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1924年(民国十三年)10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直系将领冯玉祥联合推翻了曹锟为总统的直系军阀政权。接着,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先后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h3><h3>孙中山接受邀请,于12月31日午后到京。从这天开始,一直到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9时25分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在北京共生活了72天。</h3> <h3>此时,孙中山的灵柩停放在了北京西山碧云寺。此时的溥仪小朝廷已如风雨飘摇的孤舟,又似残垣上的孤草,为了活着,随风摇曳……</h3><h3><br></h3><h3>据《绍英日记》载:1925年3月21日,农历二月二十七午后,至北府(醇亲王载沣),会同润贝勒(载润)、耆大人(耆龄)见王爷,紧急商讨致祭孙中山一事,派宝熙前往,代表清廷赠送鲜花圈一件。</h3> <h3>时钟拔回1911年。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12月下旬回国,即被17省代表以每省1票的方式16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267年的清朝统治和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h3> <h3>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于4月1日正式解职。</h3><h3>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袁世凯手中,其10万英里的铁路规划也远非当时国力所能负荷,孙中山的设想并未成为现实。</h3> <h3>为建立全新的中国,孙中山第一次进京寻求良策。1912年8月24日,农历七月十二,是日酉刻,孙中山到京。</h3> <h3>此时的晚清小朝廷已是即将行灭的小油灯,在昏暗的风雨中飘曵,形将灭去……</h3><h3>此次孙中山一行抵京,清朝的遗老们仿佛触到了那只救命的稻草,为了生存,积极筹划宴请孙中山一行,宴请——他们的掘墓人。</h3> <h3>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在1912年9月11日农历八月初一的日记中写道:……晚,醇邸(醇亲王载沣),醇邸因小恙未到。伦贝子(溥伦)、世太保(世续),公宴孙中山、黄克强、陈君其美及国务院各员、参议院吴宗濂、汤化龙。陪客中有顺王、江统领朝宗、禁卫军统制王廷桢、张仲和、长君朴等,景三哥与余亦在陪客之列。</h3><h3>人座,上香宾酒时,伦贝子代为演说,以表皇族开会欢迎之意,略谓:从来有非常之人始能建非常之功,其孙中山先生之谓乎,今改数千年专制政体而为共和,固由孙中山先生及诸位先生之功,亦由我皇太后、皇上至公无私,以天下之政权公诸天下。惟自改变共和政体以来,而天下事变乃愈亟。语云“世界能造英雄,英雄亦能造世界”,此后政治日进文明,不第我皇族得享优待之荣,而天下人民常享升平之福,均惟诸位先生是望云云。说毕又云:余今日得见诸位先生,至为光荣,举酒愿祝诸位身体康健。同座均鼓掌。</h3><h3>孙中山令黄克强答词,略谓:现在世界竞争,中国非共和政体不能自立,是以孙中山先生热心改革。今者五族共和,实由皇太后、皇上圣明,德同尧舜,我辈均甚感激。惟此时外交甚为警戒,切望五族一心,勉力进行,以济时艰云云。</h3><h3>八钟入座,十钟散……</h3> <h3>上图为醇亲王载沣</h3><h3>中图为贝子溥伦</h3><h3>下图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h3> <h3>晚清遗老们为自己的掘墓人摆宴,实属苟且偷生、言不由衷之语。诚如总管内务府大臣绍英在1911年12月28日农历十一月初九日记中所言:……窃思国事危迫已极,为人臣者无法补救,忧痛何如。惟愿天心垂佑,期有转机,或定君主政体,或可以一战而胜,诚为天下幸福。否则共和政体恐不能办成,已召糜烂瓜分之祸,大可惧也。伏惟上天有好生之德,当不致战祸不息,仍享和平之福,不禁馨香祝之……</h3><h3><br></h3> <h3>2020年春节于辽宁佳欣教育办公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