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抓多操作再抓轻准

徐健霞

<h1><b>  操作学具先抓轻准,还是先抓多操作?提出这个问题源于实际教学,从对它充满困惑到逐渐清楚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下面就把这个过程呈现出来给有同样疑问的老师做个参考。 </b></h1><h1><b> 以前我是这样给家长讲的:3•3•3儿歌中有一句歌词是“动作准确轻又快,快而不慌练心态”,为什么说动作准确轻又快呢?那就是告诉我们动作先做到轻准才能快! 正是持有这样的观点,操作中我让学生先练习轻、准,并用语言“引导”学生反思是否做到位。现在再看当时 的“引导”我认为那不是真正的引导,而是打着引导的旗号用语言不断监督学生做到轻准。在“操作轻准”这件事上学生并没有真正出现自我认识、调控的意识性和自觉性,所以操作中提出“轻准”目标,学生操作就轻点儿、准点儿,不提就做不到了,真正做到轻准的学生占少数。这种状态让我很难受,常常有一种“学生的轻准”长在自己身上的感觉!也正是这种痛苦逼着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b></h1><h1><b> 经过长期观察学生、家长的操作和自我操作体验,我确定“先抓轻准”这个观念是错的,下面就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b></h1><h1><b> 一、自我操作体验 这要回到2007年,我刚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那时每天都要操作一个小时(公司要求)。当时1-2题的练习目标是“轻准”,“拿出”做到拿扒收而且手指还不能碰到上一排“房子”里的几何体,放入时必须一次放准,不能碰“房子”的边,操作声音要小。 当时我的情况是“拿出”总碰上排“房子”里的几何体,“放入”总碰“房子”壁,被领导要求上述目标时,心里很抵触,觉得难为人,现在仍然清晰记得那种心情。说实话那时候我并没有把重心放在监控轻准无声上,而是大量操作。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完全可以做到那些目标了,不过可惜的是我并没有把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教学联系在一起,仍然按照想当然的理论推断先抓轻准,以至于走了这么多年的弯路。 </b></h1><h1><b> 二、教学实践的不同尝试 早期引导学生操作从一开始就鼓励他们监控轻准,进入1-2题的操作后,更是对这个标准重视有加,常见的引导模式是学生做一遍1-2题,就问问他们做的怎么样?轻准做到了没有,为什么没做到?哪些学习器官没管理好?怎么才能做到?之后再做一遍。这样做一遍说一说,说一说做一做,一节课也做不了几遍。 实际教学中有个头疼的现象是总要提醒监控轻准,一提轻准,学生就有意识性,可一旦不强调或要求又轻又快的时候就做不到了。所以我尝试改变方法,先在智四班里做实验,不再引导他们反思轻准</b></h1> <h1><b>而是用成果展示的方式,和他们商量确定展示的标准,留出时间和他们一块儿练习,期间我不再主动引导反思,他们自发想说了就说,不想说就做。坚持两个多月,明显看到他们操作动作更熟练了,也轻准了很多。其中一名六年级的学生激动的说她没有刻意去监控轻准,但做着做着能做到了。这次尝试验证了先抓多操作是可行的,于是我又再新班里继续做实验。(两个班,智七班年龄在6-9岁之间;智八班3岁2个月到3岁11个月之间) </b></h1><h1><b> 带着他们跟着《自主学习手册》走,点读书、按题目要求操作之外的反复操作激发点就放在爱操作,多操作上。当学生拿放动作比较熟练了,我操作让他们看,当他们看到老师做得又轻又快,一点儿也不着急,速度还不慢时就被触动了,自己也想这样,自然而然进入了“轻准快”的操作阶段。实验结果表明学生喜欢操作,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协调能力提高较快。拿智七班来说,训练一年的后整体操作兴趣和速度都不错。其中一名三年级学生,第一次给他演示了1-2题的操作方法,不仅马上学会而且拿放一遍37秒就完成了。(单独做个案时给他做的测查题)这可是原初水平!所以我认为先激发兴趣多操作,大量操作,达到一定协调水平后再提出监控轻准的目标是符合人发展规律的。</b></h1> <h1><b>  三、一位家长的操作体验 起初这位家长并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操作只是为了陪孩子练而练。2019年底她下定决心要为提高自己的身心素质而练习,自此她开始认真操作。2019年11月16号到2020年2月6号,她连续操作1-2题共83天总计3813遍。下面截图是她的操作体会及我们探讨问题的对话。</b></h1> <h1><b>  从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位家长也是先通过大量的操作逐渐达到能够记住遍数,双手交替自动化,拿扒收自如,轻准等等。一开始她也试图监控轻准,但做不到,于是干脆就什么也不监控,只是做,随着操作量的提高,她进入了一个新的协调水平,再去有意识监控轻准等目标时就能做到了。</b></h1><h1><b> 上述论证我得出的结论是</b></h1><h1><b> 第一、对操作动作提出的要求必须按照由低到高、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制定。</b></h1><h1><b> 第二、在手眼脑很不协调的情况下,即便是有意识监控,努力想做到,但生理基础跟不上,也很难达成目标;反之在协调性达到一定水平后,再去监控,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水到渠成。</b></h1><h1><b> 第三、操作初期不要提太多要求,重点放在用成果展示的方式激发兴趣多操作上,打好手眼脑协调能力的基础,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难度,适时加入反思。如果初期就加入反思,甚至把反思当作深入挖掘修理学习器官的重要方式,会事倍功半,干扰操作者内在体验的必然过程。到底什么是否反思才算“适时”呢?《自主手册教师辅导手册》给出了答案。</b></h1> <h1><b>  另外下面摘抄《智能基本功的测查和训练》一段相关文字 P8-11智能基本功,它的含义是指一种心理方面的综合的功力,它是由以下四种心理功力组成的:</b></h1><h1><b> 一、手眼脑协调活动的功力</b></h1><h1><b> 二、综合调动感知、记忆、比较、分类和推理等认知能力和有关个性品质的功力</b></h1><h1><b> 三、在智能活动中选择最佳策略的功力</b></h1><h1><b> 四、对自身心理活动和操作活动进行反思的功力反思这种功力,乃是整个智能基本功的核心,也是智能基本功中的最高层次。</b></h1><h1><b> 上面所述的这三种智能基本功乃是反思功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反思功力又是前三种功力的升华。</b></h1><h1><b> “先抓多操作再抓轻准”看似是在分析训练中的一个动作要求的次序问题,而实际上它探讨的是培养反思能力这个推动身心全面发展的核心能力的次序问题!</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