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述黄鹤楼

杨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庚子年春节是在焦虑与期盼中度过的。焦虑的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武汉的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期盼的是尽快打赢疫情阻击战,早日恢复往日的安康与欢乐。</p> <h3>宅居家中,打开相册,找出多年前在武汉黄鹤楼拍摄的照片,细细观之,往事浮现----<br></h3> <h3>黄鹤楼位于武汉长江南岸的蛇山之巅,濒临长江,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br></h3> <h3>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代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br></h3> <h3>唐代诗人崔颢在此题写《黄鹤楼》一诗,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而名扬天下,李白、白居易、孟浩然、毛泽东等都为黄鹤楼留下诗词。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使得黄鹤楼闻名遐迩。<br></h3> <h3>黄鹤楼名称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用橘皮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br></h3> <h3>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br></h3> <p class="ql-block">黄鹤楼楼高5层,总高度51.4米,内部由72根圆柱支撑,外部有60个翘角向外伸展,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构建而成。</p> <h3>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形如黄鹤,展翅欲飞,雄浑之中不失精巧。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艺术精品。<br></h3> <p class="ql-block">徜徉在黄鹤楼里,无论是一楼一幅“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陈列的历代黄鹤楼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影印本、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二楼大厅墙上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三楼大厅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四楼大厅内置当代名人的字画,还是顶层大厅《长江万里图》长卷、壁画等等,在布局、装饰、陈列上各有千秋,彰显高古雄浑,极富个性。</p> <h3>黄鹤楼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楼之一,留下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吟咏黄鹤楼的佳作也不计其数,整座楼就是一座巨大的、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br></h3> <h3>黄鹤楼里最吸引我的当属崔颢、李白斗诗的故事。崔颢登临黄鹤楼触景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写下千古绝唱《黄鹤楼》。<br></h3> <h3>览眼前景物,抒思乡情愁,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信手而就,一气呵成的《黄鹤楼》,成为历代文人推崇的珍品,被后人评价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br></h3> <h3>黄鹤楼东有一亭名为“搁笔亭”,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br></h3> <h3>“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br></h3> <h3>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一拳捶碎黄鹤楼, 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br></h3> <h3>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br></h3> <h3>李白热爱黄鹤楼,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br></h3> <h3>名山、名水、名园、名楼,都有名诗、名文相伴左右。是名诗沾了名楼的光,还是名楼沾了名诗的光?<br></h3> <h3>当文化赋予景观以诗情后,此山水不再是原来的山水,此楼也不再是原先的楼,而是变成了一座诗与楼合二为一的黄鹤楼,这座“诗楼”比原来的黄鹤楼更美、更有内涵、更有韵味。<br></h3> <h3>黄鹤楼楼外的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景区内大量的石碑、石刻,都是历代名人的真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r></h3> <h3>黄鹤楼景区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散发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漫步其中,同行以黄鹤楼为背景为我拍摄了一张照片,留下我与黄鹤楼永恒的瞬间。<br></h3> <h3>看照片有愉快、美好的回忆,更有现实中对武汉的担忧,面对严峻的新冠疫情武汉能挺住吗?能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吗? </h3><h3><br></h3> <h3>武汉,中国著名的江城,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形成著名的武汉三镇。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枪,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于此,首次将三镇合并,统称为武汉。<br></h3> <h3>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凭借这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畅达的水陆交通,自唐宋起便发展成为商贸繁盛之地。到了明清,汉口更是成为中国“四大名镇”和“天下四聚”之首,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br></h3> <h3>自古以来,武汉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更饱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br></h3> <h3>极富诗意的别名——江城出自李白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汉为文人墨客所喜爱,吸引了无数词章大家在此留下众多不朽的篇章。<br></h3> <h3>1927年春,毛泽东携杨开慧一起登上了武昌的蛇山,极目远眺,烟雨蒙蒙,大江东去,龟蛇二山夹江对峙,诗兴涌动,不禁吟出了激昂慷慨的《菩萨蛮·黄鹤楼》<br></h3> <h3>“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br></h3> <h3>毛泽东钟情武汉,曾48次下榻东湖宾馆。1956年6月毛泽东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br></h3> <h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br></h3> <h3>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虽有兴衰沉浮,这座城市始终从容坚定地横跨在长江之上,凭借世代武汉人的勇敢和智慧,闯过一道又一道难关。<br></h3> <h3>当前,武汉作为新冠疫情的重灾区,阻击疫情的主战场,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压力。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众志成城、共度时艰,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br></h3> <h3>滚滚长江水,巍巍黄鹤楼。武汉人有能力架起一座又一座长江大桥,将天堑变通途,也必将有决心、有能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挑战,重新续写武汉的辉煌篇章,武汉加油!<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