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育之营造“书香校园”——北二分瀛洲校区五六年级团队 2020寒假读书分享会

淼淼

<h3>  读书使人聪明,</h3><h3> 读书使人充实,</h3><h3> 读书使人富有,</h3><h3> 读书使人丰盈。</h3><h3>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会因为读书而变得智慧、幸福!</h3><h3> 寒假里,愿我们继续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书香浸润我们的生活!</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早期的记忆</h3><h3> 今天读《阿德勒的人格哲学》看到“人性的记忆”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有感触。</h3><h3> 分享一下“早期的记忆”:所有心灵现象中,记忆最能显露人的秘密。记忆是可随身携带,每个人从他接受到的多得不可计数的印象中选出来的记忆,只有那些他觉得对他的处境有重要性的东西,因此一个人的记忆代表了他的“生活故事,”并反复不断的用这个故事来警告或安慰自己,使自己的精力集中锁定于自己的目标上,并按照过去的经验和行为模式来应付未来的生活。</h3><h3> 一个人是趋向合作,还是破坏合作;是勇气十足,还是自闭沮丧;是准备施予,还是只想收受;是希望受人支持被人照顾,还是充满自信而能够独立自主……凡此种种,都和个人的早期记忆有关。</h3><h3> 人类的早期回忆特别重要,我们可以从记忆所显示的生活模式根源及其最简单的表现方式中判断:一个孩子是被骄纵宠惯的,还是被抛弃遗忘的。他学习和别人合作到何种程度,他愿意和什么人合作,他曾经面临过什么问题,以及它如何应对他们。</h3><h3> 早期的记忆如此重要,我多么希望通过点滴的分享,让每一位家人都能给孩子一份最美、最贵重的礼物——童年美好的记忆。</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梁亭珍</h3> <h3>  王崧周老师对语文的深刻理解,用一个核心词概括,就是诗意语文。在《语文的生命意蕴》一书中,他是这样阐释的:“语文的要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和技能,如果将知识和技能当成目的,将人置于边缘,那么语文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人的异化。即便学生练就了巧舌如簧的口才、妙笔生花的文才,他们依然还是会觉得生活无趣、生命无感、生存无根。那么,这样的语文又有什么意义。语文,就是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一代表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是言语生命的灵魂,也是语文教育的灵魂。生命通过语文发现他自己。”对此,我深深地赞同。</h3><h3> “一切读写,只为重新发现自己。”写是语文的基本功底,也是语文能力的直接反映。不论是谁,简单或复杂,都能通过文字传达自己。可能学生写作的目的性更强些,老师写作的功利性更强些,这样的写作,少有灵魂之作,反倒是我们所谓的那些语言、技法、主题极佳之作比比皆是。可能在现今的教育体制下,老师、学生都身不由己,但至少有那么一丝松懈下,我们可以用手中的笔书写日常,写我们的悲伤,我们的欢喜,我们的发现,我们的感动。生活是普通的,平凡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建立起一个繁花似锦的 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写故我在。</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恩卿</h3> <h3>  阅读,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用别人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第十四章写道:发现自己的无知。人类世界从一步步地探索发展到现在,离不开文明的传递,知识就是力量。从历史进程来看,人类并没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而且,直到如今仍然迷茫。作者最后提出,拥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莫过于此!最初读这本书只觉视角独特,引人入胜,如今疫情肆虐,自困于家,才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快速发展下的沉思,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对善加利用自身的力量,对自然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利利</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h3><h3> 作为80后知识女性,钱儿妈用一支温柔的笔,记录下了她养育两个孩子的温馨从容与自我成长的旅程,字里行间渗透了对亲子关系,以及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与问题的细致体察和反思。 </h3><h3> 在这本书里,每一个事件背后都蕴含着父母的智慧。这个智慧从何来?就是通过父母的不断学习,自我提升实现的。透过生活的琐碎,我们看到的钱儿爸,钱儿妈是一对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提升的父母。所以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他们能够淡定从容,气定神闲。父母是原件,孩子潜移默化中就在复制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不然,孩子最终会活成我们人生的翻版。</h3><h3> 孩子是一粒种子,我们要做的是辛勤耕耘,静待花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平</span></h3> <h3>  我很喜欢《心理学原理与应用》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h3><h3>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h3><h3>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收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晶</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晶</span></h3><h3>  </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h3><h3> 梅老师说:“培育”,就是为孩子的发展搭建尽可能广阔的、动起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而“发展”,则是指孩子在班主任搭建的平台上充分地舒展灵魂、习得知识和发展能力,使得每个孩子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教师没有资格以一棵树的形象告诉孩子该如何生长,我们应该尽可能完善地提供小树苗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让它自由汲取,而不是似生产线上的产品,向着同一个规格生产、包装。我不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以自己的理想形象来塑造学生、要求学生,如果是这样,我的不足,也将影响着学生,投射到他们身上。</h3><h3> 孙启迪</h3> <h3>  最近读了《朝花夕拾》,深受感染。鲁迅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他的成长经历了坎坷。年幼辗转于药房为父亲抓不知是否有作用的中药“偏方”,父亲病重,被转介给其他医生,最后离去。被“衍太太”的流言中伤,辗转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异国他乡留学,见识了人性的残酷,同时也结识了藤野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爱思考的孩子,对于问题总能自己独立思考。“长妈妈”骗他是猫吃了他所爱的似“墨猴”一样的隐鼠,他便恨起猫来,当他知道是“阿长”踩死了他的隐鼠,对这个陪自己长大又给自己买《山海经》的保姆就改变了看法。</h3><h3> 看完《朝花夕拾》以后,对鲁迅又有了更加不同的看法,他对事善于思考,有独到的见解,有着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不愧为人们赞叹的作家!</h3><h3> 陈秋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优秀源于真诚</h3><h3> 这个世界不只需要聪明的科学家,善于表达的律师或精明的商人。更重要的是这世界也需要爱自己的孩子培养自己的孩子的父亲和母亲,需要为建造不会在地震中像稻草一样一吹就倒的楼房打地基的建筑工人,需要生产合格的牛奶以喂养婴儿的乳制品厂工,需要不会为过多修理而要价过高的修理工?需要不掺杂过多的水份,把墙刷平的油漆工,需要能做出可口而富有营养的饭菜以滋补身体和灵魂的厨师。任何工作,无论报酬高低,技能高低,只要带着忠诚去做,就可以成为一项高贵的职业,一个崇高的召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芹</span></h3> <h3>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要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广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同化,老师的一言一行有可能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大气的老师以此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h3><h3> 赵晓睿</h3> <h3>  最近读了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著的挑战系列书之二:《父母:挑战》,其中几句话印象深刻,分享给大家:如果父母一方试图为弥补另一方的严厉而对孩子让步,则更容易出现这些问题。忽视也可能产生同样的效果。在这两种情况下,孩子更会觉得自己寻求报复的欲望是合理的。在孩子的行为作出任何改善之前,必须先解决冲突,至少先结束父母方面的冲突。孩子必须再次感受到被接纳、被喜欢、而不是害怕。如果无法轻易、持续地运用某一自然后果,那么最好什么都不要做。如果孩子突然意识到自己无法再造成威胁和伤害,他会对此记忆犹新。只要经历几次父母和善而坚定的应对,孩子或许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徒劳的。这样子的经历足以恢复秩序的权威性。 </h3><h3> 王静</h3> <h3>  近期我阅读了薛法根老师的《文本分类教学》中的神话教学设计。</h3><h3> 《辞海》这样阐释神话: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不同于传说、语言和宗教,它主要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与远古先民对自自然现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传说中的历史内容、语言中的道德训诫、宗教中的劝谏意味都少见于神话。</h3><h3> 1、神话比较突出的文体特征:</h3><h3> 一、时间跨度大。很久很久以前这样表意比较模糊,二有让人产生优越感的时间词。或者事项开天辟地中一万八千年这样这样的时间跨度雌</h3><h3> 二、时间速度快。说几千万年过去了。巨大的时间档量只七个字就这么过去了,速度极快30空间。回盲部可以据现实的地理加以考证。</h3><h3> 三、幻化。幻化是新华故事中最具考验性的理如夸父的手杖最后化为枝叶繁茂,果实磊磊的桃林。</h3><h3> 2、神话的价值</h3><h3> 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是一个民族或族群的价值所在。</h3><h3> 二、促进精神发育。呵护儿童心灵,涵养审美能力,促进心智发展。</h3><h3> 三、培养神话阅读力。感受神话性熏染儿童的文学素养;感悟形象,体会典型形象的内蕴。</h3><h3> 3、教学设计的基本面。</h3><h3> 一、倾听与想象。讲述与倾听;移情想象。</h3><h3> 二、母题探讨。</h3><h3> 三、读写链接</h3><h3> 李红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孩子挑战》有感</h3><h3>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在孩子的眼里,大人们显得极度巨大、高效迅速、无所不能。当孩子有了这些感受,只有他们与生俱勇气支撑着他们不放弃成长。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就在于给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当孩子犯了错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时,作为陪伴者尽量避免使用那些让孩子觉得他是失败者的言语和行为,把事情和人分开,我们要知道,每次的“失败”,只是孩子的经验和技巧还不够,完全与孩子个人价值无关。真正有勇气的人,不怕犯错误或者有缺点,并且他的勇气不会因为错误和缺点而减少。</h3><h3> 王朋艳</h3> <h3>  大多数人都认为惩罚是一个很好的规诫孩子的办法;殊不知惩罚实际上剥夺了孩子从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反省的过程。或许还会让孩子觉得,我都已经受罚了,那就可以了;或者因为惩罚而下次“犯错”得更隐蔽、更巧妙一些。</h3><h3> 代替惩罚的七个技巧:1、请孩子帮忙;2、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但不要攻击孩子的人格);3、表达你的愿望;4、提供选择;5、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6、采取行动;7、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h3><h3> 这样能让孩子觉得他是在参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制造问题。</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胡新华</h3> <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读苏霍姆林斯基《教师的建议》,能找到许多与课堂体验相共鸣的东西。</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要深信,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没有重复,各有特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能在其中找到创造的喜悦。因为我们工作中的创造性首先是要认识人。</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培养人,首先要了解其心灵,看到并感觉到其个人的世界。我们从最细微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城去施加影响。</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了解学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师的话语、周围世界的美和艺术的美,以及创造感情的环境。</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工作的对象一儿童一一经常在变化,水远是新的。任何人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改变不了的精神需要教育。</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的职业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要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在人的身上经常能发现新的东西,对新的东西感到惊奇,能看到形成过程中的人一一这是滋养教育工作才能的基础。</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们可以使这个幼小的人身上所具有美好的、善良的、人性的东西不受压制、伤害和扼杀。因此,每个决心献身于教育的人,应容忍儿童的弱点,并对这些弱点仔细地观察和思索,用心灵去认识它们,就会发现这些弱点是无关重要的,不应对它们生气、愤怒和加以惩罚。要能够理解和感觉到儿童产生过错的最细微的动机和原因。要理解和感觉到的正是这样点,即这是儿童的过错,但是自己也不要孩子气,不要降到孩子的水平。</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儿童的每一次淘气都引起你的苦恼和心悸,应当采取一些特别的“消防”措施,要有能力熄灭冲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 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善于把热忧和智慧结合。有时需要采取暂缓的解决办法,使感情“稳定”。每当我有必要和学生谈论反映其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的行为时,我经常把这种谈话推迟几天。你对待学生的理智和心灵的情感更加充沛,你的话就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热情洋溢。</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 谷红利</h3> <h3>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激励、陶冶、养成和开发。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唤醒,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而不是以我之昏昏使学生也昏昏;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激励学生向上的热情,而不是限制;教育的本质在于陶冶,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而不是讲大道理;教育的本质在于养成,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情感品质,而不是一味的提要求;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开发学生无尽的潜能,而不是明灭学生的灵性、个性、天性。</h3><h3> 李润敏</h3> <h3>  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 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 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与书为伴,就象跟许多高尚的人 在一起。读一本好书,是一次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次心灵的洗 涤。</h3><h3>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h3>

孩子

学生

我们

语文

心理学

自己

记忆

教师

教育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