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这是一个特殊的元宵佳节,因为冠状病毒的肆虐,疫情防控形势极为严峻。为了防止聚集性感染,全国各地乃至每个小小的村落、社区,都采取了戒严措施。所以“近在咫尺”的家人,却如同“远在天涯”,不能相聚共度元宵。</h3> <h3> <br> 有点淡淡的失落,又有点淡淡的忧伤。看着碗中圆圆的大黄米汤圆,心头突然浮现出一盏盏明亮的黍米面“灯盏儿 ”——</h3><h5><font color="#167efb"> (注:大黄米又称软黄米,是由黍去皮加工而成。)</font></h5><h3></h3><h3> 在家乡,人们自古就有正月十五点“灯盏儿”祈福的习俗,这是元宵节期间最精彩的传统节目。<br> 元宵节这天中午,母亲总是把和好的黍米面,揉搓成一长条,切成一个个高约5厘米的圆柱形,用大拇指从“小圆柱”顶面的中心开始,把软糯的面开始向外推拨,同时食指抵住“小圆柱”的外沿,配合拇指搓捏出麻花状的花纹。一会儿“小圆柱”便变成了一个个可以盛油的浅浅的“灯盏儿”。<br> 然后,母亲让我把早已备好的麦秸秆儿,剪成四五厘米左右的长度,把棉花缠到麦秸秆儿的三分之一处,在食用油里蘸一下,分别插在每一个“灯盏儿”的中间作为灯芯。<br> 晚上,母亲往每一个灯盏里倒上一点食用油,等欢庆元宵的鞭炮尽情地唱响之时,便点亮每一个灯盏儿,让我用盘子端着恭恭敬敬地放到指定的地方。看着小小的火焰在漆黑的屋子里明亮地跳跃着,心头莫名地感觉到兴奋和温暖。<br> “妈,为什么要放在麦瓮上?”儿时的我不解地问。<br> “那是为了祈求今年多打粮食哩。”<br> “放在灶台上、柜子前、院子里……又是什么意思呢?”<br> “就是希望能吃上好饭,穿上好衣……”母亲说着说着,就转身忙其他的事去了。留下我呆呆地望着那小小的火焰出神。<br> 虽然母亲的回答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但我知道,每一个小小的“灯盏儿”,都燃烧着我们最朴素的愿望,那就是每个人都能过上衣食无忧,幸福安康的生活!</h3> <h3> 而今,点灯盏儿祈福这一习俗已经被甜甜的汤圆所代替,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也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但今天,那一个个小小的“灯盏儿”却在我的心头明亮地摇曳着,以最纯朴的方式,为战斗在疫情第一线的人祈福,为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中国人祈福,为我们伟大的祖国祈福!</h3><h3> 今夜,就让我们点亮祈福的灯盏儿,愿平安相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