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前,解放軍第20试验训练基地通信团的通信任务是如何进行的?</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我脑海中只有残缺不全的记忆片断。如果不能记录下来,那怕是有失偏颇、杂乱无章的记忆,也终将被历史尘封。因此,有责任唤醒和整理出有关的点滴往事。</p><p class="ql-block"> 通信团的前身是抗美援朝时解放軍第2O兵团通信团。60年代70年代肩负着导弹发射试验的通信保障和日常通信联络(特别是执行"两彈结合″任务以及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p><p class="ql-block"> 通信团下设收信台、发信台、增音站、报话站、通信队、工程队、教导队、卫生队等机构。</p> <p class="ql-block">酒泉卫星发射中心</p> <p class="ql-block">通信团团部设在东风城</p> <p class="ql-block"> 收信台驻守在基地12号地区,担负基地对总参、国防科委、兰州軍区、兰州空軍、21基地(原子彈试验基地)、基地各站点的日常通信联络。同时还肩负着导彈发射试验的无线通信保障。</p> <p class="ql-block"> 发信台驻守在5号地区,离收信台几十公里,光苏式大功率发射机(几千瓦)就有两三台。收信台发报通过地下电缆连接发射台,将无线信号发射太空。发射天线为大型龙(笼)型天线。记得有一次发信台维修人员在拨起其中一个暖水瓶大小的电子管进行维护时不慎用鎯头碰坏,损失几千元左右,而且更换购买不易,幸亏有备份发射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此有关人员受处分,单位领导在全团范围通报批评。</p> <p class="ql-block"> 增音站设在甘肃酒泉到基地东风城中间戈壁滩上,有线信号长途输送到此衰减很厉害,需要放大音频信号从而达到增音效果,用以保障党中央、上级机关与基地的有线通信。该站远离团部是孤立站点,其艰苦程度出乎意料。</p> <p class="ql-block"> 报话站设在团部。</p><p class="ql-block"> 是基地有线通信的核心。其中长途台,是多年的先进单位,负责基地各单位之间,基地与总参、国防科委、兰州军区等上级的有线通信。用她们的双手连接着党中央、中央军委,连接着基地广大指战员。这中间就有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教导,有聶帅的重要指示和鞭策等等。当时报话站装备有3路、12路载波机,其主要功能是将音频信号混载在高频信号中,传输到终端再回复原音频信号,属于调制传输。这样就解决了有线通信中不能远距离传送以及保密问题。难怪在"两彈结合″、"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圆满完成后,美帝为首的敌对势力目瞪口呆。可想而知,当年的保密观念是何等的强,保密措施是何等的严。</p><p class="ql-block"> 当然,共和国也不会忘记从北京到基地,有几十万民兵守护在每一个电钱杆边,为国防安全尽一份责,出一份力。</p><p class="ql-block"> 报话站机房除供电交换机外,还装备有老式旋转拨号交换系统,走进机械继电器脉冲机房,哒哒哒哒作响的继电器此起彼伏,悦耳好听,它产生的脉冲支撑着拨号糸统,是旋转拨号的心脏。整个机房一百多平米全被继电器架占满。体积大,速度慢,更换维修频繁,当然比不上九十年代的电子程控交换,可在当年这也算领先了。因此当时整个东风城的电话都是旋转拨号电话,比起手摇磁石电话、供电电话要先进多了。</p><p class="ql-block"> 在报话站还设有柴油发电机可供停电时或试验任务时发电,确保万无一失。当然,收、发信台,增音站、通信队也都配备有柴油发电机。</p> <p class="ql-block">三路载波机</p> <h3>旋转拨号电话</h3> <p class="ql-block"> 这里重点谈谈收信台。</p><p class="ql-block"> 收信台装备的收信机大部分为苏式收信机,它们体积大,笨重,为电子管制式;但它们灵敏度高,信号稳定。是苏联援建时,国家花重金购买苏方的。记的有两种型号:一个发音叫"啊木尔″,一个叫"克络特";两种机器名称让我记混了。其中一个有一人高,落地设置,据老技师说,这台收信机其价值顶一架喷气式飞机,不论真假说明国家是花了大价钱的。这台收信机平时不用,在执行任务时由收信台技师负责开机调试,其它人不许动。在东方红卫星发射任务中,我们执行任务的人员率先从这台机器收听到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乐曲,那优美的乐曲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另一种苏式机型有八九台,大小跟九十年代25寸电视机一样,为我们平时联络和执行试验任务所用。</p><p class="ql-block"> 在收信台还有多台"7512"收信机,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电子管收信机。为什么叫"7512",那是因为该机有7个高频电子管,5个低频电子管,共12个管,因此叫7512。该机当时属先进机型,装备师级以上部队,跟91型无线信号发射机是"绝配”。</p> <p class="ql-block">7512收信机</p> <p class="ql-block"> 在收信台当报务员时实行三班到,昼夜值班,我们的联络方向有六,七个,每个方向每隔一两小时(夜间两三小时)定点联络。无报关机,有报就收发;绝不能误收误发,误了联络。</p><p class="ql-block"> 收发的电报要通过有线收发再传至报话站,后送到基地机要处,由机要处译好电文。机要处能译电,但不能收发电文;报务员收发电不会译电。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李侠即能收发又能译电在我们那时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在规定的时间提前几分钟开机预热,到时,在规定的频率呼叫对方。听到对方呼叫,即发"嘀嗒嘀″(R)表示收到。双方都表示后,其中一方发:"嗒嗒嘀嗒、嘀嘀嘀、嘀嗒"即:QSA,表示信号怎样?对方应发1~5中的一码,5表示信号很好,4表示较好,3表示可以,2表示差,1表示太差。如收到对方QSA,即发出"嘀嘀嘀嘀嘀″表示信号很好。双方通报信号情况后即可收发电报。</p><p class="ql-block"> 电报一般有报头:包括呼号、流水号、电报等级(急、加急、特急),保密等级(秘密、机密、绝密)等。</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报务员,五十年后还想过过发报的瘾</p> <p class="ql-block"> 报务员在收发报时习惯动作是:用电键压住抄报纸的右上角,抄报的铅笔一头(笔尖)由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夾住,另一头放在虎口偏大娒指一侧。发报不论立、跪姿都不受影响。收报时铅笔一转即可抄收。左手或捉住收报机微调旋扭,或压住抄报纸。整个动作洒脱,实用。</p><p class="ql-block"> 在抄报当中如有一码不清,当即压一下电键,对方即发"嘀嘀嗒嘀嗒嗒″,意思是从这组第一字母重发。这样就能从容抄收。</p><p class="ql-block"> 在多次导彈试验任务中,从两小时三十分钟准备到一分钟准备都要求收信台准确及时发出无线指令,直到点火发射、开拍跟琮完成。不论成功与否,都要等靶场回电。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收到的电报篇幅大,数字多,可能试验不顺,有问题;如果数字很少,只有十几组数字或几十组数字,那一定试验圆满成功。准的很!</p> <p class="ql-block"> 我到过导彈试验发射区,也到过傲包山。观看过夜晚导彈发射的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两小时三十分钟准备的指令下达后,四面八方的汽车开着车灯向发射塔架涌来,流光溢彩,煞是好看。</p><p class="ql-block"> 三十分钟准备后,开着车灯的汽车又陆续向四面散开。我倘佯在这迷人的夜晚,真有点灯火阑珊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一分钟准备后,导弹发射点火时,突如一团火焰起,巨龙扶摇上九天。听有关人员讲火柱能把十几米深的导流槽(钢筋水泥)燒焦。点火瞬间的景象非常震憾。 </p><p class="ql-block"> 傲包山离发射塔架不远,傲包山"三防″永久地下工事给人以无限的想象。聶帅、科委领导、科学家们曾在这里观察、指挥过试验任务。有指挥就有通信任务,首长在哪,通信就在哪!在傲包山指挥部不论有线和无线,通信设备一应俱全;通信人员严阵以待。通过调度台的调度电话,收信台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机不可失,失不在来的″的神圣使命!因此在历次试验任务的通信保障中是那样的认真,那样的从容不迫。</p> <p class="ql-block">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二号发射塔架</p> <h3>导弹发射点火瞬间</h3> <h3>导流槽原理图</h3> <p class="ql-block">东方红卫星发射傲包山临时指挥所</p> <p class="ql-block"> 在收信台使用的接收天线也为大型龙(笼)型天线,该天线由铜管做成的多个直经2米至3米的圆圈,再用多根铜包线将这些圆圈从各个角度连接成一条"巨龙″,然后高高挂起,离地几十米高,两边有粗大的高杆固定。收信台这样的天线有三四付。这些天线由于是铜或铜包线做的,传导快,大概是利用电工学里电流趋肤效应的原理吧!总之蔚为壮观!</p> <h3>龙型天线草图</h3> <p class="ql-block"> 该说说通信队了。</p><p class="ql-block"> 通信队紧挨着团部,是通信团的无线机动通信力量。拥有2瓦电台、15瓦电台、150瓦电台、200瓦电台、250瓦电台。除2瓦电台外,都是车载电台,机动性强。</p><p class="ql-block"> 2瓦电台多为71型小型电台或硅两瓦电台,数量多,电台糸蓄电池供电,配鞭状五叶天线。通信距离几十公里为最佳。在导彈回收搜索时能起到很好作用。</p><p class="ql-block"> 报话员在使用时多用嘴念数码进行传递。如"893″"85O"念作"八钩山""八五洞"。可别念成爬高山,爬不动,而贻笑大方。</p><p class="ql-block"> 71型电台一般配给营以下部队使用。</p> <h3>71型电台</h3> <p class="ql-block">鞭状五叶天线</p> <p class="ql-block"> 15瓦电台为81型电台,配手摇发电机一台,用嘎斯69(苏式)跃野汽车装载。其天线为丌型天线,天线的两根引线分别接在电台天线接线柱上,两根引线之间由多个隔离棒隔离;固定天线两头的铁管能伸缩收回,搭建也很方便。当然也可用鞭状五叶天线。通信队这样的电台有好几部。电台配台长1人,报务员若干。</p><p class="ql-block"> 81型电台一般配属团级部队使用。</p><p class="ql-block"> 150瓦电台,为91型电台。用嘎斯51型跃野车搭载。配台长1人,报务员若干,兼职技师、维修各一人。其电源由汽车发电机供电。多为丌型天线。91型电台车通信队有两辆。</p><p class="ql-block"> 91型电台一般配属军、师两级。</p> <h3>嘎斯69跃野汽车</h3> <h3>81型电台</h3> <h3>手摇发电机</h3> <p class="ql-block">嘎斯51车载91型电台车</p> <p class="ql-block"> 200瓦以上电台车全是进口的,通信队有好几辆。</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苏联进口的250瓦车载电台,牲能优越,为当时通信队W数最高的机动电台。就是在全軍来论也是数一数二的。我有幸近距离观看此电台。电台维修技师姓苗,此君生就男人身,养成女儿态,特别是他的兰花指(姆指和中指弯曲而相向,小姆指曲蜷而翘翘)很有特点,让我惊讶,光顾看他,忘了细看电台。</p> <p class="ql-block"> 通信队执行拉练任务,将车载电台排成一队,威武雄壮。我想假如当时全军通信兵阅兵,通信队的通信机动电台阵容也是压轴的大戏。</p><p class="ql-block"> 通信队在执行导彈发射、搜索任务时,时常遇到危险。有一次69车载电台在茫茫戈壁滩上搜索,汽车缺水,水箱冒烟。情急之中,台长带头往水箱里尿尿,免强开回队里。这真是峥嵘岁月不堪回首。</p> <p class="ql-block"> 其它单位:</p><p class="ql-block"> 如工程队,后来扩建成工程营,他们竖杆架线,安装施工为航天通信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教导队负责新兵训练,除射击打靶、队列科目外,还组织专业培训,有报务、机务、话务等,为基地通信输送新生力量。</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半个世纪已过,往日的輝煌已成历史。特别是通信装备早已与时俱进,革旧更新。通信手段也不可同曰而语,早已晶体替代电子,智能取胜传统了。</p><p class="ql-block"> 假如在当年向外透漏这些,那可是大逆不道,要遭天遣的,要判泄密罪的。时过境迁,如今东风基地早就向世人开放,供人们游览参观;当年通信地址为兰州27支局的绝密单位早已在地图上公开标注了。是时侯向大家讲述这些陈年往事了,怕就怕记的不准不全,望朋友们凉解。</p><p class="ql-block"> 祖国的强大,航天事业的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我们后继有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h1 style="text-align: right;">谢保平</h1> <h1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2月9日</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