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知青上山下乡

天涯客

<h3>最近在美篇上看了一些当年的“知青”们编写的纪念“上山下乡”的文章及读者在评论区里的留言。文章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站在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参加那场运动的感受及对那场运动的认识。读者的评论对那场运动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作者和大部分读者对那场运动持肯定或部分保留的肯定态度,极少数人持完全否定态度。</h3> <h3>作为当年知青群体中的一员(1970年初中毕业后参加生产建设兵团建设),我也谈谈自己对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h3> <h3>要客观公正地看待一个历史事件,首先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h3><h3>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66年,而在此之前,早就有少数的知青从城里回乡参加或支援农业建设。那么,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h3><h3>众所周知,新中国是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的,在那之前的一百余年时间内,中国历经了世界列强的盘剥、连年的军阀混战、十四年的抵抗日本侵略战争和三年的人民解放战争,国民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同时也由于满清政府的闭关自守,失去了参与世界上工业化革命的机会,使得中国一直是个落后的农业大国,除了少量的手工业外,现代工业基本为零。新中国就是在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h3><h3>新中国建立后,由于是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全面严格封锁。中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国家,恢复经济,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到1966年,全国人口由解放初期的四亿五千万增长到近七亿。农业生产除了在1959年和1960年发生了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严重歉收使国民生活发生短暂的严重困难外,保持了连年增长,基本解决了人口众多的国民温饱问题,粉碎了西方列强将中国共产党政府扼杀在摇篮中的图谋。工业化建设也让我们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从无到有地建立了门类基本齐全的工业化基础。这些成就,获得了国际上的普遍肯定和称赞。</h3><h3>尽管建国初期取得了上述辉煌成就,客观上说,由于底子太薄,中国的经济在当时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仍然依靠人力畜力,生产力低下;一些水利建设新成果虽然改变了一些地区“吃饭靠天收“的局面,但还难以对全国的粮食生产提供保障,很多地方的粮食生产往往还是依然“靠天收”。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还是基础性的,暂时还难以向农村提供足够的农业机械以实现农业的全面机械化生产。反过来,“民以食为天”,要大力发展工业化建设,首先需要农业生产能够在低下的生产力实情下保障全体国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随着参加工业化建设及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加,依靠人力的农业生产劳力不足的问题就逐步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国当时的工业规模还不大,容纳就业能力有限,城镇人口的增加无疑增大了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h3><h3>以上就是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前的历史背景。</h3> <h3>在上述历史背景下,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角度看,当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号召全国知识青年参加农业劳动,支援农业生产,经受劳动锻炼,并组织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无疑是正确的。一方面,这不仅缓解了城镇人口的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在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低下的历史实情下,城镇知青的加入,可以以办夜校、文艺表演等不同形式,向农民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种田的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农民的文化知识的普及。第三方面,通过与农民的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本人可以得到劳动锻炼,切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艰苦,真正理解书本上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增加与劳动人民的感情,经受社会大学的社会知识教育,补上社会教育中的一课。这个方面尤为重要。因为中国共产党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为民,需要的是来自劳动人民、懂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且愿意不谋私利为人民服务的接班人,而不是仅从书本上学到一些文化知识却脱离人民、缺乏社会锻炼的接班人。</h3> <h3>客观地说,尽管当年动员和组织知青上山下乡是国情需要的正确举措,但是,并不是得到了全体知青及家人的一致支持的,大部分人是不理解并有抵触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城镇,农村的生产条件是落后的,生活条件是艰苦的,社会保障福利基本没有。很多知青本人怕吃苦,很多知青家长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去受罪。所以,大多数知青当时是被动参与的。对此,不用过于责备。毕竟,不能苛求每个人在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都具备深刻的理解能力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不过,当时确实也有少部分知青是自愿加入的。这些人并非完全是出于对那场运动意义的真正深刻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党和毛主席的热爱和信仰,坚信党和毛主席的决策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是主动响应号召,激情昂扬地“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并自觉地积极投身于农业建设,与农民打成了一片。</h3> <h3>组织和发动知青上山下乡的举措是正确的,那么,出现没出现过问题?目的达到了吗?</h3><h3>问题当然有。</h3><h3>正是由于大部分知青本人及家人对上山下乡不理解并有是吃苦受罪的抵触情绪,导致其中有一些人不能自觉融入进农村,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申请回城,或者干脆私自逃离农村,躲避劳动。其中有些人因为个人利益受到过损害,至今对被动参加过上山下乡的经历耿耿于怀,叹息“不堪回首“。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得到改造。</h3><h3>不可否认,有女知青在所在地受到了一些不法之徒甚至是村干部的侵害,加重了一些知青本人及家长的抵触情绪,也常被一些否定知青上山下乡的人利用。但和所有知青在农村的处境相比,这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任何社会任何地方,都有坏人的存在,类似的犯罪在城镇中也有,在各个时期都有,并不是知青上山下乡期间的特定现象。不具备普遍性的个别现象是不能否定全局的。</h3><h3><br></h3><h3><br></h3> <h3>尽管知青上山下乡期间出现过不少问题,但是,目的基本或者说部分达到了。</h3><h3>首先,它有效地缓解了当时城镇的就业压力。其次,尽管当时大部分知青本人是被动加入,但经过切身体验和磨炼,应对困难的意志力和能力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多年后,大部分人还是由不理解转化为理解,对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充满了怀念,对那段经历感到自豪,并发出了与“不堪回首”截然相反的“无怨无悔”的感慨。其中有些人也切实与当地的农民建立起了感情,回城多年后,还专门回到待过的村庄看望乡亲们。</h3><h3>尤为可喜的是,不管当初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加入,大部分知青在上山下乡期间增长了社会知识,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意志力和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回到城镇后,基本都逐步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很多人担负起了各级领导责任。其中的佼佼者如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更是担当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担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导责任。这些人都成为了合格的革命事业接班人。要说收获,这是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最大的收获。</h3><h3>说目的基本或部分达到,不足的就是,仍有少数知青本人三观没有得到改造;帮助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效果不明显。不过,与收获相比,毕竟无关紧要。</h3><h3><br></h3><h3><br></h3> <h3>对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持否定观点的人的一个论点是: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剥夺了当年那些初、高中毕业的学生继续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权利,耽误了一代人,荒废了一代人,毁掉了一代人。</h3><h3>这个观点具有相当的蛊惑性和煽动性,被一些知青本人及家长和部分社会人士接受。不过仔细思考,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或者说不完全成立的。</h3> <h3>首先,当时国内的高中和大学教育,无论是校室规模还是师资力量,与现在相比都是严重不足的,不能满足所有的初中毕业生都能上高中,更不能满足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上大学。</h3> <h3>其次,要说明一个重要的问题:知识的获取是否只有从书本或课堂唯一的渠道?</h3><h3>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文化知识是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而书本知识,则是文化知识的书面文字记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是先有文化后有文字。在人类发明文字之前,文化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别人的言传身教,并且,现在也普遍存在。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个大字不识”的人就没有文化,否则,过去很多文盲却通情达理、技艺高超的现象就无法解释。我们也不能说,只有在学校的课堂及书本上才能获取文化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获取文化知识的一个渠道。</h3> <h3>不可否认,课堂书本教育虽不是获取文化知识的唯一途径,但通过集中专业学习,确实也是快速获取某些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那么,能否因此而断定,没有经过课堂集中学习的一代人都是被毁掉的一代人呢?显然不能。</h3><h3>其实,无论是课堂教育还是实践中学习,都只是一个学习环境,能否成才,主要取决于个人 。一个人如果没有求知欲望,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社会中,都会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时间,成不了才;如果求知欲强且孜孜以求,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可以成才,就算进不了学堂,也能自学成才 。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h3><h3>无论是经过课堂书本教育还是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由于个人资质的差异,人才结构如同金字塔。而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分工不同,需要的也是金字塔般的人才结构。顶尖的科研人员数量最少,其次是工程技术人员,最庞大的需求还是具备各种才能的基层人员。<br></h3><h3>所以说,没有进过学堂并不等于是个废人。</h3><h3><br></h3> <h3>否定知青上山下乡所依据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封建时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腐朽观念的延续,是少数知识分子自视清高歧视劳动者的思想意识反映。这种意识不仅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中也有表现。中国革命初期,所有当时的党的领导人不是基本上都看不起和否定毛泽东搞的农民运动吗?只是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党面临生死存亡的绝境时,才不得不跟随毛泽东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获得了革命的胜利。</h3><h3>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因为,科技虽然只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中至关重要。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毁灭人类。例如原子能,它可以被用来给人类以极少的原料提供大量的电力,也可以被制成毁灭人类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就是二战初期,德国几位顶级核物理学家通过原子的核聚变或核裂变现象发现了原子能后,得知其成果后来被美国政府利用,制成原子弹并屠杀了数十万日本民众后,追悔莫及。这也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核物理学家韩春(中国名)得知美国政府在研制原子弹后,拒绝参与,断然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跑到中国延安帮助共产党边区政府的建设工作的原因。</h3><h3>终上所述,说当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荒废了一代人,毁灭了一代人,完全就是一个悖论。</h3><h3>当年的知青都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人,对毛主席共产党有深厚的感情。有些知青本人在回忆文章中对当年在山乡期间受过苦发了一些牢骚,我相信只是个人的认识问题,本身并无什么政治目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全盘否定知青上山下乡是一些政客和仇视毛主席共产党的“胡汉三”们为诋毁共产党的领导,全盘否定那个时代在借题发挥。他们在否定那个时代的同时也在否定整个知青群体。说知青是被荒废的一代人,绝不是在为我们抱不平,而是在歧视整个知青一代的同时,用挑拨离间的手法煽动知青和家长对毛主席共产党不满。我们知青本人不要被别人利用当枪使。</h3><h3>我对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也是通过社会实践逐步形成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