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停课不停学。</b></h3><h3><b> 这几天为了抵抗疫情,我们学校一样响应号召,开始了“线上授课”。</b></h3><h3><b> 昨天晚上,我把《桃花源记》的考试作业和《小石潭记》的导学案制作完成时已过半夜。睡觉前照例翻阅几页《康熙平和县志》,不经意间,又得到一首描写船底人生活的诗歌,抑制不住的兴奋,竟然让我彻夜不眠。</b></h3><h3><b> 夜半发漳城,楼头未五更。</b></h3><h3><b> 千家船里火,万顷水波声。</b></h3><h3><b> 棹响初惊梦,月光犹照萍。</b></h3><h3><b> 露凉衣袖冷,凄恻旅人情!</b></h3><h3><b>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目叫《漳城夜渡》,作者是康熙年间的平和知县王相。</b></h3><h3><b> 初读这首诗,我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中描绘的是王相趁夜坐船游漳州城的晚游图。特别是从颔联“千家船里火,万顷水波声”这两句更能看出这只有漳州码头才有的壮阔景象,在平和这样的小码头是不可能有的。</b></h3><h3><b> 可当我再次细读时,却发现诸多疑点。</b></h3><h3><b> 首先,这“夜半发漳城,楼头未五更”写的是晚上行船。这夜间行船是不合理的,我母亲说过,夜间看不清航道,船容易触礁,所以船只能白天行走,晚上停泊。平和往漳州通常是凌晨起航,如果顺风顺水傍晚就能到漳州,慢的就在靖城过一夜,第二天早上再起航。</b></h3><h3><b> 其次,尾联“露凉衣袖冷,凄恻旅人情”,写的是作者出游心情悲伤。这也不合情理啊,出门旅行是开心的一件事,何况这景色也真的很美啊,看到这样的景象竟然会悲伤,这客人是不是有病啊?</b></h3><h3><b> 这是为什么呢?我试着从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去探寻答案。</b></h3><h3><b> 作者王相,山东诸城人,副榜,康熙五十六年由镶黄旗教习升任平和县知县,康熙五十八年离任,任职约二年。</b></h3><h3><b> 原来王相是个八旗子弟,我想,弄不好还是皇室宗亲吧,要不然一个副榜如何能当上知县,那陈箴可是正榜贡生,熬了几十年才当上平和县的训导呢。</b></h3><h3><b> 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变化:在公布乡试和会试录取名单时,同时还有一个附加榜示,称作副榜。而有幸登上会试副榜的人,便是“副榜贡生”。</b></h3><h3><b> 单就从称呼上来看,“正榜”与“副榜”是相差悬殊的,但科举制下人才竞争极为激烈,不少人熬白了头发,还是没能金榜题名,故而明清时的“副榜”也算是给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能够据此更快地进入仕途。</b></h3><h3><b> 我再仔细阅读王相在本志中另外几首诗,一下子茅塞顿开了。原来这并不是诗人出游的写景诗,而是一首到平和赴任的旅途诗。</b></h3><h3><b> 我从志中王相的几首诗按顺序分析如下:</b></h3><h3><b> 作者老家在山东诸城,要到福建平和当知县,首先从山东诸城出发,接着《赴任渡黄河》:</b></h3><h3><b> 黄河之水天上来,浪泳船高行徘徊。非为图南贪食粟,身轻一叶自疑猜。记得老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欲遍。秋色长天起人愁,风涛万里亲心恋。未能斑衣学舞彩,长途奉命和邑宰。传闻此地多蛮烟,自愧迂拙性难改。世受君恩何洋溢,只有丹心对红日。为政尚平不尚奇,学疏难比龚黄治。温饱之中无真儒,菜根嚼断深有益。两袖清风岂厌贫;心期不负祖父意!</b></h3><h3><b> 这是一首古体诗,诗中虽表达赴任的雄心斗志,但也不无流露悲壮之情。诗人接着便是越过浙江的《仙霞岭》:</b></h3><h3><b> 岭高天际外,俯视众山低。树老虬龙古,路遥鹧鸪啼。一关分闽越,万壑列东西。初地白云绕,氤氲竹径迷。</b></h3><h3><b> 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对仙霞岭险要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旅途的艰辛,诗中流露出淡淡辛酸之感。</b></h3><h3><b> 诗人越过仙霞岭之后,进入福建到达南平,已是《延平中秋》:</b></h3><h3><b> 放船至延郡,闻说是中秋。处处桂花酒,家家明月楼。萱堂隔万里,游子滞孤舟。山外暮鼓远,凄清古渡头。</b></h3><h3><b> 到延平时,诗人的情绪极其低落。感时、思亲、念家,孤独、惆怅、寂寞,可谓百感交集,齐涌心头。</b></h3><h3><b> 这样一分析,接下来的漳州《漳城夜渡》时表现出来的“露凉衣袖冷,凄恻旅人情”的悲伤之情就不足为奇了。</b></h3><h3><b> 诗人从漳州坐船到小溪上岸,继续往九峰上任,途中《过小坪岭》:</b></h3><h3><b> 离家方盛暑,到此秋花开。山险乱云出,林深野鸟来。霜轻落叶少,石障细泉回。信是南州地,风光果异哉。</b></h3><h3><b> 这首虽然也写恶劣的自然环境,但诗中并没有流露丝丝忧伤之感,我想可能是伤了那么长的时间,那么远的路,伤腻了,或者是因为目的地到了,马上要坐上县太爷的宝座了,寒窗十年,今日要看尽长安花,该高兴才对啊!</b></h3><h3><b> 慢点,到九峰,还有最后一道《大关岭》(今天的大协关)!</b></h3><h3><b> 蜀道曾闻险,今来此地同。花间落涧水,树里响天风。石磴随云转,危桥逐雾通。浮名何足恋,跋涉万山中!</b></h3><h3><b> 乖乖,这大关岭的险峻,应该是诗人从山东到福建一路走来最难走的路了,然而,在这首诗中,我们的王知县不但不痛苦,而是登斯关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b></h3><h3><b> </b></h3><h3><b> 王相值得敬佩!</b></h3><h3><b> 对于一个八旗贵族,纨绔子弟,能这样不远万里,历尽千险,长途跋涉,来到福建南陲平和县这蛮荒之地工作,这样的意志和毅力实在令人敬佩。由此想到我们现在的学生,为了磨练意志,徒步53公里,还要我一路上歇斯底里地大喊:“加油,加油!”呜呼,一样是读书人,跟他相比实在汗颜。</b></h3><h3><b> </b></h3><h3><b> 王相值得赞美!</b></h3><h3><b> 王相到平和任职不到两年,勤政爱民,而且两袖清风,还为平和人民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主持编撰《康熙平和县志》。</b></h3><h3><b> 让我引用王相要离职北上时,留在平和县志序言中最后一段话来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b></h3><h3><b> “余莅和年余,囊无长物,束装北上,惟有邑乘数帙(县志几本),归奉父母旁及亲知,此外明月随舟,清风拂水。不独余之可以自问,亦可以质之和民而无惭者也。”</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