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

翱翔的鹰

<p><b>  我最早认识蒙自,是在长途跋涉的自驾路上经常看到“蒙自饭店”,开始总是以为这是山东的沂蒙特色,到后来才知道蒙自来自于遥远的滇南。</b></p><p><b> </b></p><p><b> 蒙自市是红河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元阳梯田就是该州地域),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外国银行、第一条民营铁路、第一个外资企业、第一个驻滇领事馆、第一个火电站等诸多第一先后在这里产生。</b></p><p><b> </b></p><p><b> 清初沿明制,为蒙自县,隶属临安府(就是后边我要去的建水古城)。中法战争(1883~1885年)结束后,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为适应对外通商需要,清廷与法国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指定开广西龙州和云南蒙自为通商处所,蒙自成为中法之间的“约开商埠”,便成为中国南方通往东南亚的咽喉要道。</b></p> <p>  说到边远地区的旅行,就少不了当地特色的衣食住行。那我们今天就从一曲《舌尖上的中国》主题音乐配乐的蒙自过桥米线开始旅行</p> <p>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食品,起源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五十多年前传至昆明,此种食品主辅合一,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云南”过桥米线“是全国的经典特色小吃,产品独步天涯,名扬神州,全面兼顾南北风味,独领风骚,四季火爆,好吃爽口,一直是消费者心目中信赖的美食小吃。</p><p>酸辣特色老少皆宜,养胃开胃,四季可食,理气、 舒血、滋补,因健康美味深受大众喜爱。过桥米线选用优质大米经过科学配方制作而成,辅配特有食欲的新鲜荤素配菜调味配料,风味醇厚,入口香辣脆绵,回味悠长。</p><p>2014年,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p> <p>  我们在酒店问老板,哪里的过桥米线最好吃?他说如果是你们自己吃没有商务应酬,对面这间很有名气,就是最好的。</p> <p>早晨七点我们就来到了过桥米线店,小碗十五大碗三十,先看别的客人操作流程,要了一小碗先尝尝。所谓大小碗就是过桥羊肉的多少,米粉分粗细两种,我各要了一碗,感觉粗米粉口感更好。</p> <p>饭量大的可以无尽取米粉,免费的啊</p> <p>  悠久的过桥米线文化已经让老百姓总结出定义了,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进一步发扬了蒙自过桥米线的推广之道。</p><p> 为了品尝不同的风味儿,我们中午吃的是牛肉过桥米线,但是都具有香,辣,糯,鲜的共同特点。吃过蒙自的过桥米线,我才敢说中国的最好米线我已经吃过了,在内地不要跟我说哪的米线好吃啊,以致后来我们到昆明再也不提吃米线的事儿了。</p> <p>  还是依照老传统,到一个城市先去这里的博物馆参观,从文化,文字,饮食,服装看起,只有这样才能融合当地文化。</p> <p>彝族,哈尼族这些边疆民族的图腾有许多寓意,但基本上都是为了表达驱除魔邪, 祈求风调雨顺,他们不敢说人定胜天,一定要臣服于大自然。</p> <p>  这是哈尼族和彝族的文字。能够永久传承的民族往往有自己记录历史的文字,一些较小的民族,只能靠歌曲故事等方式口口相传,但随着地理位置和岁月的变迁,这些民族的精华也随之消逝。</p> <p>少数民族的服装就像他们的文化生活一样多彩,我们很难辨别出他们是哪个民族的服饰。</p> <p>明朝以前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管理大多以土司形式,并结合世袭制,以半独立形式进行管理,类似于现在的港人治港。</p> <p>很有地方特色的红河哈尼族博物馆建筑大门</p> <p>  对先辈的缅怀,烈士的敬仰永远是我在旅行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当年在红军过草地的红原县,我千辛万苦才找到杂草纵生、铁门落锁的烈士陵园,只好隔着生锈的铁菱拍了几张照片,很伤感。今天我又有幸来到了电影芳华拍摄地的蒙自烈士陵园。</p><p> 蒙自烈士陵园位于云南蒙自县城南郊的小新寨水库东侧(蒙自县红寨),始建于1979年,占地55836平方米,园内建筑均采用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陵园大门为牌坊式结构,上方匾额“蒙自烈士陵园”为宋任穷同志所书,进入大门,正前方是悼念广场,广场上矗立着高13.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上镌刻着的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字。</p> <p>这里离中越边境150km,是当年自卫反击战的前沿指挥部,1979年开战后的一个月就建立了烈士陵园,主攻团113团的烈士基本上全部埋葬在这里。</p> <p> 新建的蒙自烈士纪念馆宏伟端庄,只有我们几个人进馆,已经是中午11:00多了,走到二楼一片漆黑,只好又坐电梯下来,在门口看见工作人员,她说11:30下班,关灯了,但是可以给远道而来的我们开开灯。在若大的纪念馆中,我们走到哪里他就开哪里的灯光,走过之后就关灯,服务态度极佳,绝对对得起烈士陵园管理者的称号,但是搞得我们不好意思驻步太久,只好匆匆而过的浏览一遍。</p> <p>大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p><p>大厅的雕像组群映入你的视野后十分震撼,敬畏的心情油然而生</p> <p>现代的激光影像技术使烈士们烈火重生。</p> <p>这是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现场的再现, 寂静的大厅没有了硝烟战火,更多的是沉思和纪念。</p> <p>  在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全是20岁左右的英雄,他们生命停滞在了硝烟的战场,如果这些英雄能够在今天出现,也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为了守护这一方净土,为了中华民族的国泰民安!</p> <p>烈士的姓名随着时间的转移已经模糊不清,毛泽东和华国锋主席笑容依然清晰可辨。</p> <p>从纪念馆出来,我们步入烈士陵区。小路旁的一座纪念碑是当年113团800余名战士,在27年后来到蒙自缅怀当年的战友所建,上有慷慨激昂文字:忆当年壮志未酬,战友竟去成遗恨。</p><p>看如今人民小康,忠魂归来共笑声。</p> <p>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区,共有291名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烈士常年安息在此地。</p> <p>  电影《芳华》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烈士陵园那段,最好的年纪,最纯真的理想。</p><p> “世上有朵最美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它”。</p> <p>  这是一位19岁的重庆烈士,祭典者的香烟和蜡烛还在燃烧,鲜花的落款为重庆某单位,想必是家乡的亲人前来缅怀他,是他的爸爸妈妈还是兄弟姐妹?他们心中的疼痛已经忍受了40多年。</p><p> 我在凝视中眼泪已经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此时此景我却没有了感慨,只是穆然的注目,也只是想把这些照片分享给大家,让我们知道在祖国的南方有一些热血青年为了祖国的安宁,将生命静止在了青山绿水之间。仅此而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敬礼!</p> <p>我们来的时候刚过了建国70周年大庆的节日,国旗是你们血染的风采!</p> <p>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烈士陵园,心中沉重无比。我不想说什么豪言壮语,但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和生命的伟大,且行且珍惜!</p> <p>  像一堵墙,隔开了那峥嵘岁月,让我们又仿佛回到了100年前的碧色寨。因为有了芳华使我们又重新认识了碧色寨,揭开了中国的铁路发展史,殖民耻辱史,让我们又知道了滇南大山中的一段沧桑历史。</p> <p> 碧色寨火车站,原名壁虱寨站,建于1909年。离昆明北站291公里,离河口站177公里,他位于蒙自县城北面10公里的草坝镇碧色寨村山梁上。</p><p> 宣统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铁路铺轨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车站。宣统二年(1910年)滇越铁路全线通车,逐渐繁荣起来,原为滇越铁路滇段一大站。民国10年(1921年)个碧铁路通车,碧色寨成为换装站,滇南进出口货物都由碧色寨中转,后成为个碧石铁路的终端站,滇越铁路与个碧石铁路的换装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及我国人民与侵略者抗争而修筑的最早、曾经"繁荣"一时的一个火车站。</p><p> 比邻火车站有个小村庄,它先于火车站存在,原名叫“坡心”,却因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依山面海的美景,取名“碧色寨”,小村庄便因火车站而得名,并与之同名。滇越铁路的开通,使最初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碧色寨,成为铁路线上的一个特等站,迅速成为一个异常繁忙的中转站及贸易集市,成为云南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从1910起的30多年时间,碧色寨一直扮演滇越铁路沿线第一大站的角色。等待运输出国的大锡、皮毛和大米装满了仓库,火车的汽笛声,搬运工的号子声昼夜不停,法、英、美、德、日本和希腊人接踵而至,纷纷在这里开设洋行、酒楼、百货公司、邮政局。每天有四十余对列车在此经停,拉人装货,洗车加水,热闹非凡;美女富商,洋酒咖啡,错落杂陈。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p><p><br></p><p><br></p> <p>  如今因为芳华电影的拍摄,这里成了我们这些五六十年代人的怀旧景点。景观的深度也延长到了周边的古建筑,被殖民和西方文化的遗迹在这里比比皆是。</p> <p>  从某个角度来讲,冯小刚也是一位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旅游资源的挖掘者,爱国主义教育的倡导者,社会丑陋面的抨击者,更是一位唯美的欣赏者。冯导的影视艺术我还是很认可的,更关键的是还捎带了一个漂亮能耐的媳妇儿。</p> <p>怀旧的大爷大妈租上十元一件儿的老解放装,激情万丈的在回忆那峥嵘的岁月,灿烂的阳光照射在他们的脸庞,我总是在纹理之中看出了一丝忧伤,那是岁月的沧桑痕迹。</p> <p>  碧色寨,“碧空如洗,天水一色”。一个迸发着青春的响亮名字,仿佛我们能看到碧绿的青草,茂密的树林环绕着一片村庄,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而现实的眼前却只是展现着一条无尽的铁路,只是一个人生的车站,一个岁月的记载,一段历史的回忆。</p> <p>滇越铁路(Yunnan-Vietnam Railway)是东南亚地区一条连接中国昆明和越南海防港(经中越口岸河口)的铁路,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为米轨铁路,呈南北走向。滇越铁路被《英国日报》称之为与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相媲美的世界第三大工程。</p> <p>  100多年前的候车室如今成了铁路展览馆,记录着当年法国人修蒙自到河口铁路的艰辛,无数中国劳工在此奉献了自己的生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条铁路加快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经济贸易被彻底打破,加速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往来。</p> <p>很有时代感的民国服饰,在这条铁路上行走把我们再次带回了那个繁华的场景。</p> <p>每一个关于碧色寨的标题都很有时代感,这里所有建筑的主色调都是褪色的黄色为主题,想必当年法国车站的主色调也应该是这种。</p> <p>比邻火车站有个小村庄,它先于火车站存在,原名叫“坡心”,却因一个法国驻蒙自的官员发现这里依山面海的美景,取名“碧色寨”,小村庄便因火车站而得名,并与之同名。其开放和繁华程度,在滇南一带无首屈一指,昆明人、越南人艳羡地将其称作“小巴黎”。</p> <p>一百多年前的法国建筑,如今部分幡然一心,更多的翻新修缮工作仍在大规模的进行中。</p> <p>  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双方签订《中法合约》。藩属国越南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云南蒙自成为通商口岸,境内外商人冒险家蜂拥而入。</p><p> 取得滇越铁路修筑权的法国,于1901年开始铺设米轨(间距1米,又称窄轨,现今国际标准轨距为1.435米)。之后,离蒙自县城10公里“养在深闺人不识”的碧色寨,开始渐露容颜。</p> <p>当年的机车工段修理厂房。</p> <p>科普一下铁轨知识:</p><p>准轨、米轨和寸轨</p><p>铁路的轨距有好多种,除了米轨和寸轨外,还有准轨。我国的标准轨距(双轨之间的距离)是1435毫米,轨距宽于或窄于1435毫米的铁路,被叫作宽轨、窄轨。轨距为1000毫米(1公尺)的铁轨俗称“米轨”,轨距为600毫米(6公寸)的铁轨俗称“寸轨”,而米轨和寸轨都属于窄轨。</p><p> 从昆明到中越边境小镇“河口”的昆河线就是一条米轨铁路,是法国人1910年建成的滇(中国云南)越(越南)铁路的滇段。位于昆河线中部的“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则是一条由当地资本家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寸轨铁路。</p><p><br></p><p>当时昆河线的所用机车与车厢均为法国和德国制造,称为“中火车”,而个碧石铁路寸轨铁路上的火车被云南人称为“小火车”。</p><p><br></p><p>20世纪初期,寸轨和米轨就已经纵横在滇南的绝岭河谷间,穿行于矿山和田畴中,连接着城市与乡村,使得滇南率先享受到铁路带来的文明成果,成为云南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然,大量被掠夺的资源也是从这里运往异国他乡的。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之“火车没有汽车快”和“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的起源。</p><p> “云南十八怪”中的“火车没有汽车快”既指的是这种小火车,也指滇越铁路(米轨)上的火车。1910年全线竣工的“滇越铁路”是云南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第一条直通国外的铁路。直到50余年后的1966年,云南省第一条通往国内的贵昆铁路才正式通车,也结束了云南“铁路不通国内通国外”的历史。</p><p><br></p> <p>  当走进这些恍若隔世的苍老建筑时,无限的遐想此起彼伏,海关,警察署,酒吧,那是一个多么繁荣而有序的小社会啊!谁能想到短短的几十年,这里便成了一片遗弃的废墟。 </p><p> 在此还真的再次表扬一下冯小刚导演,是芳华拯救了碧色寨,使他旧貌换新颜。</p> <p> 我独自一人,在微风摇曳的大榕树下,坐在百年的石阶上,回看着那场让曾经我泪下的《芳华》。</p><p> 那是17年的11月份海口,我初次认识了芳华,对运兵火车站的背景记忆深刻,暗自决定要去趟拍摄地,事如所愿,今天来到了碧色寨,还能静静地在现场欣赏一次《芳华》,真的感觉很满足。</p> <p> 哪怕没有轰轰烈烈,但有个人时刻在你身边相依为命,那种长相厮守才是让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我也相信,这才是真正的爱情。</p><p> ——《芳华》</p> <p>  在原铁路警察局的大院儿里。有详细记录滇南马帮运输队的文物展览。在当时铁路和道路交通不发达的山区,马帮就是主要的运输力量。从实物和照片中的讲解中,让我们看到了马帮的艰辛和路途磨难。</p> <p>  只有墙壁上停止走动的墙钟上“Paris”的字样证明这古老的时钟来自遥远的法国🇫🇷,那是曾经无法掩饰的波澜壮阔。他就像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每日看着夕阳西下,任余晖洒在自己锈斑的脸庞。</p><p> 我旁边女人对着我们镜头,在老公关爱的眼神下,表现出的是什么美?</p> <p>  之所以要带着和冯导同样的帽子,摆着同样的姿态,对视过眼神之后,就是为了证明我也曾经芳华。</p> <p> 大幸福创造不出来,小幸福天天发生,对于平凡的我们,有什么不好呢? </p> <p>芳华电影的剧照</p><p>风雨过后是一片寂静,无论岁月是否静好,生存依然要继续。</p> <p>  离别之时猛然回头,望见一对步入老年的伴侣,仿佛看到了芳华剧中人的今天,没有了硝烟,阳光依然明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