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个春节,一直被新型冠状病毒的恐慌笼罩着。</h3><h3> </h3><h3>所有人都时时刻刻关注着病情的发展,前线医护人员的物资和抗战情况。</h3><h3> </h3><h3>每天有各种各样的信息,从不同渠道攻占我们的大脑。</h3><h3> </h3><h3>在这种时候,我知道,不止我自己在等一个人的消息。</h3><h3> </h3><h3>这个人就是钟南山院士。</h3> <p>这位84岁的老人,是全国人民的新晋男神。</p><p> </p><p>他说的话,每一句都是强心针,让人看清。</p><p> </p><p>他说的话,每一句都是定心丸,让人定神</p><p> </p><p>他说“明确此病人传人”。</p><p> </p><p>所有人都戴上了口罩,包括愁死90后的微信群组“相亲相爱一家人”。</p><p> </p><p>他说“建议大家不要出门”。</p><p> </p><p>所有人都取消了聚餐,开启了旷日持久的“卧室客厅厨房一日游”。</p><p> </p><p>有人甚至说:</p><p> </p><p>“钟南山不动,我们不动”。</p><p>“几时才动?钟南山说动才动!”.</p><p><br></p><p>为什么所有人都这么相信他?</p><p>不仅仅是因为医术高超,更因为他敢医敢言。</p><p>而这敢医敢言的性格和声望背后,正是一个世家的传承。</p><p><br></p> <p>1937年12月,在南京沦陷前,南京城遭到了日军轮番轰炸。一天上午一粒炮弹把一座房子掀翻了,炮火中这一家人往城外逃命。历尽艰辛终于冲出了轰炸区。年轻的妈妈与丈夫汇聚后,突然发现两岁的儿子没出来,妈妈毅然冒着炮火“逆行”寻子⋯自己的家早已炸成一片废墟,妈妈在废墟的房屋边,一遍遍呼喊⋯终于,在倒塌的床柜角落,发现了脸色已经发紫的儿子,或许再晚一步⋯一切真不敢想!</p><p>这位勇敢的母亲叫廖月琴,她从炮火中救出的儿子叫钟南山。</p><p>正是廖月琴伟大的母爱,才为中国保住了一位栋梁之才。</p><p>正是有了钟南山,2003年的非典,2020年的疫情,才让我们在危机中有了靠山。</p><p>我们应当记住廖月琴这位伟大的女性:她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曾担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p><p>她相夫教子,堪为人师:</p><p>丈夫:钟世藩,中国著名儿科医学专家,国家一级教授,曾任广州中央医院院长⋯</p><p>儿子: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和新型冠状肺炎的领军人物⋯</p><p><br></p> <p>1936年,钟南山院士出生于南京。</p><p> </p><p>父亲钟世藩,是著名的儿科专家,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后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曾被聘任为世界卫生组织的医学顾问。</p> <h3>这位医学大家,用三句话,影响了儿子钟南山的一生。</h3><h3> </h3><h3>第一句:讲老实话,做老实人。</h3><h3> </h3><h3>小的时候,钟南山跟很多男孩子一样心性顽皮,有一次他把原本要交给学校食堂的钱,偷偷拿去买了零食,结果当母亲要去查钱的时候,被发现了。</h3><h3> </h3><h3>他说“我当时就以为大难临头了,一定会把我痛打一顿。”</h3> <h3>可是父亲却没说太多,只是说“南山你好好想一想,你这样做来骗我们,你到底做的对不对。”</h3><h3> </h3><h3>这样的质问,比打他一顿刺激更大。</h3> <h3>父亲这句话,让他明白了,什么叫讲老实话,做老实人。</h3> <h3>第二句:医者仁心,要言出有据。</h3><h3> </h3><h3>从医后,有次跟父亲一起遇到一个孩子,尿血厉害,他认为应该是结核。</h3><h3> </h3><h3>父亲问他一句话说“你怎么知道她是结核?”</h3><h3> </h3><h3>一句话问住了他,因为他从来没想过。</h3><h3> </h3><h3>尿血可能是膀胱炎,可能是结核,也有可能是炎症。</h3><h3> </h3><h3>后来有一次钟南山独自看诊,因为诊断失误,对一个女孩错误用药,差点危及生命,回忆起这次错误,他说“诊断错了,我永远都忘不了”。</h3> <h3>他才明白父亲说过的那句:</h3><h3> </h3><h3>“医者人命,没有十足的证据,不可轻下判断。”</h3><h3> </h3><h3>“父亲很少说话,但他一般说话都很有证据的”,这是他83岁时对父亲的评价。</h3> <h3>第三句:做人,要给这世界留点什么。</h3><h3> </h3><h3>父亲75岁高龄的时候,考虑到当时整个中国的医疗技术水平和设备都不够先进,他想写一本书,让大多数儿科医生可以通过症状体征,就可以大致判断病症。</h3><h3> </h3><h3>可是父亲的眼睛不太好,母亲也在那个时候去世了。</h3><h3> </h3><h3>他劝父亲年纪大了,不要写了。</h3><h3> </h3><h3>父亲说“不写我干什么?等死么?”</h3> <h3>75岁的老人,每天最早去图书馆,最晚回家,因为两眼有复视,看东西重影,父亲就用手捂着一只眼睛写,累了就换一只。</h3><h3> </h3><h3>用手,写出了长达40几万字的儿科著作《儿科的症状学》。</h3><h3> </h3><h3>父亲留给钟南山一句话,他始终记着。</h3><h3> </h3><h3>“一个人要是能够给这个世界留点什么东西,那他算没白活。”</h3> <h3>就是这三句话,铸就了钟南山院士做研究兢兢业业,做医生敢医敢言的性格。</h3><h3> </h3><h3>他传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把这样的精神,用在了自己的医学事业上。</h3> <h3>2002年,钟南山这个名字,一战成名。</h3><h3> </h3><h3>2002年11月,广东佛山出现第一个非典病例,这个可怕的疾病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h3> <h3>在非典初期,因为对病毒的了解不够,诊断曾经误入歧途。</h3><h3> </h3><h3>专家确认病原为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h3> <h3>当时奋战在抗病一线的钟南山通过临床发现,抗生素对非典患者根本无效。</h3> <h3>但是当时,因为媒体舆论的引导,再加上确实没有特效药可用,这项方案,已经被采纳。</h3><h3> </h3><h3>怎么办?</h3><h3> </h3><h3>他也不知道怎么治,他也不知道病情会发展成什么样,他只是知道,现在的,不对。</h3><h3> </h3><h3>要不要说出来?</h3><h3> </h3><h3>他在父亲的遗像前想了一个晚上。</h3><h3> </h3><h3>最后,他站了出来。</h3> <h3>“病原不是衣原体,不能使用抗生素”。</h3><h3> </h3><h3>“不是很知道现在的病原。”</h3><h3> </h3><h3>“不知道怎么传播的。”</h3><h3> </h3><h3>“怎么医治也不会。”</h3> <h3>一语,石破天惊。</h3><h3> </h3><h3>这样的大实话,让媒体哗然,让群众再次陷入恐慌。</h3><h3> </h3><h3>在最恐慌的时候,他的一句话,给了人定心的力量。</h3><h3> </h3><h3>“把重症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h3> <h3>他带着团队,在对病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收治了各地的重症患者,没日没夜的研究病例,研究诊断方案。</h3> <h3>最终,他成功了。</h3><h3> </h3><h3>他的坚持,让广东的SARS病死率降到了全球最低,他的诊断方案,也成了当时整治SARS的基础。</h3><h3> </h3><h3>只有这样敢医敢言,他才觉得,对得起父亲。</h3> <h3>包括这次武汉,很多重要的信息,都是钟南山第一个告诉大家的。</h3><h3> </h3><h3>他一边告知大家事态的严重,呼吁大家不要去武汉。</h3><h3> </h3><h3>一边自己却逆行,踏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与病毒再次抗争。</h3> <h3>学术,不容有半点错乱。</h3><h3> </h3><h3>救命,容不得半点延缓。</h3><h3> </h3><h3>他的挂帅出征,再次成为所有人的定心丸。</h3><h3> </h3><h3>他有大义,更有大爱。</h3><h3> </h3><h3>前几天,他为武汉疾呼。</h3><h3> </h3><h3>“只要全国人民帮忙,武汉是可以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h3> <h3>情到深处,他红了眼眶。</h3><h3> </h3><h3>想起在前线奋战的学生,给他发微信说,抗不下去的时候,突然听到街头有人唱国歌,突然又充满了力量。</h3><h3>他就是这样一个人。</h3><h3> </h3><h3>有家族的风骨,专业。</h3><h3> </h3><h3>有医者的仁心,重义。</h3><h3> </h3><h3>有为国的大义,重情。</h3><h3> </h3><h3>就像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所说:</h3><h3> </h3><h3>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h3><h3> </h3><h3>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热血,为国为民,令人起敬。</h3><h3> </h3><h3>借用网友的一句话“钟”究是你,迎“南”而上,重于泰“山”。</h3><h3> </h3><h3>这样的钟老,我们怎么能不信他!</h3><h3> </h3><h3>这样的钟老,我们怎么能不爱他!</h3><h3> </h3><h3>这一刻,转发这个钟南山,为他祈福!愿这位84岁还在为我们拼命的老人,百毒不侵,诸邪莫近!</h3><h3> </h3><h3>最重要的是,要平安归来!平安归来!平安归来!</h3> <h3>(以上文字内容来源于小小包麻麻)</h3> <h3>武汉疫情严重,全国上下都陷入恐慌之中,人人闭门不出,深怕引祸上身,但是依然有一大批医护人员前仆后继的奔赴疫情战场。</h3><h3>其中一位84岁的老人首当其冲,一往无前,他就是尊敬的钟南山老先生。</h3><h3>17年前,他毅然决然的站在了非典的最前线,用卓绝的医术和不屈的精神,在死神手上,抢回一条又一条生命。这一次,他依然没有退缩,即使他已经84岁高龄。</h3> <h3>钟南山夫人背景曝光,看完网友不淡定了:这才是真正的“贵族”!</h3><h3>普通人家的老人,在这个年纪早就过上了含饴弄孙、招猫逗狗的生活,每天过得好不惬意。</h3><h3>但是这位高龄老人,却用自己用年迈的身躯,挡在了全国人民的前面,他微微颤抖的臂膀,托起了生命的重量。</h3><h3>最值得敬佩的是,这位伟大的老人在太平时期很少出现在众人眼前,若是没有这次疫情,很多人都没听过钟南山这个名字。</h3><h3>极致的低调和无畏的奉献,在他们一家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真正的贵族,这才是真正的贵族精神。</h3><h3>纵观钟南山老人家的家族,我们可以发现,家学渊源,千古遗风真的不是说说而已。</h3><h3>钟南山的母亲是广东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出身名门,观其家谱,林语堂的名字赫然在列。</h3> <h3>▲青年时代的钟南山与父母、妹妹</h3><h3>母亲廖月琴博览群书,经常给小时候的钟南山和妹妹讲故事。她本人在医疗事业中也非常了不起: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之一。</h3><h3>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女人能挣脱重重束缚做出一番事业,必是大家闺秀才有可能。</h3><h3>没错,廖月琴是有名的“鼓浪屿廖家”后裔。</h3><h3>在咱们印象里,鼓浪屿是文艺清新的旅行地,到处是花与树、海水与阳光。其实那里更是精英辈出的人文宝地,各行各业都有杰出人物出自鼓浪屿廖家。</h3> <h3>▲陈锦彩与钟南山舅舅廖永廉的结婚照 </h3><h3>比如钟南山的舅妈陈锦彩女士,在鼓浪屿上是个公众人物,人们都叫她“廖医生娘”(廖是夫姓),善良热心,当地人大事小事都会找她。</h3><h3>前几年钟爷爷还回了一趟鼓浪屿,80岁的他与99岁的舅妈陈锦彩相聚,地点居然选在了鼓浪屿医院,寄托了他对故乡医学事业的期望。</h3> <h3>▲80岁的钟南山在舅妈陈锦彩(前)面前仍是谦逊晚辈 图源:厦门日报</h3><h3>陈锦彩女士说过一番话,很能概括这个神奇家族的特点:</h3><h3>“鼓浪屿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拥有一种特质,在掌握自己专业的同时,还在音乐、体育、文学、外语等领域有所精通。”</h3> <h3>廖月琴的堂姑姑是廖翠凤,廖翠凤的丈夫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h3><h3>钟南山的外公廖照熙,跟林语堂既是堂哥与堂妹夫的关系,又是圣约翰大学的同学。</h3><h3>也就是说,林语堂是钟爷爷的堂姑祖父(呃……实在太难为90后、00后的年轻人了)。</h3><h3>总之,钟南山和林语堂是亲戚就对了,林先生比钟爷爷高两辈儿。</h3> <h3>▲1966年的林语堂廖翠凤夫妇</h3><h3>廖翠凤与林语堂的爱情也是人间佳话,干脆就插播一段吧。</h3><h3>早在廖翠凤之前,林语堂心底早有一片白月光。</h3><h3>白月光叫陈锦端,是圣玛丽女子学校一位学美术的女孩,林语堂曾回忆她“其美无比”。两人情投意合,但陈锦端的父亲陈天恩不同意,嫌林语堂家里太穷,不愿女儿受苦。</h3><h3>陈天恩还索性把邻家的女儿廖翠凤介绍给了林语堂(另一说是陈锦端为邻家姐妹廖翠凤牵的线,具体不详)。</h3> <h3>▲据说这是陈锦端的旧照</h3><h3>见廖翠凤欣然同意,母亲狐疑:“林家那么穷,你不怕嫁过去受苦啊?”</h3><h3>廖翠凤十分豁达:“穷有什么关系。”</h3><h3>结婚之后,林语堂一把火把结婚证烧了。廖翠凤要发飙,林语堂却说:“结婚证只有离婚的时候才能用上,留它干嘛?”</h3><h3>他们就这样,从国内到美国到德国,从贫贱到富贵,不离不弃生活了50年,直到林语堂去世。</h3> <h3>▲1969年,林语堂廖翠凤结婚50周年</h3><h3>林语堂生前感慨:“我好比一个气球,她是沉重的坠头儿,若不是她拉着,我还不知要飞到哪儿去呢。”</h3><h3>回头再看廖翠凤当初,果真没有看错人。作为女性尤为可贵的是,她理性大于感性,果断胜于纠结。她不顾非议的婚姻选择中,可见识人准确,判断力出色,沿袭了鼓浪屿廖家的一脉气质。</h3> <h3>▲金婚纪念日,林语堂送给廖翠凤一枚金胸针,上面铸着“金玉缘”三个字,还精雕细刻了林语堂翻译詹姆斯·惠特坎·李莱的名诗《老情人》</h3><h3>八卦这一段番外篇,我想表达的其实是,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家族的风貌和精神都会沉淀在血脉深处,构筑起一个人的三观。</h3> <h3>钟南山的父亲是钟世藩,最高学历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博士称号,在世界医学界拥有很高的地位,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聘请为医学顾问。</h3><h3>值得称道的是,钟南山老先生的父亲在75岁高龄时,仍然写下40多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h3><h3>彼时,他的眼睛已经患疾,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他创作的激情,拼着最后的一点精气神,为中国医学界留下了珍贵的经验。</h3><h3>出身在这样的家庭,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万贯家财,钟南山还是完整的继承了父母的衣钵,甚至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其父母做的更好。</h3><h3>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钟南山老先生的夫人不仅支持他,同时也用自己的力量默默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贡献。</h3><h3>钟南山老先生的夫人名叫李少芬,是中国首届女篮的主力队员,英姿飒爽的一朵铿锵玫瑰。</h3> <h3>1957年,谢晋导演的电影《女篮五号》上映,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一群明媚的女篮姑娘像一道炫目的光,惊艳了男女老少所有观众。</h3><h3></h3><h3>电影以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讲述上海女子篮球队的故事,原型是1952年前后组建的首届中国女篮,其中有位漂亮的主力队员叫李少芬——后来,她成了钟南山院士的妻子。</h3> <h3>《女篮五号》剧照</h3> <h3>李少芬,女,出生于1936年,广东省花县人。1950年入选广州队。1951年参加中南区篮排球选拔大赛,入选中南区女子篮球队。1952—1966年在国家女篮效力。1958年与队友一起战胜欧洲劲旅捷克斯洛伐克队。1961年获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冠军。1964获匈牙利、法国、罗马尼亚、中国四国篮球邀请赛冠军。1966—1972年在广东女篮任教练兼队员。1972—1978年任广东省女篮教练。1978—1986年任广东省体工大队副大队长。1986—1993年任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曾任中篮球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篮球协会副主席。现任广州市篮球协会顾问。1994年退休后,被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康复中心聘为中心主任。 </h3><h3> 李少芬当运动员时,技术全面、能里能外,中锋、前锋和后卫三个位置都能打。她的技术特点是中投准确,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远投采用双手,中近距离采用单手跳投。</h3><h3> 李少芬在篮球场上拼搏多年,自有一番体会。她认为运动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尽管经验丰富,但由于生理的变化,体力的减退,给老队员参加比赛带来新的困难,但这些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国外有许多像乔丹、奥登西娅等宝刀不老的风云人物,他们打到35岁时,威风仍不减当年。当今老运动员因年龄偏大而退出球场实在可惜。其实,年龄大并不可怕,关键要敢于向年龄挑战,想尽办法延长运动寿命。</h3><h3> 1999年被选为新中国篮球运动员50杰之一。</h3> <h3>他们的感情并不像电视剧和小说里描写的那么浪漫,只是刚好家里亲戚互相认识,双方一撮合,两个人年轻又优秀,看起来十分相称,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下来。</h3><h3>在钟南山为祖国医学事业艰苦奋斗的时候,妻子李少芬也为祖国的篮球事业奉献青春。</h3><h3>她曾在法国举办的“四国女子篮球比赛”中夺得冠军,一直到38岁时才退役。</h3><h3>但退役不是结束,退役后,她没有过起相夫教子的生活,依然走在中国篮球运动的一线,担任广东女篮教练、广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篮协副主席。</h3><h3>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停止散发余热。</h3><h3>钟南山老先生的子女们也在医学领域颇有建树,各自撑起了一片天。</h3> <h3>李少芬与钟南山同龄,且都来自广东</h3><h3>家中长辈原本就相识,但他俩之前并不熟。</h3><h3>彼此开始亲近是在1955年。19岁的钟南山考上了北京医学院</h3><h3>部据说当时钟南山经常去看望一位姨婆,恰好李少芬训练之余也常去看望一位姑婆。最巧的是,姨婆和姑婆又是一对闺蜜。</h3> <h3>钟南山全家福,儿女成双</h3> <h3>右为李少芬老师</h3> <h3>所以缘分这东西,一旦来了,挡都挡不住</h3><h3>两人投缘除了天时地利,还有共同的兴趣——都热爱运动,还曾一起备战全运会</h3><h3>钟南山父亲钟世藩,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是著名儿科专家,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医学顾问。</h3><h3>钟南山院士向来以敢说真话、只说实话著称,这源于父亲对他从小的教诲,“父亲很少说话,但他说话都是有证据的”。</h3><h3>75岁的时候,钟世藩教授患了严重的眼疾,身体十分虚弱,仍旧轮流捂着两只眼睛,苦苦撰写出长达40万字的儿科医学著作。</h3><h3>钟南山是真正继承了老父亲的衣钵和精神。</h3> <h3>钟帷月,优秀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打破了短池蝶泳世界纪录。她的丈夫是美国人,叫费利伦,也是个篮球迷;</h3> <h3>▲钟帷月和小游泳队运动员们</h3> <h3>钟南山的女儿让自己骄傲,儿子钟惟德同样让他这个当父亲的感到骄傲。钟惟德是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教授、主任医生、博士导师。擅长泌尿系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面贡献尤为突出。曾两次荣获广州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刚做医生时,钟惟德最关心的不是业绩上的突破,而是怎么样让穷困的人看得起病,在当时深受不少老百姓的爱戴。</h3> <h3>女儿遗传母亲的体育天赋,儿子继承父亲的医学事业——这样的婚姻和家庭,恕我词穷,只能想到“珠联璧合”。<br></h3> <h3>有时候我们痛恨灾难,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辛酸苦辣。</h3><h3>可我们也要感激灾难,感激这次疫情让我们认识了钟南山老先生的一家,认识了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不屈风骨。</h3><h3>只希望老先生能够好好保重自己,也希望风骨能够代代流传,永不落幕。</h3> <h3>下面发一组网上收集的全国人民心中的新晋好男人钟南山照片和人物介绍:</h3> <h3></h3><h3>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生,福建厦门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曾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h3> <h3>基本信息</h3><h3>中文名:钟南山</h3><h3>性别:男</h3><h3>国籍:中国</h3><h3>民族:汉族</h3><h3>出生日期:1936年10月</h3><h3>出生地:江苏省南京市</h3><h3>毕业院校:北京医学院</h3><h3>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h3><h3>主要成就: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当选)、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1995年、2003年)、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09 )年、“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h3> <h3>人物经历</h3><h3>1953年,就读于广东实验中学。</h3><h3>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并留校任教。</h3><h3>1960年7月至1971年8月,担任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教研组助教。</h3><h3>1971年9月至1974年4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住院医师。</h3><h3>1974年4月至1978年8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治医师。</h3><h3>1978年9月至1982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讲师。</h3><h3>1979年10日起,担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所长。</h3><h3>1979年至1981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医学院及伦敦大学呼吸系进修。</h3><h3>1983年1月至1986年12月,担任广州医学院副教授(于1985年后被指定为中央领导保健医生)。</h3><h3>1986年12月1995年,担任广州医学院呼吸内科教授、硕士生导师。</h3><h3>1987年12月至1992年10月,担任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h3><h3>1992年5月至2002年12月,钟南山担任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h3><h3>1995年8月,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呼吸内科教授、博士生导师。</h3><h3>1996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h3><h3>1998年6月,任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h3><h3>2003年,“非典”爆发,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护工作者经长期努力,抗击了非典。</h3><h3>2004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03年度”十大人物之一。</h3><h3>2005年4月13日,当选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h3><h3>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学位。</h3><h3>2007年10月,担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h3><h3>2009年7月,担任贵州医科大学名誉院长。</h3><h3>2009年9月10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h3><h3>2010年,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h3><h3>2012年3月5日,钟南山建议在全国展开PM2.5监测,防治则可先行在重点区域进行,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优化产业结构汽车尾气治理和优化能源结构作出硬性制约。</h3><h3>2014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h3><h3>2016年3月27日,钟南山参加中国首界流感高峰论坛并发表讲话。</h3> <h3>主要成就</h3><h3>科研成就</h3><h3>研究领域 </h3><h3>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h3><h3>承担项目&成果奖励 </h3><h3>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取得中国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成果20余项,2005年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获年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获得了广东省和广州市科技进步个人特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h3><h3>1980年,《GD微型最高呼气流速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h3><h3>1982年,《转基因因子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技成果一等奖;</h3><h3>1994年,《哮喘及气道高反应性》项目获中国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h3><h3>2008年,《应用siRNA策略研制预防和治疗SARS疾病特效药动物实验》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h3><h3>2008年,《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程序、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SARS冠状病毒灭活疫苗及相关研究》项目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h3><h3>2009年,《创建防治结合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动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项目获中国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h3><h3>论文著作 </h3><h3>截至2010年9月,钟南山在中国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国外发表论文被SCI引用81次,主编了《英中日图解医学辞典》《Asthma》《现代呼吸病进展》《解读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与对策》《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与治疗》。</h3> <h3>人才培养</h3><h3>截至2003年7月,钟南山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十名,其中包括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陈荣昌教授和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榆林一院李莉博士。钟南山从教数十年,是一位桃李满天下、锐意创新的教学名师。2010年,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更多拔尖人才,钟南山亲自参与挑选和面试,从广州医学院2010级416名临床医学专业新生中选拔32名成立“南山班”,并亲自担任班主任。“南山班”一改传统医学院校大班授课、临床实践不足的落后教学模式,实行小班教学,鼓励动手实践,增加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钟南山在开班仪式上说:“希望我班上的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亲身接触病人,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英语流利、却去国外实验室做高级打工仔的人,而是创新型的中国医学实用人才。”</h3> <h3>荣誉表彰</h3><h3>1984年,钟南山被授予中国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h3><h3>1990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h3><h3>1992年,钟南山获中国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称号。</h3><h3>1995年,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h3><h3>1997年1月15日,钟南山被中共广州市委授予“模范共产党员”的称号。</h3><h3>2003年,钟南山再次被评为中国全国先进工作者(即全国劳模)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h3><h3>2003年,钟南山荣获“中国医学基金会华源医德风范奖”。</h3><h3>2003年6月19日,钟南山因在抗非战斗的卓越表现,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唯一一项特等功。</h3><h3>2003年,钟南山被广州市授予“抗非英雄”荣誉称号。</h3><h3>2004年4月8日,钟南山被授予中国国内卫生系统的最高荣誉称号——白求恩奖章。</h3><h3>2010年12月6日,钟南山被评为中国“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h3><h3>2016年6月1日,钟南山荣膺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h3><h3>2018年11月,钟南山入选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h3><h3>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钟南山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推动者”。</h3> <h3>社会任职</h3><h3>1997年,钟南山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连任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h3><h3>2008年,钟南山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h3><h3>钟南山先后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顾问、国际胸科协会特别会员、亚太分会理事。现任中华医学会顾问、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市科协主席、广东省科协副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会成员等职。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和广东、广州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h3> <h3>个人生活</h3><h3>家庭成员</h3><h3>在普通人眼里,钟南山很神秘,他的家庭堪称广东知名的体育和医学双重世家,但也和普通大众一样,有着平凡的幸福。钟南山认为每个家庭都有个纽带、润滑剂,在他的家庭里充当这个角色的是体育运动。一家人都是篮球迷。钟南山的妻子李少芬是首届中国女篮的主力队员,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儿子如今是医生,是医院篮球队主力。女儿曾是20世纪90年代国内优秀的游泳运动员,获得过世界短池锦标赛100米蝶泳冠军。女婿是个美国人,在广州工作,也是个篮球迷。</h3> <h3>人物轶事</h3><h3>1956年,正读大学三年级的钟南山因体育成绩突出,作为北医大(北京医学院,现北大医学院)的运动员代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运动会。他在运动会中摘取了400米跑的桂冠。时至今日,北医大还有几项由钟南山创下的运动纪录无人能破。1958年,钟南山被抽调到北京市集训队训练,准备参加第一届全运会。1959年9月,在首届全运会上,钟南山像是一匹所向披靡的骏马,以54.4秒的成绩打破了四百米栏的全国纪录。</h3> <h3>人物评价</h3><h3><br></h3><h3>这次抗击非典如果没有钟南山院士,结果可能就不会是这样。(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张德江)</h3><h3>他投身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年,是推进中国呼吸病学发展迈向国际前沿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在非典疫情中,率先带领团队投入救治行动,确立广东病原学,组织广东非典防治研究,获国际上最高存活率。在甲流防治中,成功抢救多例重症甲流患者,参与制定卫生部治疗方案。(中国科协)</h3><h3>钟南山是一个真实、普通、甚至是平凡的中国医生。他跟所有有责任感的医生一样,几十年如一日,每周坚持出门诊看病人,每周坚持查房,一直到现在76岁了,还是如此。他说,这已经是一个习惯了!(南方日报)</h3><h3>钟南山不仅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敢医敢言的道德风骨和学术勇气更令人景仰。他勇敢地否定了卫生部所属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典型衣原体是非典型肺炎病因”的观点,为广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制定救治方案提供了决策论据,使广东成为全球非典病人治愈率最高、死亡率最低的地区之一。他最早制定出《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他带领课题组,在全世界率先探索出了一套富有明显疗效的防治经验。这套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组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型肺炎有指导意义。(央视国际)</h3><h3>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然而,在那些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他成了一名骁勇的战士。抗击非典,也就是一场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战争。钟南山以自己的精湛医术和坚强斗志,成为了“非典”战场的不倒红旗。(搜狐新闻)</h3><h3>在这场关系着人类共同命运的殊死斗争中,钟南山以其战士的勇敢无畏、学者的铮铮风骨和悬壶济世的仁心仁术,挺身而出,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敬重。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已经成为广东抗非斗争一面飘扬的旗帜。那一刻的悲壮,无啻于“向我开炮”的呼叫。他和同事们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人民网)</h3><h3>钟南山在抗非斗争中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是智慧而刚毅的;面对同事和病人,他却是博爱和仁厚的。(广西大学社会科学与管理学院吴学东)</h3><h3>2003年抗击“非典”中,钟南山不顾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奔赴疫区指导医疗救治工作,倡导与国际卫生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主动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积极建言献策推动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为夺取应对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h3> <h3>钟南山健美照</h3> <h3>近日,钟南山的一组健身照刷屏,肌肉发达、身手矫健,很难想象这是一个84岁老人的状态。</h3> <h3>网络上,大家在关注病情的同时也被钟老健硕的体格圈粉。这位"硬核院士"的肌肉健身照获赞14万,并被大家纷纷转发。</h3> <h3>钟南山说:"身体机能的强健有助于抵抗病毒的侵袭,现在我们即使不能出门,也要在家里,在客厅锻炼!"</h3><h3>从钟南山健身的图片中可以看出,他本人就是践行在家锻炼的。钟南山家里有个10平米的小型健身房,是妻子为他特意布置的。每次锻炼,钟南山都会先在跑步机上快走和慢跑,然后再做其他训练。"先跑步25分钟左右,锻炼下肢和内脏;然后做杠上撑,一口气20个,还有一口气10个引体向上和仰卧起坐。"</h3><h3>力量训练是钟南山的最爱,日常"撸铁"也是他80多岁仍保持一身结实肌肉的原因。钟南山透露,他年轻时举重的最高重量是100公斤,卧推可以达到70公斤。</h3> <h3>随着钟南山健身照的广为传播,时下在家健身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采纳。</h3><h3>其实,在家健身并不需要多大的地方,有条件的可以像钟南山那样的配备跑步机,没有条件的也可以买一些"撸铁"道具锻炼。不过,在疫情期间,想买到好的健身器材并快速送货上门是不容易的。</h3> <h3>众所周知,新冠状病毒极易感染老年人,但钟南山院士虽然战斗在第一线却一直没有被侵袭。</h3><h3>"运动对我保持身体健康起到了关键作用",每当钟南山被问及为何能在疫情前保持健康,这是他说的最多的一个答案。</h3><h3>据说,之前有记者采访钟南山,两人决定爬楼梯上去,结果爬到第七层,记者就跟不上了。之后采访得知,钟院士一直都有锻炼的习惯。</h3><h3>有人还放出钟南山院士参加CCTV篮球赛时的视频,可以看出身体矫健的他拥有很良好的体魄。钟南山常说:"良好的体魄,是我们抵御一切的前提!"</h3> <h3>篮球运动员</h3> <h3>阳光丰盛一起跑,健康快乐广州人钟南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