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三)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

飞雪

<h3><font color="#010101">恒山下来,很快到达大同,山西省省辖市,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人很自豪,一路上遇到的大同人,都介绍说,我们山西最美的城市就是大同,大同是某某市长来了之后,重新规划修建的,不过大同城市建设一完工,这个市长就被双规了。大同的确比太原漂亮多了。这是大同的古城墙,城门前有一个破烂的广告,有点杀风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一大早5点过种,与我同房的罗文潘就把我叫起来,说是去看日出。不过大同太平了,找不到一个制高点,5点过钟城墙也没开放,结果他没看成,我用无人机升上去,迎来了到山西的第一个日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古城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了望塔。这在我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仅见的。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城墙内古建筑比比皆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洪武五年增筑起来的,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在徐达的精心筹划和严明督工下,大同城池的建筑达到了有史以来最精美的程度:城墙四角建角楼,西北角有“乾楼”,高大瑰丽,为“大同八景”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城墙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象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大同是以军事重镇而扬名四海。其布防之严密,设施之坚固,建筑之高大,在我国古代城防建设史上也属少见。囚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和“北方锁”之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城墙上有五十四座望楼伫立在城墙的四面,其中,“乾楼”之东的望楼——洪字楼,结构和造型颇为精美,为望楼之最。望楼的建造,这是我国其他一些著名古城的城墙建设中所少有的,是研究城垣建筑的珍贵实物。</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城墙上下来,就到达华严寺。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后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严宝塔是继应县木塔之后全国第二大纯木榫卯结构的方形木塔,特别是塔下近500平方米的千佛地宫,采用100吨纯铜打造而成,内供高僧舍利及千尊佛像,金碧辉煌,全国唯一,是传统与现实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雄宝殿:在华严寺内北隅,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严宝塔地宫中的释迦牟尼舍利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雄宝殿内采用减柱法构造,减少内柱12根,扩大了前部的空间面积,便于礼佛等各项活动。殿内中央佛坛上塑有五方佛,中间三尊,是明宣德二年在北京雕成迎回后安放在此。</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布局严整,高低错落。&nbsp;&nbs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殿内四壁满布清光绪年间补绘的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长136.8米,总面积876平方米,描绘各种人物5000余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寺内佛像面相扁平,发髻上有宝珠镶嵌,其两侧有二十诸天侍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身躯均稍前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同九龙壁,建于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邸前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华严寺出来,不远,直达云冈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云冈石窟佛教艺术按石窟形制、造像内容和样式的发展,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基本上进景区都得坐游览车</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font></h3>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br>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h3><font color="#010101">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font></h3> <h3>这张是用无人机航拍的照片,在云冈石窟的上面,还有一个古代的屯兵的兵营。不用无人机,是看不到这一个景观的。</h3> <h3>无人机航拍云冈石窟全景。</h3> <h3>无人机航拍云冈石窟顶部的屯兵兵营</h3> <h3><font color="#010101">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