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七绝,走过岁月书名感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别梦依稀几十年,回眸岁月又从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风光最是黄昏后,乐享夕阳每一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高战朝)</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0.04.14.天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绝,走过岁月书名感吟</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别梦依稀几十年,回眸岁月又从前。</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风光最是黄昏后,乐享夕阳每一天。</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高战朝)</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20.04.14.天津</i></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元曲《绿么遍》——赞地质专家。</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地史藏书卷,觅矿寻群峦。</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天机待解,探索玄关。</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风行雨炼,江湖众仙。</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万山峻岭惟编撰。平凡,</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风风雨雨几十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徐凤山)</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20.04.14.云南昆明</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作者</i></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听故事的人,成了讲故事的人,现在又都成了故事里的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嘎嘎哔》</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一个地质队员的生活工作与感悟</u></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前言</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我作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走进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大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该学院努力学习、实践实习以及其后毕业参加工作的地质队员有趣的生活和工作经历,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果您想了解常人不大了解的这方面的情况,请您阅读此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书是我在新冠肺炎流行,北京实行了禁足令之后,宅在家里写成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要说的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我没有浪费光阴,我补充完整了自己人生中的重要经历,我的收获是满满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张振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0.4.5.于北京</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绝,振中</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妙语华章书感慨。图文并茂叹良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天涯海角心无悔,难忘人生一首歌。</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杨振武)</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20.4.8.邯郸</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绝~感悟人生</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青山踏遍沐征尘,感悟人生情写真。</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往事悠悠牵旧梦,长歌一曲寄星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李永贵)</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20.04.08.长春</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目录:</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一》〈1〉感慨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野外工作</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三》〈2〉感慨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四》奇怪的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五》内蒙草原上鼠类动物</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六》我在内蒙捡蘑菇的故事</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有对比才会更爱国</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八》回馈七十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九》体育锻炼</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排球🏐️比赛(东北虎下山了)</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一》芍药居北里的老乒乓们</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二》话说男人女人</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三》话说民以食为天</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四》毕业实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 十五》〈3〉感慨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感叹照像的延革)</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六》〈4〉感概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感触公交车之变化)</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七》令你脑洞大开的地质学</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八》漫话旅游</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九》漫谈化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浙赣旅游有感</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一》〈5〉感慨良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二》〈6〉感慨良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三》环卫春秋十七年</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四》 扎兰屯游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五》回忆野外地质队的真实生活</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六》乙旦插队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十七》结束语</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当年系里几枝花,勇敢勤劳值得夸。</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最是边疆寻宝藏,须眉不让绚如霞。</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同窗(高战朝)</i></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老张的大作每篇都匆匆浏览,感觉很棒!小诗一首赞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律 读老张感悟人生有寄</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居家数日笔来神,累牍连篇叙事真。</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妙笔生花言肺腑,珠玑字句感人深。</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平凡琐事弘扬美,伟大繁华荡漾心。</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悦目怡情观历练,夕阳醉舞改革春。</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高战朝)</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20.04.08.天津</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一》〈1〉感慨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我家四代人的真实故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是我的母亲,当我记事时,我印象中的母亲就经常往外跑,后来才知道母亲原来是街道的积极分子,经常跑街道,走家串户,警察叔叔也经常到我家来与我妈商谈布置工作,那时的警察待人特别和霭,每天推个自行车走街串巷,叔叔大爷大妈大婶的叫得特别亲。母亲是个少言寡语却特别容的下事的人,心里特别有数。家中只有我父亲一个人工作,三个哥哥,一个妹妹,母亲勤俭节约,很会计划算计,生活水平当时属于中等。至于母亲怎么当上的街道积极分子,据说与我有关,哥哥们曾给我讲过我小时的一段故事,在我三四岁的时候,由于贪玩乱跑找不到家了,给家里人急得不行,最后不得不去派出所求助,沒想到我那时已被派出所收留,也正急着找家长,等母亲和哥哥们到派出所一看,我正由一群男女警察围着逗着玩,嘴里含着糖块,手里还拿着饼干,一幅兴高彩烈的样子,等家人一阵千恩万谢之后,我竟躲在警察身后不願走了,逗得大家直笑。</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可能是派出所警察的和霭可亲感动了母亲,母亲从此成了街道上的一个积极分子,后来当上了街道主任。记忆中,那时的人觉悟都非常高,什么号召都能得到响应,母亲年青时身体就不好,经常被胃疼困扰,但她不知那儿来的精神头,一分钱不挣,却整天在街道上跑,什么检查卫生啦,布置燻蚊子啦,组织义务劳动啦,忙个不停,有时都耽误了做饭。</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后来我才知道,我家原籍是河北徐水县南关村的,只是父亲从小唸书,后来到北平找到了工作。解放战争中,我的老家打了一场著名的″清风店"战役,由楊得志指挥的。解放军几次打徐水县城,要将国民党石家庄的主力调出来,以便在途中将其消灭,但国民党石家庄的军队知道出来就沒好,说什么不出来,所以徐水的攻城战打了几次,我们南关村的家算是沒法住了,一家人只好到北平投奔父亲。后来北平被解放军包围 ,在北平生下了我这个老四。</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其实母亲沒有文化,这给她的工作带来困难,老人家对此一直十分遗憾,所以对我们的学习要求很严,在那种情况下,二哥三哥考上了大学,在我们住的那一片儿也算不错的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那时的生活,各家还很拮据,常见四合院的邻居间你借我一块,我借你几毛的金钱往来,邻居们相处和谐,经常相互串门寒喧。自打买粮食要用粮票后,我们家吃粮就显紧张。俗话说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我家男孩多,粮食自然不够吃,加之副食跟不上,上学的我们都吃七八分饱。三年困难时期,粮菜副食都紧,母亲和二哥还出现过浮肿。我个子长得高,穿衣成了问题,也常捡哥哥们穿后的衣服凑和,这使我养成吃穿不讲究的习惯。</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父亲是一名农业畜牧专家,每逢周末才能回家。他曾参加过北京市的"群英会",也曾作为专家去过古巴,一辈子工作兢兢业业。</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召开的一次家庭会议,那时我好像上初一。父母郑重的向我们几个孩子介绍了我们老张家的家族历史迁延和变故。从父母讲述中使我们得知,虽然我们那时属于中农家庭,但同样有一部生活的艰辛历史,爷爷被曰本鬼子杀害,三叔被肺结核折磨至死,在日本鬼子的大扫荡中,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颠沛流离,到处躲避鬼子,受尽了饥寒交迫,贫病交加的生活。从父母悲愤的讲述中,我们这几个孩子被深深的震憾了,尤其母亲对日本鬼子的那种深仇大恨使我们感觉到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摧残,以及留在我们老一辈人中的深深创伤。</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那时我国人民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人们的精神风貌却十分好,觉悟也高。从他们的言谈中使我们感觉到,如今的社会与旧社会的腐败黑暗是不能比的,由衷的表露出对新社会的热爱。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记忆。</i></b></h1><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一九六八年八月,我和妹妹一块儿到内蒙扎鲁特旗下乡插队了。五年多的插队生活让我们了解了农村,也了解了农民的生活,我们经受住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的锻炼与考验,也多方面的了解了中国的社会现实。</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下乡五年后的一九七三年,我以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了长春地质学院,三年的学习生活使我开阔了视野,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三年的校园生活新鲜有趣,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操着各地口音,一块学习、跑步、打球、上自习,回到宿舍,大家聊天、打闹、开玩笑,十分红火热闹。但留给我最深印象的就是学校的伙食不太好(因为长地院男生占绝大多数,一班内顶多二三名女生,所以地质院校大多有地质和尚的别号,其他院校女生多,且校办农场比地院办得好)。记得那时每逢上第四节课的时候,大家的肚子就开始叫起来,弄的课都听不好了,就盼着早点下课。下课铃一响,同学们急忙的奔向食堂,在食堂门口聚集一大堆人。当食堂大门一开,人群就像攻打冬宮似的叫着喊着冲进食堂,重复着几乎相同的饭菜。午餐还好,四两馒头或米饭,两个半勺的菜,菜中有个四五片五六片的肉,常引起熟悉的同学之间互相抢肉,打打闹闹。</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最叫人期盼的伙食就是每年元旦的聚餐,鸡鸭魚肉十分丰盛,能让大家吃个嘴油肚子圆。让人难忘的是,学校还给大家分些葵花籽,让大家炒完分着吃。记得那年我和石中玉,程立人去炒的瓜子,由于人太多,我们排在了后面,可靠后也有靠后的好处,眼见着好多班的瓜子炒了个糊了吧唧,待我们炒时就格外小心,慢火紧翻,那叫一个炒得成功,分给大家吃时,每人都说香。记得我几月后忽然从褥子底下翻出了几个瓜子,嗑起来那个香啊!至今记忆犹新。</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学习三年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地质局通辽114地质队,开始了我地质队员的生活。</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那时地质队员的生活还是十分让人羨慕的,工资不低,还有野外补贴,尤其地质队员及家属在集市上买东西时出手较为大方,无形中推高了当地物价,令当地人又爱又恨。虽然有了工作,生活有了保障,但那时的伙食仍以粗粮为主,花样很少,尤其在野外工作期间,常常到了五六月份,还在吃头年的罗卜、大白菜、土豆,吃点好的像过年一样,职工们早早就去排队。</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1982年,我调去了本自治区地质局呼伦贝尔的116地质队,那时农村都已实行了包产到户,各种粮食副食品明显增多。不久,实行多年的粮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街上的饭馆增多了,各种店铺也犹如雨后春笋,齐齐的排了出来,我发现,这时的人们爱上街了,每次从集市回来都是大包小包的,人们的笑脸越来越灿烂。</i></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最近,老张连篇累牍记录了自己的经历,我匆匆浏览,感觉真实,语言朴实,有共鸣……。小诗一首记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七律 感悟人生有寄</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岁月匆匆一首歌,忠兄娓娓道长河。</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刚刚记忆千峰险,转眼犹新万壑磨。</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开放改革舒广袖,翻天覆地舞婆娑。</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夕阳莫道桑榆晚,满目青山快乐多。</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同窗:高战朝</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02.26(津)</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感悟人生’感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感悟人生锦绣藏,字字珠玑斐成章。</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相映成趣图文茂,匠心独具得益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由衷之言说过往,佳绩载誉地质郎。</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弥新历久老来乐,钟灵毓秀是老张。</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李春田)</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04.09.于北京</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内蒙地质工作者心上的罗加👌👍</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心上的罗加 - 阿鲁阿卓</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词:段庆民</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曲:段庆民</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编曲:鱼块</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白云飘在那蓝天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在草原上遇见了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赛马会上的人海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的美丽比谁都美丽</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突然天空下起了雨</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人海里我不见了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心中对你的这份爱</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还没来得及告诉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是我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是多么爱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躲着风你在哪座毡房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就是我心上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雨过天晴我一定会找到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突然天空下起了雨</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人海里我不见了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心中对你的这份爱</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还没来得及告诉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是我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是多么爱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躲着风你在哪座毡房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就是我心上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雨过天晴我一定会找到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是我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我是多么爱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躲着风你在哪座毡房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你就是我心上的罗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雨过天晴我一定会找到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雨过天晴我一定会找到你</i></b></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七绝~感悟人生</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奋笔疾书回忆录,爬山涉水乐于苦。</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人生多彩勘岩过,我欲振中话感悟。</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杨振武)</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0.04.09.邯郸</i></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二》野外工作</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在野外地质队工作了十五年,搞过矿点普查,也蹲过矿区,在有些人看来,野外地质工作枯燥无味,沒什么意思,我却乐此不疲,渐渐有了些小名声,直至做了五年的一个特大型银矿床的技术负责。</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八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陆续进入了职工家庭,职工之间相互请客吃饭的情况也越来越多。作为一个双职工家庭,我们的生活水平在地质大院里是挺受人羨慕的,加上我倆口子都喜欢体育活动,我又成了队上的体育明星,每天工作之余,大院的排球场上异常活跃,排球活动是我队最喜欢的体育活动之一。1982年,内蒙地质局举办首届职工排球比赛,我带领的116男排击败了所有12支球队,毫无置疑的荣登冠军,为116队头一次贏得如此的荣誉,成为人们以后多年的活题。那时的野外地质队不像现在,日子还比较好过,处处显现出一片生机,也成为让人们最为怀念的黃金时期。</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80年代后期,地质工作开始不景气,要拿到项目越来越不容易了。直到91年,北京的妹妹给我办好了转回北京的手续,在我与地质队职工朋友们的相互不舍的心情中,我于1991年回到北京,进入了西城区环卫局,很快成为一个正科级基层干部。</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回城最大的难题是住房困难,我一家三口与年近80岁的老母亲挤在一间12平米的耳房里,生活的不便可想而知。90年代末,我有幸分到一套50平米的小两居楼房,刹时感觉房子大多了,心情也变得格外清爽。环卫工作虽然沒有野外地质工作有趣,却也带来安定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人们的工资水平和生活水平也都不断的提升,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也逐渐成为平常之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2008年,我退休了。但我们老俩口却退而未休,我曾工作过的地质队反聘我二人回去重搞野外地质工作,由此,我一直干到2014年。虽然荒废了十七年,重操旧业的我居然没大落伍,很快又得到地质职工的肯定与褒奖,不少年青人还争着进我的项目组。</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地质队17年的变化也是巨大的,基地由扎兰屯搬到了海拉尔,办公大楼高大气派,职工宿舍楼也十分讲究,每户居室大多一百平米以上,比我北京的住房强多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由于常得到邀请作客,从中得知了地质队的一些实际情况,原来随着地质市场的变化,野外地质曾有几次大的起伏,可怜的时候开工资都困难。我去的那几年算是好时期,现在又不行了,据说要继续进行较为彻底的企业化改革。</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只有一个姑娘,生于80年,已经四十岁了,也在环卫局工作,虽然收入不太高,但工作较为稳定。姑娘出生在地质队,在地质大院上的小学幼儿园,对地质队仍留有一些儿时的印象。</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80后的人虽说沒遭过什么生活的困难,但那个时期物质也不富裕,姑娘在哺乳期时只能吃些糕干粉之类,沒有什么其他婴儿可吃的营养品,至今我还觉得对孩子有些愧疚。其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国家还沒全面发展起来,人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远不如今,还不足以令人们无顾忌的消费和旅游。随着时代的演进,我与姑娘之间存在的劣势就逐渐显现出来了,首先姑娘的电脑水平就比我们这些老辈的强太多,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上就更甭提了,比我们潇洒得很,动不动去酒店下馆子。特别是近五六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尤其是年青人,不要说下馆子不算什么,只要时间允许,他们可随时驾车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国内也好,国外也罢,有的人简直成了现实版的徐霞客,走遍了中外的山山水水,流览了无数的名胜古迹。</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姑娘这一辈的生活水准远高于我们是勿庸置疑的,姑娘的孩子一一我的外孙,生活就更不用说了。作为四二一中的一,他们这代人简直生长在蜜罐里了,可以说是要啥有啥,物质的东西已不在话下。外孙两岁时玩电脑就比我们好,大大小小一应俱全的玩具是我们儿时想都未敢想的,外孙的衣食住行条件与姑娘那时比又不知强了多少倍。我常感叹,现在的运动场上,大街上的孩子远远没有我们小时那样多了,除了沉重的课业负担的原因外,我们小时玩的那些东西现在几乎也不见了,我很少见到有孩子在街道上抖空竹、滾铁环、跳皮筋、跳格子了,更难见到有孩子满街乱跑,或打架骂街,我有时就想,这到底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姑娘对孩子的教育极度重视,给孩子买了大量的书籍,从网上荡下了大量适宜的故事,教学片与资料。她为孩子报了武朮、围棋、游泳、钢琴、篮球等等的各种班儿,也为他申请了各种各样的训练班和夏令营。和姑娘相比,我俩在孩子的教育和投入上自叹不如。然而姑娘如此不惜工本的为孩子成长创造条件,却沒有对孩子矫生惯养,从不乱给,也从不让他乱花钱。外孙也确实争气,在课内学习和各种的培养培训的活动中都能居于前列,也从不矫贵自己,这让我们感到大大的欣慰!</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的家,就是如比普通平凡的家,从我们几代人的生活中可以看出,在我们中国,人们的生活一代强过一代,这不仅仅表现在各代人的物质生活水准在不断提高方面,还在于一代人强过一代人的文化、教育、精神上面,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更聪明,更文明,更进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曾出游过十几个国家,未曾见过哪个城市像我国城市那样高楼林立,处处崭新。在我看来,这些外国城市中的几代人下来,似乎变化无几。而在中国,不要说是几代人之间的变化,就是十年八年甚至几年几个月的变化都会让你有天地一新的感觉。</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各地都拥有了世界上最新的城市和农村,拥有世界上最新的高楼大厦,最新的高铁、最新的高速公路,最新最美的大桥、最新最先进的飞机与舰艇……。总之一句话,这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而这所有的最新中最最重要的是,通过几代人的传承,我们有了所有建设和科技项目中的最新人才,不是吗?我国目前哪些项目上不是人才辈出,除了老年和中年的科技人员外,哪个项目沒有青年才俊脱颖而出?成为年纪轻轻的项目领军人物?中国五G的领先世界难道不是国家科技事业后继有人,人才济济的必然成果?</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是啊,当我想到如今领銜科技的大多为七O后、八O后甚至九O后,我想我们的孙辈,他们是刚刚才十来岁的孩子啊,以他们如今的聪明程度,他们定是要强于他们的所有前辈的,他们将站在如今已经十分强大了的祖国巨人的肩上,成就出他们将来更大的辉煌!</i></b></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鹧鸪天》词——读“感悟人生”,赞作者振中。</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插柳栽花健笔谈,汪洋恣肆网中观。</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再思往日寻常事,流水高山入雅弦。</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听徵羽,视君言。点滴汇聚几十年,</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如君历练犹感叹,潇洒分明地上仙。</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徐凤山)</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span class="ql-cursor"></span>2020.04.08.昆明</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七律——赞“感悟人生”美篇。</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激情探问兴安岭,豪迈查勘孔雀山。</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衷愫山川如约定,究诘岩野待留连。</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穿行叹愕江河短,寻索长留碧海间。</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往事不凡成记忆,安闲感悟著诗篇。</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徐凤山)</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04.08.昆明</i></b></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三》〈2〉感慨良多</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今年是我的本命年,眼瞧着就将七十二岁了,都说人老惜年华,这话当然不错,谁不想多活几年呢?尤其是现如今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人们当然愿意长命百岁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人到老年,爱想从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故事,也都有自己的人生积累,但奇怪的是,人越老越奇怪,当前的事记不住,年轻之时的事却记得倍儿清,还老是回忆从前的事儿,你沒看见,如今的饭馆里,酒店里,一拨一拨的净是老人的聚会,聊起来没完沒了,都是年轻时的那么点子事,为什么老爱提年轻时的事呢?无非是他们文革和上山下乡时受了些苦,遭了些罪,在年轻人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时细想起来,那么点苦和罪都算不得什么,比起他们的前辈,那点苦只不过是些皮毛,毕竟他们沒有遭遇过兵荒马乱,土匪横行,沒遭受过曰本鬼子的欺压凌辱,军事扫荡,也沒真正体会到饥寒交廹,贫病交加。从这点上说,这些苦痛只是那个特殊年代带给他们的历练。</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正由于他们经受了这些历练,与未下过乡的人相比较,他们显得更能吃苦耐劳,心智较为成熟,从而更有韧性和毅力,不是吗?毕竟我国现任领导人中,来自知青的不在少数哎。</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人老了,一个爱回忆,一个爱评论个事,有时还会有些小争论。不是吗,有一天,我们小区的几个爱打乒乓球的老男老女议论起今昔物价的对比,鸡一嘴鸭一嘴的,一个老哥说起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鸡鸭肉蛋如何便宜,到饭馆吃一顿饭才花几个钱,说那时一人上班,一个月挣四十块钱能养活一大家子人等等,又提起当前肉蛋蔬菜什么价,养一个孩子得花多少钱等等,等等。其实我以前也常常听得人们抱怨如今的物价,久而久之,我对以前和现在的物价还真动了一些脑筋,认真的想了一下,于是我向大家谈了一下自己的观点。首先,我承认现在的物价比以前是高多了。确实,现在的物价比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高了不知多少倍,可大家要想想,那时的物价便宜是相对来说的,你想想那时一个普通职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你一个月能吃上多少次鸡鸭魚肉?你一年能上几次饭馆酒店?那时你养活的一大家人都在吃什么?穿什么?住的怎么样?你现在每天吃什么?穿什么?住的怎么样?你现在一个月挣多少钱?你现在一年要去几次饭馆酒店?这么一问一说,大家七喈八舌的议论起来了,确实,那时一个人四五十块工资确实能养一家人,但那是什么样的日子啊,据统计,那时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都在百分之五六十以上,这就是说,那时工资的百分之五六十都用在了吃饭上,而且那时吃的是什么?不要说鸡鸭鱼肉,大米白面,蔬菜水果了,就是每天的棒子面也吃不饱啊!那时的人谁不知道挨饿的滋味?现在呢,每人每月收入不止四五千元吧?以现在中国统计的恩格尔系数百分之二三十来看,人们花在吃上的钱只占收入的百分之二三十了,但你要想吃鸡鸭鱼肉,什么时候不能吃?现在的鸡鸭鱼肉不是吃不起,而是吃的过多了,都吃出三高来了。如今,大部分人都有了自己的房,那么其余的钱你除了留一部分存款,投资,大部分几乎都用在了孩子上,在这点上,中国人是舍得下本钱的,花多少都愿意,总不能比别人家差吧!但那都是你心甘情愿花的,什么各种补习班,学琴,学棋,练舞(武),游泳,跆拳道,击剑,滑雪,不惜工本,不计价格,统统放绿灯,这与五六十年代孩子的培养完全不可同曰而语,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真的不可比。事实是,现在人们的生肓观念变了,人们对孩子的教养更多放在了提质的要求上,为此就是两个字一一舍得。现在也有生孩子多的人家,但他们的生活也还是比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强多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再有,人们不能将物价都对准吃喝上,对比一下,当年的人们有多少戴手表的,有多少家庭有照相机的?有多少人为了买块手表,买一辆自行车得攒钱好几年的?而如今,虽说是钱比以前毛了,但你现在一个月的收入恐怕能买好几辆自行车。总之,如今中国的工业品比以前是大大的便宜了,中国已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这使我们家中电器一应俱全,不比其他国家的落后,也是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改善提高的根本原因。接着往下聊,大家又聊开了出国旅游的感觉,言谈话语中透露出对国内发展的惊叹,对国外感觉的一般,尤其是那些出游过多个国家的人,谈起自己的旅游和购物经历,自豪之情不禁溢于言表。越聊大家越觉得以前在看待中外实际情况的时候,人们的视角往往存在偏差,外国人的生活实际上不像人们以前想像的那么好,中国人的生活也绝不像有些人说得那样差,真比起来,很多国家是比不过中国的,甚至包括不少西方国家!作为一个中国人,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总是不好的,尤其是经历过世事,眼见中国发展壮大的老人们,更有我们发言的权力和必要!</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今日的感慨良多就写到这里,不过今曰只是开篇,我还要陆续写下去,投到网上供大家一阅,如能引起共鸣是我最大的安慰。不过我想我此举最好是在拋砖引玉,如果能将感慨良多当作一个栏目,引发大家来投稿共享岂不更好?我真的希望有人能在《感慨良多》栏投稿,动动脑,动动笔,把自己的感知传达给他人,相互交流,相互共勉,不仅能抒发自己的爱国爱家情怀,也能避免脑筋生锈,不生痴呆症。</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欢迎更多朋友们加入这个队伍!</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四》奇怪的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张振忠</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水是生命之源,水乃万物所依,水决定着人与生物的分布,决定着人的财富,决定着人类的兴亡,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作为一名地质工作者,游走的地方虽然不是很多,却深知水(尤其是淡水)的重要。</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我长春地质学院实习的第一年,那年夏天,我们先去秦皇岛上庄坨实习,继而又来到河北邯郸的武安和涉县,秦皇岛实习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印象就不用提了,因为是第一次,什么都觉得新鲜好奇,但我没想到,给我留下更深刻印象的却是后者邯郸。</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邯郸的武安,涉县是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分布的地区,与河南的安阳地区一样的地质环境,决定着它也是极度缺水的地方。</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当我们背着地质兜,手持锤子罗盘放大镜行走在街上的时候,谁都知道你是一名地质队的人,正因如此,会有很多当地人挡着问你,我们这里有水沒有?此等情形在其他地区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这给了我很深的初步印象。</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里的农民十分贫困,这从他们所吃的饭中可见一斑。当地人吃饭都是手托一个巨号大碗,蹲在各自的家门口,所吃食物一目了然,只见碗中以蔬菜为主,少见小米或面条,由此可知他们的饭量一定很大,这从他们比外地人大得多的肚子上也可以看出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里的穷困就拜于缺水,一方面这里的石灰岩地区土壤脊薄,含不住水,既使是下了雨,巨厚的石灰岩中沒有隔水层,打几百米深的井也见不到水,这使此地的水极为珍贵,几乎家家都有貯存雨水的很多大缸,有的在院中挖个能貯几十方水的水窖,这水窑里的水就是我们野外工作的饮用水,水里游动着不少的小虫。有的村里还在低洼地方修了蓄水池,尽管如此,水在当地生活中永远是第一要素。</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为了缓解当地的极度缺水,武安涉县一带政府和农民战天斗地,经过数年的奋战,终于修成了长达百里以上的漳北大渠,形成了干支斗渠的合理分布,为当地工农业生产和生活解决了部分问题。实习期间,我们的路线经常跨越这条渠,哈!这样的水渠堪称奢华,青一色的石灰岩砌帮砌底,不但防渗防漏,而且清洁美观,整齐划一,渠水无比清明透沏,比其它地区的土渠不知要强上多少倍。据当地人讲,这条漳北大渠同样取水于漳河,而且建成也早于河南的红旗渠,虽然如此,这条渠的名声却远远不及红旗渠。</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集中实习之后,我和几个同学被分配到涉县从事地质填图,住在老乡家里。涉县是当年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八路军总部曾设在这里。</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地处太行山南段的涉县,满山都是核桃、柿子、花椒树,花椒产量当时全国第一。我们住在老乡家,自己开伙食,大米白面等饭食与老乡拉开了巨大的差距,我见过孩子吃的柿子面儿,可能是孩子吃的好东西了,是由干柿子磨成的粉,这可能是孩子平日难得吃的吧。</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里的房子实在太棒了,所有屋墙均是石灰岩砌的,房顶铺的全是两三公分厚的大片页岩。我惊讶砌墙的灰岩像是厂家生产出来的一样,薄厚大小几乎相同,又干净又漂亮,这只能感谢地质造物的奇特与恩赐,我想造这样的房子一定不便宜,老乡却说,这些石材是取自当地,比较便宜,只是当地木材较贵,只要买得起檩子,盖房不难,家家都不缺房子。</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武安,涉县与安阳一样,不仅缺水,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食道癌的高发区,这肯定与当地水土有关,不知现在搞沒搞清楚到底什么原因,当地老乡有一种猜测,认为可能是由于当地盛产核桃,而包在核桃外面的青皮有毒,水浸泡包皮后渗透在土壤里,导致这里水土不好,是否有科学道理不得而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提起核桃,村里干部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话说华北果树研究所为了提高当地核桃产量,主动提出帮助当地人掌握核桃剪枝技术,可这种技术扶贫的好事却遭到了大部分生产队的抵制,说从来沒听说过核桃树也要剪枝,结果只有一个生产队干部头脑灵活有科技意识,把科技人员引到了他们村,结果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该村的核桃获得了从来沒有过的大丰收,有的大核桃树竟然结了万八个核桃,想想那时一个核桃一分钱,那个村肯定是发了,其后不用说,各个生产队的队长们一个个趋之若骛,一时间科技人员就成了香饽饽。</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水能导致人生病,这使我联想起大学参加军训时的一段经历。那是1974年,我们来到吉林辽源的一支炮兵部队。接触到部队战士后不久,就有战士狡黠神密地告诉我们,这里的水不好,这当然引起同学们的好奇,急忙将这些战士围了起来问个究竟,于是战士们又带着狡黠的微笑,讲起了他们刚刚当兵来到这里的情形。据他们讲,来到这里的新兵,一周内都发生了奇怪的事情,那就是感觉下身的阴茎和阴囊一阵阵发痒,渐渐地发展到曝皮,这使战士们发生了恐慌,以为自己不小心染上了那种什么病?心里嘀咕但谁都不敢说,直到一天有个胆儿大点的战士说出了自己的情况,一下揭开了锅,大伙才你一言我一语的道出了各自的情况,原来这种"毛病"大家都有,才让战士们放下了狐疑之心,一场虚惊就此结束。当我们问战士说说这到底怎么回事时,他们似乎都沒有一个确凿的回答,战士们只是说,男人到了这里一周之内都有反应,一周之后就慢慢恢复正常。战士们的所说果然应验,只是大家托了底,没有引起什么恐慌。不知是否与这种水有关,邻近村里多患有痴呆症的人,有的说痴呆可能与近亲结婚有关,到底是否与此地的水有关还不得而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参加地质工作之后,82年从内蒙通辽调往了呼盟扎兰屯市的116地质队。扎兰屯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原本应该是个好地方,但此地的吃水却是美中不足,究其原因是水质偏软,水中矿物质含量低,这从烧水的燎壶和装水的暖瓶就可看出,从来不长水垢,这尤其使这里的女人们受到了影响,据说这里的女人特爱困,经常打不起精神,后来打了深水井,情况才有了好转。我们地质大院周边的村子,有的被划入了克山病外围区,如今克山病研究的结果,认为与缺硒有紧密联系,总之,与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其实我国东北地区,不少地区都存在地方病,除克山病可致特有的心脏病发作能够死人以外,不少地区存在着大脖子病、大骨节病等疾病,还有一些地区(尤其是火山岩分布地区)氟含量超标,使人们的骨骼、牙齿和头发受到损害,甚至影响到生肓,给人民健康带来种种危害,而这些危害,无不是由水引起。</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扎兰屯的吃水问题使我联想起了我在赤峰黄岗梁一带实习中一段吃水中毒的往事。那是1976年,我班大部分同学都去陕西秦岭实习了,只有七八个同学去了赤峰的黃岗梁,我们几个被分别安排到各地质组,与区测二队的师父们一起从事普查。我被分到了化探组,每天上山取金属量土样。实习时间不久,就传来梁传茂同学砷中毒的坏消息。据带来消息的师傅说,梁传茂同学所在的是一个矿点普查组,负责对一个高温热液形成的富含毒砂的矿点的普查。可能由于附近沒有居民点,他们就在矿点山下的一个小水泡子边上扎下了帐篷,吃的就是泡子里的水。可能时间不很长,就显现出了中毒现象,梁传茂症状最明显,据带信师傅的形象描述,梁传茂的脸肿大的就像熟了的西红柿,变得薄而透明,是中毒最深的一个,队上马上拉他去赤峰治疗,从此也就结束了他的野外实习。</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据后来取样分析,砷的含量超过正常值的四十倍。砷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属剧毒物质,就是人们所说的皮霜。这砷的来源就是山上要求普查的毒砂异常区,由于雨季降水量大,将溶解后的砷离子汇集到了山下的小泡子里,因而引起了这次中毒事件。</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些异常的水对地质找矿有时还有帮助。我下乡插队的扎鲁特旗就有个801矿,属少有的碳酸盐化碱性花岗岩型重稀土矿床,据说这个矿之所以能够找到,群众反应的水土异常帮了个忙。据说地质人员在找矿当中,一个被当地人称作"迷糊沟"的地名引起了注意,当地人反应,人或生畜在这条沟里会有迷糊的感觉,而后来勘探证实,这种稀土矿床中含有放射性铀钍等放射性元素,是否与其有关还有待说明。</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水中有害有益元素的富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记得我下乡插队的哲里木盟(通辽市),有一种地方名酒叫高力板大麯,酒厂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酒很好喝,深受人们的欢迎,但由于酿酒的水中铅元素含量超标,被禁止了生产,从而让酒鬼们耿耿于怀。</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些事集合起来应提诫人们的是,饮水安全是十分重要的,具备一些有关知识有益无害,对于一个未知地区的饮水应提前分析化验,以确保安全。尤其矿山(主要金属矿山)往往是重金属元素的集中区,超量的重金属元素对人危害较大,多数难以排出体外。</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除了有害元素外,一些有益元素则对人们的健康有很大帮助,像如今的硒富集区,得到了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垂青,如我国的广西巴马、湖北十堰、安微西黃山的石台县,都是养人的好地方。更有富含硫、氡等有益元素的温泉,更是人们强身去病的好去处,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情取。总之,水有各种各样,让我们扬长避短,让它更好的造福人类!</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五》内蒙草原上的鼠类动物</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内蒙搞了二十几年的野外地质工作,接触到了不少有趣的啮齿类动物,至今记忆犹新。</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内蒙东部各盟的原野上,野山杏树到处都有,春天漫山遍野一片粉红,秋天果实累累煞是喜人。山杏仁性苦,有些毒性,当地人常将杏仁浸泡,剥下外皮作小凉菜,甚受喜爱。杏仁当然也是鼠类的最爱。在野外,常见不少山杏核上有个小洞,里面空空的,据老乡说,里面的杏仁被一种带花条的花鼠子挖吃掉了,不匮是噬齿类动物,我想,嗑这么点小洞就能把里面的杏仁吃掉,还真有点匪夷所思。我在野外常见这种小花鼠,跑跑跳跳,机警敏捷,常给人们带来一些关注和惊喜,好事的就去追逐,结果可想而知,要想捉到这种小精灵,怎么可能。</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内蒙草原, 常可见草地,山坡和道路上一串串的小土包,十分引人注目,当地人说是一种叫瞎地扬的动物干的。我曾见过这种瞎地扬,比一般老鼠大,身体修长,头小眼小,前肢十分发达,趾有勾爪,我想它学名应叫鼹鼠,这种啮齿类动物被人讨厌,不但破坏草原,还弄的道路坑坑包包,不好行车,不像动化片里的鼹鼠灵动可人。</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1983年,我在呼盟陈巴尔虎旗搞煤田远景调查,我们地质组有个职工挺有能耐,常用细细的钢絲套回些旱獭来。旱獭皮是高档皮毛,当时一张旱獭皮十元左右,大的十二三元。</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位技术人员每天能套回一两个两三个,剥完皮就炖旱獭肉,弄的帐篷内外香气扑鼻。一开始,只有少数人尝试着吃,毕竟听说旱獭可能携带鼠疫病毒。后来敢吃的人越来越多,我也在大家慫勇下吃了几口,真的很香!最不可比的是用旱獭油煎馒头片,其酥脆香软超过任何动植物油,让人欲罢不能。秋天的旱獭很肥,大的可炼出3斤旱獭油,这个职工一秋天光凭此收入了二百多元。</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们工区旱獭不是很多,而距工区东北方向有一条乌兰沟,旱獭多得不得了,堪称旱獭世界。我曾在一天傍晚乘车从此沟经过,二三十里长的沟坡上满是旱獭洞,洞和洞之间的距离在十几米至二三十米之间。.可见到旱獭在洞外的小径上徜徉。洞口有碗口粗,洞口外都有一个二三尺大小的光溜溜的小台阶,常见三四个四五个旱獭站立在小台阶上,前爪整齐的放在胸前,好奇的向来往的车辆张望。听老乡说,每到早晨和傍晚时分,旱獭们都会齐齐的站在洞口的台阶上向太阳朝拜,这是旱獭的一个特性。</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1985年,我在呼盟新巴尔虎旗的额仁陶勒盖特大型银矿区工作。在一次踏勘中,耳畔不断传来吱吱的叫声,先前,我以为是小鸟的叫声,但仔细聆听后,发现叫声来自一个不大的小山包,但见几十平米大的小山包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老鼠洞,真是九群二十七地堡啊,与家鼠大小相当的老鼠有的在洞外,有的在洞内,吱吱的叫个不停,大概是我侵扰了他们的领地,引起了它们的高度不安。说实在的,以前曾听说老鼠是草原的一害,但不曾想,草原上老鼠的密度竞然如此之高,它们以草为食,可把草场啃食成灾,以致影响到牲畜赖以生存的草场。尤其是鼠类的繁衍能力极强,每年开展的灭鼠运动常难有奏效,鼠害已是公认的世界公害,既使想方设法也难以阻遏鼠类的迅猛增长,叫无所不能的科学家们也很头疼。</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我本人属鼠,曾迷惑老鼠那么不让人待见,怎么会排在十二属相之首?慢慢的,我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也许中国的老祖宗早就认识到老鼠的极强的适应性和繁殖能力,从这点出发,也许其他动物无法与之相比,由此说来,老鼠排在十二属相之首应该当人不让了。</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六》我在内蒙捡蘑菇的故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当前新型肺炎迷漫的严峻形势下,我们不妨谈点轻松的话题。想起我在内蒙野外地质生活中采蘑菇,捡野菜的故事,轻松愉快,至今常常令我回味,愿与大家分享,供大家一乐。</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下乡插队在内蒙通辽扎鲁特旗巨力河公社乙旦扎拉格村,乍听起来像是个蒙古村落的名字,但实际上是个纯汉族聚居的农业村。据村里老乡讲,这里人大多来自辽宁内蒙的朝阳,北票,阜新,敖汉等地,被他们称作南家。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经扎旗王爷允许,陆续有人来这里开荒创业,至我们下乡时已发展成一干多人的大村子。</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内蒙农区,由于开发和气候的原因,很少能见到蘑菇,偶尔听说有人采到了些鸡腿蘑,也只限于听说。</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一九七三年,我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学习地质学,毕业后分配回通辽市的内蒙地矿局所属的114地质大队。</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首次野外吃蘑菇就中了毒</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一九八O年,114地质大队组织了一个人员精干的队伍对以前较有希望的矿点进行野外实地评诂,以作备选勘探基地,我是其中一员。</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工作区位于扎旗北部的乌兰哈达地区,属纯牧区,人烟较为稀少,一路风光无限,常见野鸡,沙半斤被汽车惊起,嗄嘎嘎的飞向远方,令大家极为亢奋。几天工作下来,也有一定收获。</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一场透雨过后的第三天,我们在回驻地的路途中,忽然被山坡上一片白花花的蘑菇所吸引,大家粉粉跳下车围了上去,刹时被一股浓浓的蘑菇鲜香味浸透了心脾,真是好闻极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见到的真正的蘑菇。蘑菇伞白中稍稍透着些绿色,蘑菇伞直径在10厘米左右,蘑菇腿较长,白白净净,煞是喜人,大家七手八脚采了起来,竟装了小半车。</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奇怪的是,我们当中的二十几人竞然沒有一个人认识蘑菇,大家都不知这种蘑菇能不能吃。但大家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色彩鮮艳的蘑菇有毒,不能吃。于是,这些蘑菇生长地离村庄远,比较偏僻,又恰逢雨后让我们赶巧碰上的意识占了上风,最主要的是这种诱人的蘑菇的清香,让人们欲罢不能,除个别人处于犹豫之中,大家还是决定炖蘑菇吃,为了保险起见,大家特意放了不少白菜。蘑菇终于炖熟了,大家吃起来都赞不绝口,真是太鲜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作为我这个地质新兵,对野外生活的许多传奇浪漫一直向往已久,面对鲜美的蘑菇湯,我把它当成了大自然的恩赐,自然沒有少吃。但饭后不久,一些人感觉到不太好,开始自己抠嗓子眼引吐,有的人还真的吐了起来。唯独我,几乎沒有任何不适感觉,直到小半夜,我才感觉肚子不适,但我又不像他人,抠抠嗓子能吐出来,直到下半夜,我的肚子就像灌了铅,不转个的胀痛,这才引起同事的注意,忙叫车连夜送到了扎旗医院,打了三天点滴才把我拯救过来,这就是我在野外生活中与蘑菇结缘的开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后来才从医院一些人口中得知,使我中毒的这种蘑菇叫“青蹬腿",是一种有毒但毒性不算大的蘑菇,可能是我吃得多,又沒有及时排毒出来,因而最为严重,使我成了蹬腿的唯一一人。</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这次教训让我亡羊补牢,从中得到了一些有关知识,也是这次吃蘑菇中毒使我对新鲜蘑菇的气味的感觉发生了重大变化,它不再使我感觉鲜香,而是变成令我厌恶的气味,这一变化维持了好几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呼伦贝尔一一天然菌类植物园</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由于工作调动,我于1982年来到了呼伦贝尔盟的116地质队,一来到呼盟,就感觉到这里和昭盟,哲盟,兴安盟的明显不同,突出的是,这里的植被太好了,到处是森林草原,河流众多,空气清新,土壤肥沃,物产也极为丰富。116队所在地的扎兰屯市,一条雅鲁河穿市而过,河两边山峦迭翠,真是绿水青山的好地方。到市场上去看,你明显感觉与内蒙其它各盟不同的是,这里的山货极其丰富,什么榛子,木耳,野菜,各种各样的蘑菇应有尽有,让你目不暇接。当然,榛子,木耳,野菜(黃花,蕨菜等等)都产自大兴安岭的林区,而蘑菇则有的产在呼伦贝尔草原,有的产自大兴安岭林区。总之,整个市场都散发着干鲜货品的清香,充分显现了大自然对这里人们的眷顾。</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扎兰屯是内蒙及大兴安岭最为有名的风景旅游区,有内蒙古的小杭州之称。其中柴河地区风景最优,市内的吊桥公园也享有盛誉。</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第一次捡到木耳</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82年夏天,我们来到呼盟东部鄂伦春自治旗的大杨树镇附近搞膨润土地质调查,帐篷就搭在一条清沏流淌的小河边的柞树林里。调至116队的第一年里,就能在如此惬意的条件下搞地质工作是我未曾想到,但却是我梦寐以求的,这时似乎真的梦想成真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经过一天一夜的豪雨,早晨起床时,林子里雾气还未散尽,我们帐篷的一个职工忽然闪了进来,有点不好意思的把他捡来的木耳展示给我们看,大家不由得眼前一亮,似乎有点不相信这林子里会出木耳,于是大家纷纷走出帐篷,很快隐沒在这片柞树林里。</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从未捡过木耳,于是与一位本地职工结伴,也出去碰碰运气,未曾想,走出沒几步,同伴就有了收获,看我一脸懵圈的样子,他就告诉我如何才能找到木耳,遵循他的指引,我也在草木较深的,比较背阴的地方去找,很快,我同样有了收获。</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原来,木耳是主要生长在腐朽三四年的柞木和桦木枝干之上的菌类植物,以前者为主,我按照同伴的说法去找,果然,在草木较深的倒臥的柞木之上,我发现了密密麻麻生长的木耳,当时的惊喜之情难以言表。不用说比较粗大的柞木上木耳较多,就是手指粗细的柞木枝上,有时也能找到几个大木耳,如此,沒有多长时间,我就收获颇丰了。不过采木耳也挺遭罪的,由于时逢雨季,是块云彩就下雨,一阵阵儿的挺烦人,不过当见到密密的木耳时,也顾不得下不下雨了,待布袋装满,沒处再装了,时间也大致过去了一个小时,只得不大情愿的返回驻地。回到驻地,每人都捡到不少,相比起来,我捡得还算多的。于是大家动手,择的择,洗的洗,中午用开水一过,一个木耳凉菜就盛上了桌,吃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还是挺美的。</i></b></h1><h1><b>草原上的蘑菇</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1983年,我们来到海拉尔以北的陈巴尔虎旗搞煤田远景调查。此地属呼伦贝尔大草原偏北部分,草原肥美而辽阔,驻地往西不远就是中苏界河一额尔古纳河,河中盛产鲤,鲢,鲇鱼和鲫鱼,尤其是这里出产的鲫鱼,可以说是全国之最了,一般都在二斤左右,此魚生命力极强,每次从江边买回,就将它们扔在床下,两三天也不会死。爱吃魚的在这儿可捞着了,四五毛钱一斤,吃起来那叫一个鲜。除了魚之外,这里还能套到旱獭,更是难得的美味。说起来就是那时候的人们沒有什么环保和防范意识,要到现在,恐怕敢吃旱獭肉的也不会多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事实是,由于83年之后赶上改革开放,旱獭皮大量出口,乌兰沟一下子被捕猎者占了个满,旱獭也就一下子被捕絕了。就是还能剩几个,谁还敢捕?早成保护动物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除此外,矿区东部草原盛产白蘑,花脸儿蘑,至七八月后,每逢下雨闲暇时,就有职工去拣蘑菇,从中也学到了一些知识。原来蘑菇的生长是有规律和条件的,它们都生长在蘑菇圈上,蘑菇圈很好辨认,在草原上呈很明显的深绿色的圆形形状,圈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百米,小的十来米,圈的宽度一米左右,在草原上,多少里之外都能看到。奇怪的是,生长在圈上的草明显偏油绿,比圈外的草长得也壮,蘑菇就长在圈的外侧。这可能是一种生物化学的表现吧。</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海拉尔地区出户的大白蘑闻名遐迩,这种白蘑个大肉厚纯白色,蘑菇腿特别粗,我拣到的最大的直径有三十公分,腿儿就有十公分粗,味道极为鲜美,是蘑菇中的上品。这种白蘑往往生长在土壤最为肥沃的地方。我几次拣白蘑收获都不大,每次只拣到十几二十几个。听说有的矿区的职工曾经一次拣过几大筐的白蘑,实在是碰到了大矿了。</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我也碰上了大矿</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唯一一次拣花脸蘑的经历。那次我们几个地质人员相邀去拣蘑菇,毫无目标地走了几里地,忽然在离道不远的较为低洼的地方,偶然发现了蘑菇,只是蘑菇个儿不大,蘑菇伞径约七八公分,伞厚约1公分,腿儿长七八公分,全身紫色,密密麻麻地生长在蘑菇圈的外侧,当时的心情难以形容,就像发现了个大矿似的。站起来一看,圈还挺大,于是大家立刻忙了起来,不大功夫,就把这个圈的蘑菇拣完了。接着,我们又连着发现了两个圈,把能装蘑菇的帽子,裤子都装了个不能再装,才把这几个圈的蘑菇采光满载而归,那天虽然累的够戗,却是大家拣蘑菇收获最大的一天,而且这种紫花脸蘑,虽然沒有大白蘑那么口感滑润,那么珍贵,却是蘑菇味最浓的一个品种,吃起来口感也很棒。</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说来也怪,同样的呼伦贝尔草原,有的地方就出好蘑,有的地方就不行。我以后在新巴尔虎右旗工作了五年,那里的草原除了长些雷窝子,马糞包,等人们不喜食不能食的</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蘑菇外,再也见不到好蘑菇。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搞地质工作的我通过回忆,忽然发现木耳也好,蘑菇也罢,除了气候条件不同外,似乎都生长在中生代白垩纪以玄武岩为主的火山岩地层分布的地区,而酸性火山岩,花岗岩,沉积岩的分布地区就不长好蘑菇。这也是我拣木耳拣蘑菇的一个捎带的地质发现,这也许与玄武岩多含磷酸盐类矿物有关,因而土地比较肥沃,或也可能与其他地球化学因素有关。</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菌类资源丰富的大兴安岭</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2008一一2014年,退休后的我又受聘重返呼伦贝尔市的内蒙地质勘探六所,重操地质找矿工作。</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工作中我发现,呼盟的大兴安岭与其南部的大兴安岭竞有如此的不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真一点也不假。受聘这几年,我主要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植被的覆盖给地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茂密的林木却为菌类植物的生长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菌类植物种类和产出量是草原所不能比的。</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2012年,我在扎兰屯市某地搞铅锌矿普查,未曾想,给我们安排的驻地附近竟然就是个蘑菇园子。这里的蘑菇品种实在很多,有榛蘑,白蘑,小黄蘑,尤其还有不少的猴头蘑,碰巧了还能采到灵芝。林区的蘑菇大多也是长在圈上的,只是这些蘑菇圈沒有草原上的显眼,但一旦找到圈,收获就不会小,总是你采了几个,前边又发现了几个,这样牵着你往前找,有时一个圈就能采不少。小黃蘑专门生长在落叶松的林子里,个儿虽小,分布的也比较分散,但这种蘑很出数,味道口感最佳,也是最贵的一种。最大量的是榛蘑,每次都是这种采得最多。采蘑菇最痛快和解气的是采墩蘑,顾名思义,它竟然是多少个蘑菇紧密地长在一起,一墩一墩的生长,每墩最多可达数十个,大的一墩足有一两斤重,此蘑菇多生长在朽了的柞木上,味道还不错,类似榛蘑。最有意思的是猴头蘑了,它们都长在柞树上,大小不一,大的有人头那么大,像极了猴头,当你在一棵树上发现了猴头蘑,你就找吧,必然在附近的某棵树上还能找到另一个猴头蘑,这似乎是个定论,采猴头蘑的人几乎都这么认为,且屡试不爽。新鲜的猴头蘑十分鲜美,干的需要用淘米水发一下再做,否则并不好吃。</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大致总结了一下山区找蘑菇的经验。第一,要在山的背阴处找,最好在东西向山脉的北坡,因为南坡和南北走向的山上易受阳光照射,水分不足以菌类生长。第二,山坡不能太陡,较缓的山坡土壤较厚,水也不易流失。第三,偏基性火山岩最佳(如玄武岩),而花岗岩,酸性火山岩,沉积岩较差。</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大兴安岭的其他山珍</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除了菌类植物,大兴安岭还有黄花,蕨菜,野韭菜,榛子等等地质队员通常喜爱采集的山珍和野菜,常给我们的餐桌增添大自然馈赠的纯绿色食品。地质队的工作和生活是艰苦的,但苦中也有乐,尤其是像呼伦贝尔地区的野外地质工作人员,面对绿水青山,面对广阔的大草原,他们的心情是别样的,尤其闲暇时间的采集活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情趣,也增长了某些知识,从这点来说,他们是幸运的。</i></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七绝:振久伉俪照题</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不变当年地质花,妇随夫唱走天涯。</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甩开膀子高声喊,阿振和咱是一家。</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杨振武)</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04.08.邯郸</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桦树蘑</i></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作者夫人同班同学也是知青是江浙南方人采野韮菜花</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七》有对比才会更爱国</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张振忠</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赞成张维为教授“一出国就爱国”的这句话,如今这种认识早已深入人心。首先我认为这句话之所以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是有众多充足的事实作为依据的,因为人们确是通过出国后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证实了张教授这句话的正确。走出去的中国人发现,许多以前的发达国家已然掉下了神壇,有的甚至已入不了中国人的法眼,面对他们老旧的城市,各项不堪的基础设施,以及他们人民羞涩的钱包,中国人在国外早已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的确,中国人对世界的感知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人甚至比外国人更真实的了解他们的国家,因为许多外国人并不像中国人那样真实的了解世界,仍然莫名其妙的保持着他们的傲慢,因为他们身处庐山却不自知,还以为这个世界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确,四十年的时间,已使中国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贫穷落后,一穷二白的中国了。中国已经强过多数国家,中国人已经有了让自己不再自卑并令自己骄傲自豪的本钱了。我想张教授之所以能够理直气壮的讲出这句话,是出于他对中国和外国的深入了解,因为他能比别人更多掌握世界的实际情况,探视世界的更多角落,接触不同阶层不同地位的人,能够高水平的分析研究各类事物,从而得出更加可信的结论。毛主席曾有一句话,那就是沒有调查就沒有发言权,在这点上,张教授做到了。当西方记者政客自以为是的以他们的所谓样板来证明自己 的政治制度正确时,张教授硬气的问一句,这个地方你去过吗?当对方惭愧地说出沒去过的时候,张教授却十分有底气的说一声我去过,并侃侃而谈的列出诸多事实,使对方陷入尴尬和窘境,从而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取得舌战群儒的胜利。事实是,中国人之所以越来越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样是通过自己的脚,自己的眼睛去探访中国和世界,从而作出了与张教授同样的结论的。</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如今的中国,不会有多少人像六七十年代那样想到国外去,相反,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包括一些在海外发达地区有着优越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华人和外籍人士,也大批的回归中国,要为中国的更加繁荣富强做出自己的贡献。</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人是有对比的本能的。解放后,中国老百姓之所以对共产党和新中国那么热爱和拥护,是因为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旧中国的专制,腐败,及太多的不公平,沒有尊严,贫穷落后与黑暗的生活,从而对比出新中国清新的政治,清廉的作风,民主的体制和有希望的生活,从而极大调动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冲天干劲。</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随着时间的推移,经历过旧中国磨难的几代人不断减少和消失,新中国以后出生的人们,越来越缺少前辈们的那些经历与情感,而是有了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说实在的,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虽然在短短时间内已经取得了十分了不起的成绩,但一穷二白的状况还不可能马上消失,在探索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过一些挫折与失误,人民生活水平还不可能迅速得到大的提高,与其他国家比较起来,确实存在一定差距,因而使一些人产生了中不如西,崇洋媚外的倾向。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力的增强,国人在定位自己的时候也从单一的从纵向上同旧中国对比,而逐渐发展为不仅仅从纵向上,而是同时从纵向和横向上同时进行对比了。可喜的是,短短四十年,我国的GDP就达到世界第二,我国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赶上和超过了众多国家。</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如今,国人大量涌向国外旅游,实实在在的亲眼见到了那里的城市与乡村,目睹了外国人的真实生活,就是面对发达国家的一切,他们也可以轻轻的说一声:也不过如此,没什么了不起,我们的不比你们的差!完全打破了中不如西的迷信,这就是张维为教授所说的一出国就爱国的来由,走出国门看世界,极大地提升了国人的自信,这是近代以来发生在中国的有重大意义的改变。</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国家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担忧与恐慌,难怪他们着急了,害怕了,千方百计的给中国使坏,甚至以下三滥的手段抹黑诋毁我们,充当不光彩的搅屎棍。这一切全是由于我们的快速发展将他们逼急眼了的缘故,但这于事无补,因为中国之所以能快速的追赶上来,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完全说明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是优于他们的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否则怎么有可能?不是吗?被他们说成是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为什么不成?同样是发展中国家,二战结束时,印度的经济水平曾强于我们,为什么他们沒能达到中国如今的成就?这是铁的事实,否认是沒用的,不管你怎样火力全开,怎样大肆攻击抹黑污蔑中国的发展道路,也改变不了中国道路模式优于他们的事实!</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如今,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斗争已进入关键时期,形势虽然依然严峻,但多种参数指标已显示趋好,这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彻底战胜病毒劰信心和决心。中国人民在如此大的疫情面前的英勇表现受到了世界人民的一致赞扬。近日流传网上的一个外国人对此的赞美与感叹,表示了只有中国的现行国体才能做到如此成绩,自叹西方制度的不如。进一步说明了如今中国道路和模式的优越。不是吗?如此疫情如发生在旧中国,百姓恐怕早已陷入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惨境地,既使发生在如今号称最为发达的美国,就凭资本主义制度赢弱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感召能力,也应对不了如此大的疫情,不是吗?一个流感就使两干万人感染,上万人死亡的成绩怎能证明他们社会制度的优越?另一个高度发达的澳大利亚,一场森林火灾燃烧近五个月不也是活生生的事实吗?</i></b></h1><h1><b><i>灾难是对人类的考验,也是对国家能力的检验。面对大疫,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人心安定,井然有序,经受住了多种的考验,与此同时,他们更加热爱党和国家,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相信我们中国一定能完胜这次疫情。同时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让我们更加确信我国的发展道路,让我们更加的爱国,同时有可能使这次灾情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起点。</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八》回馈七十年</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一个老人一生热爱体育的故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今年是我的本命年,眼看快到七十二周岁了,与别的同龄人相比,多数人认为我显得年轻,有的人不知是眼力差,还是特意恭维,竟说我还不到六十岁,虽说自己还有点自知之明,听到后仍然是心里乐滋滋的,不是吗?人人都有爱听好话的毛病,明知言过其实,也不吝笑纳。</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究其原因,可能与我喜欢各种体育活动有关。有人好静,有人好动,我就属于好动的那种。记得我从小就喜欢野跑,不是滚铁环就是捉蜻蜓捉蝴蝶,这还不够,还时不时的跑到城外的庄稼地里(那时出了旧鼓楼大街豁口,过了护城河就是庄稼地),去抓“青格楞”(一种个儿很大的绿蚂蚱),到城墙外和铁路路基上去逮蛐蛐儿。还经常与胡同里的“野孩子”玩小时候常玩的“踢盒”,踢毽,打“皮猴”等游戏,真是玩疯了。有一天晚上,我与院子里的孩子一块儿去城外逮蚰蛐,回来时已经很晚了,原想偷愉的蹓进屋,不料门从里面给反锁了,任凭我怎么敲门,母亲就是不理我,我这下子有点傻了,在门外等了好一会儿,母亲就是不开门。无奈,我只好求西屋的陈大妈,让她给我求求情。门打开了,母亲一句话也没说,我蔫蔫的走了进去,那种张狂劲儿彻底没了。母亲的这次无言的教训使我有所收敛,也给我留下了极深的记忆。</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吧,我学会了掏腿骑自行车,这又让我陷入了疯狂,父亲只要一回来,我就像放飞的小鸟一样,一下子没了影,把我家四周的胡同大街骑了个遍,在我的印象中,自行车是我第一个着迷的东西,只要能让我骑车,不给我饭吃都成。实际上,我的这些“野孩子”的行为,无形中使我得到了最初的身体锻炼,也使我好动的本性得到了释放。</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在玩上面,我可能有点野,但本质上我还是个听话的小学生。二年级时,班主任伊老师管理很严,上课时,她总要求我们必须要将两手放在背后坐直听讲,写字时也要坐直,眼睛离书要大于一尺,这个要求对许多孩子来说似乎过于苛刻,但我却记住了她的话,至此一直保持正确的坐姿,从而使我获得了一个挺拔的腰板,由于这个原因,许多人都问我是否当过兵?为什么腰板这么直?我就把上小学的这个故事讲给他们听。一九六二年,我考上了北京第十三中学。我当时家住西城鼓楼西大街的新开胡同,而十三中地处后海南边柳荫街南头的涛贝勒府府与东边著名的恭王府只隔一条街。十三中原本叫辅仁大学附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男校,教学质量还是不错的,在名校林立的西城区也是较为出名的一个。校园是一个拥有宫殿式建筑的美丽建筑群,使我们有一种古老的感觉。加上在这里,学生见了老师,不管是男老师还是女老师,一律都叫先生,这使我们感到既古老又新奇。</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让我感到比较满意的是,这个学校的操场虽然比不上四中,却比我们大石桥小学的操场大多了。我们那时候都是走读,从我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个后海,不管是从东边走银绽桥,还是从西边走德胜桥,走下来都是半个小时。我们班是初一二班,班长是曹一凡,我是副班长,是班主任任命的,我的个子不矮,在班上排第二高,同学们却都叫我小班长。</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记得我们第一堂体育课是在教室里上的,体育老师口若悬河的足足讲满了四十分钟,除了大讲体育的重要性外,还讲了毛主席早年的《体育之研究》,一堂课下来,真的让我感觉到了体育对人生的不可或缺,但最终留给我十分震撼的是他的一句话,那就是千万不可“雄心万丈,躺在床上”。这堂体育课我是听进去了,它真的影响了我的一生。</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我认为,中学是人生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这一时期,学生不仅要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还必须要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另外,此期正处于人生的无可替代的最最重要的身体发育时期,错过了就是错过了,无可挽回。</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i>十三中的体育老师们都很棒,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专攻,有重点抓足球的(十三中足球很是出名,景山少年宫足球队中几乎一半是十三中的),航海也最为厉害,由屠老师负责,几乎年年第一。我于1966年加入航海队,还沒开展什么活动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冲乱了一切,后海的航海俱乐部也就此关了门。我所接触到的体育运动中,舢板运动(如今叫赛艇)是最有运动价值的,它几乎运动到了身体的每块肌肉,而且运动强度大,胜过长跑和游泳,对心脏肺活量的增强和增长无出其右。我校长跑队中最厉害的都出自航海队,他们一出场就沒谁的了。</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九》体育锻炼</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我初中高中都在北京十三中,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几乎爱上了所有体育项目,曾是射击队,航海队,长跑队的一员,当然田径项目是基础,我的跑、跳、投,虽无太突出的成绩,但在学校里也有点小名气,曾拿过800米和手榴弹的第一名。那时候,几个爱运动的同学经常聚在一起,玩单双杠时经常暗中叫劲,这使每个人都得拉百十个的引体向上,撑百十个的双臂支撑。此外,我们经常跑出校门,围绕美丽的后海长跑一周。我还喜欢足球、篮球和其它项目,使身体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身高也增长到了一米八O。锻炼身体使我肩宽背阔,一身的腱子肉,高中时,肺活量达到6000毫升,在一次体能测试中,我一口气做了500个仰卧起坐,在同学中引起了小小的震动。后海是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不但可以练长跑,而且可以练游泳,一口气最多游过七个来回,足有两千多米。体育锻炼使我增强了体质,愉悦了心情,增强了自信,淘冶了情操,使人变得不怕苦,有耐力,有韧性,意志变得顽强。这在以后的插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显现出了强大优势,使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痛苦和吃力,常表现出游刃有余,能干其他同学干不了的活计,沒错,在所有知青中,我的工分最高。</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经历了五年的插队生活,我于1973年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地勘系学习地质专业,这意味着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校园和学习生活。</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长春地院可能是长春各大专院校伙食最差的,但校方却特别强调学生的体质锻炼,因为进入地院就意味着你可能面对的是山川河流,长途跋涉和艰苦的生活,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些工作是难以胜任的。可能见我还算强壮吧,辅导员任命找为文体班长,我这个文体班长是很敬业的,每一天早晨都催促大家起床出去跑步,班上同学也都很给我面子,使我们班参加长跑的人最多,这使我们班在以后的集体负重赛跑中得到了好成绩。在地院和长春大专学生运动会中,我的800米和三级跳榜上有名,成为院田径队的主力队员之一。</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长春地院打排球特别风行,对很少玩过排球的我来说,我和排球的缘分好像比对篮球的缘分来得更大,一接触就有些球感。1974年初夏,我们班来到秦皇岛上庄坨煤校搞第一次野外实习,住下一看,这里的体育设施之好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居然还有个带网的排球场,同学们在球场上托来托去的玩,看起来几乎沒什么人会打,恰巧,地院主管排球的钟老师也来到了上庄坨,立刻向我们走来,问我以前打过排球没有?我说沒怎么玩过,他主动说:“来,我:给你作几个球,你扣扣试试”,我于是不管二七二十一的瞎扣了起来,打到地上嘭嘭响,老师惊叫了起来:“嘿!还会转体呢!你来院队吧!”从此,我便又与排球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了院队的一名主攻手。</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地院的学习生活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的我和同班女友被分配到内蒙古114地质队,队部在通辽市南三十里的木里图。114地质队对比其它队来说,队部的占地不算大,但不大的院子里就有两个排球场,一个在篮球场西边,一个在化验室院内。看到队上招待所来了个新毕业的大个子学生,一个叫王成泰的热爱排球的职工就主动找上门来约我去打球,不想我一出手就在他们人群中爆出了惊喜,简直把他们高兴的不行。原来内蒙古各地质队职工都十分偏爱打排球,篮球还往往受到冷落。其实我以前也是十分喜爱篮球的,直到接触到排球之后,对篮球就失去了往日的兴趣,对排球是越打越着迷,其他人也大致跟我一样,对打排球乐此不疲,往往形成排球场上排队的现象,输了的下场,换另一拨上场,热闹非凡。</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114队来了个排球打得好的大张,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职工来围观,我俨然成为了明星人物,受到了大家的喜欢和追捧,于是大院里的排球赛多了,也比以前热闹了很多。第二年夏天,哲里木盟举办运动会,队上就有热心职工把我推荐给通辽县代表队打主攻,通过激烈较量,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我的球技也有了相应的提高</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1982年,114地质队被改为水文地质队,地质找矿技术人员分别转往其它几个地质队,我们俩口子被分配到通辽以北千里处的呼盟扎兰屯市的116地质队,得知我要调走,许多职工纷纷向队领导反映,要把我留下来,但116队早已得知我的情况,早就盼着我去报到,其结果当然是挽留方的要求不能成立,于是我俩于三冃份来到了扎兰屯。我的到来重现了刚去114队时的情景,而这种情形比114队还要火爆,我又大大的受宠若惊了一回。我真没想到116地质队职工对排球的痴迷比114队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时间,地质大院的4个排球场,几乎天天有赛事,我又成了最香的饽饽。116队趁热打铁,干脆正式成立了自己的排球代表队,选拔了队员,安排了教练,我自然成为了场上队长。一名副大队长自报奋勇的作了球队的坚强后盾,队员们一个个喜笑颜开,信心满满。以后,大院里更是赛事不断,异常活跃。由于地质大院在扎兰屯南郊,距市里也不大远,于是球队决定去市内去寻找对手,开展友谊比赛。据说扎兰屯是内蒙排球活动最好的一个市,而且呼盟职工代表队的好几个主力都是扎兰屯的,分别是扎兰屯纸浆厂、市委市政府和几个专科学校的职工。</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前两场比赛,一方面由于队员初次参加这样的赛事,难兔有些紧张,加上对手狡猾的战术和势大力沉的扣球,比赛都以失败告终。在总结经验之后,我们确立了加强拦网的战术,为了防吊球,也针对性的进行了相应的训练。</i></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 1, 1);"><i>第三场比赛,形势果然有了变化,几个漂亮的拦网瓦解了对手的凶狠扣球,拦得他们一楞一楞的,当他们作吊球时,我们又有了防范,屡屡不能得逞,军心有了动摇,开始有了相互埋怨,我在场上临场指挥,成为场上的核心和灵魂,使球队逐渐做到了攻防有度,士气大振,终于赢得了比。当比赛结束时,大家互相击掌,把带队的副大队长也笑的合不拢嘴。以后,我们又与他们几次交锋,优势已经转到了我方,其后,我们又增加了三人拦网,短平快,背快等战术,同时加大了发球的攻击性训练,战术风格日趋完善。从此,116排球队威名远播,不但扎兰屯市的人知道116地质队排球厉害,我们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各个地质队和局机关的直属单位。</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十》排球🏐️比赛</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东北虎下山了)</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82年初夏,内蒙地质局传来了将于八月份举办全局首届职工排球赛的好消息,队上迅速将我们队员从野外调了回来,积极训练,以争取夺得好成绩,队员们摩拳擦掌,准备一搏。</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比赛如期举行,赛前几个公认的强队,开始了相互摸底的侦查比赛,各自都有了小九九。正式比赛开始了,116队与局机关队安排在了首场比赛,局机关队也是夺冠呼声较高的一个球队,不过很快,我们就轻松拿下前两局,第三局,由于队员有些松懈,让他们扳回一局,不过第四局,我们又一鼓作气拿下,以三比一夺取了首战胜利。关注这场比赛的观众里三层外三层的,他们向我们的队员投来贊赏的目光,由此“东北虎下山了"的声音传播了起来。以后的强手对决中,我们分别战胜了平庄的区测二队,赤峰的地质三队,保持着不败记录,关键的关键是我们与物探队的对决,我们两队目前为止均保持不败,在大循环的赛事安排下,大家都清楚的知道,这场比赛其实就是冠亚军争夺赛。为了这场胜利,我们详细研究了战术,制定了预备方案,队员们相互鼓励,信心满满。</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比赛开始了,前两局我们竟顺利拿下,沒想到,个别队员发挥失常,第三局我们输了,这给对手增强了信心,疯狂的进行反扑,还是个别队员的心理问题,又导致了第四局的失败,比分变成了二比二,此时,我场上要求大家一定要稳住一传,把一传接起来,以加强我们的反攻。</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决定成败的第五局开始了,也许是对手进一步增强了信心,攻势更加猛烈,虽然我们顽强拼搏,还是一度落后,我开始发威,尽管嗓子早已喊哑,还是拼命地呐喊,拼命地调动队员,同伴们同样声嘶力竭,像是疯了一样,我更是拿出了侧抡臂扣杀的杀手锏,连得几分稳住了局面,队员们士气大振,双人拦网,三人拦网,顽强的阻止着他们的进攻,比分交错上升,“扣啊”“拦他们“注意防吊”,我用嘶哑的嗓子在场上喊着,指挥着,队员们顽强阻击,拼命进攻,对手终于动摇了,开始出现失误,彼此产生埋怨,终于,结束的哨声响起,我们以16:14的比分拿下了决胜局!队员们跳着,笑着,相互拍打着庆祝胜利。围观的群众纷纷挑起大姆指,赞叹我们的顽强战斗意志。</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这场惊心动魄的排球赛给我和我们的队员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每次聊起来都能引起我们的一阵阵的激动。</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那次排球大赛,我们以十二战全胜的成绩,当之无愧的夺得了第一名。</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在地质队期间,我从来沒有停顿过体育锻炼,排球,篮球,跑步,走步,还有各种因地致宜的其它项目,使我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好,走路爬山总是走在队伍的前面,引起年青人的啧啧赞叹。</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调回北京后,由于环卫局条件所限,开展不了什么体育活动,我就走路或骑自行车上下班,以此保证自己的运动量。</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2008年,我退休了,退休后的运动形式主要是走路,进而发现走路锻炼是适合所有人的,尽管这种形式有点单调,缺少一些情趣。终于,2015年,我家搬到了朝阳区的芍药居北里,发现了露天排放着的乒乓球桌,虽然那时已经67岁,我还是很快地迷上了这项运动,只要有空,我就坚持每天打近4个小时的乒乓球,经常一打就超过两个小时以上,对手常常换了三四个人了,我还不感觉累,大家奇怪我怎么有如此强的体力和耐力,我想这就是我从年青时开始就一直坚持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吧。</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其实在我看来,乒乓球运动量并不大,正因如此,它是一项很适合老年人的一个好的体育项目。但抽来抽去的玩法并不能体现出这项运动的价值。正如邓亚萍所说,打乒乓球需要动脑子,讲算计,能够开发人的智力。正因如此,我对乒乓球越来越感兴趣,以至于又陷入一次新的痴迷,从直板换成横板,从抽来抽去发展到研究发球接发球,初步掌握了旋转球的规律,从不懂战术到运用战术,直到观看比赛时也能说出点门道。不断琢磨和实践使我乒乓球水平不断提高,在我们这些打球人当中算是进步较快的一个。</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如今,我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我的体质,体能仍然较好,得到了不少人的羡慕。</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我最钦佩的人就是至今仍活跃在防疫工作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八十多岁仍凭自己强健的身体坚持战斗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令我赞叹不已。</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我讲了自己数十年锻炼身体的一些故事,也从中悟出了自己的感觉,我感到锻炼让我付出了时间和汗水,却得到七十年健康,幸福和精彩生活作为回馈,很值的!</i></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十一》</i></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芍药居北里的老乒乓们</i></b></p><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2015年,我刚搬到芍药居北里时,就被这个小区之大震慑了,一个是这里的高楼如林,一个是这个小区竟然有三万多的居民人口。地处太阳公的芍药居在北京市闻名遐迩,北京人几乎都知道这个以接纳拆迁居民为主的小区。</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我是一个好运动的人,虽然那年巳经67岁了,也仍然没改变好动的习惯。一切搬家事宜安顿好了之后,我照例先要找一找适合运动的场所,在沒有发现合适的场所之前,走路就只能成为首选,于是我和老伴儿瞄上了离家两站地的元大都公园。元大都公园也叫土城公园,是在元大都留下的城墙遗迹之上建起来的,由于大都的城墙是由黄土筑成的,故曰土城。除一道土城遗迹之外,公园内的一条护城河为其增色不少,两岸柳岸花明,还伴有一些蒙古族风格的建筑群落。</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走路锻炼虽然不错,能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但日复一曰的走路确实缺少些情趣,也未免有些单调。一次偶然之间,我在小区五层低矮的楼群中发现了乒乓球桌的存在,居然还有四五台,这让我大喜过望,因为在我之前熟悉环境的几天里,并未发现什么球场之类的运动场所,因而这次发现给我带来了小小的惊喜。其实我的乒乓球水平并不怎么样,这是我接触乒乓球比较少的缘故,和我曾打过乒乓的爱人比起来,我总是赢少输多。刚发现乒乓球场地的那天,我就感受到了这里老球友们的热情。</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头一个跟我打球的人姓吴,70来岁,瘦高个儿,人很热情,一边打球还一边介绍一些有关打球和小区的相关情况,球也打得比较规范和稳健,很适合我这种球技水平不高的人,后来知道,他还是个小区居委会的一个党支部委员。这里的球友彼此都称呼老张老李的,往往记不住人家的真实名字,但在球友之间的交往中,知道人的姓已经不错了,有的球友之间打了半天的球,不知人家姓啥名谁也是常有的事。爱跟我打球的人也不少,毕竟来了个新球友,大家都想摸摸你的实力如何。与众多球友交手之后,我知道了自己球技在球友中的排序水平,总之是一个中下等,大多数人都比我打得好。我不好意思也不敢和高手去打,一是有点怕丟脸,另一个是怕人说你自不量力,败人家性不说,简直是耽误人家时间。既使是年近八旬的老头,有的我都打不过,其中一个姓王的老哥,看样子以前是个干部,打起球来鬼得很,一些带旋转的球已经让我晕头转向了,他要是玩点小战术,几乎就是在戏耍我,弄得我憋气带搓火,那有什么办法呢?谁叫你技不如人呢?还有人更可气,戏耍戏要你也就罢了,真受不了那个嘴中不断的自言自语和得意的神情,有点虛荣的我恨不能不跟他打了,另找别人打去,不过一会儿就想明白了,人家打球高兴碍着你啥了?你自己不也是为高兴才来的吗!这么一想,自然就不那么叫劲了。不要说老头里面有不少高手,就是些老太太也让你自叹不如,其中一个姓陈的就让我不好对付,球快不说,左一下,右一下,弄得你难以招架,狼狈不堪。至于高手嘛,自己只能望其项背,不服不行啊。在我看来,那时芍药居北里高手如云,不仅有在朝阳区拿过冠军的大程,还有曾获新彊某比赛冠军的老赵,也有被人称为教练的老李,老王,小高和小孙。说起李教练来,球当然打得不错,打起球来那叫一个好看规范,毕竟是科班出身,以前在少体校里受过训,这资格和水平自然叫人崇拜,于是就有一些年轻些的老太太,主动要求予以指点,李教练也不推辞,耐心帮教,有时手把手的较正动作,后来看到要求进步的太多,索姓免费办起了培训班,自己拿来一二百个训练用球,顶着烈日,挪着200多斤的胖身子,对曰益增高的血压也全然不顾,经过一段苦心培训,这些徒弟们还挺争气,眼见球技噌噌的长,有的竟然敢与实力不俗的老头们抗衡且不落下风,李教练也为此感到骄傲自豪,未曾想,这些女弟子竟然有点忘恩负义,不但不曰益的尊重师傅,反倒对师傅越来越不敬,居然敢与师傅口角相争,开起玩笑来,动不动的还会受到女徒们的围攻,弄得他一点沒得脾气。也是啊,女人们一个个灵牙利齿,一个大老爷们怎么应对得了?说是说,笑是笑,总之在芍药居北里的乒乓球场上经常是笑声不断,热闹非凡。</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由于打球的人越来越多,球桌明显不够用,支部委员老吴多次向上反映,终于获批了一台案子,可是球桌依然紧张,向上边的再次请求也迟迟得不到批准,不知老吴从那里拣来一台人家淘汰的旧案子,大家安上一试,感觉竟然还不错,这使球台的数量增加到了七台,但仍然让球迷们得不到满足,不得不越来越早的提前来到球场,无论是将打球时间规定为早晨七点还是提到了七点半,都有人提前半个小时去抢案子,因为比较好用的就那么两三台。我们俩口,老陈两口,还有老杜,老赵,老吴,老张等人都是提前占案子的常客。提起老杜和老赵,真是两个热心人。还有一个姓庚的老弟,原本已经搬出芍药居北里,却情愿拋弃那边很好的打球条件,骑车二十多分钟回到这里来打球,我想他可能图的是这里的打球气氛好吧!说实在的,这里打乒乓球的硬件条件并不太好,却十分的吸引人,小区内的另一个球场常空无几人,这里却人满为患,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这里的好气氛。老杜和老赵是球友中的乐天派,开心果,时常抖个包袱,引得大伙笑声连连。更有意思的是,俩人时常一唱一合,有时与我们俩口,有时和老陈俩口时不时的见缝插针的施展挑拨离间之朮,说得像真的似的,大有让人不离婚不罢休的执着,但挑来挑去的却总是挑得大家哈哈大笑,笑声不绝。</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是对乒乓球运动的喜爱把这些老男老女凝聚到了一起,他们从这项体育活动中得到身体的锻炼,提高了体能与健康!尤其是有糖尿病的人们,从中都受益匪浅,常见他们谈起打球的降糖效果,给了他们欣喜乐观和希望。可以说,打乒乓已与他们的退休生活紧紧的连系到了一起,早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人上下午的泡在这里,成为这里的常客。长久的相处使人们的感情也越来越近,在老杜老赵的撮合下,大家常常聚在一起撮一顿,什么老城一锅啦、魚宴、牛头宴啦,一聚就是二十来人,还差不多一年一次的自驾车去郊区旅游,搞得大家都跟亲人似的。</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几年下来,我的球技也有了飞速长劲,并自已总结出了打球靠琢磨的经验。我感觉到这乒乓球里边的学问大了去了,不是吗?有的人平曰里擅长大力扣杀,一扣能扣多少个来回,看起来真是威风八面,着实了得,我以前也是这样,自我感觉良好,沒想到,一到小区的比赛场上,你的大力扣杀根本发挥不出来,人家轻轻一抖腕子的发球,就让你无所适从,结果输得一塌糊涂,早早的让人淘汰了下来。不断的失败也让我开始思索,琢磨这里的学问,越琢磨越觉得这里面学问很深,什么弧圈球啊,上旋球下旋球啦,尤其是发球接发球,千变万化,神鬼难测,往往是得分的主要手段,也是四两拨千斤,以智取胜的关键之一。当然,对我们老人来说,掌握这些并非为了获得什么比赛的胜利,而是要从中学得巧妙灵活的打法,从中提升兴趣,不断得到提高,在老人智和体的修为上有所收获。</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如今,冠状病毒肆虐,球友们仍不忘联系,以视频方式保持交流,通过视频发现,竟有人在家中支起简易球桌,继续着自己的所爱,可见痴迷之深。这一视频同时提醒了大家,继而有人跟进,有样学样,包括自己在内的一些人已经行动起来了,这就是乒乓球的魅力!</i></b></h1><h1><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2px;"><i>几年来,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场地成了这些老人离不开的锻炼休闲之地,下象棋的,打扑克的也都愿在这里聚集,这必然的引起了两边楼上居民的不满,已经产生了一些矛盾。如今这些老乒乓们最大的一个願望,就是拥有一个小区自己的室内乒乓球场所,这样就能避开风雨冰霜,无阻碍的开展自己所喜爱的这项活动了。</i></b></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十三》话说民以食为天</i></b></h1><h1><b><i>在中国,人们对吃的研究或钻研,远远胜过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以致于中国美食所享有的盛誉让中国之外的各国望尘莫及。中国美食之所以能有如此成就,首先取决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因为处于北半球欧亚大陆东部的中国,恰好拥有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各种气候类型与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等气候类型的集成,加上从平原到高原再到高山气候,中国几乎拥有了世界上大部分的气候类型,从而为丰富的动植物多样性提供了生长环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这让不少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十分的羨慕嫉妒恨。</i></b></h1><h1><b>中国的地大物博,为中国美食的产生提供数之不尽的食材,从而为饮食业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偏偏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有很大部分用在了研究吃上,你想如此多的人,在具备如此多的动植物资源作为食材的基础上,又经历了千百年的琢磨研究,什么好吃的做不出来呀!早在其它民族还在游牧,处于大块炖肉,用火烘烤,用嘴去撕咬那半生不熟的食物的时候,中国人却早已进入了农耕生活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精致用餐时期,这也促成了中国人用筷子的习惯,因为一些精细食物是不好用刀、叉、勺去取的,久而久之,筷子饮食文化,成为精细饮食的代表,使刀叉饮食文化无法企及。就拿享誉世界的法国饮食文化来说,它如何来比更加享誉世界的中国"八大菜系”?更不用说中国各地的特有饮食,会让你有种"天外有天 山外有山"的感觉。难怪不少外国人对中国饮食热爱的不得了,有的竟立下了此生必尝遍中华美食的宏愿,但我敢说,这个任务恐怕是任何一个外国人(包括中国人)都是难以完成的。</b></h1><h1><b><i>"人以食为天"的说法,一方面表明中国人对饮食,对美食的重视,犹如中国人对生活中“吃喝拉撒睡"的不可缺少的行为中,总是把吃放在第一位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而说明了中国人把吃好当作享受美好生活的最重要的一部分。</i></b></h1><h1><b><i>但是,人以食为天的说法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在食不裹腹状态下对食物的一种追求,因为吃不饱肚子的滋味是绝对不好受的。而偏偏中国又是个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历史上曾饥荒不断,甚至陷入饿莩遍地人相食的悲惨境地。因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贫困地区),吃摆在人生第一需求是可以理解的。千百年来,历朝历代,中国的朝庭都为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做着各种努力,但往往天不随人愿,哪朝哪代不曾出现过饥荒?由此造成的饥民起义,天下大乱,不绝于史。总之,首先填饱肚子,解决吃饭问题早已成为中国百姓第一位的事情。在中国,百姓心里除了"人命关天"之外,“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足以说明,吃或食是与人命同样重要的天,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前提。</i></b></h1><h1><b><i>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演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市场一片繁荣,供应紧张变成了供应过剩,随着中国百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钱包也越来越鼓,但关乎人们吃的重要指数"恩格尔系数"却直降到了百分之二三十,吃在经济生活中的占比越来越小,几乎不成什么问题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馋了,下馆子;想改善了,下馆子;想聚会了,下馆子;春节大团圆,更得下馆子啦!吃的好,还要吃得省事,叫外卖呀!以至于现在不少的家庭中,甚至都已经不怎么开伙了,不下馆子都发愁这饭怎么做,做什么了!闹来闹去,闹得"人以食为天"的地位有所下降,似乎吃不吃饱已不重要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的是吃的要好,要健康,还得要求快!总之,现在的人是越来越不好侍候了。随着人们的嘴越来越刁,饭馆酒店也得适应形势啊,以前的菜谱早已显得陈旧,新研究出的菜品纷纷出笼,那真是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啊,更有配合形势的,取的菜名都让你觉得符合潮流,不落俗套,不能不让你嫣然一笑。总之,现在的餐饮业是火了一把又一把,把个菜品的口味、颜色、营养甚至是造型,提升了一轮又一轮,现在如果重新评判,“八大菜系"恐怕都兜不住了,不定得评出多少个菜系来呢!</i></b></h1><h1><b><i>如今,美食对人的魅力是越来越大了,也越来越有人对美食有所研究,能够对美食发表意见,品头论足,这样的人似乎已区别于一般食客,而最新冠以了一个最潮的称谓一一吃货。吃货的出现无形之中更推动了餐饮业的发展,只要有吃货对某某饭馆酒店在网上大加赞赏之后,就有不少食客慕名而来,使之食客如云,大发其财。更有一些吃货在祖国各地周游时,偶然发现当地的菜肴或小吃很中他的胃口,于是又在网上鼓吹一番,引得不少游客前去品尝,又无形之中推动了当地的扶贫及旅游事业的发展。所以说,餐饮业不单是增加了当地的就业,还为当地旅游,扶贫和国民经济发展都起到相当的推动作用。不仅如此,不少有眼光的餐饮店的老板,还将自己的餐饮事业开到了国外,使食惯了面包香肠的洋人品味到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为祖国赢得了荣耀。</i></b></h1><h1><b><i>但凡事都有一个度,美食再好也不能天天吃,吃多了照样会走向反面。我就发现如今不少单位的食堂越办越好,好多饮事员都是从外面聘来的等级厨师。为了彰显自己的手艺,大厨们变着花样的做出各种面食和菜肴,为了香上加香,各种的油肯定是少用不了,有的干脆就是连煎带炸,弄得室内飘香,大大的勾起了人们的食欲,因而获得职工和领导的一致赞扬。久而久之,坏了,不少职工出现了三高,有的还进了医院,实施了支架或搭桥手术,这才叫乐极生悲,病从口入啊!</i></b></h1><h1><b><i>由此,人们应该从中得到一些教训,所说美味不可多餐,正是这个道理,然而一些人却把这样的道理当作耳旁风,似乎他是穿了金钟罩铁布衫,依旧不以为然,似乎少吃就是对不起自己,你沒看吗,当今走在街上的肥硕之人不在少数,有的竟然还以此为荣,殊不知他们有可能就是糖尿病的预备役或者是等待支架和搭桥手术之人。</i></b></h1><h1><b><i>话说香港日本已是世界上最为长寿的地区和国家,一眼看上去,他们人群中确实肥胖之人较少,这与他们有着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关。</i></b></h1><h1><b><i>有人说了,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也有人说,吃多点沒关系,我天天还锻炼身体呢!对前者我们只能说,控制不住也得控制,好身材决不是吃多能得来的,只能少吃,循序渐进,慢慢度过过渡期才会成功。后者道理也不充分,因为一旦体重超了标,轻度的运动量根本无济于事,只有又节食又锻炼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将徒劳无功。</i></b></h1><h1><b><i>在艰苦的年代里,人以食为天是沒错的,因为那时以食物为大。然而到了今天,人们以健康为大,健康就是天,健康沒了,这个人的天就塌了。</i></b></h1><h1><b><i>退一步说,饮食和健康哪个分量更大,哪个是更大的天呢?当然是后者,是健康!</i></b></h1><h1><b><i>以前之所以说人以食为天,是出于那时的食品短缺,甚至短缺到难以维持生命,那时的食品当然是天大的事,而如今不同了,人们早已丰衣足食,食物短缺的事情已经不复存在,人们进食不再是为了维系起码的生存要求,而是要通过进食更好的吃出健康,使人们能有更加幸福的生活。因此,美食不能天天吃,天天吃也就吃不出美味了。为了健康,人们只要一周调剂着吃一两次美食,而其余的还应该以家常便饭为主。如此说来,现今人们的美食是大大的超量了,难怪肥硕之人那么多。</i></b></h1><h1><b><i>也许是我本人从小就沒吃过多少的美食,因此身体一直偏瘦,上大学期间,我一米八O的身高也从未超过140斤。随着年龄的增大,生活的改善,我的体重一度达到185斤,这已使我感觉弯个腰有点费劲了。于是我开始以饮食减量加锻炼的方式开始减肥,没有半个月,体重就减到了180斤以下,这时我感觉肚皮变薄了,弯个腰也不那么费劲了,于是我决定今后体重要保持在不超过180斤为标准,而要保持好体重,只能靠自己的饮食来调控,中午吃多了,晚上就少吃点,今天吃多了,明天就少吃点,这样就保证了我的体重长期保持均衡,不胖不瘦,身体始终能保持矫健!</i></b></h1><h1><b><i>我自己给自己定的饮食原则是,荤素搭配,好的不多吃,賴的不少吃,加上适度锻炼身体,从中受益匪浅。因而我觉得,不能说人们长期认为的"人以食为天"不对,我却觉得当今人们更应信奉"人以健为天"更为合适。</i></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张振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2020.2.22</u></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十四》毕业实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黄芪场的故事</i></b></h1><h1><b><i>一九七六年夏天,是我在长春地质学院最后的一次野外实习。在我们七八个实习学生中,只有我一人分到了地质普查的化探组。组长叫张永荣,脸上有些麻子,为人耿直,做事总是冲在前头,在我实习的区测二队中,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一>这里就是香格里拉</i></b></h1><h1><b><i>经过汽车一路奔波,我们来到一个叫黄芪场的地方安顿下来。这是个不大的小村落,据黄芪场的会计说,这里只有十来户人家,正式职工不超过十个,场里还办了个小食堂,就餐人最多时也就七八个职工。</i></b></h1><h1><b><i>晨雾还未散尽,我就被一群哞哞叫的奶牛吵醒了,将近二十来头的奶牛,正在等待每天第一次的挤奶,我想这些奶足可让这里的人们尽情享用了吧?</i></b></h1><h1><b><i>我们地质组十来个人,早已跟场里订了牛奶,早餐能喝上浓郁香甜的牛奶,真让人一天都有使不完的劲。</i></b></h1><h1><b><i>会计带着我跟一位师父去井沿挑水,又让我长了见识,都七月中了,井口却还结着厚厚的白冰,白冰中间留有刚好能放进水桶的井口,往井中望去,黑黝黝的,足有三丈多深,定睛一看,只见井内丈多深处,围绕井筒还冻结着一圈白冰,形成一个环状,环带宽二尺有余,足有一尺多厚,会计指着这个冰环,让我们可将食堂的肉类放在冰环上存放,这真让我开了眼界,世上竟有这样的天然冰箱,心中暗自赞叹。</i></b></h1><h1><b><i>会计告诉我们,这个黄芪场还拥有两个养鱼塘,吃鱼十分方便,另还养着近百头牛,二百多只羊,吃肉不发愁,虽然伙食不错,但在小食堂吃饭的伙食费最多也不过十一二块钱。</i></b></h1><h1><b><i>黄芪场座落在一片平展展的山间平地上,海拔1400米,这足以高过大兴安岭的绝大部分山峰。</i></b></h1><h1><b><i>据讲此地盛产黃芪,因而旗药材公司在此设场,人工培植黄芪。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黄芪场曾组织场里的姑娘们采集黄芪籽,由于黃芪籽价格不低,最能干的姑娘一天能挣到一百多块钱,相当于一天的劳动近乎可以换来一辆自行车,这在场内传为佳话,至今常被人们提起。</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二>登上黃岗梁</i></b></h1><h1><b><i>黃岗梁是大兴安岭最高的山峰,海拔高度2200多米,登过这座山峰的人沒有多少,就连他们区测二队的人也鲜有登上此峰的。恰巧,我的采样路线正好穿越此峰,这让我兴奋不已。上了线,我就钻入一片杨,桦,柞树交互生长的阔叶林,真是草木茂盛,空气清新。采过几十个样后,我来到一片略显稀疏的林地中间,抬头间,我豁然见到前面不远之处竟站立着一头大马鹿,高高的昂着头,大大的鹿甲七叉八叉的,十分漂亮,当它回头见着我时,吓得一哆嗦,立刻蹿入了丛林,这令我十分遗憾,遗憾我与它邂逅时间太短,如能再观察一会儿该有多好,这是我此生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遇上野生动物,沒有办法,我只能悻悻地沿着路线向前走去。待又经过一片柞树林时,我忽然发现草从中卓然生长的像大绿豆芽似的一种植物,哈!这不是蕨菜吗?不错,这就是前天一个师傅采回来的蕨菜,我细细看过的,还亲口尝到了猪肉炒蕨菜的美味。我暗自庆幸今天是什么好日子,怎么不断的给我带来惊喜。于是,我花了十多分钟时间,采了半地质兜的蕨菜,继续上线了。经过一路采样,我终于来到了黃岗梁主峰脚下,令我惊讶的是,主峰上却没有树林,与山下截然不同,只稀拉拉的长些矮小灌木,居然是一片高山牧场的景象,这让我有些不解,不清楚为什么这咫尺之间竟然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景观变化。登上黄岗梁主峰的这条路线,给我带来了不少意外的惊喜,令我至今难以忘怀。</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三>韮菜沟</i></b></h1><h1><b><i>一天路线之中,师傅将车开到了韮菜沟,这里可能是他们沒少来过的地方。名符其实,这里满沟的野韮菜,清清爽爽青一色,其中很少夹有杂草,韮菜长得又粗又壮,完全胜过了家韮菜,大家七手八脚的忙乎起来,不一会儿就采了一大堆,足够包几次饺子用的了。野外队就是这样,摸准了那块儿有什么野菜蘑菇的,届时开车就去取,能时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这时耳边忽然响起低沉的嗡嗡的声音,嚯!这么大个的瞎虻,只见一只老大个儿的瞎虻飞来,笨拙地飞绕了一圈,刚一落在身上就被打翻在地。这可能是最大个儿的瞎虻了,一只火柴盒刚好装一个。其实这种大个儿的瞎虻并不可怕,像重型轰炸机似的声音早就给人们带来了预警,加上人那么灵活,定然不会让它咬到。但如果它落到牛身上,那牛可就倒了霉了,不要说这大瞎虻,就是普通瞎虻也会咬得它满身是血。人最怕的是一种灰色的小瞎虻,飞起来悄无声息,等咬得你一机灵,伸手要去打时,却往往由于心慌意乱,怎么也打不着,倒叫它飞得无影无踪。</i></b></h1><h1><b><i>打完这只瞎虻,倒让师傅们联想到了红眼沟,据说红眼沟瞎虻就特别多,不知是瞎虻咬人咬红了眼,还是人被瞎虻咬红了眼,故而取了个红眼沟的名字,让人听而生畏,师傅们对红眼沟耿耿于怀,看来想当初肯定被瞎虻们咬得够戗。</i></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四>水库惊魂</i></b></h1><h1><b><i>在野外搞地质,人们难得休假,待完成野外验收后,人们才能安心收队回家。但我此次实习,却与师傅们安享了一天的假期。</i></b></h1><h1><b><i>师傅们带着我来到一个水库,这个水库呈狭长状,长有近2公里,宽则100一300米,最深处在40米以上,恰似一口宝剑的形状。据说这座水库原来是条大冲沟,沟两边长满了各种树木,但蓄水前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忘记了将沟两侧的树木清除干净,以致于蓄水完成后,两侧的树木都隐沒在水中,导致库中虽然鱼儿不少,却无法下网捕捞,前期试捕的网也全部被隐沒在水里的树头扯碎,只能看着鱼儿干瞪眼。这为钓鱼爱好者提供了机会,他们寻到树头较少的地段大钓特钓,鱼儿多得一两个小时就能钓滿一桶。这次师傅们就是有备而来,带了相当多的饵料和鱼俱,我以前没钓过鱼,师傅们也没有多余的鱼俱,就只好在一旁观看。好家伙,还沒到两个小时,师傅们各自带来的大水桶就都装满了,装不下的就扔到岸边,眼瞅着大魚在岸上蹦来蹦去。我一看师傅们都在聚精会神的垂钓,絲毫沒有收手的意思,于是我和队上的一个小青年商量着下水去游泳,得到师傅同意后,我俩下到水中,我好歹穿了件随身的裤叉,没想到小青年的竟一絲不掛,裸着就下去了。我已经八年没有游过泳了,游起来显得僵硬和吃力,好在水宽只有200多米,时间不长就游到了对岸。上了岸才感觉这次游泳很欠考虑,原来那天刮着三四级风,上岸后风儿一吹,躲都沒地儿躲,立马就牙齿打颤筛上糠了,浑身起了一层的鸡皮疙瘩,我俩筛成一团,别提多狼狈了。我实在挺不住了,和小青年商量往回游,谁知小青年说啥不想往回游了,我说那你怎么办?他执意非要绕着水库走回去,就一个人光着个屁股走了,好在那地方根本沒有人,只好由他去了。</i></b></h1><h1><b><i>我下水往回游,比来时可吃力多了,三四级风吹起的浪头也不算小,迎面打来的浪头几次呛到我,再加上半米多深以下的水是瓦凉瓦凉的,更加重了我的困难。终于,我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当我游过半程,右腿的小腿大腿同时抽筋,整个僵直起来,动也不能动,疼得我呲牙咧嘴,只是我遇事还能沉得住气,心里重重的警告自己,一定要挺住,千万不能慌!于是我立即转为仰游,身体平浮在水面上,用双手和左腿轻轻划动,避免左腿过于用力也引起抽筋。我慢慢游着,仰望着蓝天,不时的校正一下方向,渐渐的看到了岸边的树影,但我仍然不敢起身站立,因为我知道水库两岸很陡,怕蹬不着底,我咬牙坚持着,越来越向岸边靠近,离岸只有5米了,我终于将双脚伸向湖底,脚着地了!我将身体站立起来,脑袋将将露出水面,阿弥佗佛!我终于大出了一口长气,一块石头算落了地。</i></b></h1><h1><b><i>此次游泳还真是一次冒险,如果不是自己处理得当,意外事件很可能发生,来前就听师傅们说,这水库曾经淹死过好几个人,我这次也算躲过了一劫,也可算是个福大命大造化大的人了。</i></b></h1><h1><b><i>回到师傅们钓鱼的地方,他们仍在专心致志的钓鱼,岸上已经堆了好几堆鱼了。过了一个多小时,小青年光着屁股,悠哉悠哉的回来了。</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五>牧鹿人</i></b></h1><h1><b><i>以前曾见过牧羊、牧牛和牧马的人,在黄芪场这次实习中,我又见识了牧鹿的人。</i></b></h1><h1><b><i>一次,我们开车来到了离黄芪场不远的梅花鹿养殖场。一下车,我们就看见了两个大大的鹿圈,鹿圈是由一根一根竖着排列的碗口粗的杨木杆围起来的,足有两三丈高,这与牛圈、马圈有着显著的不同。我好奇的询问鹿场的工人,这鹿圈怎么围得这么高啊?工人们说,就这么高有时还圈不住呢!到公鹿发情时,这么高的围栏都拦不住他们,经常能从这围栏上蹿出去,害得我们三天两天的到林子里去找。</i></b></h1><h1><b><i>看来这鹿与牛啊马的真的不一样,只是我们不可能到那时的现场去领略。</i></b></h1><h1><b><i>鹿圈东边传来阵阵哨声,循声望去,一群200来只的梅花鹿正缓缓向鹿圈运动,竟像羊群一样听指挥。远远见得一个牧人骑在马上,手中提着个大鞭子,正驱赶鹿群向这边走来。看着牧鹿人端坐马上,一边吹着哨,一边轻轻的晃动着手中的长鞭,完全是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还真挺令人羡慕。这完全颠覆了我以前的想像,原来鹿也可以这样放牧啊!梅花鹿看起来又漂亮又温顺,瞪着美丽的大眼睛好奇的打量着我们这些陌生人,可能梅花鹿的鹿甲脱落时间还不太长,新长出的鹿茸,毛毛的十分柔软。估计过不了多少时间该割鹿茸了吧。我还想向牧鹿人再问点什么,忽然传来师傅催促上车的呼声,我只能不大情願的向我们的车奔去。</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六>挖黄芪</i></b></h1><h1><b><i>过了立秋,组长张师傅给了我一把军用小尖锹,要带着我去挖黃芪。我们向南走了两里来地,来到了一个满是沙丘的山坡上。山坡上松树很多,据张师傅讲,这是我国少有的一个树种,专爱生长在沙土地上,木质虽然不太好,但对防风固沙很有好处。他讲此树名叫云杉松,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有这种树。</i></b></h1><h1><b><i>这林间有不少黄芪,甘草等中草药,在内蒙很是有名。尤其是这里的黄芪,由于生长在砂土里,黃芪长得长而直,大的可长三四尺,酒盅那么粗,颜色也是黄白色,不像大兴安岭其他长在山上黑土地中的黄芪,由于土壤较薄,石子又多,因而长的叉多且短,颜色还发黑,面相不好。</i></b></h1><h1><b><i>他讲挖药材一定要在立秋以后,否则药性上不足。他还教我挖完药后,要把挖出的土再填回坑中,否则易将牛马等大牲畜的腿给崴断。他还讲这里原来黃芪多得是,满山遍野的,后来文革停工停课的工人学生来了不少,差不多一下子把这里挖光了。他说人们之所以都到这儿来挖,是由于这里的黄芪质量好,还好挖,一天能卖不少钱。他讲南芪不如北芪,而这里的黄芪又是北芪中的上品。</i></b></h1><h1><b><i>他教我挖黃芪时,先把根上长的枝叶去掉,然后用小尖锹转圈围着黄芪根将土挖出半截,然后在腰上拴个绳子套,再蹲下身去将绳套套住黄芪根上部的疙瘩头,然后直起身子往上一带,黄芪便整根的被拽了出来,这样挖黄芪的办法省工省力还完好无损,真可谓多快好省。</i></b></h1><h1><b><i>经过下乡锻炼的我,一旦掌握了师傅教给的方法,马上青出于蓝胜于蓝,效率竟高过了师傅,这让师傅在一边儿抿着嘴笑。</i></b></h1><h1><b><i>那年我挖了有3斤多的干黄芪,送给南方的亲戚还蛮受欢迎的。</i></b></h1><h1><b><i>八月中旬,这里已经很冷了,有一次大家乘车去一个林场看电影,虽然大家都穿着大衣皮袄,还是冻得瑟瑟发抖,一个劲搓手跺脚,演到半截,大家实在坚持不住了,纷纷要求打道回府。至于那天电影演的是什么片子,我居然毫无一点印象。</i></b></h1><h1><b><i>天冷了,我们化探组也结束了一年的野外工作,伙食委员把伙食账结了一下,还剩下了一部分节余,于是一年一度的散伙宴会热闹举行,宴会上,师傅们得知我今年既将毕业,毕业后的去向还不大清楚,不但给了我很好的评价,还热情的希望我毕业后能分到他们单位工作。我怀揣感恩,一一的感谢师傅们对我的帮助,心里涌上一种衷心的感激与温暖。</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振忠</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2020.2.23.北京</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 十五》〈3〉感慨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感叹照像的延革)</i></b></h1><h1><b><i>记得小时候看到的照片,大多是各个家庭的全家福,基本上都是照相馆照的,一家人按辈分占好位好,一个个正襟危坐,表情严肃,显得有点古板。此外就是个人的单人照,差不多也是面无表情,缺少灵动,很难得见几张活泼点儿的生活照片,自然抢拍的照片更属稀少了。那时你若到别家串门,几乎家家都在屋里的显著位置挂上几个大相框,相框多的人家曰子显然过得要好些。一进屋,人们往往就被这些相框吸引,凑到墙边去看。不时有来宾还问问这个是谁?那个是谁?现在在哪儿之类的问题,引得屋主人眉飞色舞的出来介绍一番。</i></b></h1><h1><b><i>我们家的照片也是如此这般,父辈以上的照片都不免显得呆板,老旧,很少有什么鲜明光亮的色彩,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那个灰色的时代。</i></b></h1><h1><b><i>五十年代,家庭能有相机的绝对属于凤毛鳞角,谁家要有个相机那简直了不得了,得引来多少羡慕的眼光。六十年代,家庭条件好点的也千方百计的想攒点钱,以实现自己能拥有一台相机的奢望,一旦相机拿到手,似乎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会显得有所不同,同样能引来别人羡慕的目光。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尤其是看到外国游客挎着一两个相机出现在公园和大街小巷时,国人多数都投有羡慕的目光。同时国人对他们的奇怪行为还理解不了呢,那是瞎照什么呢?那地方值得照吗?连个人都沒有,白浪费那相机了!是啊,那时的中国人差不多都是这么想的。</i></b></h1><h1><b><i>那时进入家庭的相机主要还以120的为主,显得有些略带笨重,照出来的照片也比较少,顶多只有16张,虽然视域显得放不开,照片缺少必要的留白,不太赏心悦目,但它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基本不用再放大了。六十年代中后期,有些人家开始流行用135相机,135机子照出来的照片显然优于120的,尤其照个风景什么的,就显得大有优势。逐渐的120相机就有点拿不出手了。相机的不断进步也不断的激发人们的好玩之心,于是公园里边越来越人满为患,要选个好风景往往还得耐着性子排队。这一时期,墙上的相框逐渐失宠,各种相册开始时兴起来。七十年代末,彩色照片开始兴起,人们又喜新厌旧的逐渐淘汰了黑白照相。彩色照像确实给每个家庭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各家的相冊都一摞一摞的,于是到人家串门,欣赏人家的相册便成为了一种流行和时尚,主人家也乐于来客翻看自己的照片,从中带出不少话题。</i></b></h1><h1><b><i>2005年前后,数码照像开始时兴,从中尝到甜头的人们也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这种傻瓜相机,数码照相开创了不用胶卷的新时代,这使人们感觉社会变化得有点快,刚买的相机就遭到了淘汰。可数码相机也好景不长,还沒得意多久,手机照像就对它造成了巨大威胁,随着手机像素的提高,存量的增大,越来越有脱离电脑分家单过的趋势。如今一部手机行天下,走到那儿,照到那儿,满意的存下,不满意的刪掉,随心所欲,不亦乐乎。说实在的,哪部手机不内存着主人的行踪和生活,不方便着主人的衣食住行。如今,手机早已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缺少的灵魂与伴侣,不承认吗?一天不让你用手机你就得魂不守舍。</i></b></h1><h1><b><i>如今的中国,早已是世界上生产手机最多的国家,这才几年,异军突起的中国华为,小米,欧泊等等品牌不但绝对占领了中国市场,把不少外国名牌都挤得几乎沒有落脚之地,还大量出口国外,占领了分额不小的阵地。中国手机的质量蜚声中外,受到广大中外消费者的追捧,中国手机的照像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好评,你沒看吗?中国厂商专为非洲人和印度人设计的手机,十分清晰的照出了他们的面容,你沒看吗?如今的手机对顺光逆光已不再犹豫和顾虑,一样能照出令你满意的清晰和色彩。中国手机已集多项功能于一身,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节省与便利。但越来越热爱旅游的中国人仍十分偏重手机的照像功能,不仅要求它要照得清楚照得美,还日益要求它能存得住,存得多。让它能存住主人的美好生活,存住主人浪迹天涯的行踪,存住整个的美好世界!</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张振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2020.2.25</i></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十六》〈4〉感概良多</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感触公交车之变化)</i></b></h1><h1><b><i>每当我凭着老年证,登上崭新明亮又宽敞的公交车时,心中难免会有一番感慨,的确,这两年公交车的变化实在是有点大,自我搬到芍药居北里的这几年,我就亲眼见着公交车换了好几种车型。刚搬来时,409路是一种较大的车型,在我看来车还不错,只是车一到站,那排气管子的声音确实比较大,因我家楼下就是409路的公交车站,我倒没有因为这种噪音污染产生过什么想法,以为这很正常吧。不过沒过多久,409公交车又换成了另外一种大车型,噪音小多了,只是沒有冷暖空调,我想这也应该沒什么不正常的,可沒想到的是,去年409又换了一种新车型,竟然是一款蓝色的大型电动公交车,不但符合绿色无空气污染的环境要求,噪声也降到进站时完全听不到声音的程度,这不由得不让我有所感触,让我想起北京公交车以前的情况。</i></b></h1><h1><b><i>记得我小时候,常跑到鼓楼西大街的甘水桥去看热闹,当时北京的公交车还不太多,5路公共汽车是其中比较早的一路。那时我刚记事,只见那时的5路公交车,跟现在接送孩子上学的校车差不多大,前面长着个大鼻子,车后还有个烧煤的锅炉,车的动力全靠锅炉烧煤提供。走一阵儿,司机还得下来添煤。5路车所走的路线中有不少繁华地段,什么鼓楼地安门,北海景山,天安门前门大栅栏儿等等,因此人总是那么多。不过经过几次換车后,5路车迎来了当时捷克卖给我们的一款公交车,那叫一个好看!真带有现代化气息,车不但沒鼻子,车内座椅还十分讲究舒适,十分宽敞漂亮,车开起来再也听不到噼里啪啦的声音,而是一种出十分悦耳带有点金属感的声音。但尽管如此,5路车里就从来沒寬敞过,总是塞的满满的人。我当时真的感觉到作一名公交车售票员的不容易,在人满为患的车上,她除了报站名,卖票之外,还必须时不时的跳下车来,到车门口去使劲往里推人,往往累的满头大汗。当然乘客也不易,如果不使出浑身解数拼命往里挤的话,根本就上不去车,有时车里边由于人太多,怎么挤也倒不出能够容下人的地方,于是上边和下边的人就这么僵持着,车也别想走,急得车里的人哇哇大叫,这时售票员还得在车门口做人的思想工作,别挤了!别挤了,下趟车马上就过来了!可车下的人仍不肯罢休,直到部分要上车的人看不出希望,退出往上挤的队伍,车才有希望开走。</i></b></h1><h1><b><i>上点岁数的人对此恐怕都有深刻印象,只不过那时的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习已为常了。很长一段时期,公交车都摆脱不了极为拥挤的状况,人们往往自我嘲讽,形容上公交车的人都挤成“像片"了。车里的人挤得水泄不通,车外人也免不得着急上火,沒有点体力和本事的人,往往在车站等过一车又一车,就是上不去,更甭提六七十岁的老人了,干脆不敢去凑这个热闹。车挤还不说,走起来哪有现在这么痛快,你说现在车堵,还沒见过那时的堵呢,我只知道离我家较近马路上的堵车情况,什么鼓楼啦,德外啦,都是经常发生堵车的地段。有一次,我坐车从德外回来,生生堵了有好几十分钟,我本来就憋了泡尿,给我给急的就不用说了。那时车的动力也不行,赶上个上坡,车子且扑啦啦,扑啦啦的费劲呢,紧慢上不去,着急也沒用!</i></b></h1><h1><b><i>随着改革开放后道路的拓宽和公交车辆的不断更新,以往坐公交车的难,好像已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了。尤其是这十来年以来,公交车的频繁更换是有目共睹的,发动机也更换了一批又一批,直到如今大部分公交车都变成了绿色的电动公交车,这一过程似乎沒用上几年。加上如今公交车的线路大大增加,公交线路已达到了无所不通的人性化程度,这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不用说市内公交系统变化大,就是四通八达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长途客车,也早已换成了豪华气派的大巴车了。不光车速快,乘坐宽敞舒适,让你体会不到所说的出门难,往往还会带给你一种出门的愉快和放松,因为如今我国道路状况早已不是从前,那种道路狭窄不平的情形早已沒了踪影,你所看到的全是宽敞现代的高速公路,和道路两旁日益增多的树木花草,真让你有一种出门旅游的感觉呀!</i></b></h1><h1><b><i>如果你愿意,你还可以乘坐臥铺大巴出行,睡两觉就能轻松愉快的到达目的地。</i></b></h1><h1><b><i>最让我感觉幸福的,是国家如今对60岁以上老人的体恤和照顾,只凭一张老年卡,你就可以市里郊区的免费乘车,让我们这些老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深深受到老人们的欢迎。如今的老人和以前的老人也不能相比,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面貌哪像那么大岁数的人呢?一个个精神煥发,精神抖擞的。更甭提如今的公交车比以前是棒多了,不但宽敞明亮,还不断播送音乐和广告,更有自动报站名,让你不会下错了车。更为主要的是,如今的公交车等待时间短,车上不拥挤,几乎人人都有坐儿,既使赶上乘客较多时,你还能得到年青人的礼貌让坐,唯一需要您特别注意的是,现在的公交车起动和刹车有时有点猛,老人若不小心容易出现问题,因此老人们在车上成了重点关照对象,总有乘务服务人员主动为您找座,嘱咐您必须停车才能走动,以防摔倒和发生意外。总之,早年的那种贴像片的经历早已被人忘记,成了被人们遗忘的历史,这使得如今的老人有了发挥自己余热的可能,帮儿女们买个菜买个肉的,或者您干脆早已沒有什么儿女负担,只想有意义的度过自己的幸福晚年,到公园去散散步,去郊外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总而言之,如今的老人赶上了好光景,面对这样的好生活,您是否也会露出笑容,深深的感慨一番呢?</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张振忠</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2020.2.26.(京)</i></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十七》令你脑洞大开的地质学</u></i></b></h1><h1><b><i><u>地质学在中国来说是相对较为冷门的一个学科,因为中国人对地质学往往知之甚少,不像欧美人,起码对地质学有个较为宽范的了解,因而搞地质的人往往与别人不好谈及本学科及本专业方面的东西,因为确实这方面的话题很难继续下去,对方对地质的朮语或专用名词总是听而怯步,因而对地质工作者来说,除了本行范围内的人以外,很难寻得知音。在一般人看来,地质学似乎与自己生活联系不多,但却是具有神密色彩的玩艺儿,既使少数人对其一时发生了兴趣,在交谈中也常常是鸭子听雷,不明就理。</u></i></b></h1><h1><b><i><u>我原本是要报考吉林师范大学的,不想阴差阳错却安排我去了地质学院。当然,服从分配是大多数工农兵学员的基本选择,我坚决服从了分配。不过跨入这个门后并沒有叫我后悔,首先我一开始就沒被地质工作艰苦的传闻所吓倒,因为作为经过下乡锻炼后的知青,早已对此心有准备。</u></i></b></h1><h1><b><i><u>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对一个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来说,实践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尢其3年的野外实习中,书本知识与野外实际结合紧密,取得了较好效果,令我记忆深刻。</u></i></b></h1><h1><b><i><u>在野外工作期间,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以及观察能力的不断提高,使我在同学中小露了头脚,这更加促使我加强了对自己的督促,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都有较快提升。</u></i></b></h1><h1><i><u><b>地质学门类繁多,学科广泛,但基础地质学是基础,对所包罗的各种地质作用,如分化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各种的成矿作用以及成矿之后可能形成的各种破坏改造作用,都应具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这将在野外实际工作中给你提供不小的帮助。另外岩石矿物,古生物化石,在野外工作中经常用到,如何应用也要烂熟于心。</b></u></i></h1><h1><b><i><u>搞地质工作除促进了我仔细观察的能力,也让我形成了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对那里的山川地貌,矿物岩石感兴趣的毛病。你还別说,通过掌握地质知识,会让你比普通人更有别样的独特眼光,比如看完云南的石林后,我就发现,石林应该是在石灰岩地层水平或近于水平产状之下才好形成;又比如游玩了几个我国的著明景点后我发现,华山和三清山虽然都是花岗岩地貌构成的地质景观,但华山可能是浅成侵入形成,而三清山则是深成侵入形成,这是我从它们岩石矿物颗粒的较细和较粗分别得出的认识。</u></i></b></h1><h1><b><i><u>又比如,当我游览了广东七星岩,广西桂林诸石灰溶洞以及北京房山著名的石花洞后,我认识到这些洞穴的形成,必然首先受构造断裂与节理裂隙的控制,然后通过下渗的雨水、地下水溶蚀了石灰岩地层,并将溶解液搬运到某些地方沉积或成为暗河流走,故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石莲及石花,也构成了巨大的溶洞与暗河,从而形成婉如仙境般的地质奇观,而这样的认识,不懂地质的人万万是想不来的。</u></i></b></h1><h1><b><i><u>又比如,我发现同样是花岗岩和大理岩,关内和关外(从传统地质学术方面讲,应称为地台或地槽),其岩石的完整度(块度)存在有很大差别,关内(地台分布区)的岩石块度大而完整,如关内的很多花岗岩体能采集出很大的花岗岩荒料,又如北京房山的大石窝,能采集巨大的汉白玉荒料运至故宫,从而雕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汉白玉大石雕。而你若到内蒙或大兴岭及东北一带,则很难遴选出如此大的岩块。我曾到大兴安岭博克图一二五林场为他们资询关于开发石材的有关情况,竟发现如此多的花岗岩体和大理岩地层,均被断裂和节理严重切割成三四十厘米大小的块度,而对地质一窍不通的林场领导,竟然在找我们之前已购置了全套的石材加工设备,遭到我们的否定之后,林场领导彻底傻了眼。</u></i></b></h1><h1><b><i><u>通过这一件事,我对我走过的内蒙东北地区的石材情况加以了注意,结果发现,处于地槽分布背景下的地区,几乎沒什么可以生产大型石材的地方,这均出于地槽分布带相比地台分布带仍然具有继承性的更强的地质构造活动,进而使那怕是燕山期的地质体都遭到了强裂切割和破碎,这可能也是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山势舒缓,缺少陡峭山峰的一种原因,因为既使是花岗岩,在经受细密切割破碎之后,也容易风化瓦解而难以形成陡峻的山峰。</u></i></b></h1><h1><b><i><u>总之,地质学包括的内容极其丰富,当你掌握了它的某些原理之后,你可举一反三的解释许多地质现象之所以形成的原因。地质科学大到宇宙,小到矿物及各种化学元素的分子离子的研究,学问很深,涉猎甚广,其工作对象或涉及化学元素的分散与集中,或研究到山川大地的形成发展与规律,无不使你开阔眼界与思维,只要钻进去苦心研究,定能使你脑洞大开,心里能裝下整个世界,你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也会受到重要影响。</u></i></b></h1><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张振忠</u></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2020.02.26.(京)</u></i></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十八》漫话旅游</u></i></b></h1><h1><b><i>如今中国的旅游热势不可挡,尤其是春秋两季,那真是国内国外双管齐下。我不知外国这两个旅游季是不是也象中国一样人满为患,但我2003年的欧洲八国之游,肯定沒遇见过中国这样的人山人海。</i></b></h1><h1><b><i>其实旅游躲开黄金周是对的,否则哪是什么旅游啊,一点轻松感都沒有,吃饭吃饭人多,住宿住宿困难,无形之中人遭了罪还多花了钱,关键是人多你就玩不好,到处都是人头鑽动,想照个像还得排队。</i></b></h1><h1><b><i>国内旅游,人们都主要冲着些著名景点去的,什么五岳啦,什么四大佛教名山啦,都是主要目标。天下名山僧占多,有名山又有名寺,往往都是人们爱去的地方。而有些地方是近些年才火起来的,早先有九寨沟,后继有云南,西藏,青海,新疆,贵州,一拨一拨的涌起边疆的旅游热,不但使游客进一步开了眼,增长了不少知识,还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收入,促进了民族间的了解友谊和团结,无形之中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前些年,旅游又与养生养老结合了起来,北方人冬天去海南,南方人冬季来东北,为的是体验一下南北方冬天的不同之处,领略一下同一季节相反的温暖与严寒。有的干脆就直奔养生地而去,专捡富硒的广西巴马、湖北十堰,安徽的石台去住上一段时间,喝喝富硒水,洗洗富硒澡,品品富硒茶,吃吃富硒饭。大家都想弄清楚富硒与防癌到底有什么关系,会不会达到防癌长寿的目的。不过我想住一个月两个月到底能起多大作用还不太清楚,反正当地人身材苗条,不爱得病到是真的。因为安徽的石台县我是真去过的,青山绿水,景色宜人,当地人确实很瘦,不爱得病也是事实,寿命确实很长,和别的地方比起来的确适合养老。</i></b></h1><h1><b><i>如今出国旅游热方兴未艾,不少人对出国旅游已不觉新鲜,有的年青人似乎成了现代国际版的徐霞客,对外国情况见多识广,这些人与他们大多数老一代人不同,外语呱呱的,没有语言障碍,再加上年青力壮精力充沛,可以连着曰子的漫游各国,有的为了深入了解一地的风土人情及各种情况,干脆来个深度游,这其中不乏职业半职业的网红,走到哪儿直播到哪儿,不但自己大涨见识,还让他们的粉絲大受其益,起到了宣传引导的作用。当然他们能够如此做肯定有他们具备的条件,对一般人来说,恐怕不宜做到。</i></b></h1><h1><b><i>我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不能象有些人那样大游特游,但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旅游无非是重点了解他们的文化,我何不挑选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一下体验性旅游?于是我挑选了以信奉基都教为主的中西欧国家,包括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奧地利、卢森堡等,同时还游历了意大利、凡蒂冈等信奉天主教的国家,参观了他们教堂名胜及博物馆。</i></b></h1><h1><b><i>其实在咱们中国人眼里,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还是东正教,其间到底有多大差別并不一定弄得清楚,只是大致领略一下他们的宗教文化。只要带点目的性,多少有点了解,就算不虚此行。如果出了趟国,地儿沒少跑,钱沒少花,到头来只带回些西方的消费品,而唯独脑子里还是空空如野,岂不是枉此一行。</i></b></h1><h1><b><i>除了去趟欧洲外,其实什么北美、澳大利亚我也不想去了,毕竟年龄大了,再说他们都是信奉新教(基督教)的,文化上沒什么大差异,至于风景吗,我想地球上风景多的是,钱多呢就多跑跑多看看,钱不多呢,咱们就量力而行呗!</i></b></h1><h1><b><i>至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我选择了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和廸拜,其实他们都是阿联酋七个酋长国其中的一个,因为阿布扎比最盛产石油,又是阿联酋的首都,因此此行主要游的是这两个地方。廸拜和阿布扎比确实值得一去,尤其是迪拜,由于这里石油并不多,转而就大力发展旅游业,在一片不毛之地的沙漠上,建起了十分发达的城市,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非常豪华,还有世界最高等级的饭店、最大的市场,最大的喷泉,最大的水族館、还有世界最高的阿里发塔,世界第二大的伊斯兰教堂,以及世界最大的人工島等等。</i></b></h1><h1><b><i>我们还欣赏了阿拉伯民族的舞蹈音乐,品尝了阿拉伯风味的美食,体验了冲砂等地方特色的活动,骑了阿拉伯的单峰骆驼。总之,这是一次豪华之旅,愉快之旅,的确不虚比行。</i></b></h1><h1><b><i>信奉佛教的国家我选择了泰国,前社会主义国家中去了越南,这两国都是咱们近邻,不多赘述。</i></b></h1><h1><b><i>总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还是那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出国旅游也要量力而行,沒必要攀比。</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张振忠</u></i></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u>2020.2.26</u></i></b></h1><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十九》漫谈化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说到化石,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就是猛犸象和各类恐龙,尤其后者,往往会引起人们巨大的好奇心。</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正是通过地质学家对这些巨大动物化石的研究,人们才了解了它们的地理分布以及生存时期的气候特点,又通过它们与其它动植物的组合,进一步扩大了研究课题的范围,以取得更深一步的研究成果。通过对猛犸象化石的发现,人们了解到了第四纪冰川时期的生物生存特点和地理分布范围,为第四纪气候由热变冷又由冷变 热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有力依据。</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人们更加注重的恐怕是对恐龙化石的发现、分布以及种类的研究。因为在每个人的心目中,恐龙这一物种永远是个迷,几乎人人(尤其是孩子)都对它心存无限的神密感。当人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真正的巨大恐龙化石时,不禁令人叹为观止,这种神密感往往不会减小,而会进一步加深,为什么它们会长得那么大,为什么它们会称霸那时的地球,而为什么它们又会神密的从地球上消失,迅速灭绝了呢?这一切的思索全都由于化石的出现而引起,由此引起了人们对地球各个地质年代动植物演化的兴趣。</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侏罗纪古植物,产于北疆漠河黑龙江边。</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侏罗纪古植物,产于北疆漠河黑龙江边。</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哲里木盟(霍林郭勒)野外地质考察中。</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哲里木盟(霍林郭勒)野外地质考察中。</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哲里木盟(霍林郭勒)野外地质考察中。</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越野车可以开到半山腰。</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对图远望地形地貌(张振忠)</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野外地质考察中,遇到放牧的老乡</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仔细观察每一块岩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认真敲打,寻找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对于地质工作人员来说,化石的研究不只是满足人们的好奇心,而是通过对存在于岩石中的生物化石的研究,来解决地质工作中的上下层序、地质年代确定。比如说距今5.43~4.90亿年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除了做各种地质年龄测年之外,生物依据主要取决于几种演化快,生存时间较短而又有广泛分布的三叶虫类(Trilobita)标准化石来决定的,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标准化石一般延续的地质年代相对较短,主要特征明显,分布较广,并易采集到的古动物或古植物化石。</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三叶虫(Trilobita)化石</i></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又如,2.95~2.50亿年前的二迭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则仰仗于很小的原生动物䗴(Fuzulinid)类。这一中文名,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所命名的。因为其形态像纺纱用的纺锤(即筳)。</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䗴(Fuzulinid)化石</i></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通过䗴标准化石来对比和划分地层单元,以利于野外填图地质单元的建立。</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我参加工作后的地质生涯中,我仅在呼盟海拉尔陈巴尔虎旗煤田远景调查的钻孔中,见到过早白垩纪地层中的一种叫叶肢介(Estheria)的动物化石(动物硬体的印膜化石)。此后就再无见到过动物化石,而我大量见到动物化石,却是我笫一年在邯郸武安县的野外实习中,是在早古生代地层中见到的。</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叶肢介化石复原图。</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叶肢介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叶肢介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三叶虫啊三叶虫</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点击看视频(长春地院)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专家教授介绍古生物学与地层学</i></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长春地院实习期间,我们曾有到武安熟悉地层层序和认识三叶虫的实习,我们首先来到了位于一个大山底部的漫山岗上,在下寒武纪馒头组页岩中寻找三叶虫标准化石莱德利基虫,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三叶虫的化石。这些页岩里化石可不少,只不过要想打到完整清晰的三叶虫并不容易,既使页岩岩石较软,也比较容易将岩石页片打开,但始终没能打到让我满意的化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当我们爬到大山顶上,在寒武纪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的石灰岩里寻找化石时,却见到了大量的三叶虫,只不过这些化石都是些生物碎屑(被肢解的生物变成的化石),而且有的岩石干脆就全由这些生物碎屑组成,因而就叫生物碎屑灰岩。我的个妈呀!这么多岩石都由三叶虫的尸体碎片片组成,这想当初得有多少三叶虫啊!</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三叶虫(生物碎屑岩)制成的小砚台。(山东山旺)</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上图局部)三叶虫(生物碎屑岩)制成的小砚台。(山东山旺)</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在大山上爬来爬去,大致掌握了崮山组、长山组及凤山组各自的标准化石蝴蝶虫、长山虫、褶盾虫的基本情况。</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除此以外,我们还见到了不少 海绵类、藻类、珊瑚类化石,同样丰富了我们的化石知识。 太阳偏西了,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下山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地球生命起源于隐生宇太古代的海洋中,蓝绿藻类是最初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包括些较为低等的原生动植物种群和部分较为高等的动物种群,而到了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海生动植物种群得到了爆发式增长,被人们称为生物大爆炸,而且出现了相对高级的节肢类动物三叶虫。这种迅速的发展变化,从我们那天寻找化石的工作中得到了验证,即寒武纪早期馒头组页岩中的较多的三叶虫化石的出现,至寒武纪早期岗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中三叶虫尸体天量的存在,让人们似乎看到了那时海洋中竟然越来越多地游动着如此多的较为高等的动物三叶虫了。这就是海洋中生物演化的事实, 即寒武纪生物大爆炸的具体体现。从这次野外教学实习中,我真的收获不小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从以后的实习中,化石越来越多的引起我们的关注,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穿越路线的步行之中,大家都把注意力投入到搜索化石的关注之中,常能在石灰岩地层中寻找到角石 类,腕足类及藻类等不同化 石,往往引起同学们一阵阵骚 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只可惜,我们这些学生大多沒有远见,如果能够把部分化石留存下来保存至今,将是多么有意义的纪念啊!</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看图说话。</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来到山崖边</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2007年夏天,我和我的大学同班同学好友其和日格(蒙古族),受朋友之邀,来到了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北部的霍林郭勒市,去参观并考察了一个拥有百亿吨储量的霍林河大煤田,这类煤田形成于早晚侏罗—早白垩纪,属于沒经过变质的褐煤,在内蒙古东部侏罗-白垩纪沉降盆地中广泛存在,总地质储量在万亿吨以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内蒙霍林郭勒市建委工作的朋友王先生很有远见,独具慧眼,在霍林河露天煤矿开采初期,就下大力量,收集到了大量的木化石一一硅化木,这些硅化木个体不小,大多一米多粗,1~3米长,赋存在煤层上下的灰色凝灰质-砂岩、泥岩中,由于这些木化石个体大,不好装运,被煤矿视为废物。我内蒙这位朋友慧眼识珠,认识到了这些硅化木的巨大价值,于是花大力气将硅化木运到了自己专门建造的大院里。</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植物化石硅化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我和其和日格看到大院里满满的巨大硅化木时,绝对佩服这位朋友的眼力和气魄。朋友将大量硅化木树着叠放起来,高的足有3~4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林,数量之大,谓为壮观。</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巨大硅化木布满小院子。</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观察硅化木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观察硅化木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这是个铁化木化石。</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这是个铁化木化石,年轮清晰。</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与霍林郭勒市朋友们,在山顶蒙古包里聚会。</i></b></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位朋友将我们引进到一个加工硅化木的车间,见到了不少破好的硅化木板材整齐堆放,几位受邀来自江浙的能工巧匠正在专心致志的雕刻打磨硅化木工艺品,工艺品多种多样,巧夺 天工,真是化腐朽为神奇,不禁让我俩啧啧赞叹。</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国的硅化木产自新疆的居多,另外东北辽宁朝阳及内蒙古的大煤田也多产出。内蒙古哲盟霍林河煤矿里硅化木较为丰富,但硅化程度略弱一些,颜色种类也不少,尤以黑色者可做成工艺品,经过打磨雕刻后仍然十分精美漂亮。朋友的硅化木雕刻工艺品常作为霍林郭勒市政府的礼物赠送给来访尊贵客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我国不少公园和高大建筑前的广场,常可见到来自缅甸的漂亮的硅化木,它们的硅化程 度极深,完全取代了树木原来的物质成分,有的还能隐约得见原来树木的结构与年轮,而且具备美丽的颜色与光泽,五彩斑斓,形似宝玉。这些硅化木常常招引人们前来观看、撫摸与拍照,受到人们由衷的赞美。</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硅化木工艺品加工车间。</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黑色硅化木艺术雕品~貔貅。</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和日格同学是教授级高工,且篆刻书法无所不精,当场挥毫敬送给了朋友,朋友也回赠了我俩每人一块硅化木制作的文枕和砚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北京的延庆前些年也发现了硅化木,我的朋友其和日格曾带我前去观看,但数量不多,硅化程度不太深,但出于稀有少见,还是被有关部门精心的保护起来。</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和日格当场挥毫。</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互送礼物。</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黑色木化石书法镇纸。</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黑色木化石书法镇纸。硅化木年轮清晰可辩</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天上勾勾云,地下雨淋淋。远处霍林郭勒草原人家。</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霍林郭勒草原上的河流、湖泊。</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河边人家。</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霍林郭勒草原上的羊群。</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远处的羊群。</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远处的羊群。</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文字作者:张振忠</u></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插图照片:其和日格</u></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2020.02.29.于北京</u></i></b></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心上的罗加</i></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草原上的马群~骏马</u></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浙赣旅游有感</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北方生活了一辈子,对北方的山水有一个深切的感知,那就是浑然大气,其中又不免带有雄浑蒼凉之感,难怪北方自古多悲壮之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江南则不同,不但沒有荒山大漠,也沒有望不到边的平原高原,竟真的是处处青山绿水,景色宜然。</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也许我旅游的地方还不算多,对浙江,江西两省的风光却有相对多些的了解,也许与这两省有我的亲戚家人居住有些关系吧!</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江西景点浅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先说江西,在我国可数得上是旅游大省之一。而提起庐山,其名声早已驰名中外,不仅给人们奉上清凉避暑的消夏之地,是蒋介石、毛泽东常去的地方,更有香炉峰、仙入洞等名胜,还有“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美妙诗句,不能不让人深思其中的哲理与诗情。</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再说井岗山,在中国,在世界也是大名鼎鼎。不仅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给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红色割据创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孕肓了红军将士一往无前的井岗山精神,还留下了黄洋界、八角楼等名胜和纪念地,让旅游参观者留下革命历史的记忆,受到红色革命传统的教育。尤其井冈山又是一个地势险要,丛林密布,景色宜人的所在,更赋予了它旅游教育一肩挑的双重责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至于龙虎山,龟山,乃是地质所说丹霞地貌的代表之作,山山嶺嶺都是中新生代沙岩砾岩所组成,与五夷山有着相同相似之处,不仅树木丛笼,而且都有河流湖泊相伴,竟然是名符其实的绿水青山之地。其中龙虎山更被道教先祖张天师看中,被辟为道教龙兴之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奇的是面积不是很大的龟山,活生生从诸山中冒出一个山柱,竟然无比象极了男人的阴茎,令人无法理解天地造物的神奇,虽然我是学地质的出身,但能如此奇特,至今也令我大惑不解,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人能会相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更让江西人引以为傲的是,江西出了个能与安微黄山相媲美的三清山,更有游人坦言,三清山一点不比黄山差,有的景致甚至强于黄山。可惜黄山我还沒有去过,但据我所知,黄山,三清山都是我国东南沿海燕山运动的产物,都是由花岗岩侵入剥蚀后形成的黄岗岩峰林,但我看来,组成三清山花岗岩的矿物颗粒较粗,应为粗粒花岗岩,说明其侵入地层的深度较大,更说明遭受剥蚀程度很深,否则不可能露出如此高的山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奇怪的是,三清山一些小的侵入体也很形象,其中一处叫怪蟒出山,形象之极,真叫人叹为观止,怀疑老天怎么能有如此的造物本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北方人到南方, 一方面喜欢这里清新湿润的空气,另一个便是喜欢这里无处不有的竹海森林,到处的奇花异草,所见之处的一片丛绿。至于松柏,北方也有分布,不足为奇。到是竹林,让北方人不禁情有独钟,因为竹林在北方的公园内虽也见过,但怎见过如此粗大的茅竹?一片片,一丛丛,惹得北方人纷纷跑下车来,拍照留影。也许因为它被人们称为植物界的四君子,也许它是亚热带气候的代表性植物,反正北方人对青翠高大的茅竹总有一番别样心情。</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竹海</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下榻处的食堂背靠竹海</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古城</b></p> <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浅谈浙江旅游</u></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可是当我来到了浙江,我才真正领略了什么是竹海,什么是茅竹之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去年我们来到宁波,制定了一条从余姚到奉化的旅游线路,几乎穿越了大半个浙东北的四明山。据说四明山曾是抗曰时期新四军的根据地之一,也是浙江相对贫困的地区。四明山之行的前半路,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竹海,道路两旁,漫山遍野全是青一色的茅竹,虽然南方各省我也走了一些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大面积的纯粹竹海,难得见树,既使是旅游大省江西,也不曾见过这样的情景。沿途多见这里的农民在日夜加工赶制一种红薯粉,可见这里还显贫困,尤其是这里竹子产量如此之大,却未见到多少竹子加工产业,心想如果将这一望无际的竹海着意打造,兴许能引来北方不少爱竹之人前来小住观光,岂不更好?</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匆匆游玩了四明山沿线几个还不错的景点,我们来到了中国著名佛教景点的雪窦山,到了雪窦山,我方知道,雪窦山原来是大肚子弥勒佛的道场之地,也可称得起我国的四大菩萨道场之外的重要佛教道场之一,这倒是我之前孤陋寡闻,沒怎么听说过的,雪窦山寺院很大,高大的弥勒佛金像老远就能看到,只是那天计划赶到宁波,四明山游玩耽误了一些时间,只能忍痛割爱,继续前行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路上经过蒋介石母亲之墓,也未停车而直接来到奉化。奉化是蒋介石父子故居之地,也是人们叩问历史的景点之一。只见蒋公故居周围,酷似蒋介石的模特时有所见,有偿的与游人合影留念。</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路急匆匆往宁波赶,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密如织网。宁波本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通商大良港,素以工商业发达著称,如今更是浙江乃至全国民营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前些年,橫跨杭州湾大桥的建成,为宁波至上海江苏的交通进一步得到便利,这为宁波的发展如虎添翼。</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宁波的第一天,我们游览了位于宁波东南的东钱湖,东钱湖依山近海,水面不小,风景如画,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听说正待宁波市要对其大力开发之时,意外为中央首长发现,原来宁波还有这么个好地方,据说中央要加大对东钱湖的投入,将之打造成未来的国际会议中心。因而为其奠定了美好的发展前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天,我们驱车前往普陀山海天佛国。故地重游,也是为了体验一下宁波至普陀的跨海大桥。一路之上,一座座高大壮观的各式桥梁将舟山群島的大小鳥屿连接起来,像是行走在天路之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记得从前去普陀山,只能从上海或宁波乘船而去,现在只须弃船乘车,须臾时间即可到达。普陀山寺庙还是那样庄严肃穆,只是装潢的比以前更为漂亮,还是那样的游人如织。</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从普陀回返,我们转而去了象山漁港,为的是了却一个心愿,以前只知道吃魚,而不知道打渔之人是如何生活的,更不了解渔港是什么模样?</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象山是除了舟山之外的一个著名渔码头,在此,我们亲眼得见整齐停泊和进进出出的机动渔船,亲自闻到渔港特有的魚腥之味,又亲口品尝了新鲜味美的多样海鲜,采购了不少物美价廉的海产干货,我们满载而归的返回了宁波,随既又接着品尝了亲戚准备的海鲜大餐。</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实浙江早就是我国的旅游大省,著名的杭州西湖自不必说,一年一度的中秋钱塘江大潮更是蜚声世界。另有天柱山、天目山、雁荡山、南雁荡山等多处古往名山,不但风景优美,恰似水墨画,还有不少题崖碑刻,泌透着古往今来的文化气息。尤其是南方(更尤其是浙江)本该具有南方水乡特色,如绍兴,鲁迅的文章中多有描述。但不知怎的,一个时期以来,南方的水乡特色已不太突出,只是近些年来有所恢复,使千島湖,烏镇,西塘等以水兴起的名湖古镇,如今都异常火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实提到以上景区景点,自己心里一直痒得很,好多地方还未曾去过,由于条件往往未能达到,所以一直未能如愿前行,今曰文中提提,也为具备条件的人提一点方向,如能成人之美,促使他人成行,自己也算做了好事一桩。</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张振忠</u></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3.3.北京</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同窗学者</u></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i>劉國梁</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普陀山</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雪窦山弥勒道场</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一》〈5〉感慨良多</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用电之感慨</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好了疮疤忘了疼",是我们前辈人常说的一句话,意思是告诫人们不要忘了以前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不要忘了以前所遭受过的痛苦。而现在,这句话已有多少年沒有在耳际响起,可能我也有点好了疮疤忘了疼了吧。</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的确,在旧中国,百姓的日子艰难是太普遍了,作为老一辈,时不时的在晚辈人当中敲打敲打这个警钟,实属是出于老人对维持生活的一种本能。而好了疮疤忘了疼,似乎也是人们当中时常发生的现象,更何况一代一代新人似乎早已没人患那种不讲卫生而产生的疾病,也就沒人晓得那种病的痛苦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拿现在的人们来说,用电已经不是个话题,不管城市农村,也别说那家那户,那儿不是亮亮堂堂,那儿不是一片光明,正因如此,人们早已把以前用电之难甩到九宵云外去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打我记事时起,停电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虽然每家几乎都沒有什么电器,家家基本上都是点的五瓦至二十瓦的白炽灯,条件好的顶多能有一台收音机,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常常被停电困扰,停电的事时有发生,如果人们扇着扇子坐在街上纳凉,那也就算了,偏偏有时你听着听着小说或评书,正听到节骨眼上时,突然停了电,那种让你抓耳挠腮捶胸顿足的遗憾不可能不让你有所记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实无论何时,国家的用电都是向着民用倾斜的,居民用电尚且如此,那时工业用电的紧张就更甭提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停电的现象出现了很长一个时期,但慢慢慢慢的,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停电的现象已被人们渐渐淡忘了。直到三峡大坝的建成,令人们无比骄傲自豪一段时间外,后来既使是金沙江及长江支流一系列水库的兴建,以及水轮发电机由五十万千瓦提升到百万千瓦的过程,以至特高压输电线的一条条建成的消息,也在中国不断发生的重大新闻中显得也不那么重大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谁都知道中国的水利资源世界第一,但在旧中国,有志人士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滔滔江水东流去。直到三峡大坝的建成,国父孙中山心心念念的心愿才得以落地,而三峡之后,烏东德、向家坝等一系列大型超大型水电站几乎排满了长江上游,老一辈志士的宏愿终于一步步得以实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实不仅仅是水电站,我的第二故乡内蒙古草原,不不,不仅仅是内蒙,还有新疆、甘肃……以及几乎能够利用风力的地方,包括星辰大海,都可以看到我们高大的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骄傲的转着,给国家电网输送着不竭的电力。</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还有那铺满了沙漠、草原、湖面的太阳能聚光板,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太阳光电能输送到了城镇乡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更有我国快速发展的核发电,早已冲到世界核能发电的前面。中国电力早已全面发力,在世界范围遥遥领先。</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现在的中国,不管你走到那里,不管是农村还是边寨,不管是荒漠还是草原,只要有人的地方,电就随影如形到来。太阳能电池板、小型风力发电机的出现,既使你住在蒙古包,也不耽误你看电视,炒菜做饭。</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曾到法国巴黎,慕名乘坐塞纳河上的夜间游船,据说塞纳河灯光夜景十分了得,但我眼中所见的确是一片昏暗,那能比得上我国黄浦江、珠江、长江两岸的璀璨灯火,哪能比得上各大城市的灯光灿烂。</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我国的电力十分充足,保证了家庭、工业、农业、服务业、娱乐业的所有用电,还能支援国外的电力不足,为它国建设做出贡献。</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我国的火电,水电,核电、各种新能源发电已走向全世界,为各国的能源短缺解决了燃眉之急,我国的超高压输电技术也走入巴西,为他们的东电西输解决了难题。</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总之,是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撫今追昔,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张振忠</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3.4</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二》〈6〉感慨良多</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中国的道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老话说“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衣食住行中,前三项还好,其中的难自己能想办法克服,可一旦出了门,事情往往身不由己,各种难处自然就来了,別的暂且不说,单说这路,往往就成了拦路虎,一路上让你颠颠簸簸,鞍马劳顿,吃吃不好,睡睡不实,先给你折腾个一馏十三遭,把你搞得个精疲力尽,弄得不好中途再生个病,兴许小命儿就搭在路上了,还说什么办事不办事儿啊!所以说,以前的中国人把出门当作畏途不无道理,更甭提入川进蜀的,那更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哪!"</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记得当年我大哥(也是地质队员)从云南腾冲回家探亲,楞是坐车倒来倒去的在路上走了七八天,人都累瘦了,好賴他那时年轻,要是上个岁数,谁还敢出个远门?</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怨不得那时有的老人一辈子连家乡的县城都沒去过,这一点都不带假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用说大山里的偏远地区,就是北京的郊区,好多路都不一定好走,平常还好说,尤其碰上个下雨下雪的,那出个门也十分的不易。记得上高一那年,我们十三中的同学都到双桥农场去劳动锻炼,恰好那天赶上下了点雨,道路泥泞不堪,加上道路都由黄土所铺,一道上把同学们给摔的全成了泥猴了,我那天坚持小心谨慎,原想弄个不被摔倒,获个硕果仅存的成绩,沒想到最后最后还是没有逃脱嘴啃泥的下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到内蒙扎鲁特旗插队以后,回家的路也很难走,那时扎旗到通辽不到400里路,班车常要走上十几个小时,中间还得停下来吃顿饭再走,原因是那时的公路坑坑洼洼,道上净是挫板路不说,如若遇上道路翻浆,汽车常常陷到里边出不来,还得要车上乘客下来推,弄得满身泥浆,好好歹歹的才能到达目的地。其实那时人们出个门,几乎都能碰上这个那个的不顺,要不一提出门人们都范愁呢!</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可大不一样了,每逢我们回第二故乡,那里的乡亲们都派车接送,一踩油门,用不了两小时转眼就到,往往令我们不胜感慨。</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由于以前在路上吃亏太多,中国人深知修路的重要性,凡是有点钱,都愿意花在修路上面,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中国人把各种路都修成了世界一流,大城市间就不用说了,就是县城乡镇间的路都修得一马平川,十分的平整宽阔,如今就是村与村之间,或是村里的每条道路,甚至是田里的主要行车之路,几乎全是水泥或柏油铺成,你说如今的农民怎会不夸赞党的政策好?你沒发现吗?现在农民出个门,也全都是开骄车,别说百十里地不打憷,就是千把里地的出个门,还算什么难事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中国的公路不仅宽阔,道路两旁也是独具特色,首先道路两旁百花绽放绿树成荫,就是外国看不到的景象,你到国外看看,道路有这么宽,这么漂亮吗,</i>更甭提中国城市中漂亮的立交桥和占世界大部的橫亘大江大河之上的雄伟的斜拉桥、拉索桥,都为中国道路与基建添了太多的彩,让中国人引以自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u>再说铁路</u>;中国更有牛皮可吹,自铁路大提速以来,列车的速度是越来越快,从一二百公里,到三四百公里,中国列车的速度早已超越了曰本和欧洲。和美国咱就不用比了,美国较了半天劲,到现在也没弄出一条高铁来呀。我国的列车不仅是快,还特别的稳,你沒看外国人为了测试列车的平稳度,特意拿出个硬币来试探吗?结果怎样?那硬币是怎么也不肯倒下来,一气儿立了很长时间,这下老外是彻底服了。如今中国高铁以过硬的质量和价格生生的走向了世界,几乎都是所向披糜,没什么竞争对手!物也美,价也廉,建设速度更是快得让老外称奇,越来越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你说厉害不厉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现在的列车出行还特别的人性化,什么夕发朝至,朝发夕至,车次座位你可任意挑选,车厢里条件舒适方便宽敞不说,以前那种人满为患的情景早已一去不复反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道路的建设,方便了物流和出行,同时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难怪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得这么快,道路的畅通不能不说是一大功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中国正在研制速度更快,性能更好的各种列车,试验车速已达到了600多公里,中国还在研制真空环境下的高速列车,如果成功,人们在国内出行就更不用坐飞机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今中国高铁的四横四纵已经完成,正向未来的八横八纵努力,这个蓝图如若实现,中国人民的出行将变得更加快捷舒适,出门难更会成为曾经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3.4</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国家主席刘少奇接见时传祥</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三》环卫春秋十七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自1982年调至内蒙古地质局116队以来,一直从事着我所喜爱的一线地质工作,先后担任地质组长,地质科负责人等工作,直到1985年,新巴尔虎右旗发现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额仁陶勒盖银矿点,这一新矿点的发现,引起了我的巨大兴趣,我坚决辞去了地质科负责人的职务,毅然决然地要求去新矿点工作。我与另外两名老工程师一起,担起了技术负责的重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由于工作需要,我常去呼和浩特地矿局请示汇报工作,但每逢路过北京,都见已近八旬的母亲只身一人居住在一间十余平米的耳房中,身体非常的不好。妹妹早已成家,公婆年龄比母亲还大,只能抽空陪陪母亲。每逢回京,我都要陪母亲去鼓楼医院看病,母亲患的是糖尿病,逐渐转为尿毒症,终日皮肤骚痒,痛苦不堪,由于在母亲最需要我的时候不能在身边尽孝,常使我心情十分沉重。</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此时,银矿床的普查快速进展,五年间,由一个矿点很快确定为有达到特大型银矿的可能。</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90年秋,作为内蒙近些年较少发现的大矿,地矿处领导决定投入更大工作量,并于1991年转入详查阶段。</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正当此时,妹妹从北京来信了,说她已联系好北京的接收单位(西城环卫局)。据孤陋寡阆的我当时所知,北京那时接收回京的单位通常是环卫、煤炭、纺织、学校等部门,选择余地不大。面对既将转入的详查工作,而且是个特大型矿床,如能从始至终的将其完成,始终都是每个地质技术人员的梦想和机遇。我为此陷入两难。</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听说我要调回北京,116队总工和局地矿处均不同意,队里的朋友们大部分都是即同情又惋惜。队上肯定是不同意了,为了了解局领导能不能放人,我愛人特意到呼市跑了一趟,没想到局主管副局长和局总工程师给予了充分理解,竟然同意我们调回北京。</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91年舂节前,在与同事和朋友们的不舍之中,我们登上了回京的列车。</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巧,当我去西城环卫局报到那一天,正赶上环卫局老局长也要调入西城人大任职,局里正在举行他的欢送会。会后,老局长亲自接待了我,并将我安排到了局机关的工会。</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工会干事</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工会的两位主席都是和霭可亲的老同志,这些年来,两位主席珠联壁合,在局领导的支持下,将个工会工作搞得是风声水起,什么两年一度的职工运动会和文艺汇演啦,一年一度的一线职工疗养啦,还经常举办什么业务比武,劳动竞赛活动。把环卫职工搞得一个个兴高彩烈的,都把工会当成是自己的亲人,西城环卫局工会自然在西城工会中有相当地位。</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局工会里的几位工作人员也都是热情似火,精明强干的人,与各基层队都保有密切的联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两位主席对我这个新兵十分关照,让我观看了不少新鲜有趣的活动,热情的把我介绍给基层的领导和工人。我呢,也干什么务什么,积极完成主席们交给的工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主席第一次郑重交给我的工作,是修改五队申报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材料。由于材料存在一些问题,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的申请始终沒有获得批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接受这个任务后,我将这个材料仔细看了看,觉得有必要亲自到五队调查了解一番。我于是到五队找到工会主席和部分职工,询问了许多相关情况,回来又将不少素材进行了补充,文章结构进行了一些调整,重点突出了某些事迹。材料整理之后,我沒想到主席还将此材料在局班子会上进行了宣读,还受到了大家好评。之后,申报材料在区工会也顺利通过,并上报到了上级工会,大概是一年之后吧,西城环卫局五队被正式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此后,我经常被主席派去区工会参加一些会议,并被任命为西城区工会的信息员。</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久,北京的二环建成并正式通车,由于那时车辆还不多,二环上的车速都很快,我到实地看过之后,给区工会写了一则信息,题目是《二环取消红绿灯,环卫工人喜忧参半》,介绍了二环车速大辐提高之后,从事作业的清扫工人的安全应提请相关部门注意,否则容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沒想到,过段时间后,我的这个信息获得了北京市优秀信息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到两年,局党委书记找我谈话,要安排我去五队任党支部书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位于平安大街北海北门西侧的西城环卫局五队,是专门从事糞井、化糞池抽运,以及公厕清扫保洁和厕所疏通工作的专业队伍,多年来在本行业工作中成绩突出,是一支叫得响的职工队伍。</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五队干部工人热情欢迎了我这个新来的书记。说实在的,在沒有踏入环卫局这个部门之前,我对环卫工作的了解十分肤浅,只知道环卫工作脏臭累,环卫工人往往被人看不起。可一旦接触到环卫工人,我才知道环卫工人当中有不少优秀人物,时传祥“宁願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几乎渗透到了每个工人的骨髓。在这个不能再平凡的工作中涌现出了不少感人的类似于跳入糞井中为居民打捞贵重物品的感人事迹,也被评选出不少市劳模,三八红旗手等先进人物,这都是环卫局各个部门长期宣传教育的结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来到五队后,我融入到了职工队伍之中,我跟过糞车去抽糞,跟过疏通车去拉披子,去过公厕扫厕所,经过一段时间,我与工人们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联系,也从工人口中得到一些行业内的信息,也听到了职工对支部工作的希望和要求。</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过了一段时间,我将支部的党员发展工作提上了曰程,改变了支部长期对发展新党员重视不够的情况,将一些在工作中表现良好的一批班段长骨干、老知青和优秀工人发展入党,充实了党员队伍,加入了新鲜血液,受到广大职工和上级党委的肯定,也使支部生活灵动了起来,党员和积极分子热情空前高涨,对开展好支部工作充满了信心。</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公园里雕塑像</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1995年,清扫北二环的四队的一名工人在清扫中出现了伤亡事故,四队工人一时激动,做出了一些过激行为,引起了局及西城区党委的高度重视,作为信息员的我,干脆向西城区党委发了个情况反映,将事情发生的原因向上作了汇报。之所以有这次事故的发生,主要是二环车速太快,另外也与清扫环境变化而相应规章制度沒有跟上有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另外,我还反映了从抽车段工人口中得知的,西城环卫局职工的收入大大低干其它区县的事实,还反映了西城区环卫局在西八里庄多年建成的职工宿舍,迟迟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分配等等问题。</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以上反映的问题,区里领导起先还不大相信,关于职工收入低的问题,还特意派人到市环卫局进行了调查核实,才知道原来西城环卫职工的收入仅列全市倒数第二。</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与此同时,经过区党委书记亲自过问,多方协商,终于解决了一百多套房的交房问题。原来,施工单位在施工前与环卫局商定的房价是按当时的市场价格确定的,但没等施工完成,楼房的涨价已远远超过了当初的价格,因而相关方为此扯了多少年,直至区党委书记出面牵头,才最终获得圆满解决。与此同时,在了解了各区存在的收入差距后,西城环卫立即大幅度提高了职工奖金收入,使全体职工情绪大为高涨。</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事情解决过程中,区党委班子一行人来到五队,向全体职工表示慰问。事后老局长跟我说,区党委书记还特意打听我,说这个小张挺敢讲真话的。</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四队工作记实</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2000年,我被调到位于护国寺大街的四队,被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任命为四队的党政工一肩挑。四队是干路清扫队,业务相对单一,负责主要大街的清扫保洁工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以我的工作习惯,新到一个单位首先要熟悉一下这个单位的基本情况。经过几天深入干路职工休息点后,我发现干路工人休息点的情况十分差,房屋小不说,职工的喝水吃饭及休息设施都存在问题,于是我动笔写了一个调查报告,交到了当时的局工会主席兼办公室主任手里,这位主席也是返京知青,也是我的朋友。沒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局里出钱将所有干路休息点都重新进行了装备,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一应俱全,这还不说,这位主席还为各个基层单位送去了乒乓球案子和台球桌,叫职工们大喜过望,职工的精神面貌也为之一新。</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抗击非典</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非典的暴发。记得那年非典于3月份大规模突然袭来,十分凶险,患者往往产生喷血,高烧等症状,给不少地方带来危机。北京那年是重灾区,每天常听到救护车走街串巷的鸣叫声,让人们真切感觉到了形势的严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局领导的统一布置下,局里组成了一个突击队,专门处理各医院的卫生垃圾。而下面各队必须要确保各队业务的全面保证,尤其是繁华地段的卫生要求。为了全面高质量完成任务,职工们拿出了比常曰高得多的纪律和责任心,日以继夜的干。各单位还建立起十来个人的机动力量,随时完成突发任务。为了激励四队职工的积极性,支部特别办起了自己的宣传小报,将每天发生的好人好事,任务的完成情况等等在小报上一一刊登,还在各班组安排了信息员,负责报导本班组发生的事情。这极大的调动了工人的热情,不少职工纷纷投稿,小报也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局里领导也通过这个小报详细掌握了四队的各个方面。更有一些职工写来激情扬抑的诗歌,而且诗歌数量也不断攀升,后来支部干脆组织一个诗歌大赛,令诗歌投稿纷至沓来,几乎每个工人都变成了诗人,一连办了好几期,大大鼓动了职工们的热情。后来,我们的这一做法受到区里相关单位的肯定与表场,局里也要求在局所属单位进行推广,一直延用至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那年SARS来袭使大家晓得了病毒的厉害,大街上常常空无一人,有的小猫小狗遭到遗弃,可见到大街上三三两两猫狗的尸体。但是SARS的病情虽然凶险,死亡率也大大高于今年的新冠肺炎,但其传染能力似乎比不得今年的新冠肺炎,街上带口罩的人也是少数,人们照样可以到空气较为流通的地方去消费和游玩,这促成了什刹海酒吧一条街的兴起,以后酒吧文化大行其道,这是后话。</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2005年,我由四队又调回到局里任保卫科科长,直至退休。</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3.6.北京</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四》扎兰屯游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扎兰屯——这个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东坡,滨州铁路线上的一个县级城市(原布特哈旗),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会比较陌生,但它在我国内蒙和东北地区却早已闻名遐迩,以秀丽的自然山水著称,在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的旅游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内蒙古的“小杭州”。由于宣传不到位等种种原因,扎兰屯市的美丽风光还远远未能让国人所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巨大的旅游经济价值也未能得以实现;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其瑰丽的自然风光仍像一位姣美的姑娘,虽然处于妙龄,却鲜为人知,少人问津。可以这样说,扎兰屯市的知名度与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相比不成比例,远未达到借旅游繁荣经济,造福一方的目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由于工作之便(从事地质工作,工作区即在景区),本人忙里偷闲,游历了扎兰屯市几个景区(尤其是柴河景区)中的一些景点,留下了十分深刻的美好印象。由于条件所限,本人所见只是管中窥豹,介绍起来难免挂一漏万,但本人敢断言,扎兰屯及柴河景区将会成为我国一个新的旅游热点。</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吊桥公园</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吊桥公园位于市区北部的雅鲁河畔,建于20世纪初,园内草深林密,曲径通幽,河流清清,湖光粼粼,一派北国江南景色。当然其最为有名的要算是横亘湖面的吊桥了,桥身为白色,由粗大的铁链吊起,置身其上,晃晃荡荡,飘飘欲仙,令人妙趣横生,心旷神怡。桥身设计别致,造型典雅,配以桥旁色彩艳丽的欧式尖顶建筑,别有一番异国情调。过得桥来,迎面一座大的碑刻,上面镌刻着叶剑英元帅1962年8月来园时题写的诗句:“雅鲁河畔扎兰屯,几派清流拥水村。铁索悬空新瀑急,吊桥桥上忆长征。”</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继续前行,参天的古木遮蔽了强烈的阳光,湿润的空气弥漫着草木的芳香,令人神清气爽。忽然,万绿丛中显出一道风景,像一把巨大的雨伞凌空而立。原来,那是一单柱支撑的亭子,亭前一碑上刻有著名作家李准的题字“一柱亭”。迤逦而行,先后有植物园、动物园、碑林等各具特色的景点,一边游览,心中赞叹不已,没想到在这偏僻小城居然还有如此风光,此园如在大中城市必定会人满为患!</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柴河——不为人知的旅游新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像未开发前的九寨沟一样,柴河的旅游资源远远有待挖掘。作为扎兰屯市的主要风景区,这里仍是一片原始野景,一个不要门票的真山真水,尽显自然之美的难得景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到柴河,你就会感觉到这里的阳光格外灿烂,这里的空气格外新鲜,简直就是一个天然氧吧。柴河镇位于扎兰屯市西南175公里,处于扎兰屯市和阿尔山市中间,依山傍水,是一个具六、七千人口的林区小镇,除汉族外,还居住着蒙古、达翰尔、鄂伦春、鄂温克等少数民族。镇里上、下午共有三次班车往返扎兰屯,住宿方便,一般小旅店每人每宿10元钱。柴河地区地处大兴安岭中脊的东坡,这里群山重叠,海拔高度600—1300米,山高林密,森林面积369850公顷(3698.5平方公里),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6%,其中绝大部分为天然林和原始森林。柴河林业局和绰(chao)尔河农场是这里最大的两个单位。林业局主要以营林为主,大部分林区都属禁伐、禁牧区。农场只开垦河谷中的土地,不在山上开荒毁林。可能是由于这里严格禁牧,削除了蚊蝇孳生的一些条件,加之该区天气凉爽,气候宜人,相比之下,这里夏秋的蚊虫比相邻地区要少得多。</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里的植被极为完好,柴河镇周围,绰尔河两岸,目力所及皆是一片郁郁葱葱。山中盛产柳蒿、蕨菜、白蘑、小黄蘑、榛蘑、紫花脸蘑、猴头蘑、灵芝等山珍野菜及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材,都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林中有马鹿、野猪、狍子、狼、狐狸、熊、飞龙、砂半斤等飞禽走兽,是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河谷中分布着万顷良田,茂密生长着大豆、小麦、大麦、土豆、油菜、向日葵等作物,是个物产丰饶的好地方。举目望山,尽被森林覆盖,那一片苍绿的是落叶松林,绿中带白的是桦树、杨树、松树混交林,林中混杂着荆条、榛柴等灌木丛,从河谷到山坡到山顶,层层叠叠,层次分明。</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里的村庄不大(皆为农场、林场所属队),分布稀少,大多依河而建,有的坐落在阶地之上,有的依偎于河湾之中。房屋均为平房,红砖红瓦,掩映在万绿丛中,自成一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同时节,这里是不同花的海洋。四月底至五月初,大片紫红色的杜鹃花在阴坡迎风盛开,一丛丛白色的野杏花在阳坡错落开放。这是春的信号,预示着生命的色彩从此开始绚烂起来。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数百亩,上千亩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八月中下旬,大片的葵花向阳怒放。“十一”前后,山分五色,层林尽染,如降早雪,漫地皆白,雪压枝头,白绿红黄青,给北国风光增添了无尽色彩。</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柴河景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天然、朴素、没有人工雕琢、不像我国大多数景区那样,有太多的人工置景、有太多的人工建筑。那真是:近有景,远有景,处处有景;山如画,水如画,处处如画。游历其中,倍感自然的魅力和美好,大有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在这里,你一定要多拍些照片,如各种野生花草树木,都能拍出精美的照片。当然最好能有摄像机,因为面对大自然,相机的视野毕竟太小,这样你还可在拍摄的同时加上自己的解说,边拍摄,边解说,回到家中就是一部自制的电视片,既可自己欣赏,又可使他人更好地了解这里的美景。</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除了瑰丽的风光之外,最值得称道的是这里盛夏时节的凉爽气候。七月至八月下旬,当全国人民大都在忍受桑拿之苦时,此期正是这里的黄金季节,气温比扎兰屯还要低上几度。“白日不搧扇,夜晚不纳凉”,不但不受暑热之苦,还能游弋花海,探访山林,观察动物,亲近田园,也可亲历亲为,上山辨百草,当回采蘑菇的“小姑娘”,不无情趣。</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我看来,柴河旅游价值固然可贵,但其避暑休闲的价值应该更高。十几度至三十度的气温条件绝对有竞争力,与我国几个著名的避暑圣地比较起来,这里的气候更为适宜,更为凉爽,绝不逊色。加上这里相对偏僻,远离城市的喧嚣,似乎有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意境。加之这里的人们勤于劳作,热爱生活、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可称作内蒙古的香格里拉。我若是个作家 ,这里可能是我构思、写作的理想之地。自己也曾想,待暑期闲暇之日,举家来此避暑,住它十天半月,探访这里的美景,绝对是个不错的想法。</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目前,利用暑期和“十一黄金周”来此度假的人士日益增多,其中大多为自驾车来观光的游人。可以说,这里适宜的气候,如画的风光已经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只是这里还有诸多不便,相关的配套设施几乎空白:如许多景点的道路还是乡间路;没有通往各主要景点的公共交通;景点周围缺少诸如“少数民族特色旅游”及“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那样的文化、餐饮、住宿等处所,因而也阻挡了一些旅游者的脚步。另外,柴河旅游部门对本地一些有很高价值的景点还缺乏了解和认知度。宣传也很不到位,柴河街头竟没有任何有关景点及路线的宣传,更无指示标志。眼看着许多游客从这里一带而过跑到阿尔山,成为匆匆过客,我都为柴河,为这些游者扼腕叹惜。由于认知不到位和宣传不够,许多人对绰尔河的巨大旅游价值没有认识,甚至只知月亮泡,不知绰尔河。在我看来,绰尔河的旅游价值不逊于月亮泡,从某些方面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总之,不到月亮泡,不游绰尔河,等于没来柴河。柴河,应该加油了!不要荒废了自己的宝贵资源,也不要错过自己的重大商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正因为这里的景区还未开发,正因为这里还不具备正常旅游区的条件,才使一部分喜爱蛮荒、喜爱原始野景、乐于探索的游者喜出望外。他们主张这里不要开发,起码不要深度开发,应保持其原貌,以留给人们更多的自然。据说扎兰屯市政府正积极筹备对景区的开发,只苦于资金不足,进展缓慢。 </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里的景点主要有月亮泡、卧牛湖等七星天池(七个火口湖),个个熠熠生辉,像镶嵌在翠绿地毯上的七块宝石。令人称奇的是,这七个天池散布之形态与天上北斗七星之形态极为神似,天地之间遥遥相对,令人匪夷所思,不能不令人生出各种各样的遐想。除七星天池之外,还有月牙岛、水帘洞、熊瞎子洞、绿色走廊、大峡谷、一线天、绰尔河及绰尔河漂流等10余个景点。其中绰尔河景色独特,值得一游;而月亮泡景点最受人追捧,二者的旅游价值不可估量。有诗云: </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兴安林海景自多,丽山秀水聚柴河。</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绰尔河畔美如画,天池奇景甲天下。</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原始森林是净土,火山遗迹有奇葩。</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三伏避暑休闲地,利国利民待开发。</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铜帮铁底绰尔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柴河镇西侧,绰尔河(发源于牙克什市绰尔镇北大兴安岭主脊,注入嫩江水系)蜿蜒向南流去。乘车沿东岸南行,一路上峰回路转,时而爬上山坡,时而转到河边,绰尔河时隐时现,好像在与你捉迷藏。如果你是起早而行,你可能会见到山岭间、河谷中变幻莫测的云雾,令你大饱眼福,堪称一景。在前行过程中,你不久就会发现绰尔河的河曲十分发育,其发育程度完全可与许多著名河流相媲美。南行大约五公里,西岸一个高约二三十米,长约数百米的大石壁(这样的石壁还有很多,长者可达千米以上)闪现在眼前,十分抢眼。仔细看时你会发现,这块石壁简直就是一幅巨大的天然水墨画,至于它像什么,大概你一时还无从想起,但你不能不承认这是一幅还无从立意的硕大的水墨丹青画,线条粗犷,浓淡相宜,真乃天地之造化。再仔细看,你会发现组成这石壁的岩石可分为数层,每层岩石都有三五米厚,你还可发现每层岩石都由垂直层面的多边形的大小石柱构成(地质上称作柱状节理),由于每层岩石的厚度不同,柱状节理发育程度不等,有的比较稀疏,有的比较密集,加上一些不均匀的铁锰染,使线条明暗有所区别,这也许是此石壁颇像水墨画的原因之一吧。如果这个景点还未起名,就暂且给它起个名字,叫“金刚墙”或“大水墨丹青”吧</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其实,这石壁是由碱性玄武质火山熔岩构成。早在新生代的晚第三纪,由于绰尔河大断裂的活动,这里出现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爆发的火山有两种喷发形式:一种岩浆受交叉断裂控制,形成锥状火山,喷发较为猛烈,以基尔果(月亮泡)火山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岩浆沿断裂裂隙流淌,喷发较为宁静,称作裂隙式喷发(以绰尔河裂隙式喷发为代表)。由于玄武质岩浆粘稠度低,这种岩浆几乎填平了百余公里长的淖尔河谷底。由于火山喷发后的谷底近于平坦,使河水有较强的侧蚀能力,为河曲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值得提出的是,柴河地区本来就是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火山岩大面积分布的地区,在其基础上又叠加了晚第三纪玄武岩的喷发。不仅如此,一些区域还分布着晚更新世喷发的第四纪玄武岩(以大黑沟玄武岩为代表)。这样一来,柴河地区就成为中、新生代火山岩之集大成者了,这对于地质爱好者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只不过中生代的火山岩如今已经构成大兴安岭的崇山峻岭,而大多数第三纪、第四纪玄武岩分布在河谷地区,构成了所谓的河谷玄武岩。正是由于绰尔河发育于数十米,近百米厚的河谷玄武岩之上,加上长期以来河流下切,不少地段形成峡谷地貌,河岸大多呈悬崖峭壁,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铜帮铁底”绰尔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继续沿绰尔河南行,真山真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但游览之中最吸引你眼球的恐怕还是大量出现的火山岩峭壁,它们高低不同,形态各异,有的较为平直,有的弯曲成弧,像一幅幅壁画,为绰尔河的美景又平添了独特色彩。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岸边其它岩石(如花岗岩)产生不了这样的绝壁,它只产生在这种具柱状节理的玄武岩中。</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继续往南大约20—40公里,河曲越来越发育,玄武岩绝壁随水流弯转,犹如刀切斧劈,给人一种磅礴之气。</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观蛇山</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绰尔农场二队的南山上(距柴河镇近三十公里,中型面包车可通行),有一个近百米高的小山包(由花岗岩构成),这里是观察绰尔河的最佳位置。登上小山包,鸟瞰四周,天高地阔,美景尽收眼底。只见近百米宽的河道像一条弯曲的长蛇,在万绿丛中大幅度地绕来摆去,两岸峭壁凌空而立,河水九曲十八弯,在太阳的照射下泛着银光,蔚为壮观。往西望,只见河水的流向是自北而南再折向东,仔细看时,你会发现拐弯处南岸的峭壁下面已被河水侵蚀得凹陷了进去,足有两米左右的深度,这就是河流转弯处河水侧蚀的杰作。河水从南山山脚下流过,向南,向西,再折向北,转了一个直径六七百米的大圈,眼看就要与其上游河段相撞,却突然向西南方向折去,此间两河床间距离只差百米,也许再过若干万年,这处河段就要出现袭夺现象,河水会裁弯取直,舍弃原来的河道奔流而去,而被遗弃的河段将会形成牛轭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统计了一下,农场二队往北、往南各十余公里的河段内,总计有蛇曲二十余处,最大蛇曲的直径可达2000米,实在是个研究河流蛇曲不可多得的好地方。如果该河段能实现全程大漂流的话(从现飘流起点到二队),其美景与漓江能有一比(漓江是喀斯特地貌,这里是火山岩地貌。且漓江风景以远景为主,而这里变化多多,河谷时而狭窄,时而开阔,近景、远景俱佳),笔者曾游历二十余省,未曾见过此种景观,实属难得。</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至于为什么在坚硬的玄武岩中会发育如此壮观的悬崖峭壁,笔者经考察初步认为,这与河水的长期侵蚀、重力作用及垂直节理发育这三重因素有关,尤其垂直节理的发育,更易引起沿其裂隙产生崩塌而形成陡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游绰尔河美景不能不来二队南山,既然这里是观蛇曲的最佳景点,那就叫它“观‘蛇’山”吧。</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果您对探访绰尔美景也产生了兴趣,我建议您不妨于七、八月间到二队住上几天,虽然这里没有旅馆,也没有其它接待设施,但是您如果愿意每天付上四五十元住在农场职工家里,体验一下这里的农家生活也是很好的事情。由于工作需要,我曾经在这里住了二十来天,这里处于绰尔河蛇曲最为发育的地段,许多美景就是在附近拍到的。</i></b></p><p><b><i>二队只有三四十户人家,不但风景很美,还出产柳根鱼,哲罗鱼,柳根鱼干儿卖到13元一斤。由于这里的鸡鸭鹅多为放养,每日捕食鱼虾和昆虫,其肉蛋十分鲜美,加上这里盛产野菜、蘑菇等山珍野味,一定会让来自城市的你感受到不同。</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月牙岛与卧牛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月牙岛紧靠柴河镇,是绰尔河东岸的一个小景点,游人可随时游览。月牙岛是绰尔河与分叉小河包围而成的月牙形小岛,故此得名,相当于绰尔河上的“太阳岛”吧。岛之南端,正值河流转弯,水流湍急,河水冲刷之岸,亦为玄武质火山岩,柱状节理十分发育。岛上草木葱郁,曲径通幽,有柴河吊桥、大型龙形根雕等景点。</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卧牛湖位于柴河镇西北,为柴河七个火口湖之一,出露地层为侏罗纪火山岩,呈盆地地形,徒步半小时即可到达。卧牛湖水面大约千亩左右,由山水蓄积而成。2008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曾播出过“水怪之迷”的电视节目,重点介绍了卧牛湖天池的形成和湖中特种细鳞冷水鱼类——哲罗鱼的有关内容,还介绍了卧牛湖水怪的传说,给卧牛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经探访本地人得知,卧牛湖中不产哲罗鱼,哲罗鱼只产于绰尔河中,由于绰尔河水无污染,哲罗鱼又很珍贵,味道鲜美,但价格不菲,是本地一道名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卧牛湖四周高山聳立,湖面水平如镜,鸥鸟任意飞翔,一切是那么的恬静。湖周尤以东侧山势最为雄伟,嶙峋陡峭,巍峨壮观。下午和傍晚时分,卧牛湖景观似乎更美,尤其是傍晚,金色阳光斜射东山,大概是因为此时阳光的角度最佳,不仅使山体一片金黄,更产生出一定的立体感,显得更加壮美,令人感叹。</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熊瞎子洞</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熊瞎子洞位于柴河去阿尔山市的公路边上,距柴河17公里。公路虽不很宽,却是水泥铺成的高等级路面,沿途均为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一路走来,几乎没有碰上什么车。路上,一边欣赏着原始森林的美景,心里却总有些压抑不住的兴奋。不,这不是一般的公路,而是一个望不到边的绿色走廊。眼望无尽的林海,心中想到,如此茂密的原始森林中的公路全中国恐怕也不多见吧。</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车在路旁停了下来,公路右侧出现一个褐红色的石丘(由晚第三纪玄武质火山角砾熔岩构成)。石丘高十余米,正中有一朝向东南的石洞,高约两米,宽约一米。从洞口看,洞向西斜去,面积约有三四平米。据向导说,这洞原是黑瞎子过冬蹲仓(冬眠)的所在,如今成为路旁的一个小景点。欲返回公路时,我们被路对面的一片林地吸引住了,只见这片林地中露出一片黄绿色的草地,面积有百亩左右,远远望去恰似一个森林包围中的天然高尔夫球场。在茫茫绿色林海中,这种植被和色彩的反差构成了一幅美丽图景,简直就是一幅优美的油画。</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无与伦比的月亮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从熊瞎子洞前行至31公里处,我们看到了指示前往月亮泡的方向牌。顺指示牌前行,是一条从原始森林中挤出来的土路。其实这路还不如一般的土路,坑坑洼洼,深深的两道车辙里还积着几天前的雨水。都知道月亮泡风景奇美,但大多数人都被这难以通车的路吓住了,据说从此处到目的地要步行一个半小时。面对坑坑洼洼的道路,好心的导游兼司机执意要用车把我们送上去,经过约四十分钟的颠簸,两道车辙不见了,左侧闪出了一条羊肠小道。下车后,我们徒步在原始大森林里行走,心中不免有些激动。这里大部是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子密密匝匝,一派原始风光。我们一路欢声笑语,还不时停下来为各种野花拍照,在林地中摄影留念。大家的情绪也感染了向导,不过他告诉我们,你们这样喧哗不行,我们问为什么,他讲,这里时常能看到狍子等野生动物,你们一喊就把它们吓跑了。今天的天气也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好,蓝天白云,不冷不热,天公真的很给面子。</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先前的路程,道路较为平坦,走着还不觉太累,估计走了有十几分钟,前面小路中央突兀出现一棵死了的高大落叶松,树身呈黑色,导游告诉我们那是一棵电击木,是被雷电击死的。再往前走,路开始陡了,大树、老树也多了起来,林中到处是厚厚的枯枝烂叶及横躺竖卧的朽木,这大概是到了真正的深山老林了。大家开始讨论起来,为什么前面的原始森林里没有这么多倒木呢?导游给了我们答案,他讲,即使是原始森林,也要进行适当的茬伐与清理,以保证林木的正常生长和蓄积量的增加,但偏远地区和交通不便之处,这项工作会受到影响。他还讲,原始森林和人工造的森林是可以看出来的,人工造出来的森林横竖成行,树龄一致,疏密相同。而原始森林完全靠天然林自然繁育,森林形态不会整齐划一。他讲,地处柴河之南,与柴河毗邻的兴安盟阿尔山林业局,是我国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林业局,其面积有二百多万亩。而柴河林业局则不然,绝大部分是原始森林。他接着讲,茬伐下来的林木是划入生产指标的,而朽木可用作烧柴。此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镇里家家门前堆着的拌子垛是这样来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他又给我们讲起了月亮泡被发现的经过。他说,以前人们并不知道月亮泡的存在,直到大概二十年前,航拍人员在莽莽林海中发现了这个美丽如镜的火口湖,取名“基尔果”天池,由于它的形态像一轮满月,当地人就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月亮泡。月亮泡是柴河地区七个火口天池之一,除月亮泡、卧牛湖外,还有犴沟、松叶、杜鹃、双沟山、驼峰等五个。只不过这几个天池更是人迹罕至罢了。</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据说柴河与其西南的阿尔山市地质条件相似,共处于大兴安岭火山岩地区,发育了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火山群,火山及熔岩景观十分丰富,阿尔山还有治疗效果极佳的矿泉,形成一个难能可贵的集地理、地质、旅游、疗养、避暑、休闲等优势资源的大区域,使扎兰屯与阿尔山连成了一片。只是直至如今,这些珍贵的资源还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大多仍在沉睡之中。但相比之下,月亮泡是旅游者造访较多的景点,游者无不对之赞许有加。</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再往上,陆续发现了玄武岩的大转石,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登上了山顶。当我们走近它时,还是被它的美丽震惊了。只见在环形火山口的正中心,一泓清水,湖面圆圆的,直径大约有200米左右,湖面上没有一丝涟漪,平滑如镜。经小路走到湖边,见湖岸均匀地向湖心倾斜,倾角大约在15度左右,湖水清澈,水中清晰可见褐红色的两三公分大小的碎石,捞出一看,石中满是一至二毫米大小的孔洞。哎呀,这不是那种“搓脚石”吗!有人叫了起来。的确,这就是那种可做搓脚石的岩石,名为气孔状玄武岩,生成于玄武质熔岩的表层,由于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使其中的铁质成分氧化成为三价铁,令岩石变成了褐红色。大家纷纷从碎石中挑选一些好看的留作纪念。再看湖岸,从水面往上七、八米宽的范围内,浅浅地生长着一圈黄绿色的小草,透过这些小草,你可看到湖水涨落时水线留下的痕迹;再往上,又变成宽十余米,高一米左右的黄色的芦苇;芦苇再向外,则是一圈两三米高的郁郁葱葱的落叶松,形成了从里到外三层不同颜色、不同植物分布的同心环带景观。说也奇怪,这三层环状植物的生长极为连续,绝无断开。如能从空中鸟瞰,这绝对像是一颗镶嵌在美丽花环中的巨大宝石。大家一面啧啧称奇,一面抓紧时间拍照。拍完照片,向导指点我们向湖心望去,只见湖心有几只不大的水鸟游来游去,不时还扎入水中。他告诉我们,那是几只鸳鸯,由于湖中生长着许多虾类和浮游生物,它们这是在捕食吧,每次来时都能看到的,另外,湖中还有珍稀的两栖动物——娃娃鱼。</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拍完湖边的景色,大家总觉美中不足,因为照来照去,就是照不到月亮泡的全景。向导告诉我们山上有能够拍到全景的地方,于是大家赶紧向这个山顶爬去。一到山顶,大家不由得欢呼起来。简直太棒了!俯瞰之下,月亮泡的全貌呈现在眼前,只见湖的周围直至环形火山的山顶,全部被原始森林覆盖,湖水正处于环形火山口的中心位置,湖面如此之圆,沿岸金黄色环带景观如此之清晰,像是镶有金边的一面宝镜,真的令人不可思义。拍摄之中,一种似曾有过的激动心情油然而生,对了,那是面对九寨美景时曾有过的心情。不错,我曾以为像九寨沟那样的美景恐怕难以寻觅了,而今天这种令人心跳的奇景不就在眼前吗。于是我按动快门,一张张的拍了下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大家带着丰收的喜悦和满足就要跟月亮泡告别了,不知是谁感叹了一句“不虚此行啊!”于是大家纷纷附和“不虚此行,不虚此行!”。忽然话题转到月亮泡的开发和保护的问题上来,此时大家才发现,今天的月亮泡之行居然没有碰上一个其它的旅游者,这不论是对旅游者还是对当地的旅游事业来说,都应该是极大的遗憾。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 ,应该……</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作者 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内蒙古自治区地勘六院</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09年10月19日</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赞柴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柴河风光好 引来八方客 盛夏无酷暑 胜过北戴河</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绰尔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绰尔十八弯 绝壁立两边 沿河赏美景 疑在画廊间</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月亮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柴河有天池 最美基尔果 圆圆一泓水 任你多暇思</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十五》回忆野外地质队的真实生活</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一 、 114队生活实录</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一>融入地质队生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76年时的我,正值28岁的好年龄,刚毕业分到114队时,被安排到了大队综合研究室。起初,我以为这个综合研究室能掌握较多的本地区的地质资料和科研资料,一开始还挺高兴,不料这个科室竟是个空架子,一无资料,二无研究项目,更没有什么研究问题的氛围,这让我十分懊恼。只是我留到大队部后,这里的排球活动却大有起色,每天都有人邀我打球。</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地质队,每年春天都要根据野外项目变化情况重新组织队伍,赋闲半年的我再也待不住了,坚决要求去114队仅有的一个勘探矿区去工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布敦花是一个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工作了多年的老铜矿区,我被分配到了金鸡岭矿区的综合研究组。金鸡岭矿区是个准备进入详查阶段的新矿区,技术负责是一位姓许的老工程师,待我特别好,也是一位喜爱排球的老同志,还自报奋勇的给我当二传。不用说,我的到来,使这里的排球活动兴旺了起来,每天地质组院里的排球场上都热闹异常,成为这个最大分队的聚集中心。这个矿区是114队的一分队,有2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可称得起是114队的半壁江山。</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的爱人也分在这个队,还不错,经过几次展转之后,我俩终于分到了一间挺破旧的土平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那时的人们都是挺容易满足的,因为紧缺是那时的一个特点,地质队的房子虽然都不怎么样(哪能和现在相比),但始终是紧缺中的紧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生活安顿了下来,于是队上有几个下乡插队的北京知青找上门来,其中一个叫张绍周的知青还是我一个集体户插队的同校同学,在以后的生活中给了我不小的帮助。大家的到来,平添了很多亲情,一下子使家中热闹了很多。大家都是插队到哲盟各旗县被抽调上来的,能聚集到一个地质队,自然是一种缘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说起来那时地质队的生活条件确实不怎么样,好在距矿区一里多地以外的布敦花铜矿,有粮店和副食店,再远一些还有个菜园子,生活还是有基本保证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矿区附近有几个村子,我顺便看了几眼,虽然也都是些土房土墙,竟比地质队显得干净漂亮些,是啊,那毕竟是农民祖辈生活的地方,不像地质队的临时凑合思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77年,虽然四人帮已被打倒,但一些左的思潮犹在,地质队同样如此,当时的地质技术人员仍被称作臭老九,每逢山上钻机卡了钻,需要打吊锤的时候,这帮臭老九就会被统统调到山上去打吊锤,那时的技术人员,有的与钻机工人混得也很熟,有时还能拿过来操纵一把钻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新来的我,在技术人员中还挺受欢迎,常被他们请到家中作客,主人常常十分热情的接待我们这对双职工,好像在当时的地质队,双职工不多见,尤其是工人队伍中更为少见。</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他们的热情介绍使我们较快的熟悉了矿区和附近的基本情况,时常老师傅们也带着我去二三十里范围内的农村去买些水果,粮食,肉,蛋等物品,从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时的地质队,煤炭紧缺,家家做饭烧炕都要用到柴禾,家家门前跟农村一样,都有一个大柴禾垛。好在矿区位于草原地区,地广人稀,打柴搂草还不算太难,我也成了这方面的主力,常与师傅们一块去打柴搂草。很快,我就融入到了地质队员的生活之中。</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在实际工作中成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野外地质工作人员不显紧张,当时五十岁上下的师傅很多,工作量还谈不上满负荷,正因如此,造成了野外技术人员分工过于偏细,专有钻探组和地表组的分工,造成了有的技术人员几乎看了一辈子钻,除了钻探岩心编录外,甚至较少涉及槽探、坑探和其它工作,这对技术人员能力的提高显然是不利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金鸡岭矿区综合研究组的组长是一位姓赵的老同志,我俩直属技术负责指挥,平日绘制些图件,技术负责想了解什么情况,就叫我俩去解决,这给了我俩平日相对机动的工作权力。因此,除了我与赵师傅的共同工作外,我可以自由的到钻探组,地表组去学一学,看一看。由于手中有矿区的地质图和其它图件,也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矿区情况。为了尽快的进入角色,我常常一个人拎着锤子上山,熟悉矿区的地层分布,了解地表矿化及出露情况,也通过翻看岩心,矿心了解地层的立体分布,以及深部矿化蚀变的组合特征,再结合实际看书学习,真的感觉收获很大,也对“师傅领进门,好歹在个人"这句话,有了切身的感受。</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布敦花矿床的形成,与其深部隐伏的花岗斑岩体直接有关,应属斑岩型铜矿床。那时正值开采的铜矿属孔雀山矿段,赋存于晚古代二迭纪海相吴家屯组地层当中,矿体厚度较大,品位也高,据说后来发展成大型矿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金鸡岭矿区仅数里之隔,地层条件就有所不同,金鸡岭就是以砂岩,砂砾岩为主的侏罗纪陆相沉积岩地层。虽然侏罗纪地层中同样具有硅化等主要与矿相关的蚀变,但其矿化程度却弱得多,既使在不整合下的同样的二迭纪地层中,矿化程度也远远赶不上孔雀山矿段,从而形成了一个低品位分布区。依我看来,孔雀山之所以出厚矿富矿,应该与单独分布的古生代地层能经受更多的更强烈的构造情况有关,由于地层较为古老,上面没有中生代地层覆盖,它所经受过的地层破坏与改造就多而强烈,因而可以形成更大些的断裂与裂隙,为燕山期侵入体的成矿溶液提供了更好的空间条件,这也为我以后的找矿实践所证实。</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呼伦贝尔草原上的野外生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82年,我从114地质队调入了116地质队,先后在大杨树镇和海拉尔地区搞膨润土和煤田远景调查。</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85年,我坚决从地质科负责人的岗位上抽身,担任了额仁陶勒盖新矿点的一名技术负责人。</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一>向额仁陶勒盖进发</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额仁陶勒盖新矿点,是内蒙区测二队的一位姓白的地质人员在填图路线中发现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额仁陶勒盖位于新巴尔虎右旗偏南,离中蒙边界不远,属杭烏拉公社管辖,位于世界三大草原的呼伦贝尔深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早春三月的一天,我们从满州里下火车,转乘汽车向南进发。茫茫草原一望无际,往往行进一两个小时也见不着村落和人迹。当汽车行驶了三个小时左右,人们陷入昏昏欲睡之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达莱湖!”人们顿时清醒过来,转过脸向左边望去,只见宽阔的湖面与天际溶为一线,无边无沿,有几只鸥烏在空中飞翔,刚刚溶化的湖面布满了巨大的冰凌,一边随浪浮动,一边挤压摩擦着,发出阵阵咔咔的声响。</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地人将呼伦湖称作达莱湖,是大湖的意思,其南边的贝尔湖恐怕就是小湖的意思了吧,呼伦贝尔应该是由这两个著名的湖泊得名。呼伦湖面积2200平方公里,属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呼伦湖虽属断层湖,但其湖水并不深,大多在1一5米左右,湖中盛产鲤草鲢鳙,还有不少鲇魚,当时的呼伦湖沿岸由于缺少冷藏库,鱼的价格十分便宜,大鲤鱼才四五毛钱一斤。这与当时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四五块钱的价格形成强烈反差,导致不少人冒着检查站众多的情况下实施长途贩运。</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过了达莱湖已近中午,我们经过新巴尔虎右旗所在地的阿拉坦额木勒镇,司机加了些水,买了些东西,我们继续上路。出旗不远,一条大河拦在眼前,这就是从蒙古人民共和国发源,注入达莱湖的克鲁伦河,驶过克鲁伦河大桥,汽车又奔驰了两三个小时,终于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一一额仁陶勒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先头部队已经搭好了几顶帐篷,一夜酣睡。</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二>额仁陶勒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天吃过早点,我们几个地质人员就上山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大兴安岭地区以中生代火山岩大面积覆盖著称,矿区出露的地层就是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的具气孔构造的安山岩。</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只见在一个长近千米的南北向的低矮山脊上,横竖的挖了几个探槽,那是区测队矿产组采样时挖的探槽,探槽并没挖到基岩,也没见到任何矿脉,可见这里覆盖之深,一些黝黑的硬锰矿呈皮壳状、结核状、角砾状存在的硬锰矿石十分惹眼,被次生的白色碳酸钙胶结,真的黑白分明。看起来这些锰矿结核应该是风化次生产物。</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沿着南北向小山脊踏勘,见到山脊上孤零零存在的一两米大小的石英脉转石,和大量细碎的石英脉角砾。</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据化验,黑色的硬锰矿中含锰量最高可达40%,含银可达数千克吨,品位可谓高矣。只可惜这些表生矿石数量不多,并无大的工业意义,反倒可认为是一种找矿标誌。</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经过一段踏勘,我们先在地形图中布设了南北向的基线,和垂直基线的40米线距的东西向的勘探线,继而在相对矿化较好的两条主勘探线上布置了探槽和钻孔,至此,额仁陶勒盖矿点的普查工作正式展开。</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里的探槽虽然难以挖到真正的矿体,但从残积物的采样分析结果看,大部在边界品位以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钻探也很快穿过了以石英脉和硬锰矿脉为主的矿脉,矿体均在六七米至十来米厚,品位多数在工业品位以上。虽然品位不算太理想,也算是初战告捷。</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排第三排孔也很快打完,还发现了第二条隐伏矿体。几个孔的银平均品位大致在140克吨左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于是,探槽和钻孔向其它勘探线扩展,化验结果大致相同。为了尽快的了解矿体的规模,主勘探线布置了第四个孔,不但见到了第二层盲矿体,见矿深度还达到了四百多米深。哈!如果矿体较为稳定,这起码可达中型规模以上的银矿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根据剖面图上连接的矿体看,矿体向西倾斜,倾角40度左右。施工钻孔据此产状都在相应深度见到了矿体,这说明了我们剖面的矿体连接是正确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矿区很快就进入了正轨。为了进一步扩大找矿线索,矿区开展了1:1万的化探取样及地质填图。在我的填图线路中,我发现了位于矿区西北部平平的地面上有花岗岩体出露,岩石呈中粒结构,面积不大,呈圆形,直径在400米左右。填完图,矿区总算有了一张自己的地质图。</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矿区的初步成果报到局里,内蒙局总工程师潘启宇十分重视,要来矿区视察,恰巧我回队汇报工作,于是大队总工程师命我带领潘总前往矿区,于是等到潘总后,我便与潘总同乘一辆车前往矿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到达矿区第二天,我们先向潘总介绍了矿区概况,然后潘总叫我带其上山实地踏勘。时逢夏季,我们顶着烈日,全部踏勘了我们划分的三个矿带,潘总还亲自去看了花岗岩的露头。我大致介绍了我对这一矿区的认识,还联想到这个花岗岩小岩株可能是银矿的成矿母岩。潘总饶有兴趣地听着我的想法,不时的点点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对矿区的研究工作也很快进入正轨,我带领着一批新毕业的大学生,不断的翻看矿芯和岩芯,通过翻看矿芯,对比着剖面图,很快发现了矿脉的矿物组合与蚀变规律。通过连矿和对比,我们发现矿体由深到浅存在着分带现象:深部矿脉中以含银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方铅矿为主的硫化物矿石;中部则出现含银的菱锰矿、菱铁矿等碳酸盐矿物,以及玉髓状石英脉及冰长石等偏低温的蚀变矿物;而矿脉的上部则主要为含银硬锰矿和石英脉为主。总的来讲,硅化是与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蚀变。</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通过对不同颜色、结构的石英脉的彼此穿切关系,我们发现与银矿关系最为密切的石英脉最起码可分为三四个成矿阶段,而每个阶段的石英脉的含矿性也有所不同,为多阶段成矿找到了可靠依据。</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地表的皮壳状、结核状锰矿石则是出露地表后的含银锰矿脉风化溶解后由表生成矿作用生成。由于地表硬锰矿形成时的强烈吸附作用,将大量银离子吸附至硬锰矿中而形成碘化银、溴化银等银的表生富矿石。</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i>而矿体上部硬锰矿的埋藏深度,则说明了矿区氧化程度的分布深度。</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自额仁陶勒盖矿区勘查后,我在大兴安岭诸多矿区都发现过相近似的情况,说明大兴安岭地区的成矿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90年冬,在内蒙地质学会年会上,我宣读了《我们是怎样搞野外综合研究工作的》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会后潘总在总结讲话中,对我的论文和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三>有趣的矿区生活</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随着工作的铺开,矿区的生活也变得有条不紊。在矿区,我除担任技术负责工作之外,还担任了支部副书记和工会主席的职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然了,我们首先在帐篷中间帅先支起了排球网,划好了排球场地,行政队长对开展职工体育活动不但十分支持,也是积极的践行者,不但建起了篮球场地,还积极组织篮球比赛,不但如此,还在场子边上立起了单杠、双杠。</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地质队,缺什么也不能缺酒,因为钻机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酒就成了缓解压力的好东西。尤其是喝点酒后上场打球的样子,十分搞笑,各路酒仙红头胀脸的,在酒精的作用下,舌头也不好使了,腿脚也拌蒜了,常常是洋相百出,逗得职工们前仰后合。</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人一多了,喜欢什么的都有,队部里的电报员,专爱逮一些小动物,笼笼罐罐的,像是个小动物园。给驻地平添了些许的生气。</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最让人高兴的是食堂改善伙食,尤其是这里的鱼便宜,附近克鲁伦河打上来的鲤鱼有时卖到三毛钱一斤。每逢这时,人们三三两两的聚拢到一块,酒盅一端,赛过神仙,猜拳行令的,吵吵八喊的,比过节都热闹。</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为了与当地蒙古族兄弟加强联谊,队上还与地方上举办了舞会。舞会那天晚上,队上职工倒是去了不少,但等舞会一开场,就显示出我们汉族老大哥没法跟人家蒙古族兄弟相比了,努了半天劲,也没整出个两对三对的舞伴,倒是人家蒙古族兄弟,个个都是舞蹈家,人人都是能歌善舞,倒真是让职工们开了眼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队上还与公社打了一场篮球赛,在高大的蒙古族小伙子面前,平日打球打得不错的职工也只得自甘认输,心里明镜似的,确实不在一个水平线上。</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四﹥灰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来到初夏了,草原一片生机盎然,真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忽然队长那传来命令,让能出来的人都出来,上车捡牛糞去。原来这些天队上的车打不开点,已经没有煤烧了,先用牛糞解决一下燃眉之急。大家蜂拥着上了车,向牛群经常出没的地方开去,在如此风和日丽的天气出门,大家都高兴得不行,全当是一次假日旅游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忽然,大家的目光盯在了远处的一对灰鹤母子上,起先,这对灰鹤母子还在悠闲的寻找着食物,当它们听到汽车的马达声,见到车子离它们越来越近时,马上警觉了起来,于是母鹤立刻带领小鹤向远处跑去。车上的人见此状,催促着司机赶紧去追,于是司机加大油门赶了上去。母鹤更加着急了起来,用自己的翅膀推着小鹤快跑,怎耐小鹤怎能赛过汽车,矩离拉得越来越近,眼见小鹤跑不动了,我真真的看到,母鹤在绝望中用翅膀将小鹤用力塞进一个树丛中,母鹤这一绝望的保护性行动,分明是它出于母性的本能,它是多么希望人们看不到它宝宝的藏身之处,而让自己的宝宝转危为安啊!但这一切,车上的人看得清清楚楚。司机已经下了车,向树丛跑去,母鹤无奈的飞上天空,在人们头上一遍遍盘旋,发出阵阵衰鸣。</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几天,小鹤居然在我的帐篷门前踱来踱去,完全一幅十分自得,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喂它点东西,它也毫不客气,自顾自的吃着,完全旁若无人,原来这小家伙竟然这么好养活,一点不怕人,完全把这里当作它自己的家了。十来天后,小家伙的身影再也没能出现在驻地,据说司机以十五元的价格卖给了海拉尔动物园。</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五﹥野外运动会</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1989年,转眼四年过去了,矿区地质成果还不错,根据草算,额仁银矿规模早已超过大型,是否能到特大型,还要看矿体的延长和延深的控制情况。</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大队工会来人了,看看能对基层工会帮点什么忙,我适时的提出了要搞一次野外职工运动会,工会干事向大队工会反映了我的要求,大队工会爽快的答应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立即组织工会委员和积极分子进行安排,并责承队上工会副主席具体进行筹备,这好像是到116队以来,野外分队首次在野外举办的运动会。</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运动项目安排的还挺全,主要以径赛为主,百米、四百、八百、一干五百米赛跑都有不少人参加,此外还安排了蓝球,排球、麻将、象棋、军棋、跳棋比赛。田径场上比赛进行的如火如荼,大家情绪高昂,加油声不绝于耳。前三名都给予了奖励,奖励分量还可以。比赛临近尾声了,大队工会干事心血来潮,临时要加上个竞走项目,大家一听傻了眼,这竞走怎么走大家也不会呀,于是干事临时挑了几个运动员上场比赛,比赛哨音吹响了,运动员冲出了起跑线。你还真别说,工会干事那几步走还真像样,那大胯和屁股扭得还挺标准,一下子迎来了满堂彩,其他人可就不行了,怎么走的都有,有顺拐的,有的像走正步的,有的走着走着干脆跑了起来,第一个到达了终点,于是一群人跑上去问他:“你是怎么走的?不算!不算!”只有工会干事一直坚持动作,最后一个到达了终点。又一次赢得了大家的掌声。为了鼓励职工敢上敢拼的精神,大会给予全体竞走运动员授与了“敢斗奖”</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六﹥魚羊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八月一日到了,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队长兼书记特意将当过兵的职工邀来队部,为大家庆祝节日。我也被邀请参加,队上为了搞好这次活动,还特意让食堂准备了魚宴,与此同时,队部还去杭乌拉拉回一头羊,特意请了高手搞了个手把羊肉。</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庆祝会结束后,大家围坐一起,吃起鱼和羊肉来。我想起鲜字本就是鱼字和羊字的组合,看起来,中国造字的老祖宗们早就知道鱼肉和羊肉的鲜美,因此把鱼字和羊字组合在一起,令人不能不从中叫绝。正因为这两种东西几乎是人们公认的鲜美的东西,若将这两样东西弄到一起,岂不是鲜上加鲜了吗?也正因为人们都承认二物的鲜美,让这两字组合起来来代表这个意思是太好不过了,使人们从心眼里承队这个字组得好,组得妙,甚至加深了对这个字意的理解。</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一边听队长述说今天宴会的特别之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据队长讲,呼伦贝尔大草原曾被称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气候不热,牧场辽阔,同时拥有最好的牧草,而呼伦贝尔草原虽有十万平方公里之大,但牧草最好的却是我们今天所在的新巴尔虎右旗草原,这里虽然更为干旱,这里的牧草虽然没有海拉尔地区的牧草高,也没有那么壮,看着是不起眼的浅草平铺,但这里的牧草却含有比别的地方的牧草更多的油性,更多的蛋白,因而这里的牛羊肉都比其它地区的更好吃,更鲜美!汉人一般对此并无了解,而呼伦贝尔地区的蒙古人都知道这个内情,懂行的蒙古人甚至尝一口,就能知道这个羊出自哪里。</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队长的话说得大家将信将疑,但这羊肉吃到嘴里时,确实感到了与以往有所不同的鲜美!</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长春地质学院1-73毕业生</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2020.03.20.写于北京</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矿点普查的故事</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2008年,我首次受内蒙古第三矿产地质研究院聘请,来到他们旗下的一个以物探为主要业务的公司,再次拾起了找矿地质工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来前就听介绍人说,要去的公司有个很具前途的钼矿点,来到赤峰后,才得知此矿点此前已被物探公司和院里炒得沸沸扬扬。</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据讲去年该公司在该勘查区打了几个孔,其中一个孔见到了辉钼矿,据他们讲大约有十厘米左右矿芯很不错,但矿芯传来传去已经丟失,也无化验结果,但该矿点却在大院里一下子出了名,几乎人人都对此矿抱有很大的信心,似乎物探公司抱了一个大金娃娃。</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三院前身就是我曾实习三年的内蒙区測二队,真没想到时隔十七年,我竟真的来到这里工作了,物是人非,这个当年以区调填图为主的地质队现在改成以地质找矿和钻探为主的综合研究院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还有几位以前曾经在一起的师傅还能认得出,都已退休在家,曾在黄芪场一起的张师傅据说在外边开了个咨询公司,竟然一次面也未见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矿点位于新巴尔虎左旗南部,离南边的阿尔山市不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看了矿点仅有的资料,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信心。好像矿点是1:5万填图中筛选出的一个化探异常区,并没有进一步做大比例尺的化探工作,而仅凭这个化探异常就上了1:1万物探测量,从激电异常形态看还挺不错。从我的角度看,没做1:1万化探是一大缺陷,但公司已决意要上钻探,并一下子要上七台钻机,还要立刻派人去矿点建永久性住房,分明是要大干快上,一股气要拿下大矿的气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力劝经理不能这样做,一定要循序渐进,先上两台钻机,房子也先不要盖,但经理不允,最终定下三台钻机上山,房子看见矿情况再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和我同班同学的爱人决定与先遣人员一同上去,先去踏勘一下矿点附近的情况。</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三月份的呼盟,天气还是相当冷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车从赤峰市出发,一路沿宽阔的内蒙大通道径直向东北方向开去。第三天,我们经过风景如画的旅游城市阿尔山,来到了阿尔山以北的伊尔施,伊尔施属阿尔山市,比阿尔山面积大很多,人口也很稠密,是兴安盟北部重镇,以林业、物流业、商业发达著称,我们以后的生活用品都从这里采购。</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司机和同行的一个组长在伊尔施购买了不少生活必需品,径直开向了目的地。途中,我们穿过了哈拉哈河,这使我想起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关东军与朱可夫指挥的苏联红军,曾在这是展开了一场殊死大战,那就是让日本对侵略苏联彻底死心,转而向中国开战的诺门坎战役,看起来我们的工作区就在当年的战场里。</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驻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驻地为丘陵地貌,山间谷地较为开阔,到处分布着风成的黄沙,沙丘上生长不少高大粗壮的樟子松,这是我国内蒙东北部特有的适于生长在沙质土上的松树,这一点与黄芪场一带的云杉松有共同之处,只不过樟子松高大挺拔,木质比云杉松要好些,主要分布在新巴尔虎左旗一带。</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俩与先遣人员一道搭起了一个小帐篷,两人住得紧紧巴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化探图比例尺太小,与激电异常图很难比对,好在去年施工的钻孔与激电异常图吻合不错。</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爬到异常分布的山上,这是个南北向的山脊,除山脊出露少许花岗斑岩外,均被黄沙和野草覆盖。</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踏勘以后,我决定通过去年的钻孔设计一条东西向垂直山脊的勘探线,并设计了几个钻孔,想以此剖面解剖此化探和物探异常。</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将此设想通过电话告诉了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同意了我的设计方案。</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钻机上来了,钻探工程正式开始,我俩每天到机台编录,描述的相当详细,机台工人们说,你们怎么记这么细呀?以前的地质员一会就编完了。我俩微微一笑。</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终于见矿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第一个钻孔见矿时,我俩一道跑去,果不其然,在红红的钾长石化岩石的节理面上,我们见到了呈片状分布的银白色辉钼矿,只不过辉钼矿并不密集,也未见到呈细脉浸染状分布的矿化,这让我多少有些失望。果然,化验结果回来了,钼品位多在边界品位以上,好的虽然高出工业品位,但也高出不多。</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排钻孔打下来,四个孔的结果大同小异,只是山脊上两个孔在花岗斑岩的外接触带上,矿化稍微厚些,好些,但仍然不大理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公司总工来看矿了,他看着矿芯的见矿情况,面部露出怀疑和失望的表情。</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按照公司总工的指令,我们在激电异常形态很好的几处又进行了钻探验证,其结果更令人失望,异常几乎都是由十分发育的黄铁矿细脉引起。</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狂风</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个月过去了,天气由天寒地冻转为春暖花开。</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据组长说,东边有个据说是全国最大的一个私人农场,耕地有上万亩,全都种的小麦和大麦,尤其是大麦,专门供应各地的啤酒厂,十分抢手。</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个多月了,组长决定带我俩去新左旗阿木古郎镇去买点东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路过那片私人农场的麦田时,眼见齐刷刷的麦苗都长到了半尺高,十分喜人。没想到乐极生悲,忽然一阵狂风大作,飞砂走石,眼见麦垅中的沙土被一股股的狂风卷起抛向空中,刹时间便搅得天昏地暗,太阳也立马不见了。狂风继续狂野的刮着,强大的风力压得我们几乎说不出话来,只能抽空喊上几声,以这种呐喊相互保持着联络。大家决定还是继续往前走,可能到了公路能好些。</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好不容易来到了通往阿木古郎的公路上,狂风还是那样肆虐,可见公路上一绺绺黄沙像游蛇一样向南飞快蹿动,有时眼前竟一片漆黑,几乎什么也看不见,有时感觉车子就要被掀翻,弄得人心惊肉跳,似乎世界末日就要来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好赖驶出了这片农场,前面是一片草原,风砂好像小了不少,好赖能张开眼睛了。大家彼此看着,忽然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只见彼此似乎成了土地爷、土地奶奶,一个个只能见到眼圈和牙齿是白的,其余部位全被沙土掩盖,像刚从地里钻出来。说实在的,我凭生真未见过这么大的风,估计风力在十级以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再往北走,风砂稍有见小,但空中飞舞的呢龙袋塑料袋告诉我们,这离阿木古郎可能不太远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阿木古郎买了什么东西我已全无记忆,只是回到工区后我们的小帐篷的狼狈样子至今记忆犹新。帐篷全被扯开,衣服被褥被埋上了黄砂,锅碗瓢勺散落了一地,好在没被刮跑,总算是谢天谢地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到了傍晚,风停了。</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03.27.北京</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赞振忠《感悟人生》</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感悟人生抒胸臆,不尽情怀正气多。</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振忠评说家国事,久英伴唱一路歌!</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石中玉)</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 -04 -09-于北京</i></b></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草爬子</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按照总工的安排,钻探工程离驻地越来越远,我俩常常要走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回来后,照例要先脱下衣服,看一看身上是否招上了草爬子。草爬子的学名应叫蜱虫,常出现在草原和林区(尤其呼盟地区的林区和靠近林区的草原),特别是松树桦树较多的林区,草爬子常常很多。每次从山上回来必须要仔细翻找一遍,主要是头部、后脖梗、腋下,裆部这些爱出汗而气味大的部位,都要仔细查找,如不及时发现,让它的头部钻进你的肉里,很易染上可怕的森林脑炎。我就曾经被它的头钻到肉里,不得不找专门的医生做了小手术,才将这该死的虫子取了出来。每年春季,都是草爬子(蜱虫)肆虐之时,不可大意,尤其是春天林区采蕨菜时,往往总要死几个人,其死亡率大概O.3%。</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及时撤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又按照总工的布置打了几个孔,几乎都未见矿,基本为黄铁矿引起。我于是通过电话向总工和经理提出建议,我觉得勘查区内主要物化探异常均已进行了施工验证,钻探工作量已达五六千米,证明了该勘查区进一步工作的意义已不大,能否考虑停止钻探。</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过了两天,经理来了电话,同意停止钻探,钻机调往其它矿区。</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如此,这段矿点普查至此结束。</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蛤蟆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话说来呼盟前,经理和总工将一叫蛤蟆石的矿区资料交到我手中,让我看看这个资料前景如何?经理已准备将这一矿权卖掉。</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看过该矿的钻探施工图后发现,该矿在中间部位缺少工程控制,且不少剖面的延伸也没控制到位,深部还有矿体存在的可能,于是向经理和总工建议先不要急着卖,应再补打几个孔看看如何?</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他们感觉有些道理,于是安排了一台钻机去施工,还特地带我去位于阿鲁科尔沁旗的矿区跑了一趟,经过对蛤蟆石的仔细踏勘,让我联想到了额仁陶勒盖银矿床,从矿物组合看,蛤蟆石矿体恰似额仁陶勒盖矿床的深部位置,主要矿石矿物为铅锌钼银矿物为主,只是矿床规模小,估计上部早已被剝蚀掉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在两条剖面上又设计了两个孔位,就出发来呼盟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隔了近两个月,经理来到呼盟工作区,首先告诉我的是蛤蟆石深部又见矿了,而且化验出了品位不低的铜,而且蛤蟆石又增加了些工作量,储量又有了相应的增长,我听了以后也很高兴。</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蛤蟆石深部出现了铜矿物,显示出了中高温热液矿床的特征,且再往下打到了花岗斑岩体。这使我联想到了额仁陶勒盖银矿,额仁陶勒盖虽然孔深控制到了四五百米深,但始终未见到花岗岩体,矿物组合显示上部呈低温特征,深部显出中温特征,再往深部仍未控制完,加上额仁陶勒盖主矿体延长千米,其延深也不会太小,我估计沿其向西倾斜的方向接着打,还可能继续见矿,可惜第二年我就调回北京,以后的情况也不得而知。</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说额仁陶勒盖了,话说蛤蟆石新发现了深部的铜矿物,储量又有了扩大,但终究规模不大,还是于年底卖了出去,价格比先前高了很多。</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一支沟林场普查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2012年的普查工作令我记忆深刻,主要是那年我们驻地附近的环境太好了,它让我对大兴安岭有了进一步的了解。</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那年六月份,我们完成了上一个草原工作区的任务后,总工程师又给了我们组新的任务,即完成一支沟林场两个铅锌矿点的普查工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从海拉尔出发,经过乌努尔转向东南,在塔尔气镇稍作休息后,汽车继续向南开,一路几乎都是沿着美丽的绰尔河的岸边行驶。道路十分难走,路面铺满了山上就地取来的山石,棱棱角角的十分锋利,弄不好轮胎就会被扎破,因此车开起来十分小心。听说近一两年,这条路就要改成柏油路了,可惜我们这次普查赶不上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太阳已经偏西的时候,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我环四周一望,真给我乐坏了,这里的环境简直太好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原来我们的驻地位于一个南北向大沟的沟口,我们住的一间半小屋是以前护林员住的地方,小屋座落在沟口似喇叭状的平地上(应是个小冲积扇),周围一片苍松和柞树。这场景好似在什么油画中见过。</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屋子里,北侧是一舖火坑,外边半间有个勉强住两人的小炕,外加一个灶台。</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在松树林里搭起了一顶新帐篷,有两个小伙子抢着要住,其余七个人都住在了屋里,里边挤五个,我和司机住在外间的小炕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地质队员都晓得宁住破屋,不住帐篷的道理,原因是房屋再破,起码有较厚的屋顶和墙壁,太阳就是再大,也不会一下晒穿,总相对有些恒温和凉爽。而帐篷就不同了,既使是棉帐篷,也逃不脱中午的燥热,夜间和阴天下雨阴冷的不适,更不用说大风天,住在屋里,稳如泰山,住在帐篷,风雨飘摇,感觉截然不同。</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一切收拾就绪,我就走出小屋,四处了解了解环境。这一看又把我乐够戗,原来小屋往北不远就是一条东西向的小河,河水叮咚,婉娫向东流去。小屋往东是一片青翠的松林,我们的帐篷就扎在林子里。往南是一条长约三四里地的大沟,满沟苍翠,绿草如茵。小屋往西是山脚下的一片草地,犹如绿毯,草深能没过小腿。</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当天夜里,大家都睡得很香,但半夜里,大伙都被一种动物的叫声惊醒,声音很大,离驻地也很近,但大家都不知是什么动物。</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天早晨起来,我一个人向南边的大沟走去,露水很大,鞋子很快被打湿了,我一直朝南走,感觉这条沟确实不小。忽然,我发现了小路边上草地上有手指肚大小的红红的野草莓,便俯身捡了一些,尝了尝,酸甜爽口,味道好极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回来途中,我发现路边一只母飞龙带着七八只小飞龙迅速钻进灌木丛中,这令我十分欣喜,要知道,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于过度捕猎,已经所剩无几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顧用的饮事员来了。是一个说话干脆,办事利落的女人,五十多岁,脸带黝黑,显得精明强干。于是大家向她述说了昨夜的情况,她只是淡淡一说,应该是狍子的叫声。不错,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常见到狍子的身影,它们在灌木丛中飞跃的情景至今在脑海中深深的留下印迹。</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将见到飞龙的情况也跟大伙说了,要大家千万别去捕捉。饮事员接过话说,现在政府对保护野生动物抓得可严了,她们林场有人抓了13只飞龙被判了13年,我听后都吓了一跳,再次告诉大家,别去犯事。</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听说沟里有野草莓,小伙子们结伴去了沟里,不大会就每人拣了半小碗。</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饮事员头一顿饭是蒸的大馒头,馒头开了花,一个人吃俩个就得撑够戗。她告诉我们,山上有不少成蒲的荐下来的树枝子,你们可以拖回来烧火做饭,这样就可以不用去拉煤了。于是,隔三差五的我们就到山林中拖回些枝子,用来做饭烧炕。</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看中了屋前肥沃的土地,就号召大伙开荒弄了个小菜园,种上了小萝卜、小白菜、生菜、香菜、以后又种上了大白菜和大萝卜。我每天一早一晚的都要到园子里松土,除草,荐苗,荐下来的小白菜、小萝卜秧和香菜用来蘸酱,吃不了的吃,大大的圆了我一个田园生活的梦想。</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话说一切安排就绪的第二天,我们开始上山工作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一个矿点来前看过资料,感觉蛮好的,探槽取样结果,品位都明显高出工业品位,况且矿体厚度有六七米之多,已经被公司排为重点工作对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借助GPS导航,我们走了近一个小时,来到了一个南北走向的山下,山很陡,坡度大于三十度,南北长约二百多米。山坡一超过三十度角,爬起来就挺费劲了。大家呼哧带喘的爬上了山脊,早已是满头大汗。我定了定喘,一边拿草帽搧着凉,一边向探槽见矿方向走去,只见探槽是沿山脊挖的,见矿部位硅化、褐铁矿化十分发育。再一瞧,槽底有两条宽不足一公分的褐铁矿脉,平行分布着,与探槽和山脊的走向一致,探槽中采样部位的红油漆标记明显可见。我恍然知道了这个探槽的采样品位为什么这么高,矿体还这么厚?原来样品不是垂直矿脉,而是顺着矿脉取的样,无形中大大歪曲了矿化的实际情况。</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将年轻的地质人员叫拢来,让他们了解采样的规范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切勿再犯类似这样的错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在矿化较好的地段重新垂直矿脉布置了探槽后,又沿山脊走了个来回,原来山脊之所以形成,是出于两条不宽的石英脉的存在,由于石英脉硬度高,抗风化能力强,往往形成山脊,这是很常见的一种地质现象。</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新探槽挖成后,我们又进行了重新取样,在矿化段的取样从一米一个样缩短为半米一个样,但化验结果回来时,仍未达到边界品位。看来这个矿点要被否定了。</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原始森林</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个普查点离驻地较远,我打开1:5万地形图,对照GPS确定的地点看了看,有十几里路,看来今天基本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我让大家带好充足的水和干粮,老早就出发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沿路向西走了五里路,离开路向南就都是山林之地了,越往前走路越窄,最后只能沿着马牛走出的小道迂回前行。前面已经是原始森林,粗大的倒木横七竖八的拦在面前,大家只能从上面跨过或绕行过去。前面是座陡峭的高山,荫冷的挡在前面,我叫大家停下,喝口水落落汗,提醒大家注意路上和岩石上的青苔,不要摔倒受伤。歇了十分钟,我们开始翻越这座大山,我要大家别太着急,要保持中慢速,因为路还长着呢。</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们用二十分钟登上了山顶,眼界豁然开朗,脚下群山起伏,真有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在山顶逗留了三四分钟,我们沿山脊向西走去,怎么说下山也比上山快,走了一里多地,前面出现了一个南北向陡峭的峡谷,我们的矿点就在峡谷的西南对面,小伙子们正要下到峽谷,被我叫住了。我拿出地形图,对照着眼前的地形,忽然发现地形图中本座山与对面山上有一个鞍部地形的连接,于是我带领大家向西偏北方向走去,发现了绿树隐藏下的鞍部,大家毫不费力的到达了峽谷对面,又折向正南,不想这一带满山都是鞑鞑香(杜鵑)的灌木丛,可惜花期已过,要不然这片地区将会是一种什么情景?</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终于来到了GPS定位的地点。我一边擦着汗,一边绕点踏勘着。这原本是个化探异常区,但在我看来,这个异常绝成不了气候,因为对化探异常来说,一讲异常面积,二讲异常强度,三讲异常形态,而这个异常这三点全无,但地质市场当时就是那样,有的老板有了些钱,也想在找矿上碰碰运气,有的老板竟买下不少地方的勘查权,但隔行如隔山,对地质不懂的老板却往往存有一些不大实际的想法,因而对他们的矿权还是舍得花钱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这分明是个点异常,面积不大,强度不高,形态又很简单,但验证任务还要完成。</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在相对有些强蚀变弱矿化的地方布置了探槽,今天的任务就算完成了。</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回家的速度比来时的速度快多了,就这样,我们到驻地时天色已黑。</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第二天要有人带领工人去布置探槽,一个姓计的小伙子自告奋勇愿意前去,回来时时天色更晚,让我好一阵担心。</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探槽挖出来了,小伙子们说啥也不让我再去,我只好在家看家,心里总是忐忑不安。果然,刚到小中午,他们早早的回来了,回到驻地异常兴奋,说他们在山上碰上熊瞎子了,还带个小熊崽,多亏他们年轻反应快,迅速的撤了下来,避免了意外事件的发生。我大大的表场了他们的当机立断,没有造成什么后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饮事员听说后,证实了大家的说法。她确实听说山南边几个村庄的牛被熊瞎子吃过,但没听说熊瞎子到了岭北。</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好不容易探槽挖完了,我和大家一块上山编录,很快完成了任务,我心中暗想,心里有事就是不一样啊!</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果不其然,化验结果不好,但也算有了地质成果。</i></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蘑菇园子</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我怎么也没想到,我们住的这个地方竟然是个天然蘑菇园。</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自从我们进驻这一带以来,几乎沒有见过什么其他的人来过,说明这里还是挺荒僻的。</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不过有一天,我们忽然看见炊事员的厨房那片晾了不少白蘑菇,而且蘑菇日见增多,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有年轻的地质员问炊事员,您的这些蘑菇哪儿捡的?炊事员用手一指,那边草里就有哇,她索性告诉大家,这边蘑菇还是挺多的,你们没事也去捡一点,拿回家去也是个新鲜!</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于是闲暇之余,大家就三三俩俩的出去捡蘑菇,还都有不少收获,什么榛蘑、白蘑、猴头蘑、小黄蘑…,品种还真不少。在这以后,大家的菜品上又多出了蘑菇菜。小屋周围也成了大家晾晒蘑菇的地方,到处飘散着蘑菇的鲜香。</i></b></p><p><b style="font-size: 20px;"><i>总之,那年秋天,大家除了在地质工作中有所收益外,还得到了这点意外的收获!</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张振忠</i></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i>2020.3.27.北京</i></b></p><p><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六》乙旦插队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8月26日,我们十三中去内蒙扎鲁特旗插队的同学聚集在北京站开往齐齐哈尔的站台上。相送的人群大大超过了知青的数量,我们班来了不少送我的同学,大家相互祝愿,依依惜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妹妹张玉清是女一中初二学生,为了兄妹在一起有个照应,妹妹提出与我一块儿插队,获得了女一中的批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送妹妹的同学很多,姐妹们依依不舍的流着泪,彼此一再道着珍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火车起动了,车上车下的人几乎同时发出了哭声,大家挥着手,进行着最后的告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我可能是车里少数没有哭的一个,虽然眼睛里也噙着泪水,但我硬是沒有让它掉下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列车驶出了车站,我的眼光却越来越坚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乙旦扎拉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两台四掛大马车,拉着我们28名插队知青,从扎旗鲁北镇出发,往西北走了足有四五个小时,当马车转过一个山弯,眼前豁然开朗,老板子用大鞭子一指,那就是马鬃山,山前的村子就是咱们乙旦扎拉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愧叫马鬃山,简直太像了,我想换任何一个人,他也叫不出别的名字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书记张凤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队开了一个简短的欢迎会,大队书记张风呜带领班子成员在主席台就坐。张书记身材高大粗壮,五十开外,红盘大脸,稍带黝黑,一看就是个精明强干的农村干部。书记口材很好,说话简明扼要。原来这个村子有一千多人,分为4个生产队,近八千亩耕地,大队拥有二百多匹的马群和二百多头的牛群,各生产队都有各自的羊倌,负责各家各户散羊的放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书记讲,乙旦大队在旗里是学大寨的典型,受到了旗里的重视。为了改良牲畜,大队在北部沟里建立了配种站,专门繁育骡子,为此,配种站引进了关中驴(关中大个),还在配种站附近开挖了一亩地大的大口井,以改善大队的灌溉条件。为了防风,大队从北到南种植了十几道防风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队分为四个生产队,一队和四队生产好一些,我们这些知青一半分到一队,一半分到了四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一年,知青还要吃商品粮,大队专门给集体户食堂安排了炊事员。中午的欢迎宴会简单而热烈,也许是真饿了,大家吃得狼吞虎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于集体户房子还没盖好,我们被分散安排到老乡家里居住。这里的房子虽然都是土房,但家家的房子并不宽裕,基本都是一家三间房。我们与老乡住对屋,中间外屋搭两个灶台,连做饭带烧炕,每一家最多能安排4个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住过两个房东的房子,头一家姓刘,第二家姓邵,对我们都很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探访马鬃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天,我同肖光正同学和头一名房东的叫刘景堂的小青年一同向马鬃山进发,要探访一下美丽的马鬃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出村往北再往西,我们踏上了进山的小路。小路两边山坡上除了大片的榛柴就是小青年所说的山洪榆,再有就是满山遍野的野山杏。偶尔,脚下惊起一群沙半斤儿或野鸡,扑啦啦的飞向远方。爬到一座山顶,我们回望乙旦村,竟是那样的错落有置,十分漂亮,静静的平臥在南北向的山谷之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回过头向西北望,隔着一座山梁的马鬃山显得突兀和与众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此时我忽然发现一头野猪出现在对面山顶,正慢悠悠的向西坡踱去,我惊叫着指给他俩看,但还没容他俩找对方向,野猪已经翻过山梁不见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小青年跟我俩说,这山里是有野猪,他大(当地人管爸叫大)就时常下闸打野猪,也下套套个沙半斤儿什么的,说得头头是道,俨然像是个小猎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沟底残落的树叶很多,有地方明显是野猪打过窝子的地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我们爬到对面山上时,近距离的看到了马鬃山的全貌,可惜时间已晚,不能继续进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后来我进入114队以后,才了解到,乙旦一带分布的是大面积的中侏罗世的安山岩,我想,形成马鬃模样的山脊可能是次安山岩(未喷发至地表的安山质火山岩,也叫安山玢岩)应具有的地貌特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硬骨头史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头一天进入一队的队部,知青们引起了社员的注视和好奇。是啊,恐怕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偏僻的山村会到来这么多的年青学生,而且还是来自他们神往的北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开始,大家还都有点陌生,女社员中一个叫任月英的姑娘让气氛大大的活跃了起来,她落落大方的性格很快拉近了同知青的距离,而一群小姑娘也很快就跟我妹妹她们热络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队长史海,五十岁左右,身高能有一米八二,虽然常面带微笑,却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气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史队长介绍了另外的迟队长和任队长,两位队长也都是和霭可亲之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见面会最终进入到高潮,社员们一致要求知青出几个节目,妹妹被第一个点了名。她大大方方的唱了起来,一发声就赢来了满堂喝彩。当然,妹妹自小就有一副好音嗓,参加过大型歌舞《东方红》的演出,还当过中央少年广播合唱团的高音部部长。一曲下来当然不够,接着又唱了一首。继而是36中的计光瑾同学唱了一段现代京剧,字正腔圆,声音高亢,又获得了热烈掌声和欢呼声,那场见面会迅速拉近了知青与社员们的感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史队长果然名不虚传,第二天上工,他又介绍了生产队会计和仓库保管员等队上的骨干,便分配起工作来,谁谁谁干什么,谁谁谁干什么,安排清晰,有条不紊。得到指派的社员起身就走,从中看出了老队长的权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边干着活儿,社员们就你一言我一语的夸奖起老队长来,都说老队长特别有尿(有本事),还被哲里木报的记者采访过,文章标题是《硬骨头史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真的体会到了老队长的有尿。每早分配工作都能看出他对各种农活的熟悉,对队上的事务如数家珍,了如指掌,什么时候备什么工具,买什么物品,谁适合干什么,谁和谁能干到一块堆儿,方方面面,事无巨细都装在他脑子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很快,老队长就了解了我们每个知青的情况。我身体条件好,不怕吃苦受累,史队长就叫我和壮劳力们一起干活。对其他知青,他依据他们各自情况恰当安排了各项农活儿。</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农村的活儿确实历练人,但我自己却觉得还好,除了给谷子荐苗(当地人称薅地),全凭蹲功,我真干不了,只干了半天儿,老队长就把我撤下来干别的活儿去了,因为他看我连滚带爬的实在太遭罪了。老队长对知青的好,大家都一直铭记在心。</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自我历练</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春天种地时,滤糞的活儿是比较累的,社员讲,这活儿是好汉子不爱干,赖汉子干不了。确实,看有些人滤糞,我都替他们难受,感觉他们特别累,但这活在我手里,我却感觉轻松愉快,我滤糞时,他们都羡慕的看着我,有的还表演我滤糞时的姿势,腰不弯,背不驼,右胳膊轻松往外一支,撮子里的肥料就均匀的滤到垅沟里去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由于我力气较大,干活肯出力,社员们都愿意跟我一起干活。也是,干活上我从不藏奸,加上可能有点悟性,没感觉到有什么受不了的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除了薅地,什么耪地、割地、拉地、打羊草、打场、干泥水活儿,我都不怵。尤其是打场碾米时,扛袋子的人都喜欢让我给他们㨄袋子,因为我个子高,臂力强,轻轻的一拎一扭,袋子就轻轻落在扛袋子人的肩上,刚好贴近脖子的位置,不偏不砸,让扛袋子的人感到重心适合,就着劲就跑出去了,一点不感觉累,每逢干这活儿,小年青都愿意到我这儿扛袋子,大家跟玩儿一样高兴。因此我在全大队里,也成为㨄袋子的高手之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话说“脱坯打墙,活见阎王”,说的是既便在农村,这种泥水活也是最为繁重的。但我对这种活仍然不怵,搗泥是泥水活中最要劲儿的活儿,一般人都躲着走,我却不怕,常常还嫌人干得慢,自己干脆就给包了。其实这笨重的活中都有巧劲,死拉硬拽当然很累,我在用二齿子搗泥时,就注意使用巧劲,不但不太累,还特别出活儿。当然,干重活儿是需要身体本钱的,我庆幸爱好体育的我有了一个好体格。</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两年下来,我从各种农活中基本历练了出来,成为生产队中说得出的一个好劳力。</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70年,我随泥水把儿到半农半牧的蒙古族地区去盖房搞副业,五月一日顶着大风出去,十月一日带着风雪回来,整整经历了五个月的艰苦劳动,为队上捞回了一桶金,提高了社员们的收入。</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与社员打成一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插队这几年,乙旦知青与社员们同生产共劳动,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慢慢的,社员的喜怒哀乐也成了知青的喜怒衰乐。</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队上生产搞得好与不好,知青们有了与社员同样的感受。</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68年,扎旗大旱,生产队社员的收入减少挺多;69年,扎旗雨水过多,同样影响了粮食产量,虽然高于68年,但社员收入增加不多;70年那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社员和知青的收入创了新高;71年扎旗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雹灾,粮食近于绝收,社员生活一下又跌入谷底。</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知青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自己的体能和毅力向大地索取,同大自然搏斗,很快,与此同时,大家的体力和劳动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善良朴实的乡亲们常常对知青体弱者施以援手,使同学们心怀感激。</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与社员们起早贪黑的共同战天斗地,使知青的情感悄然发生着变化。</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在扎旗,乙旦知青与乡亲们的情感是最真挚的,知青们对乡亲们的感情也是发自内心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在乙旦,知青从不干偷盗社员和生产队财物的事情。自第二年不吃商品粮后,知青全凭自己的劳动抹房子,打柴,自己买菜种菜,养鸡,养猪,一切都是自力更生,不给大队生产队添麻烦,加负担。大队和生产队也十分关心知青的生活,尽可能提供帮助。</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民兵老连长陈国忠,经常到集体户嘘寒问暖,了解知青有什么困难,还亲自赶车带领知青去山里打柴,教给知青劳动技能。</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乙旦知青自己也特别争气,赢得了社员们的尊重。</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在知青中,我的妹妹与大家相处和谐,也很有威望,尤其在社员当中更受到喜爱,每逢田中小憩,社员们都要求她给大家唱歌,于是常听到她优美的歌声在田野中迴荡。妹妹在干活中同样是把好手,不仅手脚麻利,悟性高,干活快,还经常帮助体弱的同学。社员们对她也常有眷顾,经常你一把我一把的帮助她。</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在我们集体户生活中,以她为主的女知青,在乡亲们热心帮教下完全掌握了推碾子磨面,做酱,淹菜等生活技能。在集体户的做饭,做菜和日常生活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在我们集体户,尤其要提的是,高三年级的老大哥石贵城同学,为集体户的日常生活,粮菜煤的买进,养鸡养猪,生活账目管理等,起到了主心骨顶梁柱的作用,为集体户的团结与发展以及优秀集体户的当选,做出了特殊贡献!他是我们永远值得怀念的好户长,好大哥!</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乙旦知青与社员乡亲们的交往十分频繁紧密,乡亲们经常邀请我们到他们的家中作客,嘘寒问暖,还常送给我们当地好吃的东西,让知青们解解馋。</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起用知青</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眼瞅着知青越来越受到社员们的喜爱和拥护,大队先后起用了我妹妹张玉清、石贵城、计光瑾、徐平等多名知青,充实到学校当小学老师。知青们也不负社员所愿,把个小学校搞得是风声水起。他们频频进行家访,使学校的入学率大幅度提高,知青老师们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体育活动之外,她们指导学生排练歌曲,排演戏剧,跟孩子们讲大山外面的世界,激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能成为有用之人。她们还常组织学生到外面去演出,让学生们见识了世面,扩大了眼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通过知青的努力,学校的面貌煥然一新。孩子们爱往学校跑了,比以前爱学习了,也比以前更爱老师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学校和学生的变化,让家长也受到了影响,经常到学校去看孩子们排节目,对学校和老师抱有空前的关注,对学校对孩子也寄与了更高的希望。</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70年,大队任命我为一队的政治队长,队里经常组织知青为社员读书读报,让大家了解了国内外形势和发展,将小小的山村与外面世界联系了起来,打开了社员们的眼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1973年,经过大队、公社和旗知青办举荐,我离开乙旦扎拉格,踏入了长春地质学院的大门。入学后不久,突然接到校方通知,我下乡插队的大队书记来学校看我来了,这使我深受感动。我真的没有想到,张书记还记掛着他们大队的一名插队知青。</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半个世纪过去了,乙旦知青再也没有当年的火热青春,全都变成了年近古稀的老人。乙旦的老书记老队长们虽然早已过世,但留在我们脑海里的仍然是他们当初的样子。</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虽然物是人非,但乙旦知青与乙旦的乡亲还有着紧密的联系,仍然常来常往地走动着。尤其是玉清她们教过的学生,虽然都取得了人生的很大成绩,当上了著名的企业家和领导,但他们却始终抱有感恩之心,从未忘记曾对他(她)们施以启蒙教育的恩情,没有忘记打开他(她)们眼界的引路人。</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每逢他们来到北京,乙旦知青们都会闻讯而动,盛宴款待他们,同时又给了大家一次回顾往事,感叹人生与共叙友情的机会。</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每逢插队30年、40年、45年、50年等重要年份,乙旦知青都还拖着体衰多病的身驱,回归第二故乡,去寻访越来越少的朋友,以故地重游去加深留在大脑深处的记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许多了解乙旦知青与乙旦乡亲这段情缘的人,都会发出深深的赞叹:这是一段难得的实实在在的真挚友情!</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张振忠</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2020.4.9.北京</i></b></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读老张从北京去内</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蒙古插队有作,年少离家去远方,</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酸甜苦辣都品偿。逝去春春终不忘,</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一笑回眸两鬓霜。</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李永贵)</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i>2020.04.10.长春</i></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七》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写完了这些回忆和感悟,我似乎又对自己的人生不足进行了一次补充和提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它让我感到,既便已是古稀之年,也必须不断开动脑筋,不断思考,人若长期不思索和探知这个世界,肯定会越来越落伍,更加赶不上社会的前进步伐。 我在写作中,就越来越对此深有体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写作,我变得很充实,时间也显得珍贵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这段时间我有了满满的收获,虽然它让我也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日以继夜,也很值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前,我从没想过自己能写书,只是《美篇》的出现才激起了我的这个欲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觉得《美篇》的宗旨应是美美结合,文字的美与大自然的美的完美结合,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要感谢我的大学同窗同学和朋友刘国梁先生,否则我可能还在虚度余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张振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2020.4.10.北京</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该作者与妹和夫人</b></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2014.04.17.在洛阳牡丹城和少林寺</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同窗学者洛阳合影</i></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u>长春地质学院1-73级1976.09.25.系毕业照</u></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所在的1734班在地质宫广场前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1734班野外实习</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振忠当运动员时节<u>潇洒英俊</u></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振忠:北京市人,籍贯:河北徐水南关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1962年:北京市大石桥小学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2年-1968年:北京市第十三中学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68年-1973年: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巨河乡已旦扎拉村下乡插队知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3年-1976年:在长春地质学院读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1982年:毕业到内蒙古地质局通辽114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1991年:内蒙古地质局呼萌116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1年-2008年:调回北京;北京市西城区环卫局工作至退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2009年:内蒙古地矿局第三地质勘查院返聘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9年-2014年:内蒙古地矿局第六地质勘查院工作返聘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学同窗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肖荣阁先生前来指导工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张振忠在给业务工作者讲课</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与妹一起下乡插队在一个集体户</b></h1> <h1><b>从2月6日动笔,到本月6日收官,整整两个月时间,我写了文章二十来篇,随写随发,难免粗糙,望同学们多多摘批,不吝赐教。</b></h1><h1><b>两个月来我几乎成了夜猫子(不过夜里写东西的感觉就是不一样),不管怎样,总算是沒有白过,自己看了一遍竟然花费了五个小时,这令我绝对没想过。</b></h1><h1><b>感谢其和日格对我的帮助,更要谢谢GAGAB刘国梁老弟不厌其烦的帮我制作,以上是我两个月的心得,请老同学们一阅笑过。</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张振忠</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0.04.10.北京〈宅〉</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i>志在远方</i></b></p><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张振中</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制作:同窗学者~1735-1733:GAGAB</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i>……………………………………………</i></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Guoguo-Liu(京)</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同窗编辑制作者:2018.04.02.(京)三里河玉渊潭公园看樱花🌸</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感悟人生,顾名思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它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个人感悟因不同生活经历和个人修养品德的不同而有所不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它是人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自身经历世事百态突然的看得清晰通透,因个人素养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悟性不同而不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生如逆旅,向上的路总伴随着荆棘。如果你因为畏惧而选择安逸,就会丧失斗志,只能望着别人前进的背影独自叹息。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努力更能激励人心,放下负担,着眼当下,你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自己的人生。</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中国国际科学中心退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