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家世探究(叁)

汤汉汤显祖祖根地文史研究会

<h3>  分析完殷景仁与汤显祖先祖的关系,我们再通过抚州境内的家谱对照,可以清晰地看出:源祖一世祖殷庆甫(也有家谱作“庆夫”“庆父”)→十四世祖殷景仁→十九世祖殷正行→二十世祖殷博(即文昌谱远祖一世祖三十七公),文昌谱自远祖三十七公开始世系代代相承,直至唐末乱世的万四公(谱上又称为“宣慰公”)开始众说纷纭,难理头绪,实际上跳出文昌谱以及抚临谱,扩大到其它地市,甚至外省的相关家谱结合起来认真研究,还是大致能理清楚的。</h3><h3> 在东乡小浆鸭塘《汤氏宗谱》世系图上记载:第一世,泰祖博,行三十七,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居本里鸭塘。经过与临川《文昌汤氏宗谱》对照,发现自第一世三十七公(泰祖博)至第九世少一公世系完全一样,依次是:三十七公(一世祖殷博,生二公、三公)→三公(二世祖,生廿一、廿八公。文昌谱为念一、念八公)→廿八公(三世祖,生子一,适十五公)→适十五公(四世,生靖太四公)→靖太四公(五世,生恕小四公)→恕小四公(六世,生大一、细二)→细二公(七世,生伯一)→伯一公(八世,生少一、少二、少三、少四)→少一公(九世,生万一、万二、万三、万四)→万四公(十世,小浆鸭塘谱上无载,文昌谱载生子五,明一、明二、明三、明六、明九)→明六公(十一世,迁文昌里,生千四)……通过各支家谱发现,万四公正处于唐末乱世之时,又与殷文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至于后世子孙最终把唐末万四公与殷文圭次子汤净公混为一谈了。此将在后文一一解读。</h3> <h3>  再看文昌汤氏清嘉庆十二年族谱,子高公第十世孙汤治在序中说:“汤氏名号临川,声播海内。自先代以来,合修宗谱者五,所载万四公生育苏州,为唐时名臣,官于抚而家于抚,汤氏宗为始祖,由来远矣……”这一段话,即透露出汤氏各支派之间曾合修宗谱有五次之多,但自五修联谱后,在始祖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以至于以后各自分修,再未联谱。从家谱可以看出,文昌房实际上对于始祖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汤显祖的祖父酉塘懋昭公、从孙弓庵公(名秀琦,字小岑、从岭)主张的“先祖源于贵池”论。另一种是汤治等后人坚持千年传承,认为远祖是“生育苏州”、官于番(今上饶市鄱阳县),迁于丰(今抚州市南丰县),居家抚州城南的万四公(即抚州始祖宣慰公)。</h3><h3> 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的《中华汤氏源流》第一卷发现与《文昌汤氏宗谱》相似的记载:万四公,讳季珍,字君重,号宝亭。唐乾符四年(877年)王仙芝遣义军大将柳彦璋攻江西抚州,唐僖宗恐抚州有失摇动赣东,诏令殷季珍为抚州路宣慰使赴抚州督钟传部击败柳彦璋,抚州之围得解,钟传亦以功授抚州剌史。唐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黄巢率义军由浙江转攻福建,季珍奉旨入闽联络诸军坚守抵抗,然因义军气势正盛,如蚁蝗潮涌而上,十二月福州城失陷,季珍死战殉国。唐僖宗赐殷季珍为“公”,谥曰:“忠勇”,并应抚郡军民所请,敕葬宣慰公季珍于抚州飞雁投湖形(今临川云山清溪汤家附近),立庙塑像岁祭不绝。并更其地名曰:“温坊”,诏令其第五子汤英迁居临川温坊守祖庐。</h3> <h3>  跳出文昌谱,我们结合更多家谱来找出线索。临川石泉《汤氏宗谱》记载:“……唐季失鹿,群雄角力,中国云扰。余先人自小浆徙番,自番徙南丰。至宣慰公宦游吾抚,遂家城南,三世而进士鹏运公,卜居今石泉里……”又云:“汤之先源于苏派,于昇徙小浆,而流于番,迁于丰……”。在抚州南门,进贤柴埠,金溪对桥、下马山,甚至上饶横峰汤氏宗谱中都有类似记载,并且最重要也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是在众多一世祖为万四公(宣慰公)的《汤氏宗谱》世系图中都有一小段介绍文字:宣慰公,少一公幼子,名季珍,字君重,号宝亭,生于后梁太祖开平戊辰(公元908年),按旧谱及先人记,祖由昇州温坊市来徙小浆,再徙南丰义井头,三世而生公。</h3> <h3>  从以上各种谱牒资料不难发现,万四公(宣慰公)季珍殉国的年代(878年)和世系图出生的年代(908年)有三十年的代差,也就是说至少相差两代人,这也是目前众多家谱(含文昌汤氏宗谱)最让人迷惑的地方,以至于后世子孙修谱者众说纷纭,甚至于不祖万四公而祖殷文奎公,但事实上殷文奎与万四公的关系在正史上找不到任何直接联系,只能通过家谱上的蛛丝马迹结合一些文献资料才可能揭开这一迷雾。</h3> <h3>  经过近几年到周边湘、鄂、赣、徽、苏、闽等省市考谱,行程不下数万里,终于发现了一些线索。金溪浒湾下马山、临川石泉、进贤柴埠口、上饶横峰等县区家谱上记载:少一公生子四,万一公分居苏州温坊,万二公徙居庐州(合肥),万三公迁居宣城。万四公由饶州而官,迁于抚州,遂居焉……。此段记录也是抚临谱和文昌谱上关于“苏番远祖”的最早来历,结合前文以及《文昌汤氏族谱》子高公第十世孙汤治在序中所言,可以看出是由于万四公生于苏州,历官饶州,而饶州府治就在今天的鄱阳县,古时简称“番(古称番(pó)邑,饶州)”,所以称之为“苏番远祖”。翻开福建建阳《惠阳汤氏宗谱》,赫然发现世系图上写道“少一公,即文奎公。宣慰公,即汤净公,为抚临文坊始迁一世祖”。湖北武穴《汤氏宗谱》记载万二公由江西迁安徽,后裔继迁湖北等地。而在安徽贵池、潜山、黄山等地《汤氏宗谱》中都发现了一篇作于明建文二年(1400年)序文《附录 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小浆市宗谱序》。以上谱载虽然难免有谬误,但仔细梳理还是能找出殷文奎与万四公的关系。</h3> <h3>  首先从年代上考证,殷文奎自小在池州苦学,于乾宁五年(898年)登进士第,主试者为裴贽。据《唐诗纪事》记载:“乾宁中,帝幸三峰,文圭携梁王(朱全忠)表荐及第”,这里的“三峰”指华山,时唐昭宗驻跸华州。所以殷文奎不可能是万四公(殉国于公元878年),更不可能是其爷爷少一公。只能是最早迁安徽的万二公支。下面就殷文圭与万二公关系结合文献分析如下:</h3><h3> 唐末,因黄巢之乱,动摇根基,于是天下大乱,军阀割据,朝廷已经失去对地方的控制权。根据《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 乾符三年(丙申,公元876年):“二月,敕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皆训练士卒。又令天下乡村各置弓刀鼓板以备群盗。”卷第二百五十三 乾符四年(丁酉,公元877年):“三月,黄巢陷沂州。夏,四月,壬申朔,日有食之。贼帅柳彦璋剽掠江西。”卷第二百五十四 乾符五年(戊戌,公元878年):“黄巢引兵度江,攻陷虔、吉、饶、信等州。”也就是在这期间,黎川人危全讽、危仔昌兄弟响应朝廷敕告,招募乡勇,组织武装,积极备战。按宋人路振《九国志》卷二危全讽本传,危全讽、危仔昌兄弟起事于乾符末(公元877年),被唐皇朝诏为抚州刺史在中和年间(公元881-884年),这就是危氏兄弟的保土安民。此时,正是万四公殉国前后,危全讽因剿黄巢而载入史册,万四公也因不朽事迹被后世子孙载入谱册。万二公、万三公也在唐末乱世中隐隐约约露出了踪影。</h3> <h3>  据正史《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九.列传第一百一十四》田頵(公元858-903年,字德臣,庐州合肥人)传记载“頵善为治,资宽厚,通利商贾,民爱之。善遇士,若杨夔、康骈、夏侯淑、殷文圭、王希羽等皆为上客。文圭有美名,全忠、镠交辟不应。頵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故文圭为尽力。夔知頵不足亢行密,著《溺赋》以戒,頵不用”。又据《新唐书·田頵传》记载“谓殷文圭为田頵上客。又田頵母殷氏[20],与文圭同姓,故田頵甥事之。”由此可以看出田覠惜才,而田覠母亲又与因文奎同姓同族,为笼络文奎,方“置田宅,迎其母,以甥事之”。</h3><h3> 宋·钱若水等《宋太宗实录·卷二十九》记载“(汤悦)父文圭,乾宁五年进士登第,以世方乱,将南归。梁祖时节制夷门,爱其才,欲辟于幕府,文圭不欲就,遁去。至会稽,钱镠欲縻之,亦不愿止,去诣宣州田頵。頵执甥姓之礼待之。文圭但从容谈笑,无所预。頵败,获免。至淮南,杨渥以为掌书记。”田頵灭于杨行密后,文圭入吴,为淮南节度掌书记。天佑十六年(919年,即唐亡后十二年),杨行密之子杨隆演即吴王位,改元武义,以殷文圭为翰林学士。官终左千牛卫将军。</h3> <h3>  通过梳理田覠的生平,基本可以发现万二公徙居庐州合肥(田覠故里,史书记载田頵与杨行密同为庐州合肥人,“生同里,约为兄弟。杨行密据庐州为刺史时,随之,谋略为多”以功授宁国军节度使累迁检校太保、中书门下平章事),万三公徙居安徽宣州,都与田覠善待殷文奎家人有很大关系。事实上还不仅限于此,在唐末军阀混战时期,谁都希望强强联手,以求占有一席之地。据各类历史文献考证得知:殷文圭与田覠母亲同姓,田頵迎其母,以甥事之。同期,钱元瓘作为宁国节度使田頵质子时,田覠将女儿嫁给了钱元瓘(吴越王钱弘俶[6]的父亲)。抚州老乡元德昭(890-967,本姓危,字明远,南城东兴乡苏源村,今属江西省黎川县荷源乡人,寄籍钱塘。五代吴越丞相,也是抚州史上第一个宰相。抚州刺史危全讽之侄,信州刺史危仔昌之子。)[7]次子元象宗又成了为吴越王钱弘俶第二个女婿,真正的驸马爷。因此,通过以上关系,殷文圭的儿子汤悦(原名殷崇义,避宋宣祖讳改为汤悦,官至南唐宰相)、汤净(原名殷崇礼,避宋宣祖讳改为汤净)公与吴越王钱弘俶也是沾亲带故的。这也不难理解南唐被宋灭亡后,汤净公受到吴越国保护的原因了。</h3> <h3>  殷文圭自朱全忠处南归后,入田頵幕,覠亡后,成为杨渥幕僚,此期间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占领江西全境。梁太祖干化2年(912年)杨渥弟杨隆演称吴王,是吴高祖,封殷文圭为千牛卫将军(一牛管300人)。吴睿帝天祚3年(937年)吴主禅位于齐王李升,改国号曰“南唐”,殷文圭长子殷崇义官拜南唐宰相、封范阳公,更名汤悦后,其后裔自称“范阳汤氏”,族谱称《范阳汤氏宗谱》。 </h3><h3>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记载杨隆演登吴王位时有殷文圭任职的记载:“追尊行密孝武王,庙号太祖,渥景王,庙号烈祖。拜温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封东海郡王,以徐知诰为左仆射、参知政事,严可求为门下侍郎,骆知祥为中书侍郎,殷文圭、沈颜为翰林学士,卢择为吏部尚书,李宗、陈章为左、右雄武统军,柴再用、钱镖为左、右龙武统军,王令谋为内枢密使,江西刘信征南大将军,鄂州李简镇西大将军,抚州李德诚平南大将军,庐州张崇安西大将军……”</h3><h3> 又据《临川县志》记载:中和元年(881年),抚州刺史钟传入洪州,危全讽由南城入据抚州。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抚州刺史危全讽筑子城、罗城。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危全讽攻打吴地洪州,兵败,抚州归属淮南。由淮南将领刘信为抚州刺史。由以上文献可知在杨吴政权任职的翰林学士殷文圭与危全讽、危仔昌兄弟交集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唐哀帝天佑2年(905年)至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正是在殷文圭等人协助下才使得淮南节度使杨渥弟杨隆演打败危全讽、危仔昌兄弟,进而占领江西全境,在此期间殷文奎曾任抚州宣慰也未可知,并以开吴之功官至司空。梁太祖干化2年(912年)杨渥弟杨隆演封殷文圭为千牛卫将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