼图为九龙岗矿工医院记帐单,由于医务人员疏忽把我的名字写成了曹飞,这个单子能保存到现在也是不容易的哈】</h3> <h3></h3><h3>【▼图为九龙岗煤矿新矿区一侧】<br></h3> <h3> 说到邮局,当年,我们家与四川舅舅家联系比较频繁,不是写信就是发电报,我去过当年那个邮局,为了节省资金,发电报都是把最简短的字写好后,再交给电报员发送。据了解,淮南市的第一个邮政局就是于1935年在九龙岗设立的(旧址位于九龙岗东小街),由当地一周姓人建造。1951年10月,九龙岗邮政局与电信营业所合并,成立了九龙岗邮电局。营业的场所从矿新街搬到了九龙岗技校大门西40米路北一个小巷子。1954年秋,邮电局迁到了淮南市十四中老校门的斜对面。听说南门口邮局还是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师张玉泉设计的。1984年8月因九龙岗矿搬迁,业务大幅下降后,由此九龙岗支局降级并改名为南门口邮所。</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二楼自动室一侧】</h3> <h3> 很多“80后”的年轻人,总以为田家庵国庆路新华书店是淮南图书最大和最早的集散地,其实不然。淮南图书发行最早的起源地还是要数九龙岗,早在1949年8月,淮南新华书店在九龙岗南门口就开办了专门的书店,那时的门面房子有三间,服务人员有3名。随后此店更名为“皖北新华书店淮南矿门市部”,再后来随着书店业务和规模逐渐扩大,已发展成为了淮南市新华书店,并在全市各区均设立了门市部。而后来规模上比较庞大的田家庵国庆路(上下楼对外营业)新华书店,也是从淮河路搬迁过去的,因为业务量的不断增大,国庆路新华书店成为了总店,时间到了九十年代后,总店又搬迁到了田家庵舜耕路的高层大楼内(淮南火车站北侧)。</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二楼遗址】</h3> <h3> 作为《淮南日报》的首批特约记者之一,我也很早以前就了解到,淮南报业的起源地就诞生于九龙岗。早在1950年2月7日创办的最早报纸《淮矿工人》就是《淮南日报》的前身。1950年1月18日淮南解放一周年之际,中共淮南矿区委决定办报。《淮矿工人》于1950年2月7日正式问世,并成为全省第一家工矿报纸。当时社址就设在九龙岗新村(九龙岗技校电影院东侧的报社巷内),时任矿委书记张恺帆亲自为报纸题写了报名。1953年市矿合并,淮南市委成立后把《淮矿工人》更名为《淮南报》,成为了市委机关报,社址设在九龙岗矿工医院南侧,后迁至九龙岗矿务局招待所院内。直到1957年元月1日《淮南日报》社才迁至洞山,后期《淮南日报》社又迁移至现在的泉山。</h3><h3>【▼图为九龙岗民国小镇——淮南村一角】<br></h3> <h3>【▼图为九龙岗铁路俱乐部遗址】</h3> <h3>【▼图为2016年秋天我到九龙岗淮南村拜访了画家朱小塘(右)时,留下了一幅合影,遗憾他于2019年末去世了】</h3> <h3>【▼图为隶属于蚌埠生活股的单身宿舍一角】</h3> <h3> 小时候在九龙岗留下的照片很少,而仅有几次拍摄的照片也于后期搬家,因受潮或保存不当造成损坏以及丢失,存下来的照片相当稀少了。下面这张照片应拍摄于1963年的夏天,地点应在九龙岗矿工医院附近。九龙岗的故事很多,因为那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然而受知识结构影响和在九龙岗年龄太小眼界窄的因素,我记录的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比如那里的文化艺术界、工商界、餐饮界等等,这里不能一一含概,不周之处,尚望海涵。岁月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个饱经沧桑历经磨砺的过程,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留不住的时光,攥不住的岁月。</h3> <h3> 如今虽然早己离开了那里,但是让我不会忘记的是:九龙岗曾经是我从小生活过的地方,那片的土地曾经养育了我,那里的人们曾经给予我许多的温暖,乡情浓似酒,扯不断的乡恋,解不开的乡愁,九龙岗现在和将来都是让我永远最怀念的地方……</h3> <h3></h3><h3> 【后记】 现在的民国小镇——淮南村,虽然知道这里已经立碑受到一定保护了,但总是感觉保护措施没有切实跟上,一些现场不同程度的存在“脏乱差”现象。由于管理与保护措施没有跟上,九龙岗部分文物保护重点区域,还发生了废弃铁路专用线铁轨等被盗的现象,这些都是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发展上考虑一定要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必须要有大局观念,整体要合理布局。景点开发方面还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支持,商家助力。建议在小镇的主要区域可先建立一个小型的博物馆,可以征集一些当年的老物件和历史资料,哪怕影印的复印件也可以。</h3> <h3> 周边的历史遗存建筑可以抓紧修缮,包括清末从德国进口的克虏伯井架以及煤矿工业遗存等。另外侵华日军留下的那些“铁证”,也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妥善保护起来……这件事要做起来宜早不宜迟,越早越好,随着时间的流失,越耽搁征集和修缮难度会越来越大,万不可忽视。同时还要增加部分对民国小镇的介绍内容。如果要让小镇成为旅客景点,任重而道远…… (曹辉写于2020年2月10日)</h3><h3>【▼图为九龙岗民国小镇——淮南村一角】</h3> <p>【从小的玩伴,现在的大辉长大后玩起了音乐,巧了,这首“南海姑娘”也是我非常喜欢唱的一首邓丽君原唱歌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