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个寒假虽然不同以往,但教师的求学之心不减,为了孩子成长,为了自己的进步,我们不断前进,充实的学习为假期生活添加了色彩!</h3> <h3> 2020年的寒假注定是不平凡的。庚子冬春跨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14亿中国人民的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园积极贯彻执行上级部署,宣传政策,正面引导,时刻激励着三幼的教师、家长和孩子们——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定能早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起拥抱繁花似锦的春天!</h3><h3> 为了防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作为同在战“疫”中的三幼人,我们严防死守,坚决做到不外出、不串门、不聚会,不给社会添麻烦,认真细致的做好幼儿和家长健康状况的统计及外出排查工作。我们的老师也都充分利用这特殊的假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h3><h3>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家的学习收获...... </h3> <h3> 找到一把通往幼儿内心的钥匙</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舒</span></h3><h3>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一日活动中,在喝水、如厕、洗手、区域活动、户外活动等各个环节,经常会碰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小问题。如何在这些活动过程中,找到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有时会让我困惑。</h3><h3> 趁着春节假期,我读完了《幼儿行为的背后: 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这本书,让我困惑的问题迎刃而解。通过阅读和思考,让我深深明白,通过幼儿的行为和表现,读懂幼儿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让我学会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这本书的作者吴亚英老师,曾有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她的教育主张是“心系胚芽使命,行显呵护艺术”。跟这一主张相应的,吴亚英老师提出了配套的行动指南:孩子,在你或动或静的身姿下,我能抓得到你那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于是,我用微笑、抚摸、声音告诉你我的发现;进而,带着你或者跟着你,投入到一个个更有意思的活动中去。</h3><h3> 《幼儿行为的背后: 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这本书,是吴亚英老师教育理念的全面展现。这本书的语言浅显易懂,书里记录了大量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有趣故事,以及教师跟幼儿互动的案例。这些故事大多以白描手法展开,但是,作者在描述案例同时,也通过专业分析,告诉读者如何观察幼儿,解读幼儿,引导幼儿,并从中呈现了很多早期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行为背后蕴含的深意。</h3><h3> 特别让我受到启发的是,书中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科学、连续的记录,观察幼儿行为在各个时期的变化,通过这些发展和变化,找到幼儿行为和成长背后的奥秘。事实上,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深入探索儿童、发现儿童、教育儿童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向儿童学习的奇妙之旅。</h3><h3> 接下来,我会尝试把书中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具体运用到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进入幼儿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体验,尝试学会倾听儿童的行为语言,学会读懂幼儿的心思,并且以此为起点,找到一把深入幼儿内心的钥匙,真正成为一个懂得幼儿的幼儿教师。</h3><h3> </h3><h3></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红霞</h3><h3> 今天是疫情第一个14天不出门的日子,在这场全民抗疫情战斗中,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虽不能像白衣天使们那样奋战在疫情的第一线,可我们依旧在这场疫情中站好了自己的“岗”。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强,待春暖花开时,我们定是教育路上的勇士。</h3><h3> 在这些日子中,我一直在深读吴亚英老师的《幼儿行为的背后》这本书。“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心倾听他的心声”,这是作为幼师一直追寻的。本书以案例的方式告诉我们,一日活动环节中各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关于“解读幼儿哭闹背后的秘密”。我们都知道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会出现哭闹的现象,有的是因为与同伴间的交往中产生的矛盾,而更多的则来自于成人的不理解。其实我常常会以为孩子哭闹没什么大不了,去哄哄他们,给个拥抱过一会儿就好。我也常常会以这样的方式去解决孩子们的哭闹问题,当我看完案例中高老师与金小朋友的对话时,我恍然大悟,孩子的任何一个举动必定是有原因的,孩子们的每一次敏感期都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探索,去保护,案例中的小朋友的敏感期被完美地得到了保护,那么他会成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h3><h3> 那么在繁忙而又混乱的环境中我们如何更好的静下心来去体会孩子,去和孩子有深度的聊天,让我们的孩子的敏感期也得到相应的保护呢? 吴老师在书中说到:“儿童不是成人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泥和蜡,教师和父母必须认真研究、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与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孩子获得身心发展”。</h3><h3> 相信我们只要做到心中有孩子,眼中有孩子,那我们的孩子就是幸福的。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苏丽</h3><h3> 一位著名的歌手曾这样说:”舞台是歌者绽放灵魂的地方,而观众就是灵魂的知音。”那么孩子就是我灵魂的知音。作为老师的我,最幸福的事是幼儿学得快乐,教师乐在其中!在一日生活环节中,我们会碰到各种琐碎的小问题,但是,读懂孩子其实并不难,这是每个老师都能够做到的,只是需要大家认真观察和坚持以及对孩子多一点再多一点的关注。</h3><h3> 通过读这本书让我受益非浅,了解到一些关于孩子在一日生活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事情,这本书切切实实地反应了孩子。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与孩子对话,将会收获别样的效果。我们要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做到了解孩子,懂孩子。让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心倾听一下他们的心声,试着理解他们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活动价值,无论做什么事情,孩子在意的都是过程,包括经历时的那份感觉、画着或玩儿着时专注当下的那种心情。</h3><h3> 例如:三四岁的阳阳,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的作品。他的迫不及待,不是源于他讨厌爸爸抽烟,而是他非常想和我们分享他画画的乐趣,而孩子画画的乐趣,其实很简单——我画画啦!举个文中的案例完美主义敏感期,它让我知道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某一幼儿园,某一幼儿晨间接待时进来就是嚎啕大哭,老师很想要了解他哭的原因,原来是糖果掉在他爷爷车上,他就要找到那颗糖。但是老师的劝说都围绕了这颗糖带给幼儿的难过心情而展开,并说让爷爷再给他一颗糖,或者说放学时再去车上找找,从头至尾都是很温柔地询问,但是幼儿仍旧拒绝,连分散注意力都已经不管用了。后来,来了一位老师,换了个角度问问题,成全了他的完美主义心理,是自己弄丢的就是自己的事情了,坐的是自己家的车还好,所以说自己的东西要学会自己保管好,下午爷爷来了再上车仔细找找。孩子的心理便得到了成全,顿时豁然开朗了!语言有很多种释义,但若能针对幼儿行为的发生,找到幼儿行为的背后,说服幼儿,也要注重对其责任感的培养,找准方法,幼儿应该为自己的过错买单。</h3><h3> 追求完美是孩子的天性,它从儿童时期开始出现,保护它就是保护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也表明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开始走向阳光。</h3><h3> 书籍和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坚持,更是对我们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学习不仅是专业知识的储备,更是提升自我内涵修养的源泉。</h3><h3> </h3> <h3> 教师如何读懂幼儿的心思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雪媛 </h3><h3> 书中强调只有备儿童视野,你才会真正的看清孩子,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我们要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需要与感受,这样才能真正看见他们。让我们的生命与彼此相遇,这样爱就会发生,幸福就会流动。</h3><h3> “观察记录是解读儿童,不是读懂儿童。”教师的教,基于孩子的学,以“观察”为主,帮助老师建立理念与实践的链接,从而建立教与学的链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先破掉陈旧落后的观念,重塑新的观念。因为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老师要向幼儿学习。教师要与幼儿一起感知世界,了解幼儿、识别幼儿、理解幼儿、感受他们内心的动机与需要及时做到有效地回应与跟进。</h3><h3>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观察幼儿行为背后的精彩,要做到“立足‘三心’”。教师要耐心、用心、静心。第一耐心,我们观察孩子时候,就应该停下一切行为,用眼睛注视孩子,用温和的语言和孩子交流,而且要像对待朋友一样,认真完整的倾听孩子说话,清晰地听孩子把事情说完再进行下一步的判断。第二用心,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接受孩子的一切情绪,说出孩子的感受,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不是听我们老师说话,孩子是主导者,老师是引导者。第三静心,对于孩子的行为要直接询问,换位思考,直接评价孩子的行为,帮孩子理清问题。 </h3><h3> 儿童如花,花开是需要等待的,而等待是为了生命更美丽的绽放。我们要学会追寻,追寻一种呵护生命胚芽的教育,真正有意义的教育,需要用心灵呵护心灵,用生命呵护生命。</h3><h3><br></h3> <h3> 亦或工作,亦或生活,认真的态度和专注的学习,让我们整个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学习品味不断提升,推动我园自身的内涵发展和品质素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