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i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从那龙卢氏和郎可李氏认祖成功,探讨“白马后裔”寻根出路</i></p><p class="ql-block"> 在南宁一带,有众多来自“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的移民后裔,因族谱大都记载“寿光县白马庄(院、驿),故惯称“白马后裔”。自1996年以来,南宁市政府出面帮助寻根,先后到山东、河南等多地寻访,毫无结果。尤其遗憾的是少数人竟认为“山东”是太行山以东,“白马”是山西白马县,严重干扰了寻根大方向。</p><p class="ql-block"> 然而,同样是“白马后裔”的南宁市西乡塘区那龙镇卢氏、石埠镇郎可李氏,则幸运的多,经过多年的寻访,分别于2012年、2018年正式归根于青州北马栏卢氏和寿光弥北李氏(两者相距不到50公里),为“白马后裔”寻根指明了方向,带来了希望!</p> <p class="ql-block">下图:南宁郎可兄弟到寿光祭祖</p> <p class="ql-block">下图:南宁郎可兄弟到寿光祭祖 </p> <p class="ql-block">下图:寿光兄弟到南宁祭祖 </p> <p class="ql-block">下图:寿光兄弟到南宁祭祖 </p> <p class="ql-block"> 时隔700年,郎可李氏寻根成功,在南宁“白马后裔”中引起了一时轰动。为此,笔者以此为契机,将寿光、郎可相关确认依据,提供给大家分析参考,以期对“白马后裔”寻根有所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首先,我们来看看寿光弥北与南宁郎可李氏互认的依据是否可信。</b></p><p class="ql-block"> 郎可《始祖子全公墓志》及族谱记载:<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祖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白马庄,职授千户,留守南宁,夫人邓氏;子全公之子为——子全七、子全八</span>(子全七族谱还记载有<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子全九</span>)。根据以上重要信息,我们归纳为六个方面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一、祖籍“山东青州府寿光县白马庄黄泥巷”。此为族谱全称,系先祖所传所记自己的老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没有什么好讨论的</span>,只是寿光缺乏这方面的记载,但也没有否定的道理。</p><p class="ql-block"> 二、“职授千户”,这是郎可始祖子全公的职衔。首先,须明确一点,“千户”一职,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蒙古族)的官职,大致管理一千顶帐篷。汉人无此职(郎可记载“随狄青平蛮入桂”,这里面有错误,也可能是一种心计,后面再论)。而唐以后游牧民族统治政权只有金代元代,金代政权未过长江,则只有元代。</p><p class="ql-block"> 元代“千户”一职,寿光确有其人。《寿光县志》记载,元代“千户”有四人:一为东方吕村千户怀远大将军赵公,一为凤凰台屯田村千户杭州镇褚公,一为丹河官庄村千户李庭,一为北上口村千户怀远大将军李铉。排除前两位非李姓。李庭《元史》有传,金人蒲察氏,金末改为李姓,其先由中原迁山东济宁,10岁前后随家人迁寿光。以武举从军,1271年以功授益都新军千户,1273年升总管,后升镇国上将军、汉军都元帅。显然与郎可李氏无关。</p><p class="ql-block"> 北上口千户怀远大将军李铉,1248年率众从军,授百人长,12年后升怀远大将军;因深得忽必烈赏识,次年调京,任近卫军千人长,赐其父母龙碑葬祭,1264年回家为父母合葬后(至今雕龙碑尚在),之后一去不归,历传战殁战场……</p><p class="ql-block"> 三、留守南宁。根据双方史料,大将军 “留守南宁,殁于战阵”,这是事实。遗憾的是数百年后:<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家对这段历史,前者失传,</span>只传后者,致使后来一度迷茫,不知所踪;而南宁郎可兄弟则只知前者,不知后者,对历史造成误解。直至郎可兄弟来访,双方资料户证,历史方得还原。</p><p class="ql-block"> 四、夫人邓氏,两地相合。大将军雕龙碑立于1264年,刻有四位夫人,长夫人张氏,二夫人季氏,三夫人刘氏,唯四夫人姓氏十年前已经辨认不清,2007年修谱,依据笔画繁多猜为“劉氏”(繁体鄧和劉风化后相似),自郎可来访,其始祖墓碑为“鄧氏”,返观雕龙碑,确系邓字。</p><p class="ql-block"> 五、八子排行有序。大将军寿光三位夫人,育有五子。雕龙碑四夫人无子女(历传为新取压寨新夫人),之后驻守北北京郊区十余年,生儿育女平常事。重要的是,郎可族谱唯记七子、八子,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子议为夭折,则</span>与寿光五子排行相合(另子全七族谱记有子全九)。</p><p class="ql-block"> 六、郎可传27代人,加老家9代=36代,与弥北宗室基本一致(寿光37代)。</p><p class="ql-block"> 以上六条证明,郎可子全“千户”即寿光李铉千户怀远大将军,不可不谓证据确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对寿光弥北李氏和南宁郎可兄弟来说,已经尘埃落定。然而,由此引出了一个问题:郎可李氏找到老家了,同样是寿光籍的众多“白马后裔”又该如何?值得认真思考。</p><p class="ql-block"> 这里,笔者尤其相对“白马后裔”中的李氏宗亲,提几点建议,以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1、“狄青平蛮” 与 李铉“留守南宁”是两码事,不可混为一谈。</p><p class="ql-block"> 据《宋史》,1052年狄青出征平蛮,1053年大败农智高于南宁,后来留下一批汉人驻守,是历史事实。 元代大将军李铉留守南宁,带去一批寿光“白马”官兵,也是事实,郎可就是例证。</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白马后裔”都写着随狄青入宁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代名将狄青,战功赫赫,威震南蛮,作为留守南宁的汉人官兵(后裔),崇拜狄青,很正常。二是由于历史原因,自古有“帮元即帮凶”的社会偏见,因而白马后裔“耻于说元”,隐瞒了历史真相,向狄青靠拢,有利于抱团,郎可也是例证。</p><p class="ql-block"> 2、要坚持“山东青州府寿光县”这个历史地标。</p><p class="ql-block"> 南宁有宋、元两批留守汉人,如何区分?青州府寿光县就是地理标志。有了这个标志,寻祖就不会迷失大方向,就不会到河南滑县(古白马县)寻根。</p><p class="ql-block"> 笔者通过南宁图书馆、郎可宗亲、网络搜索,在南宁附近了解掌握了18支“白马后裔”的资料,如西乡塘区郎可、大鹿、灵湾、六冬、九冬坡、上李屋、友爱村六姓(黄、邓、陈、刘、罗、曹)、马龙卢姓、兴宁虎邱、五塘张村、马津等。其中明确记载山东省、青州府(寿光、益都)11支,记载山东、山东白马县及其他的7支。 由此可见,“白马后裔”来自山东青州府无疑。</p><p class="ql-block"> 如今,那龙卢氏、郎可李氏先后寻根成功,其地均在寿光城30公里之内,这里是南宁”白马后裔”的祖籍地已经无可辩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绝大多数族谱记载,来自“青州府寿光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3、关于“白马”问题。</p><p class="ql-block"> 众多“白马后裔”的族谱记载中,有白马庄,白马院、驿、苑、冉、堰、县.......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它重要,大家都与他有联系。</p><p class="ql-block"> 这里,作为留守南宁的大将军的七子(郎可)、八子(大鹿)同记白马庄,自己的老家,毋庸置疑。而跟随大将军到南宁的其他众多官兵,不可能出自同一个村庄,他们为什么也记“白马?” 以笔者掌握的资料分析,是“白马武馆”。即大将军李铉年轻时在老家创办了“白马武馆”,大将军是率众从军,一去就是百人长(六品)。因为所率官兵都出自“白马武馆”,同民国时期的“黄埔军校”,因此成为他们的共同记忆!</p><p class="ql-block"> “白马武馆”延续至明初,新朝惧之,在“洪武遣散”的大背景下,弥北家族除大将军五子守家护坟外,其他族人全部迁出寿光(现已知六县数十村)。家遭劫难,族人星散,族谱丢了.......至今成了寿光弥北李氏历史上一块最大的心痛!</p><p class="ql-block"> 一言以蔽之,“白马”既不是白马驿、也不是白马苑(冉、堰),更不是白马县,是白马庄或白马庄里的白马武馆,就在寿光!</p><p class="ql-block"> 以上观点,谨供南宁“白马”朋友参考,望早日寻根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撰者微信:lwx369936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