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童年记忆:正月十五蒸面灯</h3><h3>文:闲庭漫步</h3><h3>图:闲庭漫步</h3><h3>背景音乐:团团圆圆才是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选自网络</h3><h3> 七十年代当时我还是孩子的时候,皖北农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平时基本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很盼望过年,新年过后又在盼着过正月十五,因为正月十五可以放炮竹,点蒸的面灯,打着大人手工做的纸糊灯笼。</h3><h3><br></h3> <h3> 在皖北地区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灯的习俗,寓意团团圆圆,红红火火。非常怀念小时候正月十五快乐时光。</h3><h3> 当时在萧县农村老家都是说过正月十五,没有人说过元宵节,小时候也没有吃过什么元宵、汤圆。</h3><h3> 正月十五是传统中国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过后,年就算过完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武华</h3><h3> 母亲是地道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只在当时农村夜校里学习一点简单文化。父亲在贵州六盘水煤矿做工人,每年只能回家一、二次。家里农活和家务等里里外外的事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但是母亲无论再忙对过节还是非常重视的,每年过十五都会按当地习俗蒸面灯。</h3> <h3> 小时候在老家每年正月十五都会蒸面灯,面灯数量根据家里房间来确定,一般厨房灶台上,房间存放粮食瓦缸上,堂屋(客厅)条几上(比较长的桌子)是必须要放置面灯的。客厅条几上放置的是龙灯,其它都是圆形面灯。</h3><h3> 面灯的做法是先用豆面或者是小麦面加适量水搅拌好,做成圆团状,在中间留个凹槽,然后在面灯的侧面捏上锯齿状花边。</h3><h3> 面灯一般都是用死面做成,没有经过酵母发面。这样容易成型但是吃起来非常干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片选自网络</h3><h3> 蒸好的面灯灯窝窝里一般都是放猪油或是羊油,灯芯是用木棒缠绕干净的棉花,然后把木棒插在灯窝窝里,这样一个面灯整个工序才算全部完成。看到蒸好的面灯,心情非常激动也很着急,没有等到天黑就开始点燃面灯了。</h3> <h3> 正月十五除了蒸面灯还有就是打灯笼,灯笼都是自己手工做的,用高粱秸秆做框架,在用纸张糊上,里面用蜡烛做灯光,有时会因为蜡烛固定不牢固倒在边上把灯笼燃烧。</h3><h3> 现在灯笼品种繁多五花八门,而且都是用电池灯泡做光源,还有音乐还能转动。感觉还是不如以前纸糊的灯笼好玩。也是一种怀旧情节吧。</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最近武汉出现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非常严重,宿州已经有20多人确诊病例,市政府采取全市封闭管理,控制疫情发展。</h3><p style="text-align: left;"> 适逢正月十五,点一盏面灯,愿疫情早日在人间消失!点一盏面灯,愿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人们健康平安!点一盏面灯,愿我的大中华国泰民安!点一盏面灯,愿亲朋好友及家人远离疫情,健康永驻。</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 在老家蒸面灯有很多讲究:</h3><h3> (1) 家里如果有人去世,三年内是不能蒸灯的,都是由邻居亲友送但是不能点着。(2)出嫁的女儿正月十五是不能在娘家看灯的。只有过了十五才可以把女儿接回家看看。(3)普通蒸灯第二天就可以吃了,但是龙灯必须等到二月二龙抬头那一天才能吃。(4)家里儿子结婚以后单独过日子时也必须蒸灯。</h3><h3> 另外春节期间如果有人去世了,三年内是不能贴红色春联的,一般是第一年在门上贴白纸,第二年贴蓝纸,第三年贴黄纸。第四年才能贴上红色春联,这时也就可以蒸面灯了。</h3><h3> 如果家里有小孩,正月十五一般都会用面灯在孩子面前照一下,并说照照头不用愁,照照眼三年不害眼(无眼病)等。</h3><h3> 现在一家六口人,围坐在一起,看着圆圆的蒸灯,红红火苗,象征着家庭团团圆圆,日子红红火火。</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