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华共勉之四十六)最美的教育最朴素

方菲

<h3>  和小华老师同为广东省基础教育“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对象工程”高中文科班的同学,一起聆听了李镇西老师的专题报告。读着文章,便回到了那天的学习的现场,李老师朴素的衣着的背后是盈盈的教育情怀,直白的叙述中透露出教育生活的诗意。“回到起点,尊重常识”,“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朴素,所以幸福”,尊重起点,目中有人,让孩子成为孩子,痴迷地投入,忘情地追寻,让教师沉浸幸福,遵循规律,简单纯粹,守望教育的价值。</h3> <h3>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阶梯教室有这样一幅对联:“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什么样的教育是“朴素的教育”?李镇西校长说,“朴素的教育”关注人性,从人性出发,是“真教育”。对于教师,什么是幸福?享受孩子的童心即是幸福。教育就是遵守常识,遵循朴素,坚守良知。教育就是每天认认真真地上课,认认真真地和孩子们谈心。这就是“朴素的教育”。</h3> <h3>  当前最流行的一句话莫过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是党的建设、国家发展还是教育的变革,都要进行终极追问,“初心”是什么?“使命”又是什么?以我们教育人而言,“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就是当前教育改革必须首先要回答的问题。</h3> <h3>  张楚廷教授说,学校就是“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的地方。张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了简单朴素的教育之道。我认为“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 ,即:教师要有“胸怀大爱,培育善良,崇尚真理,传承绝学,开万世太平”的责任与情怀;学生要有“团结友爱,崇德向善,明礼知耻,民族认同,天下为己任”的品行与志向。这才是人民真正满意的教育。“大道至简,知易行难!”的确,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并不简单。如果每个教育人把“教师好好教书,学生好好读书”当作学校的最高道德来奉行,用其一生去践行,那么,学校才像学校,教师才像教师,&nbsp;学生才像学生,教育才像教育!</h3> <h3>  朴素的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悬横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物有恒,规律其后。教育自古有别于其他,教育的对象是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所以,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规律性很强的工作,有自成体系的科学,需要哲学的思维、专家的视野、工匠的精神、父母的爱心。</h3><h3> “科学育人”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论是智能类型、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学习方式,还是非智力因素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的目的是根据个体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升人的综合素养,使其符合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需要。教育还需要认识和掌握学生内在的成长规律,尊重不同年龄的孩子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阶段差异。</h3><h3> 从一定程度上说,学习的本质是大脑的改变过程,人的发展也是伴随着脑功能的不断建构、发展和完善。朱永新老师说,“尊重教育规律在很大意义上就要尊重人脑的发育发展规律。特别在创新成为时代最强音的今天,吸取和利用好脑科学的最新成果,教育创新才能获得成功”。</h3> <h3>  “教育的良知”是为了我们每天面对的孩子,为了给他们的未来留下幸福而美好的人生,以及充满人性的温馨记忆。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校长王教凯对自己的学校这样定位:“一所真正的学校,其实就是一个温情的校长带着一群有温度的人,干着一件温暖的事”。“温暖”,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关键词,也是学校的精神合力,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能量来源。欣赏与尊重,是学校开展所有工作的前提和标准。记得在罗湖外语学校从事高中地理教学时,师生共同设计并实施了一项课堂学习项目——学生课前讲图,是在高二和高三复习阶段,基于聚焦地理学习问题、深入分析学生需求,精心构思训练方案,建立学生讲图原型。每次学习过程,我都会为学生留下完整的影像资料,五年的实践,我录制了一百多个学生组织学生学习的视频,提前精心设计的板书、设计具有高考命题特点的试题、组织同学们讨论制定答案的过程等,都成为学生毕业后最怀念的学习活动。想必成人后的学生再来翻看自己的影像时,感慨的不仅是自己的稚嫩和可爱,还有更多满满的成长记忆吧。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说,“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过程”“教育的人情味就是共同拥有着温馨回忆”。<br></h3> <h3>  “朴素的教育蕴藏着对教育的执念,对孩子成长的痴迷,对未来美好的畅想”,我喜欢小华老师的这句概括。</h3> <h3> (2020年1月15日)</h3>

教育

学生

朴素

教师

尊重

学校

幸福

学习

规律

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