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是2020年2月7日,星期五,农历正月十四,六九第三天。明天就是元霄节啦。</h3> <h3>从前天下午到昨天上午,北京下了中到大雪,今天准备到小西山走一走,欣赏一下山雪景。从首钢小区下车,走法海寺 虎头山 翠微山 一片石 满井茶棚 南马场水库 双泉寺 黑石头线路。</h3> <h3>这里是模式口过街楼遗址。模式口过街楼遗址是北京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从这过街楼石狮的苍桑模样,就可以想像的到模式口作为京西古道最东段的悠久历史。</h3> <h3>模式口村盛产磨石,宋代即行开采,质优良,闻名远近,原来名叫“磨石口”,民国时取其谐音将磨石口改为模式口,意取:为诸村之模式。</h3> <h3>沿着模式口大街向法海寺方向走,路过一座小石桥,这座石桥虽然说很小,可它的名气可不小呢。</h3> <h3>这座桥名字叫“四柏一孔挢”。四柏一孔桥为由模式口去法海寺必经之地。</h3> <h3>这座小石桥是法海寺香道的三岔口,就在小石桥的四角各生长着一棵古柏,古柏的根都生长在小石桥的石缝中,成为一奇观,人们称为“四柏一孔桥”。</h3> <h3>“四柏一孔桥”的桥长5米,宽3米,石板桥面,没有栏板,更无桥墩,桥面拱起,俗称“ 罗锅儿桥”。</h3><h3>这是“四柏一孔桥”记。</h3> <h3>桥东、西两侧对称地长有柏树,每边2棵,共4棵,好像是 四大天王守护着寺院,人们叫它们“四大天王柏”。<br></h3><h3>这石刻“独流”位于石桥西侧。</h3> <h3>新中国建立后,为方便车辆通行,改建为平桥。1999年5月,区政府拨专款2万元重修四柏一孔桥。 2006年,经石景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四柏一孔桥被列入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法海寺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1439(1440年),是由明英宗时御用太监李童集资,宫廷工部营缮修建,敕赐额“法海禅寺”。</h3> <h3>法海寺距今已有 560 多年的历史。法海寺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寺内有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h3> <h3>法海寺最著名的不是寺庙,而是壁画。《法海寺壁画》是中国寺观壁画之精品。壁画以丰富多变的线条把人物的形象、服饰完美地勾画出来,运笔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以流畅的线条,把丰富多彩各式各类的人物,刻画得富于个性,栩栩如生。可以与“敦煌壁画”相媲美。法海寺壁画始建于明正统四年,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在法海寺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座庙宇。东侧的名叫“永济寺”。西侧的叫“龙泉寺”。这两座寺庙都不开放。这是东边的“永济寺”。</h3> <h3>沿着法海寺前面的这条山路上山,这条路叫法海寺森林公园。山路上雪很厚,踩在脚下吱吱嘎嘎作响。</h3> <h3>其实这条路就是“香八拉”最常走的一条线路,从这里上山或者是下山,然后是虎头山 翠微山 一片石 南 北马场水库 香山后山 掛甲塔 猴子爬 打鹰洼 好汉坡 香山邮局。这是最常走的“香八拉”。</h3> <h3>站在山坡上向西看,就是平顶山,山后大烟筒就是高井发电厂。雪后山景,分外妖娆。</h3> <h3>近处法海寺后面的山上,有许多的铁塔,那里也是地标,从这群铁塔东侧的小道下山,就是法海寺。沿着铁塔旁边的防火道向西下山,就是模式口西出口。只是路稍微远一点儿。</h3> <h3>而今天能拍雪后法海寺,我也是第一次拍照。虽然说香八拉线不止走过十几次,可“踏雪寻梅”还是第一次。</h3> <h3>雪中俯瞰法海寺。</h3> <h3>第一次拍照雪后法海寺,自然要多拍几张,不知道哪一张能够稍微顺眼一点儿。</h3> <h3>沿着山路继续爬升,踏着厚厚的积雪,看到了一棵倒下的树,上次从这里走过时,还没有见到这棵“树倒儿”,拍照下来。</h3> <h3>路边上有不少酸枣树,可是这种寄生在酸栆树上的“寄出植物”不知道叫什么名字。拍照下来也挺好看的呀。</h3> <h3>沿着这条路爬到了山上的防火道,从这里可以看到石景山区的大片楼房,只是现在雾气䈃䈃,看不大清楚。</h3> <h3>只能看到近处的楼房,还有片片积雪。</h3> <h3>往西南边看,还能看到朦朦胧胧的石景山上面的那座道教楼阁。</h3> <h3>山上的巨石被白白的积雪覆盖着,就像波涛汹涌的海面之上跃出的鲸鱼。</h3> <h3>沿着防火道迤逦前行,前方不远处就是虎头山顶,那座铁塔就矗立直奔虎头山顶峰。</h3> <h3>前几天我就是沿着这条山路登上虎头山顶峰的。<br></h3> <h3>这时,突然间眼前一亮,在山坡上几棵松树枝被大雪压的弯下了腰。</h3> <h3>那亭亭玉立的松枝,仍然顽强的伸向天空,团团的松针尽最大的努力托着上天赐给它的礼物,骄傲的向我们显示着,显示着。</h3> <h3>就像托着一团团白云,朵朵绽放出神秘的微笑。</h3> <h3>大步行进在虎头山后面的防火道上。</h3> <h3>路边的雪地上,不时的出现动物脚印👣。有大一些的,也有小一些的。可能是野猫野狗们出来找吃的东西吧。</h3> <h3>横看成岭侧成峰,</h3><h3>远近高低各不同。</h3><h3>不识庐山真面目,</h3><h3>只缘身在此山中。</h3><h3>行走在虎头山下,却看不到虎头山的虎头。</h3> <h3>但是山顶上面的铁塔和那亭亭玉立的大松树,还有那被白雪覆盖着的山路,不就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吗?</h3> <h3>继续沿着防火道向北前行,离开虎头山,爬上一个小坡,回看虎头山,虎头山的容颜展示在眼前。</h3> <h3>雪后拍照虎头山,我也是第一次。山顶上的白雪不多,只好用防火道上面的白雪做衬托。</h3> <h3>回望虎头山主峰和我刚刚走过的路,倍感亲切。</h3> <h3>把镜头拉近一些,山顶上的皑皑白雪清晰可见,银装素裹,分外妖娆。</h3> <h3>再把虎头山的虎头拉近一些些,虎头上面也是白雪皑皑,斑驳陆离,甚是可爱。</h3> <h3>这里有一条小小的山路可以通往虎头山与翠微山之间的小山坡,这条小路我没有走过的,今天想借松枝拍一张虎头山照片,就直奔这小山坡而上。</h3> <h3>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个拍摄地,迫不及待的拍个照片。</h3> <h3>拍了一张,看了看,感觉还不错,再拍一张吧。</h3> <h3>再看看我刚刚走过的防火道,就像一条白色的哈达,披挂在这虎头山的脖子上。</h3> <h3>虎头山,我终于拍了一张基本满意的照片。</h3> <h3>这张图片拍下来了虎头山半山腰的陈希同别墅。</h3> <h3>从这里继续前行,向翠微山前进。</h3> <h3>很快就来到了翠微山脚下的路口,沿着这条山路,就可以直插翠微山顶。</h3> <h3>就在这个路口,正好是海拔高度与八大处七处宝珠洞一样高。顺便拍一张七处宝珠洞照片。</h3> <h3>事不宜迟,马上就登翠微山,踏着深深地积雪,前进。</h3> <h3>山坡上面的皑皑白雪,还基本上没有被人们打扰过,那就是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h3> <h3>那山坡上面的苍松,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苍翠欲滴。</h3> <h3>而那洁白无瑕的雪姑娘,却与苍翠欲滴的油松亲密无间的融合在一起,如醉如痴,如梦如幻。</h3> <h3>远远的看到了多次登上的翠微山顶,只是雪中登翠微山,我还是第一次呢。</h3> <h3>雪中翠微绝顶,分外妖娆。</h3> <h3>这就是我这次登山的最高处,马上就到了翠微山顶啦。</h3> <h3>翠微山顶上面的铁塔塔,也是翠微山顶的标志。</h3> <h3>几乎每次登上翠微山顶,都要拍一张翠微山顶上铁塔照片,这次拍下来的照片是最漂亮的!</h3> <h3>翠微山位于石景山区与海淀区交界处,陈家沟村南侧,黑石头村东侧,八大处公园之上。</h3> <h3>翠微山为香峪大梁东南坡的山峰之一,北与香山遥相呼应。最高处海拔464米。仅仅比香炉峰 香山鬼见愁 矮一百米。</h3><h3></h3> <h3>翠微山 山势和缓,原名平坡山,因唐建平坡寺得名;明洪熙初年(1425)改叫翠微山。</h3><h3></h3> <h3>翠微山的东南麓有八大古寺,合称八大处。一处长安寺、二处灵光寺、三处三山庵、四处大悲寺、五处龙王堂、六处香界寺、七处宝珠洞、八处证果寺。</h3><h3></h3> <h3>八大处古寺庙,依山而建,为京郊著名的佛教圣地和风景游览区。</h3> <h3>翠微山 西南山麓还有明代古寺院法海寺,永济寺,龙泉寺。<br></h3> <h3>从满井村 陈家沟 八大处六处香界寺 七处宝珠洞和虎头山都有小路可以上至翠微山顶。</h3> <h3>翠微山顶上的巨石之上刻有“翠微绝顶”题字。</h3> <h3>翠微山顶上的翠微绝顶。</h3> <h3>据说这四个大字是我们津京文史研究群里的老先生所刻。听说是这位老先生前些日子还登上这翠微山顶上,特意来看看 翠微绝顶 四个字。<br></h3> <h3>我站在翠微山顶上,向北眺望,虽然说能见度並不很好,但远处这片小西山的香峪大梁,中远处的香山鬼见愁,近处的卢师山还都能隐约可见。</h3> <h3>而这张照片看近处的陈家沟,一片片房顶一片片白云,虽是农家院落,却比西游仙境。而陈家沟后面的那座有明显白色山路后面的山顶,就是我们熟悉的鬼见愁。</h3> <h3>老天爷真的是懂我的心情,天不但开始放晴,还飘来了惹人爱的白云。我可不能错过机会,拍下这里的美景。</h3> <h3>这也许是我拍的很多张翠微山顶上铁塔的照片中,稍微满意一点儿的照片了,拍照完,心满意足,开始下山。</h3> <h3>苍劲的松枝,</h3><h3>托举起洁白的雪绒花。</h3><h3>一团团,一簇簇,</h3><h3>在微风中摇曳。</h3><h3>树在摇,花在笑。</h3><h3></h3> <h3>像身着燕尾服的舞者,</h3><h3>拥抱着白衣仙女,</h3><h3>跳着酒醉的探戈,</h3><h3>轻歌曼舞。</h3><h3>舞翩翩,尽妖娆。</h3> <h3>晶莹剔透的雪花,</h3><h3>飘逸的身姿,</h3><h3>轻轻的落下。</h3><h3>像美丽的白雪公主,</h3><h3>融化了自己,</h3><h3>滋润着大地,</h3><h3>装点着世界。</h3><h3>雪飘飘,静悄悄……。</h3> <h3>下山啦,一路风景一路拍照,心情舒畅,小心前行。</h3> <p>原以为下山的路上积雪甚厚,会很滑的,必须小心翼翼,亦步亦趋,谁知道并非如此。</p> <p>山路上的积雪虽厚,没有人践踏过,不但不滑,踩在脚下吱吱嘎嘎,声音好听极了。</p> <p>这条路线是我经常走的路线,轻车熟路,下山就是 一片石。那可是从汉代就留下来的地名。</p> <p>这里就是 一片石,是因为这里出产制作碾子的石料,石匠将大石头先凿成石碾子毛坯后,再运下山去。</p> <p>经年日久,这里就留下了大量的碎石头,这里就叫 一片石了。</p> <p>从一片石沿着公路向西就是陈家沟村,村子里的人家有养马的传统,村子北边就是 南马场水库。</p> <p>走不多远,就来到了久负盛名的 满井茶棚。</p> <p>茶棚是山路十八弯的补给站,千百年来,京西大山之中,茶棚遍及各条京西古道上。</p> <p>茶棚不仅仅是喝茶聊天休息之处,走在京西古道上的人们还可以在茶棚吃饭和住宿。</p> <p>满井茶棚就是这片山区名声在外大茶棚。</p> <p>这里曾经有一个很大的养马场,这这里修建的水库叫 南马场水库和北马场水库。</p> <p>踏着积雪的山路,来到了黒石头生态小流域,这里就是 南马场水库。</p> <p>南马场水库大坝,拦截了这里群山万壑的雨水,形成了一座较大的人工湖。</p> <p>现在是数九寒天,水库里的水早已冰封如镜,皑皑白雪把冰面遮盖的严严实实。</p> <p>这里就是徒步 香巴拉路线的中点,从这里有好几条徒步路线通往四面八方。</p> <p>从这里向北走,在这座房子后面的路直通北马场水库,然后走山路直通香山后山,从掛甲塔下山。</p> <p>从这里向东北方向徒步,沿着山路直通西山森林公园的防火道,可以去西山森林公园,也可以走香山后山。</p> <p>从这里向东南方向徒步,翻过小山就是 一片石,从那里可以徒步翠微山 卢師山,或者是前往八大处。</p> <p>从这里向西,可以走双泉寺,然后直通黒石头。</p> <p>我今天要从这里西向徒步,经过双泉寺,到黒石头。</p> <p>南马场水库的大坝之下,装饰着一座假山,假山之上,有一龙头雕像,活灵活现。</p> <p>快到双泉寺了。路边巨石之上有石刻,泉山幽勝。</p> <p>双泉寺位于石景山区黑石头双泉山上,因寺前寺后各有一眼清泉,故名 双泉寺。</p><p>雙泉寺坐北朝南為二進院,正門上"雙泉寺"之匾額為滬上書畫名家卯凡所書。</p> <p>双泉寺始建年代不详,为金章宗避暑之地, “双泉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p><p>正門"雙忘空是色,泉湧地生花"之聯為上海龍華寺方丈照誠大和尚所撰、卯凡所書。</p><p><br></p><p><br></p> <p>從正門進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端身正坐、笑態可掬、慈眉善目的彌勒菩薩,這就是天王殿。</p><p>双泉寺是石景山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距“双泉寺”北数百米,横跨在山涧之上,建有一座单孔石拱桥――双泉桥,清代光绪年间重修,并易名万善桥。</p> <p>这座古老的大石桥,建造年代不祥。但是从饱经风霜的外貌来看。应该是历史文物</p> <p>万善桥现为石景山区重点文物保护景点。</p><p>梅逊雪白梅花香,</p><p>雪逊梅香雪放光。</p><p>做事心如明镜亮,</p><p>做人不再迷茫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