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孩子,任重而道远——石各庄中心小学教师孙佳星读《不做教书匠》、《正面管教》有感

星仔

<h3>  孙佳星教师,目前担任石各庄中心小学三—六年级英语教学工作。爱好读书,闲暇之余喜欢瑜伽这项运动。座右铭:一个不注意小事情的人,永远不会成就大事业——卡耐基。</h3> <h3> 好书推荐</h3><h3> 在这部书中,管老师和我们谈人生、讲教育,他总是将道理寓于故事,他引述了故事经典,令人惊醒;他总是针对教育现状以及年轻教师的思想言行谈经论道;他总是以响鼓开篇,令人振奋;他总是以悠长的乐曲结尾,让人回味无穷;面对你的提问他总是有极大的耐心;他讲话的语气总是热情诚恳,语重心长;他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热爱,他对教育有无限的忧患,他对年轻教师给予无限的希望……</h3> <h3>  工作之初,便对管建刚这个响当当的名字略有耳闻,于是便在网上购买了《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和《一线表扬学》这两本书,带着崇拜和工作之中的迷惑开启了与管老师的“对话”。而这次拿到管老师的《不做教书匠》,我满心欢喜,迫不及待……</h3><h3> 此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有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h3><h3> 书中总序中的“新教育实验”这个必须深深吸引住了我眼球,从中让我了解到,各实验校从加入实验那一天起,就要真正地行动起来,实践“六大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构筑理想课堂。虽然这“六大行动”是针对学校而言,但作为学校的一员,我们哪怕不能每一项都做到,其中的几项根据自己的情况也可自行实施。当我看到“营造书香校园”这一项时,我感觉很自豪也很幸运能在书香校园石各庄中心小学工作,每学期我们师生都会有几本书可以细细品读。</h3><h3> 此外,秉承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我喜欢把书中好的段落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再次学习和回味。</h3><h3><br></h3> <h3>  教育无小事儿,只有把小事儿做好的人才能成就大事业。只有把小事儿做好的教师做得才是真教育!这部分内容与我喜欢的座右铭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发现,任何一个优秀人物,都是把小事儿做到精细!</h3> <h3>  我很幸运,发现了这本书。整部书的各部分乃至每篇文章间的珠联璧合,好似珍珠串联在一起,令人反复玩味,爱不释手;宛如一波波涟漪,荡涤明澈着我们混沌的心灵;又像一声声响鼓,催动我们犹豫乃至一度停息的脚步;如同一级级台阶,拾级而上,步入教育人生的精神顶峰。这样,作为教师,我们才真正做到了“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h3> <h3>  在学校,我是一名教师的角色,而踏入家门的那一刻,我便是一名母亲的角色。在学校,我要“赢得”一群孩子——我的学生,在家里,我便要“赢得”一位孩子——我的儿子。面对他每天的“语出惊人”、“上窜下跳”、“无理取闹”,我曾一度手足无措。当我看到《正面管教》这本书时,于我而言,似乎像一场“及时雨”,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于是,我便如饥似渴地畅读起来。</h3> <h3> 好书推荐</h3><h3> 这是一本关于我们——孩子们——的书。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不是所有的3岁过5岁的孩子都像我们一样,但是,你可能会在你认识的孩子们的身上找到一点我们的影子。这本书会帮助你了解我们,并弄明白这个世界在我们看来是什么样子。这本书会给你很多观念,让你知道如何帮助我们成长,如何鼓励和教我们。我们是相似的,我们是不同的。我们想有人爱;这本书是为那些爱我们的人写的。</h3> <h3>  简·尼尔森,教育学博士,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治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说、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全著者(被翻译成超过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在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是众多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br></h3> <h3>  正面管教,无论其理念,还是相应的技巧,会给我们提供有效而关爱的方式,来指导我们的孩子度过这忙碌并且往往充满挑战的几年,让我明白理解孩子的发展,意味着要考虑到孩子们在不同的年龄普遍来说能够做、思考和完成的事情——以及不同环境背景下,每个孩子发展的个体差异。</h3> <h3>  当孩子与我们发生正面冲突的时候,我想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抱着“必胜”得决心和孩子进行谈判,甚至是说,连谈判的机会都没有,而是一通“拳打脚踢”。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父母应该做得便是如下方法。</h3> <h3>  当孩子有玩具不愿与玩伴分享时,我们父母需要做得也不是一味说教或者是讲大道理。</h3> <h3>  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父母,我需要做得是“赢得”孩子,而非“赢了”孩子。我们需要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帮助孩子成长,理解孩子们独一无二的性情,将有助于我们接纳真正的他们,并和他们一起学习、成长和蓬勃发展……</h3>

教师

孩子

我们

一名

小事儿

教育

本书

管教

赢得

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