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年节传统,我们与您共度别样元宵节——玉州区第四初级中学

素依

<h3>  2020 年新年伊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但在国家的号召下,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投入防疫抗疫、加强防控阻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扩散的“歼灭战”中。我们做到“不串门、不出门、不集会、不聚餐”的同时,让我们打开链接和家人一起深入了解元宵节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内涵,共同营造欢乐喜庆、文明祥和的节日氛围,共度一个别样的元宵佳节!静待春暖花开时日的到来!</h3> <h3>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元宵节的起源</font></b></h1><h3>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也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h3><h3>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h3> <h3>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h3><h3>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响应国家号召,禁燃烟花爆竹。虽然与往常相比少了烟花爆竹声,加上今年疫情的突发状况,我们也少了其他民俗活动,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或者书本,了解有关元宵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魅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元宵节的意义</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font><font color="#010101"><b> </b></font> 春节从除夕关门守岁开始,到元宵节,是一个人们不断扩大活动范围、人际关系不断得到扩大的过程。初一给家长拜年,初二回娘家拜年。以后逐步扩大拜年范围到一般亲戚朋友。在这个时段,人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熟人之间。初五是破五,农活可以开始干,商店可以开门了。这个时段,社会开始正常运作。到了正月十五,全体社会成员不分男女老幼都加入到节日活动中。所以,元宵节具有确认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彼此不认识的)相互关系的意义。</h1> <h3>  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 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所以元宵节可以说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宵节的传说</b></h1><h3> 关于元宵节各种习俗的传说有很多,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三个,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h3> <h3>  传说一:纪念“平吕”</h3><h3>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h3><h3>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h3><h3>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h3> <h3>  传说二:麻痹天帝</h3><h3>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 人们就组织起来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h3><h3> 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就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h3><h3> 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h3> <h3> 传说三:东方朔与元宵姑娘</h3><h3>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在御花园救了因觉得自己无法尽孝而准备投井的宫女元宵。东方朔为了元宵与家人团聚,利用元宵经常给汉武帝做汤圆这件事,给汉武帝自导自演了一出戏,使得元宵与家人得以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团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宵与汤圆</b></h1><h3> “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汤圆”,不过近年来北方元宵吃的基本上也是超市购买的汤圆。元宵与汤圆都是"团团圆圆”的含义。</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元宵节的习俗</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 我国的传统节日,一定少不了形式多样的习俗,元宵节也是如此。元宵节有吃元宵、闹花灯、猜灯谜、耍龙灯等习俗。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b>吃元肖</b></h1><h3>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当时明州(现为浙江省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h3> <h1><b>猜灯谜</b></h1><h3>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h3> <h1><b>耍龙灯</b></h1><h3> 耍龙灯, 舞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h3> <h1><b>舞狮子</b></h1><h3>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h3> <h1><b>划旱船</b></h1><h3>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即在陆地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者多是姑娘。旱船多用两片锯成船形的薄板,以竹木扎成,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姑娘手里拿桨做划行状,边歌边舞。有时会有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多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h3> <h1><b>走百病</b></h1><h3>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明清以来北方一种消灾祈求健康的风俗。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h3> <h1><b>踩高跷</b></h1><h3></h3><h3> 踩高跷, 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h3> <h1><b>祭门、祭户</b></h1><h3>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h3> <h1><b>逐鼠</b></h1><h3>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迎紫姑</b></h3><h3>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h3> <h3>  我们要让孩子们加深对我国传统“元宵节”的认识,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传说和风俗习惯。可以在家和孩子一起吃汤圆,制作手工灯笼等让孩子在家也可以感受到元宵节的欢乐的气氛,更是激发孩子门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h3><h3> 最后,玉州区四中全体教师祝大家元宵节快乐!</h3> <h1>  <b>温馨提示:</b></h1><h3></h3><h3>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处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大家身体健康,希望各位家长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响应党委政府倡议,遵守政府公告。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h3><h3> 1.提高健康意识。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任何有感冒或类似流感症状的病人密切接触(包括在公共场所吐痰、触摸眼睛、鼻子或嘴巴)以及与农场牲畜或野生动物接触。 </h3><h3> 2.注意饮食卫生。肉类、禽蛋一定要彻底煮熟后方可食用。注意厨房卫生,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 </h3><h3> 3.注意手卫生。在餐前便后、外出回家、抚摸动物后、咳嗽或打喷嚏后要记得洗手。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的水和使用肥皂(皂液)洗手,搓揉的时间不少于15秒,加强自我保护。 </h3><h3> 4.加强体育锻炼。要提醒孩子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防寒保暖,加强锻炼,规律作息,增强自身免疫力。 </h3><h3> 5.不去人流密集场合。注意经常开窗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确保孩子学习和生活居室空气流通。寒假期间,非必要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场所、空气不畅环境中(如影院、商场、医院),不参加各类课外辅导培训,以减少感染机会。不带病出行、旅游。春节期间,不探亲,不访友,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拒绝参加一切形式的聚餐。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h3><h3> 6.若感不适及早就医。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学生寒假期间如有发热和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特别是持续发热不退,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h3><h3> 7.从容有效应对疫情,不恐慌,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配合学校及上级做好疫情排查,如与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者,请主动上报并自行隔离14天。 </h3><h3> 特别提醒:寒假期间,请老师及家长不要带小孩去武汉及湖北。 </h3><h3> 各位老师及家长朋友,孩子的安全健康需要您的尽心尽责和密切配合,让我们共同努力,切实保障孩子的平安、健康!</h3> <h3>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敬畏生命,拒绝野味!理性抗疫,科学防护!祝福祖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更加繁荣昌盛!加油武汉!加油中国!</h3>

元宵节

正月十五

元宵

汤圆

传说

节日

紫姑

传统

旱船

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