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个故事要从老大连发的三条群信息开始说起。</h3><h3>连续的三条 让我隐隐约约觉得有大事要发生了。</h3> <h3>第一批抽调的是党员,我第一次羡慕共产党人。</h3> <h3>一向温文尔雅 同时坐镇三例大抢救也有条不紊 忙而不乱的主任,用到了“务必”两个字,让我心里一紧。</h3> <h3>科室最亮的仔,在我们都还在措手不及的惊恐中挣扎的时候,已经出战前线了。</h3> <h3>科室唯一的高材生,素来沉稳不苟言笑。也开起了冷笑话。我却只感觉到了冷,没有笑。</h3> <h3>孙老师,出战了。彻底打破了我对医院安排人员结构上的猜想,他们要的不光是党员,还有实战精英。这是一场硬战。</h3> <h3>观察区设立在我们一楼后面的病房,本就阴冷,更何况是工作区还在四面通风的走廊上。四个小时的胶靴,他们的脚一定会生冻疮。不知道皮肤科自制的冻疮膏能不能免去他们日后 每逢冬季 脚长疮的痛楚?</h3> <h3>我们的心也跟着这个体温忽上忽下了 14天。淼淼,欢迎归队。</h3> <h3>“泥菩萨过江 自身难保”时的再三叮嘱。</h3> <h3>这个人说下班了,一定一定要去给她家李医生买个微波炉送去隔离宾馆,他吃不惯食堂的工作餐,每天就只吃一顿饭。我看到了她眼里的泪花。</h3> <h3>第一次接受明星的捐赠,感受到慈善就在身边触手可及的地方。</h3> <h3>不能看了,越看越慌!怕是没用的,那就凭着信念 干吧。</h3> <h3>病人家属给的温暖,备受鼓舞与感动。世间定有两全法 不负吾来不负卿。</h3> <h3>百优品 给我们免费提供的牛奶,让我当即决定孩子上学的书包去他那里买。</h3> <h3>疫情来时,我们连外科口罩 都要每天点名发放了。<br></h3><h3><br></h3><h3></h3> <h3>“裸战”了几天,终于有了“盾牌”。说时迟 那时快的雪中送炭。</h3> <h3>做防护服的人一定没想到1米5的人也可以做护士,娇小玲珑又娇滴滴的薛婷,为病人取咽拭子的形象,整个就一大白!老大也在,我硬生生把笑声憋回去了。</h3> <h3>俩孩子妈,在婆家当女王供着的女神级美女,如今 也“沦落”到在宾馆煮粥充饥的下场。</h3> <h3>刘老师,她三十年的临床经验就是一部活的“内科全书” ,她五十岁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 就教会了我们俩字---敬业。</h3> <h3>王雪娇 在请战书上签字的时候,两个腿还在不停的“憋尿式”晃动!虽然尴尬,但是 很帅。</h3> <h3>女汉子,金华 出战了。临走的时候带走了科室的方盘,疫情结束后 一定记得带回来。</h3> <h3>停诊!!!俩字,直接传递了各部门领导对此次疫情的重视程度。</h3> <h3>全院所有职工排查!预示着放射科和检验科要像陀螺一样的工作了。同仁们 辛苦了!</h3> <h3>估计我家的包子自己也没想到,它居然也能为这场疫情战做出些许贡献。</h3> <h3>儿科的黄医生,把大家只敢意会不敢言论的问题提上了台面。勇气可嘉。</h3> <h3>老友寄过来的N95。同事打趣的说“这个时候还记得寄口罩的人,一定是真爱。”</h3> <h3>强将无怂兵!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从老大这直奔主题的请战书上,就能知道,我们不说好听的,我们只做有用的。</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主任,我们医院的“钟南山”!我咬文嚼字的水平远远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崇拜与敬意!我上辈子是有多会投胎,才会有机会做您手下的兵!只有我们知道 您是世间真正的大才 大英雄!在看到这字字戳心的微信截屏 我们大家都心如刀割,请主任一定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凯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