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瘟疫、屠苏酒

天边的云

<h3>  刚刚过完除夕,不知不觉中又到了元宵节,今年,各地瘟疫肆虐,心全在关注疫情、抗击疫情上,全然没有了节的氛围。</h3><h3> 然到这个时节,免不了想起《红楼梦》第53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描写的宁国府和荣国府过年和元宵节的情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除夕那天宁国府献屠苏酒、合欢汤、吉祥果、如意糕的场面。这里的屠苏酒据说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把乌头、附子、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等中药入酒浸泡而成,具有益气温阳、祛风散寒、避除疫疬邪气的功效。到了唐代孙思邈将它流传开来,每年腊月,孙思邈便将上述配方分派给邻里乡亲,让大家用酒泡药,到除夕那天饮用,可以起到预防瘟疫。</h3><h3> 方子的乌头像许多中药材一样,存在着它的双面性——毒性和药性。乌头属于毛莨科乌头属植物,是该属植物中我国最早作药的品种。李时珍说:初中为乌头,像乌鸦的头;附着乌头而生的是附子,像子附母。乌头为镇痉剂,治风庳,风湿神经痛。附子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的作用,属温里药,是中药中“回阳救逆第一品”。乌头的野生品种称为草乌,分布于我国大部分省区,而栽培品种称为川乌,在四川地区栽培已近千年历史。</h3><h3> 乌头属植物种类繁多,全株有毒,以块根毒性最强,一般在幼嫩时毒性较小,开花前及开花时毒性最强,结果实后毒性最小,在晒干或贮存后毒性并不消失。《神农本草经》记载:“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据说,人们将乌头叶煎汁涂抹在箭头上制成毒箭,用于捕捉猎物或射杀敌人。汉《淮南子》:“天下之凶者,莫凶于鸡毒”,指的就是乌头。《前汉书•外戚传》记载:霍光专权,女为帝妃,欲起女贵,串通女医淳于衍,用大毒之药附子制成药丸毒杀了临产的皇后,这是最早的附子杀人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述及:“乌附毒药,非危重病不用,用之不当,致祸甚速。”中毒后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发麻、头晕、耳鸣、言语不清及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腹痛腹泻等症。中毒后可用中药蜂蜜冲服解毒或饮绿豆汤。</h3><h3> 虽然乌头和附子是剧毒的植物,但几千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早已掌握了减毒的办法,经繁杂、耗时的炮制、煎煮后,生物碱含量可损伤大半,其毒性也大减,但它的药效仍继续保留,成为我国著名传统的中药材。附子和乌头入药始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该典记载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乌头:性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温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h3><h3> 乌头中毒多与超量、生用、配伍不当或与酒同用有关。为了降低乌头的毒性反应,除了使用经过正规炮制的药品外,还应严格掌握使用的数量,服用期间不能饮酒,更不能用酒作药引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