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这个春节真的很特殊,非典的十几年后,爆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非典的时候,我上高一,因为年少,因为不懂牵挂,所以不懂害怕。而十几年后的今天,已过而立,在这次的疾病面前,开始懂得害怕,因为孩子,因为家人,因为责任,所以开始变得谨慎,变得唠唠叨叨,哪怕就是去同小区的父母家,也带着口罩,拿着纸巾按电梯,进门马上洗手。想想,这可能就是在乎的越多,放不下的就越多。</div><div> 因为这次病毒,让原本紧张的春节假期延长了,安静了,简单了。不用走亲访友,不用客套寒暄。这个假期,对我们一家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来说,也不算难熬。从书柜里翻出来了之前买的还没来得及看的书,陪儿子写作业的时候,拿来翻翻。</div><div> 当时说不上为什么买了《皮囊》,我想应该不是畅销书吧,作者我也不太熟悉,我又是个不爱看书评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买。这本书到是适合这个假期,平时碎片化的看书时间,可能读不进去这么平淡的故事。说平淡,但不是贬义词,书里记录的是作者的生活,他的故事、他的成长、他的童年,平淡,却真实。</div><div> 书里,有一部分是写作者的大学同学,厚朴。梦想的狂热者,在大学的象牙塔里,仿佛生活在云端。我记得书里有句话写的很好“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著”“”或者能真正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的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div><div> 梦想,已过而立,在工作了这么多年,甚至换了不同专业之后,探问内心,我的梦想又是什么呢,当初年少时心中的那个答案,似乎变得模糊。大学时的光景,在翻看老照片的时候,似乎还有一些体悟,热情而不知疲倦。曾经的豪言壮语,似乎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磨的变了模样,想要回想起曾经的梦想都要废些脑筋。在无数个加班到深夜的时候,开车回家的路上,看着海河边安静的夜色,总在问自己,这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每每想到这,总是让自己头痛,我爱我现在干的工作吗,很难说,只是内心里对自己的底线不曾放弃过。</div><div>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记得我和师父一起出差的时候,在飞机上,我在看小说,我师父在看专业杂志,看着她专注的表情,我特别的崇拜,自那时候起,给自己就定下了要做专业的人,不管干什么总要有专业傍身。也是那时候在师父的要求下,认真的学习专业的基本要求,制度也好,法条也罢,也知道没事的时候看看专业的书籍。虽然很多时候,做什么不由得自己做主,仍然感恩初入职场时,从师父那学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对待工作的底线,这些到现在都让我受益,让我在转换岗位的时候,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div><div> 现在的工作,是我之幸,亦是不幸。做什么,不做什么,不能都听凭内心,个人的梦,在整体的大潮中,不过是朵泛着白沫的浪花,在潮水的裹挟之下,也许是海浪顶上的一朵,也许是淹没。无论是怎样,需要的不过是甘心的接收。慢慢的曾经的职业梦想,就变得模糊,也唯有留下的那一点点坚持而已。</div><div> 曾经,最喜欢看的书都关乎爱情,因为懵懂的憧憬,因为还年轻。年岁渐长,读的书,也越来越杂,曾经无论如何也读不进去的书,现在读来也都别有滋味。没有大起大落的曲折,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恨情仇,对小说可能不完美。平铺的陈述,抑制的情感,扪心的诘问,可能才是《皮囊》好看的地方。皮囊之下,我们是否都还有一个真挚而谦卑的灵魂。</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