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上甘棠古村位于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是一个有着1200年历史的汉族古村,村内至今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依山傍水的建筑格局,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是湖南省目前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村前环绕清澈的谢沐河,村后逶迤远去的屏峰山脉,村西南面是一大片沃野的良田。独具特色的远眺龟山、昂山毓秀、古衙遗址、月波雨亭、寿萱凉亭、步瀛古桥、文昌阁、古宅民居等甘棠八景,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的美丽画卷。</h3><h3>上甘棠居住着涌现过周敦颐、鲁迅、周恩来等伟人的一支周氏家族的后裔,世代繁衍,已历经1200多年。江永上甘棠,时光醒目地刻在湖湘大地上的标点,将岁月拉得很长,很长。来到村口前芳寺里的小学校,听悠悠的钟声回荡;站在那座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步瀛桥上,看桥下小河淌水,桥边古屋青瓦;身边的一切仿佛都笼罩在一圈半透明的光晕之中,慢慢地洇出一个名字:千年上甘棠。</h3> <h3>进村途径第一站是文昌阁,这座阁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至今已几经修葺,楼阁共4层,高16米,宽10.6来,深10.2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历史上其东侧曾建有廉溪书院,现只留存几栋建筑物。</h3> <h3>步瀛桥</h3><h3>该桥位于谢沐河口下游的西南村口,为上甘棠的主要出入口。据史料记载,步瀛桥始建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由当时的周氏几位族长“唱率子侄偕族属辈,共为鸠集裒金几二十万”而修建的。历经宋绍兴五年(1135年),元至元二年(1468年)、明成化四年(1468)及清乾隆年间“重修”或“大修”。现残存长30米,宽4.5米,跨度9.5米,拱径高5米的三孔石拱桥。因年久失修,目前,拱桥上游方向被洪水冲毁,垮塌长7米、宽1.5米。步瀛桥采用半圆形薄拱,造型小巧别致,与文昌阁的庄重高耸互为衬托,构景成图,相映成趣。千百年来,步瀛桥维系着村前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由青石板辅成,自古就是湘南通往桂北的交通要道。</h3><h3>步瀛桥建于宋靖康元年,传说新桥举行踩桥仪式时,正值八仙云游至此便下凡踩桥,被铁拐李踩塌了半边桥,人们愁容满面。铁拐李却大笑道:只塌了半边是座好桥,以后桥上每落下一块大石头,村里就出一名七品以上的大官。此后桥上陆续落下101块大石头,上甘棠村果真出了101名七品以上大官。所以,多少年来这半边残桥虽再没人去修,但它却固若磐石,屹立至今。</h3> <h3>跨过步瀛桥,漫步在古风犹存的上甘棠,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村庄。那遍布全村的青石板巷道,具有典型特色的湘南民居,令人流连忘返。</h3><h3><br></h3><h3>民居</h3><h3>上甘棠村仍保留着明代、清代的民居200多栋,具有典型的湘南建筑特色的建筑因人口集中和建筑用地有限,形成了密集型民居群体。高大的风火墙,严整的纵深布局,</h3><h3>上甘棠村现有居民435户,人口1865人,除王姓2户、龚姓3户、何姓l户、田姓l户为解放前后迁入外,其余为周姓族人。据周氏族谱记载:周氏族人自唐天宝年间为平定南方十州之动乱从山东青州迁至宁远大洞;唐宪宗年间,周氏一族再迁居永明县谢沐乡机峰山;唐太和二年(827年),迁居甘棠山。自此,周姓家族就开始定居上甘棠,世代繁衍,延续至今已有40多代了,历经1200多年。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 周氏祖辈架桥梁、铺道路、建亭阁、兴教育使之代代相传,人才辈出。千年间村内出文武百官101名,官至尚书、节度使、太守、宣政大夫、将军、剌使、知州、县令等。其中京官18名,进士11名,最后一位是曾跟随张治中先生参加重庆谈判的黄埔爱国将领周翰宗将军。</h3> <h3>据史料记载,时上甘棠村周德源在文天祥属下任太守,相处甚笃,“忠孝廉节”四字为文山公亲笔赠与。</h3> <h3>上甘棠村看点很多。由于时间紧好多地方都没走到,也许我还会来💪</h3><h3>再见了千年古村《上甘棠》</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