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民俗___送瘟神

银杏叶,闫和平

<h3>  “送瘟神”是中国传统习俗。以前人们对发生瘟疫和疾病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认为是瘟神降灾于人间而导致的。所以,每年要祭祀瘟神也要送瘟神,以祈求来年家人健康平安。 西北陇东一带,送瘟神的习俗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一般在正月,具体日期各地略有不同,有正月十六的(走百病),也有正月二十三的(燎疳节)。不论在哪一天,目的都是一样的。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送瘟神”的习俗已被好多人所淡忘。 “送瘟神”也叫“赶瘟神”,多在傍晚进行,由当年的“社火头”组织,以锣鼓为号。晚饭后,锣鼓声起,人们集聚预定地点,按各自扮演角色着装。不一会儿,各位“大神”各执法宝,龙骧虎步,等待着“社火头”的号令。“瘟神”的扮演最令瞩目,由壮年男子装扮,脸用做饭铁锅底的黑煤抹黑,留着一双眼睛的白眼仁,在灯光下显得狰狞恐怖,肩背背笼,手执钢鞭。一切准备就绪后,“社火头”一声令下,锣鼓声起,那些早就准备好火把的年轻人点燃熊熊的火把追赶起“瘟神”迅速的从村头跑起,走遍每家每户。“瘟神”首先进家户的灶房迅速拿起人们早已放在灶台上的包子、饼干,还有一角二角零钱,再在每个窑洞和房子转一圈迅速逃离,一点都慢不得,后面火把早已追来。(有些恶作剧的专烧“瘟神”的衣服裤子)一家挨着一家,渐渐的火把排成了长龙,在村庄不规则的小路上忽明忽暗,时快时慢。人叫声、锣鼓声、鞭炮声,好个热闹。转完整个村庄后,按原计划的路线把“瘟神”赶到河边,一部分火把扔到河里随水东流,一去不返;一部分放到河边。借着熊熊的火光,“瘟神”只顾自己在河水里洗脸,那知背笼的包子饼干早已被这些火把人一抢而空。打的打,闹的闹,吃着各种馅的包子,热闹非凡。 突然间鞭炮响起,所有的人都鸦雀无声了,悄悄的拿着自己的家私头也不回的原路返回,把所有社火用品放到该放的地方,各回各家,一年一次的赶瘟神就算结束了。 <br></h3> <h3> 龙骧虎步,整装待发</h3> <h3>  领路的灯笼格外明亮</h3> <h3>  点燃第一个送瘟神的火把</h3> <h3> 熊熊燃烧的火把,点燃瘟神顺水东流的启程</h3> <h3>  敬神,烧表,瘟神被送走,村民一年健康平安,万事大吉</h3> <h3>  赶瘟神是以前那个年代年轻人过年最喜欢的最热闹的最重要的活动。</h3> <h3>  亥去鼠归,春节来临之际,人们沉侵在春节的喜悦之中,一场新冠肺炎猛然袭击了神州大地,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团结一致,听从党和各级组织的指挥,战胜疫情,坚信这场战“疫”必胜,湖北必胜,祈福武汉,天佑中华,让瘟君东逝,愿天下安康。<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