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农场八年回忆

晚春

<p class="ql-block">1970年3月19日,是我作为老三届知青的一员,下放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后改为五图河农场)的日子。岁月流淌,距今已整整五十周年了!我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整整干了八个年头!直到1978年2月2日招工回城。</p><p class="ql-block">这八年是我人生中永远也难以忘怀的八年,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青春岁月是在那里度过的,在那里我也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也曾在那里洒下了我的热血。自然也流下过泪水。也在那里的田间地头飘过我革命乐观主义的歌声。更为重要的是在那片土地上奉献了我的青春年华,留下了我奋斗成长的身影和足迹。</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时间在流逝,虽然过去了半个世纪。但记忆却铭刻在心难以忘怀,一当想起在农场的那些人和事,就想把它记录下来。近来新冠病毒疫情肆虐,无数人员扛鼎逆行。政府要求不要出门,正好利用宅家这个机会。整理下老照片和资料,翻看泛黄的老照片和破旧的资料,记忆的闸口一但打开,就像潮水一样湧出。学习用美篇的形式记录在农场这八年的回忆,作为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的纪念。</p> <h3>那些苦涩的往事中也有心灵的磨难,虽然时光已将创伤抚平,伤痛也早已埋在心底,在磨难中得到了历练,在历练中让自己坚强,在坚强中让自己成长是那段岁月中最宝贵的财富。</h3> <h3>俺下放去兵团农场时不满18周岁</h3> <h3>当年的江苏省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上山下乡人员花名册</h3><h3><br></h3> <p>这是当年连云港市面粉厂革命委员会赠送给职工子女的《毛泽东选集》。一至五卷袖珍本。</p> <h3>这是俺上山下乡时所带物品的清单,说起来这些在当时就算很不错的了!父母亲尽最大所能为我精心准备的呢。所以我一直保存到现在!</h3> <h3>这是1978年2月2日连云港市劳动局招工回城的花名册。</h3> <h3>这是当时下放前父母亲和我们兄妹们几个的合影。永远忘不了父母亲给我们的关爱,弟妹们给我们的帮助。我和大哥是同一天一起下放去兵团农场的。大哥是67届高中,我是67届初中。都是所谓的老三届。一下子家里下放两个,无疑给父母亲增加了牵挂和忧愁。怕我们兄弟俩干活累着,吃不饱饿着,穿不暖冻着。缩衣节食时不时的托人给我们带点吃的穿的用的。弟妹也节省下衣服物品给我们俩穿用。</h3><h3>父母亲给我们的大爱大恩没齿难忘,弟妹们的同胞手足之情永记心中。</h3> <h3>这是1967文化大革命,14岁的我和大哥一起去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后,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影。我们兄弟俩在1970年3月一起下放去了兵团农场,大哥给了我生活上不少照顾。特别是我在农场连队脱粒时,手部受伤在农场医院救治时,日夜陪伴着我。同胞手足之情不言而喻。(后有详说)</h3> <h3>1970年3月19日上午,在海州中学的操场上,我们下放知青爬上了解放牌敞篷大卡车,当时的我们一个个热血沸腾,群情激昂。振臂高呼: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广阔天地练红心! 告别了父母弟妹,告别了就读校园,告别了可爱的家乡。从此踏上了我们走上社会的第一步。</h3> <h3>在敞篷卡车上颠簸了一天,一起去的十几辆车陆续都到达了目的地。最后只剩下我们这一辆车,天已经黑了才到达目的地。大约有几十个差不多和我们一样大的南方小蟊子,叽里呱啦说着听不大懂的南方话,好像是说欢迎新战友什么的,帮我们把行李搬下来。后来过几天才知道,他们是比我们早来几个月的苏州知青无锡知青和南京知青。是和我们同命运共患难的知青战友。</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过了几天才慢慢的知道了我们这个连队的编制。是由四团六营下属的22..23.24.25四个连队各抽一个班组建的新连队。是在农场的最东边。最荒凉的地方,真的是兔子不拉屎,连棵树都没有的地方。是各方面条件最最差的一个连队!</h3><h3><br></h3><h3>这个地方是原来劳改农场的一个女队。女劳改犯在我们没到之前都迁移到洪泽湖劳改农场去了。墙上的《老老实实接受改造》,《想一想你今天干了什么》的标语仍在。我们住的就是劳改犯住的房子,做饭吃的锅灶也是劳改犯用的,干的活也就是劳改犯干的活了。</h3><h3><br></h3><h3>连队的连长指导员都是原劳改农场的干部,下分四个排,两个男排的排长是复原军人。两个女排排长由女知青担任。</h3><h3><br></h3><h3>我和四个一起去的海州男知青分在了一排一班,也叫耕作班。就是可以用牛来耕地,赶牛车的班。说起来比大田班要好点轻松点。但是大田班像挖沟啊什么的重活一点也没少干。</h3> <h3>这是张重复曝光的照片,可是我赶牛用双轮双铧犁耕地的真实照片!</h3> <h3>知青们在水稻田里拔草</h3> <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难得的一个星期天,步行去距离我们31连队十几里的团部5连老朋友发小卢同高那玩,在五图河的船头上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的发小铁哥们</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不得不提起我的几位发小老朋友,那都是从小穿开裆裤在一起长大的铁哥们。也都是同一天上山下乡去兵团农场的。虽然分在了不同的连队,可是我们的友谊却是与日俱增。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性格。使我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今天。所以说经过艰难困苦在一起建立的友谊是日久弥坚的!只是卢同高(图右一)四年前因病离我们而去了!当时他分配在四团团部所在地的五连。各方面的条件要比我所在的31连好多了。我经常在星期天去他哪里玩耍,顺便去他那里改善伙食,开开荤腥填填肚子。每次去他都是热情招待,竭尽全力想方设法让你饿肚去,饱肚回。有时还弄点小菜,弄瓶小酒哥们喝二两呢。图右二是滕步贵,他比我大四个月,所以我叫他滕二哥。滕二哥当时分配在兵团35连采石场。在灌云县城大伊山。每次我回家探亲在大伊山转车,也都要去他那里。滕二哥也是小酒小菜的招待。那时知青的伙食都是有计划的,我吃了他的,他就得少吃!那时能招待你吃上一扽饱饭就很不错了。那热情的态度让你至今也难以忘怀。现在只有我们俩离的近一点,想见了就弄二两老酒聚聚会会聊聊。左一是比我大二岁的王炳发,刚下放去兵团农场时比较瘦,我们都戏称叫他 猴子。他当时分在了工业连队32连,在农场时讨了个无锡知青老婆,知青回城和老婆一起去无锡安家工作了。也是十分的讲义气够朋友 。2012年4月我和卢同高,滕二哥一起专程去无锡看望他。可是胖了个像狗熊了!我记得很清楚,他用无锡有名的特产三白(白鱼、白虾、白银鱼)招待我们。还带我们去无锡的太湖,蠡园、锡惠公园二泉映月那玩了一大圈。现在离的远了,每当想起来就打个电话互相问候一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四个铁哥们合影于1971年5月</p> <h3>这是2012年4月去无锡看望王炳发时,我们四个铁哥们的合影。</h3> <p class="ql-block">一起游玩锦屏山摄于1969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难忘的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 我在兵团31连两年多点时间,可干过的活还真不少。赶过牛耕地、赶过牛车,也下过大田且不说,还养过猪,羊、鸡、鸭。也还看守过一眼望不到边千把亩的芦苇荡。想想要说的事情还真不少。但是印象最深的事情还是饿肚子和打海堤。</p><p class="ql-block"> 先说说饿肚子的事,那时年轻正是长身体饭量大的时候。每个月15块钱,9块钱伙食费食堂吃大锅饭,6块钱零花钱。38斤粮食计划,每天一斤二两,早晚各三两,中午六两。每天伙食费三毛钱。根本就吃不饱,更不要说还要干超强的体力活了!</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回,家里父母亲托人带了点挂面来,晚上和我一起下放去的海州知青,相处也很要好的许其华。在宿舍屋山头用三块砖头支起脸盆来,检点柴草烧了整整一脸盆面条,两个人也就都吃了!撑了个肚大腰圆,都打饱嗝了。算是去农场三个月来才吃的一顿饱饭。</p><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一次是70年夏天的一天,刚下过暴雨的傍晚,我去连队东面的荒地里赶牛回连队,看见不少鸟儿在不远处来回飞,过去一看,浅滩上有不少大刀鱼,是下大雨从大河里滴流上来的。赶忙回来喊我们海州的知青,一人拿一脸盆去捉鱼。七个人每人都满满的捉了一脸盆。回来悄悄地给食堂一脸盆,换了一点点油和盐。开肠破肚稍微煮煮就吃了!可算是大大的开了个洋荤打了个牙斋!现在再吃什么鱼,也没有那次的鱼鲜美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还有一个有关吃的记忆也比较深刻,那就是吃了大半年的黑馒头。那是因为71年夏收不及时,又遭连阴雨,沂河塘的麦子发芽发霉。用这个麦子加工成的面粉做馒头是黑色的,吃起来有点甜甜的,软塌塌的,到嘴就到肚了,一点也不压饿。就这黑馒头也还是早晚二两各一个,中午六两一个。</p><p class="ql-block">挨饿的滋味真的很不好受了!所以直到今天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再一个刻骨铭心的,就是在沂河淌里打海堤。我想只要是在五图河农场参加过的知青,都会对打海堤有着深刻印象和记忆的!</p><p class="ql-block">沂河就是上游沂蒙山的泄洪道。几乎每年都要泄洪一次。打海堤就是要把因泄洪需要,而炸掉的挡海水的堤坝再恢复起来,防止海水倒灌,以便在十多万亩的河塘里种一茬麦子。上一年打的堤坝经过炸坝和河水的冲刷,大大小水的缺口全靠人工挖泥担土堆筑。而且还要在初三潮十八水的海水大潮汛到来之前完成。真的是时间紧,强度大,任务重。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其艰难困苦是体会不到的!我也曾经参加了70.71年两次打海堤的经历。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靠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越是艰难越向前的精神在支撑着的呢!</p> <h3>这张照片就是我们当年打堤坝合拢时,知青战友们跳下水去,用血肉之躯挡住海水的真实情景!和1998年长江抗洪救灾的情景一模一样!</h3> <h3>这是2010年海州知青下放四十周年时,去当年打海堤的地方故地重游。已经改用充气橡皮坝了。泄洪时放气泄洪,洪水过后充气挡潮。</h3> <h3>这是2019年2月去为31连知青聚会探路所拍的照片。当年打堤坝的地方,已经淘汰了橡皮坝,建起了挡潮大闸。时代在进步,祖国在发展。从此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重复艰巨的人工劳动了。但是那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在我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笔财富!</h3> <h3>这里还不得不提起一个人!曾在31连任连长的鲁全兴。他是比我们早去农场一年的无锡知青。他是在1972年初从30连农场盐场排长的任上直接调任31连连长的。原来的31连连队干部都是原劳改农场留下来的管教干部,不仅管理简单粗暴,之间还有矛盾,知青之间也是互相排斥难管理。在加上31连本来经济基础就差。生产一直上不去,是四团有名的老大难单位。鲁连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临难受命的。他以身作则,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拼着命的干。带领全连一百多口知青,用一年多的时间改变了31的面貌。背地里个别知青也给他起了个外号:䀭(gai)头。无锡话意为死心眼,固执,不透气。我认为他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神,才使得31连在不长的时间内改变了模样。尽管对他褒贬不一,但我还是由衷的敬佩他!</h3> <h3><br></h3><h3>这是俺去兵团第一年就获得一师四团政治部颁发的《五好战士》证书,这个在当时下放兵团农场的知青中可是无比的荣誉噢!</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机耕队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 1972年夏,为了便于管理,充分发挥农业机械效能。原在32连的机耕排全部分到各农业营,需要增加人员。一部分复原军人、原农场的干部子弟和表现较好的知青充实到机务队。我也很荣幸的被抽调到四团六营机务队,后来的五图河农场四分场,做了一名拖拉机手。那个时候做个农机人员是很吃香的事呢。一个能学习点技术知识,再就是在生活待遇上也提高了不少。在知青中是很令人羡慕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有乐也就有苦,事实上开拖拉机也是件苦差事。</p><p class="ql-block"> 夏天开拖拉机去翻耕沂河塘的麦茬地,驾驶室里的温度高达40度以上,而且一坐一个班就是八个小时,热的满头混身都是汗。说烤的你像热锅的蚂蚁,一点也不为过。晚上凉快点要好多了,但是半夜里从营部到沂河塘里去接班,有时一个人要走十几里的夜路。方圆几十里看不到一点灯火,时不时的有野兔老鼠什么的从小路田埂上窜过,挺吓人的!一个人胆战心惊的,手里拿把螺丝刀,嘴里哼着(混身是胆雄赳赳)的样板戏唱段,给自己壮胆。一脚高一脚低的往拖拉机灯亮的地方一路小跑。现在想起来有点好笑,但确实是那时的真实情况。</p><p class="ql-block"> 冬天冬耕稻田地,拖拉机牵引的四铧犁需要打犁,才能把地耕深耕透、耕平耕好。一个人在拖拉机驾驶室里开,一个人在犁上打犁。寒冬腊月深更半夜的西北风蹂飕飕的,一会儿就冻的你吃不消了。两个手一会儿就冻僵了松不开了!可是还是要在寒风中,在颠簸中坚持打犁。那滋味也是不好受的呢。所以现在也是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那一热一冷的记忆也是很深刻的呢!</p> <p>这是我和卢伯庄在六营机务队时的留影</p><p>去机务队要感谢卢伯庄的,在机耕队分场时,是他向六营部陈营长推荐了我。恰巧陈营长也认识我,对我印象也不错。卢伯庄一提我,陈营长就答应了!从此也就改变了我在农场的人生生活轨迹。</p><p>卢伯庄也是我们海州一起下放去兵团农场的知青,他分配在32连机耕队,我们相处的也很要好,有时他去31连耕地,他也会叫我上去开两下,教我如何操作拖拉机。说起来他也是我的师傅呢。后来他在东方红-54履带式拖拉机2号车当班长,我在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8号车上当副班长,这是后话了。</p><p>这里还是要谢谢卢伯庄的!谢谢了兄弟!</p> <p>我和我的的铁牛--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8号机车。</p><p>我和8号车是很有感情的呢!我和它在农场度过了六个春夏秋冬,冬耕夏收,精耕细作。我和我的战友们给了它精心的维护、保养操作,它也回报了我们至高荣誉。由于保养好、油耗低,服务好等,8号机车组曾荣获了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红旗机车组》的光荣称号。当时我作为代表去一师师部(东辛农场厂部)参加颁奖会议。本人也荣获了《红旗拖拉机手》的光荣称号。</p><p>想起来78年元旦过后没几天,我正在用水清洗拖拉机。机耕队的队长和指导员拿着我的回城调令来找我,看见我正在洗车,说:小郑,你看你把车子洗的这么干净,这是你最后一次洗车了。我们真的舍不得你走哦!</p><p>由此再见了8号车!再见了我的领导,我的农场战友们!再见了五图河农场!</p> <p>这是1973年我与东风50轮式拖拉机的合影。73年底六营部新购进了一台东风50轮式拖拉机,就是后面带拖斗在路上跑运输的拖拉机。营里抽调我上车学徒。师傅是曹学志老师。跟着曹师傅跑了三个多月,后因营里又进了东方红75履带式拖拉机,调我去8号车做副班长了。虽然只有短暂的三个月,可是跟曹师傅学到了不少道路驾驶知识。为回城后考取汽车驾驶执照打下了基础。</p> <h3>摩托车驾驶者为曹学志师傅。后面的是当时六营部的通讯员小夏。后来也上车做了拖拉机手。我坐在车斗里,像个小参谋什么的😄😄</h3> <h3>这是在沂河塘用联合收割机(康拜因)收割麦子的照片。那时在农场沂河塘里种麦子,从播种、施肥到收割运输基本上都是机械化。</h3> <p>这是用大型脱粒机在进行水稻脱粒。</p><p>看到这张照片就想起了,我在农场时的一次流血危险事故。那是1975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我去22连用大型脱粒机给水稻脱粒。是用履带式拖拉机的上动力输出设备,用平板皮带带动脱粒机高速运转,从而达到脱粒的目的。我固定好拖拉机和脱粒机后,机器正常运转工作了。我就围着拖拉机和脱粒机巡视检查。当我看到拖拉机油箱有漏油现象时,就上前用扳手去拎紧油箱开关时。飞速运转皮带上连接的皮带螺丝,把我的右手腕内侧整个撕割开来。顿时鲜血直流。当时心想这下右手完了。连队的领导急忙用马车把我送到小南沟农场医院。经检查还好没伤到骨头。止血后缝了九针。伤口处肿的像个馒头,疼痛难忍。</p><p>在31连的大哥知道后急忙赶到医院,在医院陪护了我好几天几夜。同胞手足之情不言而喻。</p><p><br></p><p>人都说,世上母子是心连着心的!就在我受伤住院的第三天晚上八点多,我妈妈竟然神奇般的赶到了医院,出现在我的面前。看到我吊着绷带躺在病床上,连着说,果不然真的出事了!出事了!说怪不得这两天就是吃不好睡不着的坐立不安,总是感到我出事了。就一大早从家里赶了过来。那时连云港到农场还没有直通车,要从新浦坐车到灌云县城大伊山再转车到农场场部七道沟。又步行十几里走到沂河农场厂部。那天还下着雨。我妈又是解放前裹的小脚。不知道是怎么一脚深一脚浅的,从那满是牛脚窝的泥泞路上摸来的!看到老妈身上的泥巴不知道老妈摔了多少跤。更是一天也没吃没喝,饿着肚子往儿子这边赶。我心疼的哭了!妈妈疼儿子,儿子也心疼老妈妈。母子俩抱头痛哭!大哥急忙安慰老妈,弄了点吃的给老妈吃。</p><p>这世界上母亲给儿女的爱真的是最真、最深、最无私的。真的是难得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我也相信这世上至亲至爱的人,心灵相通是有感应的。不然我妈妈是怎么知道的呢!?</p><p>那天我妈妈赶到四分场场部,到机耕队一问我在医院了,急忙找了卢伯庄、王炳发,请曹师傅用拖拉机。他们陪着送我妈妈到小南沟医院。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p> <h3>这是六营部团支部欢送无锡知青王异哉入伍的留影 七三年十二月</h3> <p>这是我在五图河农场获得的最后一张奖状。在农场艰苦奋斗的八年,得到了领导和战友们的认可。从而也结束了农场艰难困苦的八年岁月。</p> <h3><br></h3><h3>这是我回城后,几个海州知青看望原31连老领导蒋玉亭指导员的照片。前为蒋指导员夫妇,后为许其华、郑邦华、郑邦清、王永康、马维友。</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31连知青连云港大聚会</span></p><p class="ql-block"> 回忆重温下五图河农场31连知青战友在连云港聚会的美好时光了。在此也有很有必要再现那难忘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12日-13日两天,由我们连云港知青举办的31连知青大聚会如期在连云港举行。之所以说大。是因为曾经在农场31连的知青基本上都参加了!。无锡的、苏州的、南京的、高邮的、连云港的。人数达140人之多。创历次31连知青聚会之最。</p> <h3>这是为31连知青在连云港聚会而制作的旗帜</h3> <h3>这是为31连知青在连云港聚会筹备组成员,先后两次去探路为聚会作准备。在原31连电灌站探路的照片。</h3><h3>郑邦华、刘尚学、郑邦清、王百奇、杨凤喜</h3> <h3>去高公岛探路的照片</h3> <p class="ql-block">在连云港桃园大酒店合影</p> <p class="ql-block">5月12日晚上在叁拾陆号大院饭店举行盛大宴会。大家欢聚一堂,欢歌笑语,举杯共饮,畅叙情谊。席间连云港知青表演了自编自演的《吉祥欢歌》等舞蹈,对来自各地的战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在去五图河农场旧地重游的路上</p> <p class="ql-block">5月13日组织去曾经在一起奋献了青春的的五图河农场旧地重游。</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原一师四团团部,现五图河农场场部前的合影</p> <h3>这是31连现存的唯一建筑电灌站。这个电灌站是知青战友们自己开挖水塘基础,自己建造的,也是知青自己看管的电灌站。</h3> <h3>在31连住所上,现在已是物是人非,原来的宿舍已经推到,改成了麦田。大家感慨万千,纷纷回忆起在一起的风风雨雨,回忆起那些曾经的酸甜苦辣,回忆起在一起拼搏奋献的青春。</h3> <h3>这是参观游览海滨大道的留影</h3> <h3>这是游览观赏高公岛的留影</h3> <h3>在羊山岛游览的合影</h3> <h3>在凰窝皇姑洞前的留影</h3> <h3>在凰窝游览的小视频</h3> <p class="ql-block">5月14日早上送战友们回程,和31连一排一班我的老班长苏州知青刘慎平告别留影。</p><p class="ql-block">对于这次聚会,来连的知青战友们赞不绝口,一致认为,连云港的这次聚会搞的好!无论从住的、吃的、活动议程,参观路线、游玩景点等各个方面组织安排的都非常好,大家都非常的满意。能得到战友们的认可赞许,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感到很欣慰。</p><p class="ql-block">再见!31连的知青战友们!期待来年再相聚!</p> <p class="ql-block">这是与好友郑三强老哥在连云港市知青文化研究会2019年新春联谊会上的合影。郑老哥与我一起下放在五图河兵团农场一营四连。他的文笔相当好,发表出品了不少纪念知青下放的文章。我的这篇拙文承蒙老哥润色修改,在此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老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发生的事,就像是前不久的事,一件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想写的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这八年是一生的记忆,永远难忘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农场的八年人生洗礼,我们从幼稚变的成熟,从脆弱变的坚韧。今天用已经忘事的脑子和笨拙的文笔,记叙那些怎么也忘不掉的经历。讲述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叙说那些青春时光里的趣事,倾吐知青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就是为了告诉你、告诉我、告诉他,我们老三届知青的青春是这样度过的,我们无愧与那个时代。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上有你、有我、还有他!</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道喝了多少杯。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摘至王佑贵《我们这一辈》</p><p class="ql-block">为在农场八年的磋砣岁月,为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来吧,我的战友们!让我们共同举杯!为难忘的知青岁月干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