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史话: 铁路站名碑的轶闻

陈爱国

<p class="ql-block">  铁路火车站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通过车站的历史变迁,可以清晰感受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火车站就是当地的地标和门户,它承载着以往的记忆,演绎着历史的发展。这里是很多人追梦拼搏的出发点,更是他们回到故土的落脚点。而正是一个个站名碑,就像一块块珍贵的活化石,记录着过去和现在,见证着车站的发展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  陇海线西宝间各站,大都修建于公元1934 ~1936 年间,1936 年底火车通到宝鸡时,沿途各站开始了旅客运营。由于当时条件限制,车站房舍简陋,面积较小,员工也少。虽然如此,但每个车站都有一块新凿的站名碑,镶嵌在行车室正面的墙壁上,正楷或行书字体,笔力雄健,端庄大气,给人一种肃穆庄重之感。别看这只有几个字的站名碑,却大都出于当时高官政要或名人之手。</p><p class="ql-block">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这些站名碑有的被收集保存,有的被原地保护。古老的站名碑,已成为研究铁路发展史重要的文史资料,受到铁路有关部门的重视和保护,也引起了许多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据说,西安站建成时,就是由蒋介石亲自书写了站名。</p> <p class="ql-block">  在西宝间其它各站,尤其是在后来的武功车务段管内,茂陵站站名碑就由当时任陇海铁路局局长的钱宗泽题写。</p><p class="ql-block"> 钱宗泽(1891年10月——1940年7月),字慕霖,浙江杭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北京陆军大学。曾任铁道部政务次长,1936年4月任陇海铁路管理局局长。当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时滞留西安城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兴平车站这块汉白玉站名碑,原先砌在兴平车站运转室的墙上,本世纪初老房舍拆除时将它移位,镶嵌至车站院外的门墙处。这块站名碑到底是何人书写目前尚有争议。有人说是当时民国时期的铁道部长题写,也有人说是时任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的邵力子所书。</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有一篇资料介绍说,1936年5月20日,兴平火车站建成后,当时的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亲自题写了“兴平车站"的站名。当年秋,邵力子还支持重修马嵬坡杨贵妃墓,又亲笔写下了“唐杨氏贵妃之墓”的牌匾,后来这块牌匾就被镶嵌在博物馆的大门之上。</p> <p class="ql-block">  不过从兴平站名碑的字体来看,倒象是龚继成先生所书。因为他1936年任陇海铁路西段工程第一总段段长。马嵬坡站的站名碑应该是他题写。龚继成楷书字体法度森严,端庄大气,一看便知是书法大家。</p><p class="ql-block"> 一位作者撰文介绍,他经过多次查寻,终于在收集整理《兴平村名溯源》一书的图库里找到了一张珍贵的完整图片。但是兴平车站现在保存的站名碑的最后落款处,已被人锉去题写者名字,实在遗憾。在我所见到的站名碑中,还有几块站名之后都没有落款,这就为后来落实题写者的姓名,造成极大的困难和不便,更使这些活化石黯然失色。</p> <p class="ql-block">  最近有关讯息资料称,1936 年普集镇车站建成后,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将火车站命名为普集镇车站,将现在的杨陵火车站命名为武功车站,并亲笔题写了站名。但通过保存的站名碑可以证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通过普集镇和武功两个站保留的站名碑,我们便会明白历史的真实。当年武功车站的站名碑落款人为:李协。而普集镇车站站名碑的题写者为:张兢立。通过这两块站名碑的落款者,我们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不是邵力子所题。</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武功车站的前身叫普集镇车站,是1982年5月1 日才改为现在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普集镇车站这块站名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陇海线西宝间通车的1936 年,距今已有84 年了。当时由张競立所书,此人生平不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武功车站的站名碑。最后落款为李协。李仪址先生原名也叫李协。也有人说这个站名碑是当时铁路部门一个叫李协的人写的。</p><p class="ql-block"> 由李协书写的武功站的站名碑,一直保留在杨陵车站。因为杨陵车站从建站时到1982年更名,46年间一直叫武功车站。后来才改叫杨陵镇车站,现在取掉一个“镇”字,又叫杨陵车站。但那块《武功车站》的站名碑,记录了这个车站的历史,却与現在的武功车站没有任何关系。</p> <p class="ql-block">  据推测,李仪址先生当时是陕西水利局局长,负责渭惠渠的建设。陇海铁路与渭惠渠几乎同时期修建,施工地点、距离和时间又非常相近,施工期间水利和铁路施工的配合,官员之间工作的协调联糸更是必不可少。李仪址、龚继成都是施工组织者之一,又都是文雅名望之人和书法爱好者,书写站名碑,当然是他们乐而为之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这种推测如果成立,李仪址为铁路几个小站书写站名碑,当然就不难费解了。</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仪祉(1882~1938)原名协,字宜之,陕西省蒲城县人,民国时期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历史治水名人。李仪祉纪念馆位于泾阳县王桥镇。</p> <p class="ql-block">  记得前年我去绛帐车站,专门到位于车站西头家属区里,当年的行车室就在那里,那里就是车站的中心。站名碑经过80 多年风雨沧桑,现在还完整无损的镶嵌在老行车室南窗户上部的墙壁里。老站舍前堆放着一堆废枕木,上面长满了蒿草,一种颓废衰败的模样,不由让人感到惋惜。而站名碑上的五个刻字,正中间一个字有被人凿去的痕迹。但明显可以看出是一个“镇”字,而最后的落款处姓名,更是模糊不清。这说明今天的绛帐车站,在民国时期叫做“绛帐镇车站”,至于何时改名,笔者未做进一步的考察。那天我爬到房前的废枕垛上,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蔡家坡车站建于1936年,当时为四等站。站名碑为民国政府铁道部高级工程师李毓庠题写。</p> <p class="ql-block">  虢镇车站时为三等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千渭街道和平街。站名牌匾由时任民国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局长洪观涛1937年题写在票房墙体上。</p> <p class="ql-block">  卧龙寺车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龙丰村。始建于1936年,时为四等站。站名牌匾由时任民国陇海铁路西段工程局副工程师陈士牧题写,汉白玉阴文雕刻,镶嵌在车站票房墙体上。此碑原砌在车站运转室的老房门上,21世纪初拆除旧房时,将其移至车站南侧信号楼处。</p> <p class="ql-block">  其它车站的站名碑,以前我也见过,但很少留意过,现在应该都还存在着,这其中就包括眉县、常兴、阳平等站。因为西宝间很多车站的旧站舍还在,这些站名碑就在。随着时间的流逝,站名碑就成了车站历史的活化石,越来越显得宝贵和重要了。</p><p class="ql-block"> 追寻那些消失和正在消失的铁路记忆,感受过往的自己,只为读者讲讲那过去並不被人关注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希望对站名碑有兴趣的老朋友们,提供一些这方面的信息与大家共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