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h3><h3> —— 罗曼·罗兰</h3><h3>“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这个寒假,我将一如既往徜徉在书海中,尽享书香弥漫的冬日!📖</h3> <h3>寒假必读书目:《儒林外史》《格列夫游记》《我是猫》《简爱》《围城》《契科夫短篇小说集》带给我许多对名著不一样的感受</h3> <h3>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儒林外史》👇</h3> <h3>吴敬梓是这本书的作者,他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的名门望族,颇有家底,</h3><h3><b>但他却对金钱仕途不闻不问,终生不仕,横对流俗,笑傲公卿;</b></h3><h3><b>对书籍他却情有独钟,整天吟诗赋文读百家书,广结书友,友人遍天下;</b></h3><h3><b>他为人宽厚仁慈,豪爽豁达,遇贫即施,没几年功夫便把祖上的遗产花光。</b></h3><h3>从此,吴敬梓的日子开始举步维艰,只好靠给人写写画画勉强度日,即使在这样的境况下,他仍坚持读书,从中学习知识,感悟人生道理。书成了他心灵的寄托。33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举家迁移南京。客居异乡,无依无靠的他只得靠典当衣物与友人周济维持生活。就在那个时候,他参看世间百态,感受人间凄凉,萌发了创作《儒林外史》的念头。</h3><h3>凭自己坚强的毅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吴敬梓克服了种种困难,在四十九岁那年,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三十万字的巨著,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h3><h3><br></h3> <h3>《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h3><h3><b>从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b></h3><h3><b></b>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b>“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b></h3> <h3> 书中重点描绘了一群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儒林丑类,从而揭露和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整个封建道德的虚伪。</h3><h3><b>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b></h3><h3>从周进的哭,范进的笑,王玉辉的笑而后哭,可以看出作者笔锋所指不是某个人,而是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因此,作者在对人物进行褒贬时,他的讽刺总是紧密地围绕着事物的本质问题而显示其分寸。不同的人物典型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认识价值。🎆</h3> <h3>在世态如此炎凉的儒林,却还有些<b>“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b>的人存在,王冕就是其中之一。</h3><h3>有人说王冕就是作者的化身</h3><h3>路是自己选择的,也是经人指点的。高人之所以是高人,一定是异于常人者的言行,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知。仰望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生活中点点滴滴,平平淡淡,看似无奇,实则千姿百态。这也是契合作者本人的社会理想的。</h3><h3><b>与其说写的是王冕,不如说写的是作者自己。托物言志、托人言志罢了!</b></h3> <h3>沈琼枝,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敬仰的女性,她淑女一般的知书达理,沈琼枝的“蛮”则是自尊而豪气的。在那个时代,沈琼枝的品质是不可的多得的,<b>她宛如广袤沙漠中耀眼的玫瑰。她内外兼修,外表标致,且才华横溢,能诗能文。🔆</b></h3> <h3>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h3><h3><b>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b></h3><h3>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h3> <h3> 漫步儒林,看人生百态</h3><h3> ——读《儒林外史》有感</h3><h3>曾惜薄衫伴雪窗,一朝高中便痴狂,富贵人心无可恃,八股取士又何妨 。 ——题记</h3><h3>笑看儒林,一批又一批皓首穷经的读书人被所谓的科举制度所摧残,他们深信科举是他们终生的夙愿。为了金钱,为了官衔,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从黑发垂髫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无一不让人心生怜悯又嗤之以鼻。</h3><h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那些所谓的儒士心甘情愿为科举奉其所有,封建礼教何不为吃人的礼教,封建科举制度何不为害人的制度?</h3><h3>读书的“用”,不在眼前,不在当下,而是像甘霖雨露滋润万物之后所呈现的那种清新.而这些儒林人士已经完全曲解了读书的真正意义.一味想着升官,一味想着发财,他们没有把读书当作滋润心灵的一剂良药,而是借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是一笔多大的投资啊!考中,未来的前途一片光明,升官发财即是眼前之事;落榜,往年的付出,为其倾注的所有,也将付之东流。穷其心志为功名,世态炎凉众人心!</h3><h3>读书人一辈了有个理想,最好的像诸葛亮一样,出将入相,如果做不到,就学杜甫,忧国忧民.不必像儒林中人一样被科举侵蚀双眼,心中富有,活出自我,比有些衣冠楚楚,亦或是盲目读书的人更懂得人生的真谛吧。</h3><h3>“功名富贵无传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洒三杯去,水流花谢知何处。”</h3> <h3>著名央视主持人董卿说过:“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多学一点知识,就少说一句求人的话。读书就是为了不遇见不想遇见的人。读书,失去的是过眼云烟,得到的却是一双飞翔的翅膀,最终获得的是一份无与伦比的人生。”</h3><h3>读书传达给我们的真正意义一定是这样,我们不必把结果看的太重,享受读书的过程,体味读书的乐趣才是最重要的。</h3><h3><b>它是一种无形之用,是一种潜移默化,它能融进你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悄悄地对你的生活、环境发生作用,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你的人生轨迹。</b></h3> <h3>我想《儒林外史》的精髓亦在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