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 访 湘 西(一)

le娜娜

常德水系发达,历来是鱼米之乡,不仅有武陵桃花源这样的文化资源,还是水上贸易的重要港口。 作为湘西苗族人的沈从文先生,自始至终对常德有着依依不舍的情思和怀念,他曾五次到过常德,在“练笔之作”中常常表露出对常德的悠悠乡愁。 如《常德的船》,写出了船只往来如梭的沅水上乡俗浓烈的热闹场面,既是对船只的生动描述,更是当时社会人生百态的缩影。是沈从文为帮助他人对常德的认识而精心谱写的一曲充满乡情的船歌。 他写道:常德就是武陵,陶潜的《搜神后记》上《桃花源记》说的渔人老家,应当摆在这个地方。地理书上告给人说这里是湘西一个大码头,是交换出口货与入口货的地方。桐油、木料、牛皮、猪肠子和猪鬃毛,烟草和水银,五倍子和雅片烟,由川东、黔东、湘西各地用各色各样的船只装载到来,这些东西全得由这里转口,再运往长沙武汉的。<br>常德,这个湘西的咽喉,真如所传闻,地方并不小。当时常德的船码头可谓是热闹非凡,几万船户支配着沅水流域的这个吐纳货物和原料的咽喉,长河两岸浮泊的大小船只,代表了各个地方的个性。有运盐的“盐船”、运粮食的“乌江子”;有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以安家的巨无霸“洪江油船”;有船身十分坚实、有斗拳师神气的“白河船”;有运载石灰和黑煤的“辰溪船”;有来自洞河(即泸溪)船身轻巧的“洞河船”、来自麻阳河(即辰溪)船头尾高举秀拔灵便的中型“麻阳船”;还有飘浮水面如一片叶子,数量之多如淡干鱼,专载客人的“桃源划子”。<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2019年国庆长假,我们一群常德摄影爱好者,来到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同属武陵山脉、沅水水系的湘西,探访古老的苗寨、沅水的源头和他笔下的边城。</span></div><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垣县磨老村</b><b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位于边城镇西南清水江中游东岸,距离边城镇镇中心不到10公里。在此,清水江河道中心线为湘、黔两省分界线,过清水江即为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碗森村猴儿跳寨,这使磨老村成为名副其实的“一脚踏两省”之地。</span></div></h3> 这里是一块未经侵蚀污染的净土和世外桃源,大量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踏进这里的瞬间,能明显感觉到岁月的痕迹。 世世代代生活在磨老村的人们从来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怡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清静纯粹和自给自足,这样与世无争的生活,令人向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磨老村清水湖畔的“翠翠”</h3> 村里有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家大院。有着300年历史的龙家大院集正堂、厢房、院落于一体,以特有的木构架建成独具一格的四合院房屋结构,布局紧凑合理,雕花粗放精致,图案栩栩如生,建筑工艺精湛,特别是五开间的形式,在苗族聚居区极为少见,也是特例,整栋建筑堪称湘西武陵山区苗族古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7岁的石奶奶成为村里仅有的苗族花带编织传承人</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支书龙乔生带着大家一起唱苗族山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里仅存的一件100多年的女龙服,色彩依然很鲜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边城茶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地处湘黔渝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文学大师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把茶峒优美的风景、纯良的风俗和淳朴的人情等融为一体,勾画出田园牧歌般的边城风貌。这里西与重庆秀山县接壤,南与贵州松桃县接壤,界以一河相隔,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居多,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span></div></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这座桥连接重庆和湖南</h3> 城内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路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清水江上古渡摆舟,好一幅如诗如画、美轮美奂的风景。 看得出哪是重庆小镇夜景,哪是茶峒小镇夜景吗 “拉拉渡”的摆渡方式在茶峒已有些年头了,这是茶峒人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拉拉渡”刚发明时,用的是一根很粗的绳子,外面用竹子套着,几个月就磨断了,经常需要更换,后来才改成了耐磨牢固的铁绳。拉铁绳的是“木扳手”,一根大约长20厘米,直径8厘米的小木棍,在一头开一个宽5厘米左右的缺口,铁绳卡在缺口里,稍用点力,船就会移动了。&nbs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花垣县扪岱村</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扪岱,苗语意译,“扪”是大,“岱”是宽厚,扪岱村坐落在宽大的扪岱山附近而得名。村落形成于元代以前,已有千余年历史。村子依山坡而建,三面环水,呈半岛型结构,形成以宗族为主的居住聚落。民居以石质结构建筑为主,现存少量明、清代建筑和民国时期建筑。</span></div></h3> 扪岱村外有山水护卫,内有传统的村落格局和众多历史环境,更有独特的“山水相间、一心两寨”村落格局。“中国第一石头村”、“苗族文化活化石”、“建筑界璀璨明珠”等美誉称谓集于扪岱村,身临其境,令人无限遐思。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84岁的吴奶奶劳作起来仍是一把好手</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摄友们尽兴体验苗家农作之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猜猜这是什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被压得抬不起头仍笑对生活的老奶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