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反思录像推翻自己旧观念

徐健霞

<h1><b>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段一位幼儿园老师兼妈妈引导自己孩子点读、操作时解决 划读的反思录像。这段录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引起了我对反思的很多思考,推翻了曾经自认为反思本该如此引导的旧观念。 </b></h1><h1><b> 先来描述一下录像中妈妈和孩子的对话:</b></h1><h1><b>妈妈:看完视频你觉得你的点读怎么样?(应该是前面点读时录了像,让孩子自己看过)</b></h1><h1><b>孩子:划读了</b></h1><h1><b>妈妈:又划读了,应该怎么做?</b></h1><h1><b>孩子:刚才那个•••没有点准字</b></h1><h1><b>妈妈:没有点准字是吧?手怎么样?</b></h1><h1><b>孩子:划读了,直接读几何体几何体(边用手指比划样子边说)</b></h1><h1><b>妈妈:那要怎么样做呢?</b></h1><h1><b>孩子:下次不划读,而且也不说那个划读啦啊啊(边说边摇着脑袋)</b></h1><h1><b>妈妈:那我们读一下第三题</b></h1><h1><b>孩子:嗯(立刻看书,手指指字,开始读“请你用手从学具盒中把绿颜色的几何体都挑出来放在右盘里,看谁方法好,看谁做得快。”前面读得很专注,但会出现手指晃动的多余动作,不能完全做到点一个字,读一个字,不过能看出是尽力而为了。只是读“看谁做得快”这个五字的时候读完前两个字,嘴巴还继续读,而手已经开始准备操作没有点指。拿出几何体时双手各拿一个,同时放到大白盘里,偶尔双手交替拿放。动作有些僵硬,拿放频率不快。)</b></h1><h1><b>妈妈:好,那这道题你读的怎么样?</b></h1><h1><b>孩子:一点儿问题也没有。</b></h1><h1><b>妈妈:一点儿问题也没有。(重复孩子说过的话)有没有个别字没有点准?</b></h1><h1><b>孩子:可是•••就对••我想起来了,是“好”那个位置(看谁方法好的好)</b></h1><h1><b>妈妈:那你觉得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点不准字呢?</b></h1><h1><b>孩子:不知道。(边说边看学具,手也在来回摸“房子”。并没有认真思考妈妈提出的问题。)</b></h1><h1><b>妈妈:嗯•••那是嘴巴太快?手太慢?</b></h1><h1><b>孩子:手太快。</b></h1><h1><b>妈妈:手太快了是吧?那下次应该怎么做呢?孩子:边说“手慢一些”边左转头看后面妈妈:手要跟什么一样的速度呢?</b></h1><h1><b>孩子:嘴</b></h1><h1><b>妈妈:噢真哒?那我们把最后一句话读完。(孩子又向后面看去)</b></h1><h1><b>孩子:(妈妈再次嘱咐要注意刚才的问题)开始点读:然后把它们都放回(它)自己的“房子”里,先放红颜色、再放黄颜色、最后放绿颜色。(多读了一个“它”,前半句还基本能点读,从“先放红颜色”起全部划读。)</b></h1><h1><b>妈妈:点准了吗?嘴巴速度慢一点儿,我们再读一遍这句话。</b></h1><h1><b>孩子:马上配合再次读“最后放绿颜色”但读到“绿”字,他就又准备拿走书开始操作。这时妈妈推了一下书,说“颜色还没有读就松开了”,并和孩子一起读完。孩子开始放入几何体,双手一次拿一个,同时拿,交替放,掉几何体,一次放不准,动作较慢,眼睛找</b></h1> <h1><b>寻“房子”的时间比较长,多余动作明显。 </b></h1><h1><b> 这段录像中成人和孩子的对话模式我相当熟悉,长期以来,在训练中我就是这样跟学生对话的。那时的观点认为这是引导学生深入反思自己的学习器官,可以促使学生有意识监控学习器官,深入训练学习器官的性能,提高身心协调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反思习惯。可事实证明这是自己美好的愿望,而实际情况是花费了较大的精力取得了较小的成果。</b></h1><h1><b> 什么原因呢?下面来从理论和录像分析两个方面论述:</b></h1><h1><b>一、理论层面</b></h1><h1><b></b><b>(一)什么时候反思?反思前要具备哪些条件?《3•3•3自主学习手册辅导手册教师用书》(简称《教辅》)第三部分第六个问题给出了答案。</b></h1> <h1><b>  图中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指导:第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讨论?第二方面是什么时候组织讨论?第三方面是如何组织?</b></h1><h1><b> 重点看第二方面,什么时候组织讨论?要在反复操作之后讨论;要在出现不会、答错或反复操作产生不同方法之后讨论。</b></h1><h1><b> 为什么一定要在“反复操作之后”呢?我查阅了1989年3月出版的《智能基本功的测查和训练——3•3•3•••系列智能学具的原理和应用》这本书并找到了依据。摘抄内容如下:<br> 智能基本功包括四个功力,分别是手眼脑协调活动的功力;综合调动感知、记忆、比较、分类和推理等认知能力和有关个性品质的功力;选择最佳策略的功力和对自身心理活动和操作活动进行反思的功力。其中前三种功力是反思功力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反思功力又是前三种功力的升华。</b></h1><h1><b> 由此可见,要想学生能自己反思,前提是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智慧活动的能力。如果在学生需要大量反复操作打反思基础的阶段,用很多问答式的语言引导他们反思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还会影响训练效果。</b><br></h1><h3><b></b></h3><h1><b> 在论述是否可以培养儿童学会反思功力时,杨老师是这样论证的:第一,儿童是能够学会反思的,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育者要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承受程度,向儿童明确提出反思的任务,充分展开儿童的认知过程,并提供反思所需的直观形象支柱;二是儿童和学生要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反复操作,获得亲身的体验,为反思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第二,反思功力本身是具有各种不同层次的,反思虽然是属于最高层次的心理过程,但它同其它心理过程一样,仍然有一个由低到高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小培养反思功力,绝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拔高,而是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培训低层次的反思功力做起。</b></h1><h1><b> 这里也明确提到学生能反思的前提是他通过反复操作,获得了丰富的反思资料,并且有直观形象的东西作为反思的支柱,绝不可以随意拔高,这和杨老师在《教辅》中写的什么时候组织讨论是一致的。</b></h1> <h1><b>二、分析录像</b></h1><h1><b></b><b>(一)反思的时机不合适<br></b><b> 录像中这名儿童双手拿放几何体不熟练,多余动作多,但喜欢操作(从他书还没读完就着急动手操作可以看出);很专注的前提下手指也达不到轻松自如的点准字。由此可见他还处于手眼脑很不协调的阶段,所以当前儿童内在需要是操作不是反思。这个阶段的点读和操作一定不会到位,但属于正常现象,不能反复纠正,而要把重点放在降低难度激发兴趣上,让儿童不断获得成就感,从而更喜欢点读、操作。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自我检修学习机器,提高协调水平,点不准或划读的现象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个观点既是我教学实践的总结,也是《教辅》中的指导思想,请参照下图。</b></h1> <h1><b>(二)点读法的作用</b></h1><h1><b> 点读法是学习《自主学习手册》的重要方法,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在“入门”中有这样一段文字</b></h1> <h1><b>  换句话说第一个作用就是通过点读法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第二个是用点读法读题操作学具,达到训练提高思维水平的目的;第三个是在点读的过程训练手眼脑协调能力、注意的集中和注意的分配。点读法的作用有很多,训练学习器官协调是其中之一,而且要循序渐进才行!《教辅》第三部分第八个问题中就明确提出“初步熟悉边看、边点、边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初期的点读没有要求一个字一个字点准,读准才可以,而是初步熟悉,允许有瑕疵。所以初期反复纠正儿童点准,不划读实为操之过急。我的观点是要让学生明确点读是什么样子并提出不划读的要求。若学生反复出现划读就要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下面会详细分析)而不采用反复对话引导反思的方式纠正划读。</b></h1><h1><b>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手眼脑的协调配合能力不单单靠点读法提高。成果展示中的快速抢答、快速操作、自选题和知识技能也都是训练学习器官的载体。</b></h1> <h1><b>  录像中反复纠正该儿童划读的过程里,他的学习兴趣逐渐下降,开始东张西望,玩“房子”,划读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不仅没有达到引导儿童深挖学习器官的目的,还起了反作用,让他没兴趣好好读,好好做。</b></h1><h1><b>(三)是被动不是主动</b></h1><h1><b> 录像中的对话可以看出该儿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划读有什么不好,也没有明显表现出想改的意愿。而是应付妈妈的提问,为什么说是应付呢?用一个细节来说明,当该儿童点读操作后说一点儿问题也没有时,妈妈提出了质疑,还提示他说“有没有个别字没有点准?”孩子马上说想起来了就是“好”那个位置,其实录像里“看谁方法好”这句话他基本点准了,是接下来的“看谁速度快”他没点完就想放下书了。但面对妈妈的质疑和提示,他随口说了一个好字没读就蒙混过关了,不就是应付吗?这样被拽着走而不是自己想走怎么可能出现好的效果呢?所以妈妈引导反思完,再次读后半句时该儿童点读的还不如第一次,大部分是划读的,引导无效的情况下妈妈着急了不再提问反思了而是直接要求孩子重新读,并且和孩子一起读,目的就是要让他点准了读,可是被强压的点准又有什么意义呢?</b></h1><h1><b>(四)怎么才能自主</b></h1><h1><b> 先要分析该儿童为什么要划读?显然对话中能看出他是知道要点读不能划读,而且也清楚二者动作的区别。录像中他一般是在读最后几个字的时候划读,甚至是只说不点指字。紧接着的动作就是要拿放几何体去。另外该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和妈妈对话中察言观色反应快速。通过这些表现我初步推断他是个机灵又性急的孩子,所以最后划读或不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着急!如果能够引导儿童思考为啥总是最后几个字点不好,让他发现自己着急的特点,并把能否战胜着急作为兴趣激发点的话,他可能更有兴趣和意识性去监控划读这个问题。除此之外划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受协调性的制约,可以看出即便在不着急的时候,他点读的动作也不自如。他监控点准的很短,而且容易疲劳,所以偶尔出现点不准的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不要影响他的学习兴趣,慢慢积累操作的量,等协调性上来了,自然会点的更准。</b></h1><h1><b>(五)观察是教育者必备武器</b></h1><h1><b> 《教辅》中多处提到培养教育者的观察能力,对此我深有感触,观察好比中医的把脉,脉摸准了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b></h1> <h1><b>  以上就是我对这段录像的分析、理解,拿出来和各位同仁探讨、研究。杨老师一直教育我们求真务实,她老人家也以身作则,不断根据一线教学的实践情况推翻自己过去的设计,这深深地教育了我。我也想循着老师的路走下去,借着这段录像推翻自己过去的观念和引导反思的方式,也许以后还会有新的推翻,那就继续研究下去吧!</b></h1>

反思

划读

妈妈

孩子

录像

功力

儿童

点读

几何体

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