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经典

毛歌

<h3>  重返经典和我们重返故乡是一样的。究竟是什么让我们重返故乡,重返那些长满四月野草的小径,或者斑驳光影的小巷,没有人说得清楚的。我好几次就站在故乡快进家门的山坳口,突然间觉得自己无比的恍惚起来,出去那么多年,对于故乡有的只是一些很久远的印象,这些印象的复现需要动用多大的力量,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过去就像没入山峦的夕阳,我能追寻而去吗?我要那些过去的印象就是证明我此刻的重返吗?除开乡音,除开一些说起来才有些铭刻的感情,剩下来的就是一个空架子,我得努力去填补,就是为了不至于往前多走一步的时候,一脚踏空。</h3> <h3>  重返经典,重返一本曾经刻骨铭心阅读过的经典,所得的感情会是怎样的?我特意把喜欢重读的经典放在一起,它们仿佛就是我的老朋友,我每一年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去看望它们,它们一直在那里,就连像样的柴扉都没有,这种径直走进去就可以落座聊天的感动,使得我真正要阅读的时候很有些措手不及。重返经典和重返故乡是一样的,太多依稀的事物令人眷恋,到底是那一段话或者某一个思想激发了自己和经典的关系都说不大明白的时候,内心就会暗自对着书说一声“对不起”的。最近六七年以来,为了缓解这样的“对不起”带来的道德上的压力,我把所有重读的经典都集中放在书架的同一个格子里,这样既方便我取下来阅读,也极其有利于我站在书架前,伸出手来去触摸,或者就保持沉默,用了眼睛的光去探索和某一本书所建立的关系,是否牢固,是否依然和当初一样如此的信任。</h3> <h3>  我很难得保证重返经典就是重返自己这样的说法的完全正确,不过有一点值得提及的是,当初在书页里面所做的笔记就足以提醒自己,我曾经这样阅读着,曾经这样理解过。我有一本《西藏生死书》,当时读完了,只记得那触及内心的一句话:为生做准备,为死做准备。觉得比起任何谈论当下的力量的人来说,这十个字包含了太过于单纯的意义。诚如另外一本经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里面的一句话:“死会使人对生更加敏感。”因此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着生死这样的生命概念而做了深入的理解。我并不急于去弄清楚这两者的区别,我只是想在生死之间,去回应一切生命现象给我的提示和警醒,告诉我该怎样生活,又该为了那个必来的终点做哪些准备。所以,在阅读一个美国老太太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的《奇迹之年》的时候,我才会发现,即使在死亡突然莅临的时候,我们依然显得如此地措手不及,在反复阅读写过《向前一步》的作者雪莉的另外一本经典《另一种选择》的时候,要懂得一个带着两个孩子的职业女性如何单独面对失夫之痛的内心就变得如此地艰辛和困难重重。当我重读这些经典的时候,我一再地鼓励自己,至于鼓励什么我都无法弄得很清楚。有一次,我和泰安的一个要好的朋友聊天,谈论生死,我就脱口而出:生命不过是彼此鼓励,相互回眸。</h3> <h3>  就在重返经典的时候,我发现我其实一直是在重返自己,我要一个新的自己的出现,一个能够承受未来可能性到来的自己的出现,一个找到一些更好的依据以确保生命的锚可以真正沉落下去。我想更加踏实一点,这样的愿望如此朴素而变得奢华,我想更加智慧一点,这样的念头一直像梦一样让我对于经典有了更加渴望的感觉。在阅读《艺术的故事》的时候,和我阅读《踏上心灵幽径》一样,阅读行为变成了一座桥梁,通过它,我可以变得更加谦卑,变得绝不肆意妄言,变得要以树立理性的情操来平衡这个世界带来的不安和躁动。</h3><h3><br></h3><h3><br></h3><h3>(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