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仇高驰书写的篆书对联,越品越有味。何谓“有味?”好看的字就有味,耐品的字有浓味。何谓字好?妙趣无穷的字体,虚实相生的布局,五彩缤纷的墨色,处处表现出一种吸引人打动人的“书味”。这种“书味”,亦是书法文化历史亮光的当代映照。</h3><h3> 篆联有味,是“书道之源”的真味:小篆是文字之源、书法之祖,是先人通过“仰观俯察”而得,其中的对称、平衡、等距、重心等,无不在小篆书写的源头上得以展现,无不体现出小篆文字乃“书道之源”书写范式的个中真味。仇高驰的篆联创作多以小篆为主,在深入研究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为不断增加小篆对联的厚重与力道,力求小篆书写的当代表达,他又把创作的笔调适时转移到大篆的笔法笔意中来,使小篆作品神采灵动,达到了崭新的高度,创作出尤具个性面貌的有“仇式风格”。从展厅到书房,从书界到后学,人人皆称其篆书“意境空灵,格调高古,终成大气”,实在是一个极高的评价也。</h3> <h3>篆联有味,是“古拙之貌”的原味:</h3><h3>“拙”,作为篆体书法审美的题中应有之义,很早就被提出来了——北宋“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在《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一个“拙”字所涉及到的,是书法审美范畴的根本要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对书法艺术审美所持的标准都是不尽相同的,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而篆书书体更强调“维护古典精神”这一传统审美观——名家贵精,大家贵真。细观仇高驰篆书对联的“古拙”面貌,皆是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诸体依次演进而来,皆是自然之趣,少有人为痕迹。“大家”以“真”为贵,长期追求的真率、质朴,依然是书法家毫无刻意安排的结果,依然是书法家奉为圭臬的书法本源中最为宝贵的东西。</h3> <h3>篆联有味,是“内敛之法”的韵味:</h3><h3>书法艺术发展至今,本质上是要求一种安静。在追求“虚静”的基础上,仇高驰篆联的格调有三个“特”,有传统特点,有时代特质,有个人特色。而个性风貌,则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之上的。仇高驰作为两届“兰亭奖”的得主,集数十年之功集聚的才华作为供养书法的养料,以“内敛雅致”的风度,咀嚼孤独却拒绝无味,享受寂寞却安于书道,在承接古人、守正出新的正途上,集精、气、神于提转顿挫之中,篆联作品字字有根、笔笔有源,刚与柔、奇与正,或古拙,或遒劲,以内敛之法抒发淋漓胸臆,意境无限,美妙无比。</h3> <h3>篆联有味,是“意蕴之境”的回味:</h3><h3>毫无疑问,书法作品有着很强的直觉性。仇高驰书写的篆书对联,相承起伏、映带呼应,韵律节奏、参差变化,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在书法创作的观赏性上展现出了满满的金石韵味。这种品位的提升,既是书家个人的情感流露,又是书法艺术“内在美”独具的言外之言、韵外之韵的意境,真正契合了篆书的高古朴拙和写意哲学。而篆联作品直觉性最上层的“内美”境界,又含有一种意蕴和意趣:浮华褪尽,不卑不亢,和颜悦色,从容论道。这境界,犹如一首高水平演奏的交响乐曲,余音动听,回味无穷。</h3> <h3>篆联有味,是“清欢之心”的况味:</h3><h3>“不为书法而书法,不为艺术而艺术,更看重的是文字表情达意的功能。有了这样的心,笔下的作品自然一派内敛守拙、平稳冲淡、恬静自适的面貌”,一直是仇高驰根植于内心的至高追求。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笔之际,字字笔笔,每一字每一划,笔划搭接的每一处都交待得清晰明白,一丝不苟。这种没有造作与奢华的虔敬心、朴素心,正是书家以笔墨为载体以写其心以正自我的最佳方式。</h3><h3>窃以为,</h3><h3>万般浓妆艳抹的香水气,</h3><h3>百般迎来送往的江湖气,</h3><h3>日日锱铢必较的金银气,</h3><h3>怎么都比不上翰墨修身、妙笔生花的书卷气。一管柔毫,一纸素宣,真草隶篆静静地在毫间挥洒,诗词歌赋幽幽地在心中徜徉,晋韵宋意与水墨清华相伴,生宣熟纸和金石清音相悦,书家挥毫的写意与书法本体的韵味,渐渐因翰墨陶情而逐渐升华,书者与观者陶醉其间,亦属清欢有味之至境也,岂不快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