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棕头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webbianus)一种全长约12厘米。头顶至上背棕红色,上体余部橄榄褐色,翅红棕色,尾暗褐色。喉、胸粉红色,下体余部淡黄褐色的鸟类。常栖息于中海拔的灌丛及林缘地带,分布于自东北至西南一线向东的广大地区,为较常见的留鸟。</h3> <h3>谁见过这么萌萌的宝宝🐤😄😄</h3> <h3>纯粹就是蛋壳直接长腿😁😁</h3> <h3>雌雄羽色相似。额、头顶至后颈有时直到上背均为红棕色或棕色,头顶羽色稍深,眼先、颊、耳羽和夹侧棕栗色或暗灰色。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褐色或橄榄褐色,有的微沾灰、呈橄榄灰褐色。尾羽暗褐色,基部外翈羽缘橄榄褐色或稍沾橄榄褐色,中央一对尾羽多为橄榄褐色具隐约可见的暗色横斑。</h3> <h3>绝对有夫妻相的小两口🐤🐤</h3> <h3>会飞的毛绒玩具😄</h3> <h3>主要以甲虫、象甲、松毛虫卵、蝽象、鞘翅目和鳞翅目等昆虫为食,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等。</h3><h3>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秋冬季节有时也集成20或30多只乃至更大的群。性活泼而大胆,不甚怕人,常在灌木或小树枝叶间攀缘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一般都短距离低空飞翔,不做长距离飞行。</h3> <h3>别看胖,照样飞🧚♂️</h3> <h3>爱情三部曲</h3><h3>上面还有个“大灯泡”😄</h3> <h3>通常营巢于灌木或竹丛上,也在茶树、柑桔等小树上营巢,巢距地在0.4-1.5米。巢呈杯状,主要用草茎、草叶、竹叶、树叶、须根、树皮等材料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6-10厘米,内径4-6厘米,巢高6-9厘米,巢深3.5-7厘米。</h3> <h3>每窝产卵通常4-5枚,有时少至3枚。卵白色或淡蓝色或亮蓝色或蓝绿色或粉绿色、光滑无斑,卵为卵圆形、长卵圆形或阔卵圆形。</h3><h3></h3><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此棕头鸦雀鸟蛋图片来源于网络,因为我实在拍不到😄😄😄🙏🙏🙏</h3> <h3>震旦鸦雀(学名:Paradoxornis heudei):体长20厘米,体重18-48 克。黄色的嘴带很大的嘴钩,黑色眉纹显著,额、头顶及颈背灰色,黑色眉纹上缘黄褐而下缘白色。上背黄褐,通常具黑色纵纹;下背黄褐。有狭窄的白色眼圈。中央尾羽沙褐,其余黑而羽端白。颏、喉及腹中心近白,两胁黄褐。翼上肩部浓黄褐色,飞羽较淡,三级飞羽近黑。 虹膜红褐色;嘴灰黄色;脚粉黄色。</h3> <h3>此鸟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它的名字非常中国化,古印度称华夏大地为“震旦”。这种鸟的第一个标本采集发现是在中国南京,所以定名为震旦鸦雀。由于这种鸟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且数量过于稀少,中国人叹为“鸟中大熊猫”。</h3> <h3>我看你不像大熊猫</h3><h3>你上辈子是松鼠吧</h3> <h3>看看谁在偷拍?</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国际鸟类红皮书。</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h3> <h3>鹪鹩(jiao liao)属</h3><h3>(学名:Troglodytes):</h3><h3>是一类小型鸣禽,身长在10-17厘米之间。头部浅棕色,有黄色眉纹;上体连尾带栗棕色,布满黑色细斑;两翼覆羽尖端为白色。整体棕红褐色,胸腹部颜色略浅,翅膀有深色波形斑纹,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8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br></h3><h3><br></h3> <h3>别看圆滚滚</h3><h3>超级灵活</h3> <h3>常于夏时生活在中、高山的潮湿密林和灌木丛中、冬时迁至低山区和平原地带以及多在海拔700米以上的山地阴暗潮湿的密林中做巢。一般独自或成双或以家庭集小群进行活动。在灌木丛中迅速移动,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尾巴翘的很高。歌声嘹亮。</h3> <h3>取食蜘蛛、毒蛾、螟蛾、天牛、小蠹、象甲、蝽象等昆虫。而雏鸟主要喂食蝗虫,蟋蟀,毛毛虫。分布于南美、北美、欧亚大陆及北非。</h3> <h3>保护等级</h3><h3>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h3> <h3>白顶溪鸲(学名:Chaimarrornis leucocephalus)</h3><h3>是雀形目鸫科的鸟类,体长约19厘米,是黑色及栗色溪鸲。头顶及颈背白色,腰、尾基部及腹部栗色。雄雌同色。亚成鸟色暗而近褐,头顶具黑色鳞状斑纹。叫声为甚哀怨的尖亮上升音“tseeit tseeit”。鸣声为细弱的高低起伏哨音。</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黄头鹡鸰(ji ling)(学名:Motacilla citreola):</h3><h3>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长约18厘米,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呈圆尾状,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为长。多活动于水边,停息时尾上下摆动,单个或成对地寻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状起伏。在农田土块、树洞、岩缝中筑巢。巢呈杯状。以细草根、枯枝叶、草茎、树皮等构成,内铺兽毛,鸟羽等。每窝产卵4-6枚。夏季食物主要是昆虫,秋季兼食些草籽;为地栖鸟类,喜沼泽草甸、苔原带及柳树丛。</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h3><h3>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全长约18厘米,翼展31厘米,体重23克,寿命10年。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和非洲北部的阿拉伯地区,在中国有广泛分布。</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北红尾鸲(qu)(学名:Phoenicurus auroreus):</h3><h3>是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h3><h3>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多以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成虫和幼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h3> <h3>北红尾鸲雄鸟:</h3><h3>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色或深灰色,个别个体为灰白色,下背黑色腰和尾上覆羽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黑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具黑褐色羽缘,其余尾羽橙棕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色或黑褐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翅斑。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秋季刚换上的新羽上体灰色和黑色部分均具暗棕色或棕色羽缘,飞羽和覆羽亦缀有淡棕色羽缘;颏、喉、上胸等黑色部分具灰色窄缘。</h3> <h3>在树上仔细观察</h3> <h3>安全了</h3><h3>下来洗澡</h3> <h3>北红尾鸲雌鸟:</h3><h3>额、头顶、头侧、颈、背、两肩以及两翅内侧覆羽橄榄褐色,其余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白色翅斑,但较雄鸟小,腰、尾上覆羽和尾淡棕色,中央尾羽暗褐色,外侧尾羽淡棕色。下体黄褐色,胸沾棕,腹中部近白色。眼圈微白色。 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h3> <h3>老公~</h3><h3>洗完了吗?我下来啦🤗🤗</h3> <h3>洗一会儿,飞一会儿</h3> <h3>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h3> <h3>凤凰单展翅</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大山雀(学名:Parus major):中小型鸟类,体长13-15厘米。整个头呈黑色,头两侧各有一大型白斑,喙呈尖细状,便于捕食。上体为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h3> <h3>栖息于低山和山麓地带的次生阔叶林、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也出入于人工林和针叶林。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行动敏捷,常在树枝间穿梭跳跃,或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上,边飞边叫,略呈波浪状飞行,波峰不高。主要以金花虫、金龟子、毒蛾幼虫、蚂蚁、蜂、松毛虫、螽斯等昆虫为食。</h3> <h3>大山雀也来凑热闹</h3><h3>吃饱了</h3><h3>下来洗澡🛀🏻</h3> <h3>分布于中国、非洲西北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欧洲、中亚、西伯利亚、远东、朝鲜、日本、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h3> <h3>保护级别</h3><h3>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3> <h3>红胁蓝尾鸲(学名:Tarsiger cyanurus)俗名:蓝点冈子、蓝尾巴根子、蓝尾杰、蓝尾欧鸲。体型略小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h3> <h3>大家都来洗一洗</h3><h3><br></h3> <h3>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白头鹎(音:bēi)(学名:Pycnonotus sinensis)。又名:白头翁</h3><h3>是雀形目鹎科的小型鸟类,额至头顶黑色,两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成一白色枕环,腹白色具黄绿色纵纹。性活泼,结群于果树上活动。有时从栖处飞行捕食。白头鹎是长江以南广大地区中常见的一种鸟,多活动于丘陵或平原的树本灌丛中,也见于针叶林里。性活泼、不甚畏人。 杂食性,既食动物性食物,也吃植物性食物。</h3><h3>白头鹎吃大量的农林业害虫,是农林益鸟之一,值得保护。</h3> <h3>水花四溅呀</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红耳鹎(学名:Pycnonotus jocosus),是鹎科、鹎属的鸟类。红耳鹎为小型鸟类,体长17-21cm。额至头顶黑色,头顶有耸立的黑色羽冠,眼下后方有一鲜红色斑,其下又有一白斑,外周围以黑色,在头部甚为醒目。上体褐色。尾黑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下体白色尾下覆羽红色。颧纹黑色,胸侧有黑褐色横带。</h3> <h3>保护级别</h3><h3>红耳鹎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红耳鹎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戴胜(学名:Upupa epops):共有8个亚种。依不同亚种体长26-28厘米,翼展42-46厘米,体重55-80克。头顶羽冠长而阔,呈扇形。颜包为棕红色或沙粉红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头侧和后颈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杂有淡棕白色宽阔横斑。初级飞羽黑色,飞羽中部具一道宽阔的白色横斑,其余飞羽具多道白色横斑。翅上覆羽黑色,也具较宽的白色或棕白色横斑。腰白色,尾羽黑色而中部具一白色横斑。颏、喉和上胸葡萄棕色。腹白色而杂有褐色纵纹。虹膜暗褐色。嘴细长而向下弯曲,黑色,基部淡肉色,脚和趾铅色或褐色。</h3> <h3>主要以襀翅目、直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的昆虫和幼虫,如蝗虫、蝼蛄、石蝇、金龟子、虫、跳蝻、蛾类和蝶类幼虫及成虫为食,也吃蠕虫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觅食多在林缘草地上或耕地中,常常把长长的嘴插入土中取食。</h3> <h3></h3><h3>2008年05月29日,以色列总统希蒙·佩雷斯在耶路撒冷宣布戴胜鸟为以色列的国鸟。</h3><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3><h3><br></h3><h3>捉了虫子喂宝宝</h3><h3>咦?哪里来的麻雀😄</h3> <h3>褐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fuscatus)</h3><h3>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眉纹棕白色,贯眼纹暗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胸及两胁沾黄褐。第二枚初级飞羽在第九至第十枚之间或等于第九和第十枚。指名亚种眉纹沾栗褐,脸颊无皮黄,上体褐色较重。</h3> <h3>洗洗更健康</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The IUCN Red List):无危物种(LC),2012年评估。</h3><h3>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 <h3>普通䴓(shi)(学名:Sitta europaea)</h3><h3>为䴓科䴓属的鸟类,俗名蓝大胆、穿树皮、松枝儿、贴树皮。分布于欧洲和亚洲的广大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新疆等地,多生活于山中的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h3> <h3>灵活的小蛮腰</h3> <h3>中等体型(13厘米)而色彩优雅的䴓。上体蓝灰,过眼纹黑色,喉白,腹部淡皮黄,两胁浓栗。诸亚种细部有别 -- asiatica下体白;amurensis具狭窄的白色眉纹,下体浅皮黄;sinensis整个下体粉皮黄。</h3><h3>虹膜-深褐;嘴-黑色,下颚基部带粉色;脚-深灰。</h3><h3>叫声:发出响而尖的seet, seet 叫声,似责骂声twet-twet, twet及悦耳笛音的鸣声。</h3> <h3>习性:</h3><h3>在树干的缝隙及树洞中啄食橡树籽及坚果。飞行起伏呈波状。偶尔于地面取食。成对或结小群活动。</h3> <h3>储备食物</h3><h3>准备过冬</h3> <h3>保护等级</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 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LC)。</h3> <h3>黄眉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inornatus):</h3><h3>体长100毫米左右。体形纤小,是小型食虫鸟类,嘴细尖。头部色泽较深,在头顶的中央贯以一条若隐若现的黄绿色纵纹。背羽以橄榄绿色或褐色为主,上体包括两翅的内侧覆羽概呈橄榄绿色,翅具两道浅黄绿色翼斑。下体白色,胸、胁、尾下覆羽均稍沾绿黄色,腋羽亦然。尾羽黑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虹膜暗褐色;嘴角黑色,下嘴基部淡黄;跗蹠淡棕褐色。</h3> <h3>栖息于海拔几米至4000米高原、山地和平原地带的森林中。常在枝尖不停地穿飞捕虫,有时飞离枝头扇翅,将昆虫哄赶起来,再追上去啄食。主要分布于中国,在俄罗斯、朝鲜、蒙古、印度、不丹、缅甸,泰国北部、中南半岛,马来半岛等地繁殖或越冬。</h3> <h3>一幅花鸟图</h3> <h3>保护级别</h3><h3>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h3> <h3>锡嘴雀(学名:Coccothraustes coccothraustes):</h3><h3>全长18厘米,头顶棕褐,头侧及腰和尾上覆羽等较淡;后颈灰色,翕和下背微褐;翅上的内侧覆羽白,形成宽阔白色带斑;外侧覆羽及飞羽黑色,后者先端具紫色和蓝绿色光辉,内翈具白色斑;尾羽大都黑褐色,先端白色;嘴基周围及眼先黑,至喉则形成大形黑斑;下体余部淡黄褐,至下腹及尾下覆羽转白。雌鸟羽色较雄者暗淡,头顶褐灰。</h3> <h3>栖息于平原或低山阔叶林中,成群活动。结群栖息于山地和平原的针叶或阔叶林中,性怯,常隐藏于枝叶茂密处,平时发出响亮的叫声和在树上用其坚嘴切剥果实声。飞翔很快,微呈波浪状。食物一般以植物种子,如榆籽、松籽等为主,也兼吃昆虫。巢很坚固,由嫩枝、花梗、地衣、毛羽等筑成杯状,隐置于树上或荆棘间。卵每产4-6枚,常呈灰绿色,而具淡紫缀褐的线状和点状斑。</h3> <h3>霸气外露</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h3> <h3>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中型鸟类,体长27-32cm。头顶至后颈褐灰色,额、眼先、眼周、颊、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围绕额部至头侧的宽阔黑带,状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镜,极为醒目。背暗灰褐色至尾上覆羽转为土褐色。颏、喉褐灰色,胸、腹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黄色。</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以前没见过这种鸟,经老师们鉴定,应该是蓝额红尾鸲</h3><h3>蓝额红尾鸲(学名:Phoenicurus frontalis)体长14-16cm。雄鸟夏羽前额和一短眉纹辉蓝色,头顶、头侧、后颈、颈侧、背、肩、两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以及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具蓝色金属光泽。主要以甲虫、蝗虫、毛虫、蚂蚁、鳞翅目幼虫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5月末至8月初。</h3> <h3>保护级别</h3><h3>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h3> <h3>以上文字解说及棕头鸦雀鸟蛋图(仅此一张,已做说明)来源于网络</h3><h3>除此之外所有图片均为原创</h3><h3>希望大家喜欢并转发🙏🙏🙏😄😄😄</h3><h3>作者:疯狂老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