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元日的人情冷暖

小林

<br>元日清晨,例行参加交接班,听取各部门数据汇总、各种注意事项,大家平静而专注,不少连轴工作了上10天的同事确实面有疲倦,但是没有厌倦。在特殊的岗位上,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已成为了一种职业自律,不讨论是否值得,不计较是否辛苦。<br><br> 解散、到岗、继续为防控新型肺炎疫情履行各自的职责,各个岗位紧张而有序。春寒料峭的庚子年元宵节,一大早太阳只是露了个脸,就悄悄地钻回了厚厚的云层。或许,在人类的疫情面前,它也选择了自行隔离防护?<br><br> 这段时间,再淡定和强大的内心,每天面对隔着手机和电视屏幕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会难免心情跌宕起伏。<br><br> 想起人们常说的话: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2003年我刚参加工作,一枚青涩的小姑娘,跟着师姐们封闭工作了一个月,期间的细节已无从记忆,只是时过境迁,后来每每经过曾“战斗”过的地方,不止一次怀旧般地跟师妹们说起:这是我们“非典”时住过的地方,待了一个月。没想到:17年后,人到中年,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历史重现,难免感慨。人类的发展无论自然还是人文,从来都是崎岖曲折的,地震、海啸、洪水、龙卷风、流行性病毒,H1N1、禽流感......已知和未知的,无不都在反复提醒我们:敬畏生命、珍惜当下。<br> <br> 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以及使命担当,在防控工作需要的时候,很多人都毫不犹豫地做到了“召必回”,正是因为毫不犹豫,才会有岗位上的动人故事。眼见耳闻,我意识到,有必要写写她们正能量的故事,也许只是一道微弱的光亮,也算我在岗位上尽的微薄之力。<br><br> 1、妹妹们<br> 办公室的小柳因为工作一直忙到了年二十几,年前难得补休机会,为了照顾有家有室的同事,她让给了其他人,她想等着把大年初二的班值完了,再好好回去陪伴亲人。广州回湖南并不远,为了工作,她已有一年未曾回老家。然而,在来势汹汹的疫情发展事态面前,她果断退了自己的票,含泪送走了专程来广州接她一起回家的爸妈,收拾行囊回到岛上,并主动报名参加到了第一批机关支援大队值班。进入大队的时候,她忍不住再跟爸妈来了一段视频聊天,虽然全程都是说说笑笑,让爸妈放心,但是我明明看到她在放下手机后,偷偷地在擦拭眼角的泪水。<br> <br> 情况类似还有在大队的小静,原本期待了一整年,做好了详细攻略,春节期间要去看看大千世界的,在使命面前,她没有一句抱怨,毫不犹豫地退了行程,像平时一样笑着参加了第一批封闭值班。当有同事忍不住替她惋惜时,她说,“这不算什么,等一切都好了,再去也不迟。”<br> <br> 大队年轻的领导双职工小胡,孩子才三岁多,夫妻双双接到命令的时候,她有过短暂一段时间的大脑一片空白:孩子怎么办?家人一番商量以后,决定把孩子留给了爷爷。“爸爸妈妈去打病毒怪兽,你乖乖和爷爷在家等着我们回来”,说是这么说,心里仍有有万般不舍。进入一线大队的那天,小胡发了一条朋友圈说,在行李的照片上,她配上一句“好想打包把孩子一起带上”。<br> <br> 2、我们<br> 人到中年,个个都是“上有老,下有小”,谁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吴是一名基层大队领导,来小岛之前是一名光荣的军人。这次,她是第一批入大队执勤,封闭期间各项工作从头开始,千头万绪,她不但事必躬亲落实各项工作的落实,晚上还承担了部分坐班的任务。偶尔有空打个电话回去问问家里,两个孩子都已甜甜地进入了梦乡,唯有丈夫温和的几声关爱。她说家庭幸福安稳,她很知足,她希望能把小爱化为大爱,坚守好职责,守护后方平安。<br> <br> 陈是政工部门的业务骨干,疫情以来,每天不计其数的疫情相关数据要统计和报送,再加上关爱队伍、鼓舞士气、报送先进也是重中之重,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以说,在岗7天,常常打饭都顾不上。可是她说,没什么,这是政工部门的同志应该做好的服务。再坚强能干的女同志,骨子里也是一位母亲,两个调皮的小家伙有天打电话来说,“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啊,你让爸爸把你换回来就好了”,童言无忌,忍俊不禁。<br> <br> 人到中年,家有两娃的妈妈们还不少,她们是家里的主心骨,也是单位的顶梁柱,正是妈妈这个身份所赋予的涵义,给了了她们在岗位上更大的勇气。“不想说什么漂亮话,我只希望给孩子们作个好榜样,当然也非常感谢家人的支持和理解”。这是一位二娃妈妈吐露的心声,不矫情,不造作,一如她们所付出的一般踏踏实实。<br><br> 3、姐姐们<br> 玲姐今年没几个月就要退休了,自己身体不好,还有90多岁的家婆需要照顾,她也决然参加到备勤值班的队伍中,她希望能在退休前,再为单位尽自己的余力,也是给年轻的同事们作个带头。<br><br> 红姐已经是第二次参加类似封闭值班的重要任务了,她也是双职工,双双参加封闭,她没有半句怨言,一切服从组织安排。她动情地说,“17年前,孩子才4岁, 那时候夫妻错开来封闭备勤值班,很担心孩子,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也挺过来了,现在孩子大了,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更应该为社会尽点自己的力。”<br><br> 这样的故事其实挺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某些特殊的时候,一缕缕看似微弱的光线,聚集在一起,往往能创造奇迹,我们应该这样鼓励自己。写着文章的时候,也忍不住关注下疫情发展,钟南山院士分清,新冠疫情仍然严重,大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也忍不住想到,同在岛上此时此刻,还很多姐妹们,暂时放下了对疫情的关注,不问其他,只求守土尽责,一方平安。她们,更让人敬佩!<br><br><div> 元宵节,岗位上的我们,吃了单位用心准备的汤圆,应了节气,我们也跟家人通了电话,彼此报了平安。忍不住说一句:此刻,家是我们想回却回不去的地方。不是刻意煽情,字字句句真情实意。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终于明白,“难”的是对家的那份牵挂。<br><br> 回到今天,不自觉想到了宋代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不知道在想什么,想念读了四年大学的武汉,想念元宵佳节的万家灯火,想念大街上热闹的人间烟火,夜深人静,思绪万千。<br> <br> 但愿我们都活好当下,期待曙光!</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br><br><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