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19年深秋,从中原腹地起飞的一架波音737客机,承载着一位越战老兵的款款深情,疾飞西南。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一次普通飞行,从中州到春城仅用了3个小时,而与30年前那次万里大输送相提,简直是天壤之别。时光飞逝,斗转星移。30年前,作为参战部队中的一员,随乘特勤军列跨黄河过长江,从祖国北疆直抵滇南前线,铁路输送用时为7天,抵达昆明之后,南下转为摩托化行军4天到达老山战区,全程用时11天。</span></p> <p>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这是伟人毛泽东抒怀《重上井冈山》时的感慨。</p><p> “二十八年前。北国。冰封雪飘的子夜。兵站。蒸汽机喷发着白烟嗤嗤作响。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将士向送行的军地领导行完最后一个军礼。戎装素裹的军列,在一声历史性的长鸣之后,顶着凛冽的寒风,呼啸着驶向祖国的西南边陲……”这是笔者,曾在一篇回忆录中的开篇文字。这是怎样的情节?这是共和国一段难以忘却的记忆。</p> <h1><font color="#b04fbb"><b> 别梦依稀</b></font></h1> <p> 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此生中设想过许多报效祖国的场景,可就是不曾想到自己会真的作为一名战士,手持钢枪,冲锋在弥漫着战火硝烟的老山前线。湖南电视台播出一档节目叫作《永远的铭记》,它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p><p> “1979年2月17日,在我们祖国的西南边陲,炮火撕裂了沉寂的天空,坦克的轰鸣,机枪的咆哮,一股愤怒的力量如排山倒海涌向了崇山峻岭,那一刻,万炮齐鸣,山崩地裂;那一刻,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中国军人用火一样的青春和铁一样的军魂,唱响了英雄的赞歌,用热血诠释了保卫南疆的铮铮誓言”。</p> <h3>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撤军后,越军不断对我国云南省文山州边境一线进行挑衅,炮击我村寨,枪杀我边民,干扰我和平安宁。为了驱逐入侵的越军,保卫领土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捍卫中华民族的主权和尊严,1984年4月28日,昆明军区3个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发起进攻,血战18日,收复老山、者阴山和八里河东山等边境战略要地。之后我人民解放军还先后从各大军区抽调部队参加防御作战。</h3><h3> 对越自卫反击战,从1979年2月17日打响,到1989年1月15日我所在的第15侦察大队回撤归建,历时10年。其中,从1984年4月28日的三山拔点作战之后,也被称之为老山作战。</h3> <p class="ql-block"> “什么也不说,祖国需要我,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时年20岁出头的热血青年,带着青春的芳华,从千里冰封的北国,来到云南老山战区执行对越侦察作战任务,随部在一线度过了1年零2个月的战斗岁月。在这里,热血男儿用青春芳华谱写了誓死报国的壮丽诗篇。</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彩云之南,鲜花正浓,白云灿灿,昆明春城,美丽壮观。长水国际机场,久违的老战友接机等候。王瑞宇,时任云南驻军配属翻译(我在前线最好的战友,后在成都军区情报部任职,正团职转业),我们简单的休整之后,无暇留恋春城美景,直接驾车急奔边关。</p><p class="ql-block"> 驶离昆明,沿途高速,飞速向南。透过车窗,南国美景尽收眼底。回想当年,部队到达昆明之后,在当地运输部队的协助下,连夜转为摩托化行军,百余辆各型战车,浩浩荡荡昼夜南下。初入战区,随着车流步步抵近,在颠簸的山路上,不时遇见披着伪装,像是从泥土里穿越过的,挂着R牌照的边防部队车辆匆匆驶过,切身感觉到战争的氛围越来越浓了。坐在运兵车里,每当看到路边的行人车辆,都会提高了警惕,把手中的钢枪握的紧紧的,随时做好了迎接袭击的准备。于此同时,望着崎岖山路上尘土飞扬中浩荡行进的车影,脑海中多少次的闪烁着电影里大军行进的镜头,身为新时代共和国的军人,在这实实在在更为壮观的画面里,我们要尽军人之责,为国挺进,奔赴疆场,一种骄傲和自豪感悠然而生,心中无数次的发出誓言:请祖国放心,请家乡的亲人放心,我不会给您丢脸的,等着我们胜利的喜讯吧!</p> <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当思绪从回忆里抽出,视野中昔日的场景不断的更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当年从昆明到前线摩托化行军4天的山峦行军路程缩短成了5-6个小时。随着车轮飞转,那颗激动的心也就要从心脏跳跃出来,曾经的战区越来越近。</p> <p class="ql-block"> 驱车驶过文山,首先来到了边境重地马关县城,这是当年从一线借助接送情报多次执行军务光临过的“纵深之地”。在这里,我们没有找到当年的安全情报部门遗址,只感受到了时代变迁和局势发展给这里带来的巨变-和平与安详。稍事停留,继续南下,沿着当年熟知的山路,疾驰都龙。 </p><p class="ql-block"> 都龙镇,地处老山战区左翼马关县东南,东邻麻栗坡县猛硐乡,南与越南箐门、黄树皮两县接壤,是当年老山作战西南边陲的一个民族重镇。在这里曾经驻扎过一支来自北国的精锐之师,它的指挥机关就设置在都龙。有多少个作战方案在这里运筹,多少个作战指令直发一线,多少个胜利喜讯从这里的电波传递给前指,传送给北疆,传播到将士们后方的家园。</p> <p> 当时第15侦察大队的作战总结是这样显示的:“我部于1987年12月17日到达战区,1989年1月15日奉命回撤。一年多来,在成都军区和沈阳军区工作组的正确指挥和帮助下,紧紧围绕侦察作战三大任务,在全长62公里的作战正面,开设观察所15个,发展内线54人,组织实施较大规模作战行动14次,抵近侦察452次,俘敌12人,毙敌43人,获取上报情报236份,有效打击了敌人,达到了把紧张空气引向敌方,紧紧配合主战场作战的目的”。</p><p> 30年的风风雨雨,30年的沧桑变幻......感慨之中,久违的都龙到了!</p> <h3> </h3><h1><font color="#b04fbb"> 你好都龙</font></h1> <h3> 眼前的都龙热闹繁华,与记忆中的场景反差极大,根本找不到过去的踪迹,昔日的营区你在哪里?还好,通过对先来战友黄学义的咨询指引和驻军李连长的热情协助,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魂牵梦萦的“大本营”。当年,我部与边防2营营部共驻一地,警通连在大队部一侧桂花树那边紧邻设防,2层楼里住有大队长政委,“四合院”和军用板房里司政后各部门编组依次分布,作战室和军区情报部首长在营部北侧区域设置。如今这里依然驻扎着边防分队,仍属军管戒严区域。</h3> <h3> 在都龙,我和王翻译几次到“根据地”寻踪觅迹。......司令部的原址不见了,四合院没有了影踪,还好,勤务连区域的房屋设施依稀尚存。过去的篮球场似乎还能寻到踪迹,不变的是身后的黑岩红土小山和前面的老君山像老朋友一样,远远的向我们致意。驻足间,我们不断提取脑海中残存的记忆,奋力找到“四合院”所在区域,一遍遍地寻思,一遍遍地回味,让人百感交集,感慨万千。</h3> <p class="ql-block"> 都龙,久违的都龙,昔日的战区,15侦将士的血色故地。这里有我们30年朝思暮想的营区,这里是我们阔别已久的战地,这里有滇南那片曾被战火熏染了的红色热土,这里是我们不负韶华报效祖国,舍身忘我战斗过的领地,这里装满了我们30年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的青春记忆,第15侦察大队的官兵们为了祖国的安宁,冲锋报国誓死不渝。</p> <h3><br></h3><h1><font color="#b04fbb"> 往事如烟</font></h1><h3></h3> <h3>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曾经在这里,在入党仪式上,在每次出征前,我们握紧拳头,向祖国庄严宣誓。也是在这里,让我邂逅了为敌方搜集情报的“小特工”,更不会忘了院外值守哨兵雨夜追击越南特工骤响的枪声;记忆中每次入睡前,总要习惯性地检查一下挂在墙头触手可及的79式微冲是否压实了子弹,打开了枪膛,留下的不仅有入党立功身着迷彩荣登央视荧屏和一次次胜利的喜悦,还有过失去战友的悲哀和我人生中那两次触目惊心的经历。</h3> <h3> 看到司令部后面的小山包,就让人不由得想起,在苗族群众的三七地边,刚入战区的我好奇地尝试用脚踢触那条绷直了的红色线绳,立刻被旁边军务参谋方金大哥严厉吓止,殊不知那线绳连着的是边民防御偷窃布下的军用拌发地雷(当时这儿经历战争太久了几乎每家都有武器)。忘不了那次在政委房间与警卫员持枪耍酷,相互操练快速出枪-击发-收枪的军事动作,因忘记了事先卸下弹夹,旋转枪体时手枪突然击发,怦然间眼前呈现出两个弹坑,枪口冒着硝烟,枪体弹落脚下。</h3> <p> 整理着带有枪痕的思绪,我们在探访“大本营”旧址的前后,也找到了勤务连和火力连的营区。 </p><p> 勤务连,也叫警通连,主要担负大队的通信、警卫和后勤保障等军事勤务。该连以190师569团2连主建,成员来自64集团军18个单位,刘玉泉任连长,白文学任政治指导员,马源任副连长,常胜刚任警卫排排长,郭胜任通信排排长,邓小刚任通信修理技师,赵国印任军士长。由于勤务连紧邻司令部,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都是为大队首脑机关提供保障与勤务,因此,连里的官兵我们来往很多,也很熟悉,至今想起一张张笑脸,让人永志难忘。如收发员章永利,通信排和司机班的弟兄们,以及陈金昌等等。</p> <p> 火力连驻地在与大队部山丘下不远的都龙主街尾部,和公安边防检查站一起。主要担负侦察分队作战时的炮火和轻重武器火力保障任务。连长吕岩,指导员蔡东文。我熟悉的战友有王锋、赵国尚、苗全忠等。该连内设有100迫炮兵、高机、重机等火力打击分队,15侦每次战斗都少不了他们的支援。火力连官兵为了胜利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多少次怒发的炮弹把炮筒打红,连串的高机重机子弹使枪口灼热,有多少次他们在山岭搭设阵地,又有多少个抬运炮体的战友累晕倒地?这连他们也说不清,他们好样的,向他们致敬。</p> <h3> 紧邻指挥所,大队还设置有战地卫生所,每次战斗,他们都配置在救护最需要的地方,全面地完成了医疗救护任务。所长是朴明珠,我们师医院的团职老首长,时年起码有40多岁,战前就比较熟悉,后技术军职离休本溪。卫生所还有金哲医生,宋广利、单立敏等战友如今还时有联络。</h3> <h1><font color="#b04fbb"> 邂逅金厂</font></h1> <h3> 抵达都龙的第2天,我们开始沿着30年前熟悉的山路,崎岖寻觅各侦察分队的营区,追寻当年战斗的足迹。我们第一站的本意是想去罗家坪大山作战遗址的,但途中意外地邂逅了侦察一连的驻地。</h3><h3> 金厂镇位于马关县东南部,在著名的罗家坪大山脚下,西南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县、老街省箐门县接壤,国境线长41公里,有18条人行小道直通越南。</h3> <h3> 战时资料记载,当年该连实施了多次作战行动,渗透抵近侦察141次,俘敌多人,毙敌10人,排雷111枚,获取情报被云南前指和总参转发采用10份,2次受到总参和情报部表彰。</h3><h3> 我部1月中旬进驻战区,在刚刚进入和交接不久,即2月2日,侦察1连在1606高地实施抵近侦察中与越军遭遇触发战斗,他们先敌开火,及时指挥火力射击,果断撤出战斗,打响了我15侦察大队对越侦察作战的第一枪,取得了毙敌4人,伤敌3人,我无一伤亡的战果(该连由64军军直侦察营组建,首任连长张洪军,系第2次参战;后任连长邵军青,全军侦察兵比武多项冠军获得者,战后曾任大连警备区司令)。</h3> <h3> 在金厂地区,侦察1连加强火力连实施的另外一次战斗是在1988年4月27日在越楠海地区的一次化装袭击捕俘战斗。</h3><h3> 史料记载,4月26日21:30-次日2时,大队前指和各战斗编组完成部署占领阵地。上午9时起,3股9名越军陆续参与与我边民走私,至下午14时,2名越军返回阵地,剩下7人中有4人与我仅100米。出境分队临时决定由抵近侦察转为袭击捕俘。14:35两个临时捕俘组先后前出接敌4人,与敌1米远时,班长卜万成主动用苗语搭话,对方微笑与之点头。卜假装从衣兜掏做走私物品,瞬间取出微声手枪击伤1人,尔后一个锁喉将另1敌制服,交给战友后,见几米远一敌掏手雷企图顽抗,卜迅疾箭步上前,又以一个锁喉将之制服。同时,1班长马文迅疾将另一敌抓获,连长邵军青将逃跑之敌击毙。其他人员和火力组集火射击将对面山上和水沟对面之地击毙。此时周围阵地越军82、60炮和轻重机枪同时向我射击,我炮兵和高机迅速压制,利用敌火力减弱之机,捕俘组押解俘虏迅疾撤离,随后在火力组和接应组的交替掩护下,撤回我境内,在毙敌6人,俘敌3人,我无伤亡的情况下,机智英勇的侦察兵硬是在敌人眼皮下把人抓走了。</h3> <h3> 此外,该连还在9月11日组织了一次类似战斗,为了麻痹敌军,他们提前一天在他方组织佯攻力量,28名勇士身负枪弹和给养,冒雨抵近,经历了联络中断和连长险些坠崖的惊险,在据国门9公里的敌境内先敌开火,歼敌6人,捕俘2人,我无伤亡。</h3> <h1><font color="#b04fbb"> 重上罗家坪</font></h1> <h3> 别梦依稀咒逝川。2019年11月1日上午,我们在1连驻地旧址稍作逗留之后,驱车继续向罗家坪大山进发。</h3><h3> 海拔2000多米的罗家坪大山,位于金厂乡南侧边境骑线我方一侧,是1459公里的中越边境线上的一座最高山峰。这里山高坡陡,危崖耸立,站在山顶可以直接观察越南箐门、后苛等地区,是我边防前线的天然堡垒,战略位置十分重要。</h3> <h3> 1980年9月18日夜,越军摸黑侵占了我罗家坪大山。9天之内,敌人在山上修起了19个明碉暗堡,挖掘了环形工事和堑壕,组成了一道道交叉火力点,居高临下经常向我金厂乡开枪开炮,不断派遣小股特工队袭扰我边防哨所。就在越南侵略者占领罗家坪大山的第27天,上级下达了还击入侵者的战斗命令。我边防12团和独立师1团某部很快组成了精干的战斗分队,步炮协同作战,经过3个半小时的英勇战斗,一举收复了罗家坪大山,有力地打击了越军的嚣张气焰,成为中越战争中与者阴山、八里河东山战斗齐名的一次著名战斗,享誉神州。</h3> <h3> 罗家坪大山收复以来,参战官兵以山为家,长期坚守,艰苦创业,边战边建,建成能打、能藏、能机动、能生活的“四能”坚固防御阵地,被成都军区授予“模范阵地”荣誉称号。1985年4月,时任对越自卫还击战前线总指挥傅全有将军视察阵地时题词“祖国卫士”。1987年6月,云南边防部队在主峰立“罗家坪大山主峰”碑。根据1999年12月签署的《中越陆地边界条约》有关规定,罗家坪大山阵地骑线工事已于2006年4月平毁,原“罗家坪大山主峰”碑珍藏于马关县博物馆。</h3> <h5><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山顶山下如今依然雷区密布,过去的战壕边险遇毒蛇</span></h5> <h3> 是日上午,我们登上大山主峰,30年前1连的一个情报观察哨也设置在这里,我们也多次来这里执行勤务,站在主峰这一“模范阵地”上,留下了无数的感慨。</h3><h3> 如今这儿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金厂到主峰全是柏油路面,只是,路边的雷区提示标志依然随处可见。</h3> <h1><font color="#b04fbb"> 又到茅坪</font></h1> <p class="ql-block"> 挥别了罗家坪大山,我们开始奔赴茅坪村,探访2连驻地。</p><p class="ql-block"> 侦察2连是被成都军区表彰的英雄侦察连,以我们190师侦察连为主组建的,方向副大队长张力杨(战后曾任568团团长),连长徐春(一等功臣,战后曾任东北某市军分区副司令),指导员李常春(今在本溪市公安局工作)。参战前后,我与该队发生过两次“未遂事件”。组建时,自己差点被编入该队,由于本人专业不对口未被审查过关,而老连队的几位战友魏生、朱春东、李振坤等就在这里。因此,本人对2连具有特别的感情,当年曾多次来队寻访,并在一次战斗前,悄然跟随司令部战友来到这里,整队出击前,被政委任家民发现,由于本人身份特殊,被他老人家痛斥遣回-本人戏称“参战未遂”(此事也成为我作战生涯“一次半参战经历”的一部分)。</p> <h3> 1989-2019,虽然时隔久远,我们利用卫星导航系统,在边民的热情帮助下,还是找到了当年2连的驻地。说明来意后,这里边防营地的主官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当年前期驻防兰州军区侦察大队惨烈战斗中的21名烈士墓碑找不到了踪影(此前在此驻扎的兄弟部队2连在当地一次拔点战斗中,因企图暴露,遭敌燃烧弹火袭,出境官兵包括连长排长在内的21人牺牲)。由于此处与国境线最近只有300多米的直线距离,当年2连曾遭越军几次偷袭,其中有一次,夜间营区遭遇越军特工入营,哨兵发现后军犬“不作为”的憾事屡被提起,据文书康秀兵讲,那时还有人曾以《茅坪枪声》为题写成故事在报纸发表。</h3> <h3> 提及2连,当年1828高地俘伏击捕即7.28无声战斗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请参看时光镜头:</h3><h3> 时间:1988年7月26-28日。</h3><h3> 地点:中越边境越方1828高地,渗透敌方6公里。</h3><h3> 任务:抵近捕捉1号水井打水或洗澡之敌。</h3><h3> 特点:地形复杂(雷场不规则,布有大量拌发雷压发雷),防控严密,在敌模范战地下虎口拔牙,达成无声战斗,取得预定战果。</h3> <h3> 战斗经过:</h3><h3> 经过7个多月观察和近20次的抵近侦察,完全掌握了敌情和活动规律。由于该驻地社情复杂,敌眼线分布多,敌阵地也可直接观察到情况等,为防止企图暴露,提前两天7.26晚8点大队前指在1964高地开设完毕,之后炮兵、火力、接应、捕俘各组分时段单车分组分散多路连续两天夜晚秘密渗透,28日6时各组完成一起战斗准备。</h3><h3> 28日9:40,前指和连指发现一越军向1号水井接近,连长一声令下,4名捕俘手同时跃起,在敌无任何反应的情况下,迅疾将其扑倒生擒,一招制敌:封上胶带带上手铐,抬运俘虏,按照预定路线,以交替掩护方式迅速回撤。</h3><h3> 20分钟后,一敌去寻找,发现痕迹后仓皇回逃,随后敌数十人迅速进入工事架抢观察,漫无目标地四处张望。此时我机制英勇的侦察兵已经完全撤出了敌火力范围,敌气急败坏向我罗家坪大山方向发射了3发炮弹,打了几个点射……</h3> <h3> 这次战斗,部队作风顽强,处置正确。雷障多,持续时间长,临界观察组提前一昼夜进入高地,冒着高温和夜晚潮湿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潜伏30多个小时,敌人说话、狗叫都听的很清楚,他们说话全用耳语、气声,运动一律爬行。接应组捕俘组向伏击区靠近时,700多米的距离,用了5个小时才完成;接应组接近伏击区时,发现草丛较深,越过就可能留下痕迹,用剪刀在草丛下开洞,人员从草洞穿过。火力连100炮阵地据公路1公里,7门火炮全靠人抬肩扛,很多战士累晕,醒来又投入搬运,充分彰显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换来了战斗的最后胜利。</h3> <p> 这一仗,我们是在距国境数公里外敌人阵地几十米的地方神不知鬼不觉地把人生擒带走,打了一个漂亮的无声战斗(是侦察兵做活的最高境界),而且是在所谓的越军模范战地实施,打破了他部几年未在此地实施战斗和对面越军自称“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震撼了敌人,也给兄弟侦察大队出了一口窝囊气,受到总参和云南前指的高度评价和通报表彰。</p> <h1><font color="#b04fbb"> 探访冬瓜林</font></h1> <h3> 离开茅坪,我们开始寻找3连营地。幸亏3连营地冬瓜林离茅坪不算很远,经过几段蜿蜒山路,我们在一座高山腰间找到了3连驻地。这是当年与边防部队共同休憩的一个山坳,原来边防部队的营房设施尚存,侦察兵们搭建帐篷的位置能觅,但都不是早先的模样了。我们驻车院内,好想碰到路人打探一番,然而只有不远处废弃的厂房狼藉一片。殊不知,这儿和2连驻地一样,距离边境他国仅有几百米路程。噢,还是发现了一则熟悉的物景,门前的山路崎岖蔓延,院内那颗老柳树弯着老腰,似乎在向我们问候。</h3> <h3> 侦察3连,由丹东191师组建,方向副大队长蔡肖华(军事素质过硬,战后转业回乡,现在为杭州市五项全能铁人协会会长,两年前我们曾在杭州会面),连长杜富,战后任某部团长(已故),军士长张绍昌(今居丹东)。</h3> <h3> 3连当年排雷劈路23000多米,是我4个作战分队开辟通路最长的一个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大队入滇牺牲的第一个战友朱国印就是该连的工兵。</h3> <h3> 来到3连营地,就会让人想起该连1988年4月26日与1连4月27日先后打响的一次战斗。3连在满邦地区实施的4.26伏击捕俘战斗,当时越军进入我伏击区5人,1人被当场击毙,4人被地雷炸倒后当场被俘虏,一次捕获越军4人。此次战斗,我方炮火杀伤敌军多人,我仅伤1人,创造了越战中我侦察部队一次生擒敌军人数之最,4.26战斗次日,1连在其他方向实施了4.27战斗,3连1连两天两仗,被总参称之为“当今侦察作战少有之战例”,受到总部的通报表彰。</h3> <h1><font color="#b04fbb"> 眺望小坝子</font></h1> <h3> 告别3连驻地冬瓜林,天色已近黄昏,我们急速返回都龙,于次日追踪当年的作战指挥机关-70里山路相距的西畴县兴街云南前线指挥所。前往兴街的路线需要回返路过当年4连所在的小坝子乡。</h3><h3> 我们大队6个分队,只有4连相距较远,而且,4连当时居住的地方是在野外,营区主要是由帐篷搭建而成,如今已经没有旧址可寻,所以,我们放弃了实地探访。但是,当我们驶入小坝子临近区域,尤其在路标显示通往小坝子的三叉路口时,我们还是情不自禁地停车驻足,向着4连方向投送去我们深切的目光,心潮激荡。4连是我部作战次数最多、战况最佳、最为英勇顽强的连队,是中央军委命名的英雄侦察连。</h3> <h3> 侦察4连,由64军192师主建,方向副大队长许军(高高的个头,战后曾任某军分区司令),连长邱枢(战后师职转业),指导员崔文(战后曾任某预备役师政委)。实施战斗4次,毙伤敌军52人,2份重情被总参采用。</h3><h3> 该连在发隆下寨地区实施的伏击捕俘战斗为我部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h3> <h3> 1988年3月14日至15日,我4连加强火力连100迫击炮1个排,高机1个班,渗透距离5公里。此战,消耗各种枪弹3000余发,炮弹684发,俘敌2名,毙敌16名,伤敌5名。</h3><h3> 经过长时间观察获悉,尼记地区驻有越南武装公安约150人,敌经常派小股兵力3至5人到大龙塘附近地区堵卡,堵卡路线,地点任务相对不固定。据此,侦察4连制定了同时在3条路线上设3个伏击区进行伏击捕俘的战斗方案。3月14-15日,4连经过一夜10余里的秘密潜入,于15日拂晓到达伏击区域,本计划生擒白天堵卡的小股越军,意外与提前经过伏击区的越孟康县军指工作组(也有说是护送苏军顾问组的越军)遭遇,随即触发战斗。在押解俘虏回撤途中,副连长牺牲,2排长身负重伤。为抢救战友,面对多于我军近10倍兵力的阻击,连长、指导员率部在我炮火的协同和高射机枪的掩护下,冒着枪林弹雨,忘我冲锋,7次冲入封锁区解救战友,16勇士无私无畏英勇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悲壮战歌。</h3> <h3> 之后了解得知,4连捕俘组与敌遭遇发生激战时,战斗中2排长唐道权和捕俘组的战士吕敬海身负重伤。唐道权负伤后晕倒在草丛中,激战中战友们没能找到他,当他醒来时敌人已距他十几米远,为了能让战友们快速撤离不再为他牺牲,为了维护军人的尊严,他毅然拉响了“光荣弹”,以身殉国。战后敌人把他埋在阵地下方,用机枪昼夜看守,想用烈士遗体诱我连进入伏击区。</h3> <h3> 4月14日,4连战友们巧借风雨之夜,通过内线接应,在弹雨中抢回了离别整整30天的烈士遗体。看到2排长残缺的遗体战友们悲痛万分,小心翼翼地把他抱上担架,回撤路上,战友们抬着这包腐烂的英雄遗骨,无语公祭。</h3> <h3> 3 .15战斗打得十分艰苦,我虽毙伤敌几十人,我2名干部和几名优秀特种兵折翼。正巧3.15南沙发生海战,越总部内部通报说,3.15战斗是我国有目的有计划的从海上地上相互配合的一次作战行动(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战斗)。如今的3.15是消费者保护日,而我每年的3月15日都会记起这一天,是4连兄弟们的连点名哀悼日,总会默默的为牺牲的战友默哀。近年来,4连的战友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在微信群里进行连点名,呼唤失去的战友归队,归队!</h3> <h3> 3.15战斗后,4连官兵誓与牺牲的战友复仇,多次向大队请缨。经过批准,1988年12月2日,4连实施了我部最后一次战斗。</h3> <p class="ql-block"> 12月1日晚,我经政委特许随大队前指通过专车输送和徒步行军,在参谋长的带领下,秘密潜入边境地区1396高地,其余各组当晚陆续到达指定位置,完成战斗准备。2日4时许,捕俘组接近1号水井40米处,发现不断有越方边民或到该水井打水,在提前一夜秘密潜入到越方预定作战地域后,由于敌情变化,我部未能按第1预案实施捕俘计划,出击分队在转移实施第2套伏击方案时,观察组和前出人员同时发现,有多股越军从捕俘组正面现包围之势,成搜索状态向我前出人员靠近,指挥所立刻指挥各组进入战斗,命令炮兵覆盖射击,山野间枪炮声响彻云天。捕俘组先敌开火打死打伤多名越军,利用炮火掩护,和稻田地的棱角棱坎,以交替掩护迅速回撤。</p><p class="ql-block">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战斗刚刚打响就有一股越军很快出现在我们所在的阵地前方,并迅速使用轻重火力封锁我出击分队回撤路线。越军发射20余发炮弹封锁我回撤路线,几次与越抵近侦察的越军交火,战斗异常激烈。在回撤途中,通信员王玉振在接应指导员时头部中弹光荣牺牲,2名突击队员负伤,经过几次激烈战斗,直到天黑,出境人员才在炮兵和高机掩护下艰难撤至安全区域。这次战斗后来被定名为侦察4连大垭口地区不预期遭遇战斗,我渗透8公里,毙伤敌41人,摧毁敌住兵房7栋,消耗炮弹398发,高机弹2500发,历时42小时。</p> <h1><font color="#b04fbb"> 经历硝烟</font></h1> <h3> 本来我在12.2战斗中的预定任务是协助作战参谋进行战场记录,没成想由于战事突变,我先是被紧急派往炮兵阵地传达口令,之后又冒着炮火返回指挥阵地复命,在关键时刻保障了指挥体系的联络畅通,激战中那隆隆枪炮声鸣在山野之间清澈回荡,至今想起,依然如昨。</h3> <h3> 战斗打响了,一线急需炮火支援,然而,当我急奔炮阵地传达完命令,炮兵指挥长也接到了炮兵前观田参谋已经撤出炮火覆盖区域的报告,只见一颗烟弹发出后,两排炮口随着指挥员的口令急速调整诸元,校准坐标,6门火炮一齐发射,群山峻岭中山摇地动。由于我没有配置掩耳设备,一时被隆隆炮声震的双耳鸣叫不停,而且炮弹发射扬起的热土飞沙不断洒落在我的钢盔和迷彩服上,逼迫我不敢过多逗留。顿时,我手持轻冲,冒着敌我双方纷飞的炮火和急促的枪炮声,一人急奔指挥所复命。</h3> <h3> 返回途中,好奇心驱使我沿着“哒哒哒”的清脆枪声爬上了高机阵地,只见我2挺高射机枪已经掩去了事先的伪装,主射手立姿向山脚下有半自动步枪光标的方位发出急促点射,十几公分长的弹壳飞落遍地,空置的弹药箱随处可见。由于国力的提升和我军的强大,老山作战后期,我国牢牢占据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攻击能力上也是这样。你看,敌方的60小口径火炮火力根本不能威胁到我们的高机阵地,我高机射手可以心无旁骛地集火射击,直接支援一线战友突围。望着丝毫没有后顾之忧的射手背影,望着高射机枪枪口喷发的闪闪火舌,迎着四飞的硝烟战火,顿时,我也不加隐蔽地握紧钢枪,我多想化作一尊雕塑,永立山巅!</h3> <h3> 冒着炮火,在清新交错的枪声中我回到指挥阵地,紧张凝重的氛围呈现眼前。由于一线出现伤亡和意外情况,上至大队长政委,下至参谋和通信兵、警卫警戒人员,个个神情庄严。高倍望远镜后观察员弓腰搜索着伏击区周围敌军动向,指挥员不时地下达指令,电台值机员不断的呼叫前方报告战况。这时,由于一线情况紧急,只听到主台不时发出战斗员运动中急促的喘息声,指挥所与一线各组的联络时续时断。待通信参谋联系上各战斗小组后,我亲眼看到,政委任家民从大队长手中抢过送话器发出指令:我是2号,我是2号,请各组注意保持联络畅通,注意听从统一指挥!......许副大队长,请你指挥火力组重新占领阵地,保护好重机枪,注意侧翼安全!各组注意,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要保持头脑清醒,注意清点人数,保护好伤员!</h3> <h3> 这一天,战斗从午前打响,天黑才没有了枪声。我与首长和同志们一道,在阵地上值守了2个昼夜。由于没有按照预定方案抓到俘虏,而且还出现了伤亡情况,虽然歼灭了不少的越军,震慑了敌人,但从大家的脸上看不到喜悦,感受到的是疲惫与无奈。战争是无情的,是的,这不是电影,这就是战争。</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1月,执行完作战任务,部队凯旋归建。子弟兵载誉撤回东北,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场面壮观无比。庆功宴前,凯旋门下,真正经历过战争与死亡的人们没有心头的欢喜,只有隐隐的哀伤……</p> <h1><font color="#b04fbb"> 回望老山</font></h1> <h3> 作战留下憾事难免,重返战区不能不到云南老山前线指挥所看看。处于职责使命,当年很多次乘用大队战车单独或陪同首长到前指接送战报,报告军情。今天,我们再一次丈量那些年走过的征程。通往前指的路虽然遥远,虽然崎岖,但仍是那么的熟悉,那样的蜿蜒。这一天,我们又遇到滇南的浓雾天候,曾经一度的山雾缭绕,细雨蒙蒙,让我们花费了3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找到了当年的兴街。</h3> <h3> 艳阳当空群山笑,绿水逢迎万木青。昔日的战地啊,你的风采犹在,只是,装点你的已经不是当年那一抹熟悉的风景。来到群山环抱的老山前线指挥重地,推开冰冷的铁门,完全没有了之前的场景,当年戒备森严庄严肃穆的情景已经成为了过往,只有这巍峨的雕塑和破旧的建筑承载着曾经的过去和鲜活的历史。</h3> <h3> 翻开人类战争史,中越自卫反击战在人类15000多次的战争中微不足道,但它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血沃红土,风雨艰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除抗美援朝之外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双方伤亡和损失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距今最近最惨烈的一场战争,是深刻在一代人心里的战争。这次战争双方先后投入兵力百万,双方死亡人数6万以上。老山作战期间,由于天气炎热,阵地上的战士们经常不能穿衣服,因此,有人把它称之为世界唯一的一场裸体战争。由于老山战场条件艰苦,战士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用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铸就了“国威军威看西南”、“吃亏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老山精神,树立了80年代最可爱的人的光辉形象。</h3> <h3> 老山,英雄的山,在这块神圣的国土上,聚集了人民军队的一代精英,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瑰丽灵魂。雄伟壮观的老山边陲,铸造着边关将士们血与肉的灵魂,刀光剑影的岁痕,刻录了80年代不朽的功勋。</h3><h3> 在1980年代的中越边境两山作战中,解放军同越军斗智斗勇,反复较量,打出了罕见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长期对峙攻防战。在此期间,解放军组织了建军以来第一次成规模的侦察作战,先后有15支侦察大队11000余名官兵开赴前线,勇猛顽强,神出鬼没,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在军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传奇。据统计,从1984年7月第1、2、3、4、5侦察大队开赴两山战区始,至1989年1月第13、14、15侦察大队撤出两山战区归建止,4年多时间中我军侦察部队在老山、者阴山、扣林山一线200多公里边境上出击作战,共执行任务数万人次,毙伤俘越军2400人,独立及引导炮兵摧毁敌大量军事目标和技术装备,有力配合了野战军主力的坚守防御作战,打出了国威军威。</h3> <h3> 这场战争对中国外交局面的打开起了很大作用,同时,又通过战争展现了中国的实力,极大锻炼了军队,拖垮了越南,结束了称霸东南亚的美梦。中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及军事影响力,换来了后来至今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与持续繁荣。</h3> <h1><font color="#b04fbb"> 告别云南</font></h1> <p> 带着满满的激情,怀着深深地眷恋,2019年11月3日,我与战友匆匆结束了滇南之行回到昆明,再一次与战友惜别。30年的风风雨雨,30年的沧桑变化,重回战区的那一刻,骨子里的军人热血再次沸腾燃烧。虽然相隔几十载,尘封岁月里的一点一滴犹在耳畔,战地的一草一木如数家珍。面对就要阔别的战友,习惯性去行敬礼,颚然发现已经没了军衔和肩章,微微放下手臂,身上披挂的不再是战甲戎装……</p> <h3> 何时春风传佳讯,何日再相逢? </h3><h3> 在这个雕刻着闪光记忆的秋天,昆明长水机场的大型客机如约升空。机舱内,透过窗门,望着徐徐远去的春城,我感受到了送行战友别离的目光,同时又一次想到了我们永留疆场的弟兄。顿时,脑海中,1988年10月1日国庆节沈阳军区前进报的一篇反映当年我侦察兵战斗生活的长篇通讯《假如你是共和国军人》中的片段再一次的浮现眼前:</h3> <p> “世界上什么最沉?战士们说,被雨水侵湿的绒衣;世界上什么最薄?战士们说,被利石磨穿的鞋底。老山是件晒不干的衣裳,旱季整天云雾缭绕,雨季洗一件衣服七八天晒不干。潜伏中断给养的滋味恐怕是最难熬的了。许多官兵都有过吞活虫,生吃蛇的经历。而能喝上牛蹄坑里的积水,有时就如同灌入冰镇汽水一样的痛快。”</p> <p> “有些时候,上帝也会眷顾我们的战士。作战时,15侦察大队副大队长蔡肖华经常走在战士前面,那天,他踩上一颗地雷,地雷却鬼使神差地只起爆起了火帽,他捡回了一条命。</p><p> 侦察参谋王清旺在一次战斗中腰带被打断,帽檐被打穿,人却没有受伤。某部四连又包饺子了,通信员王玉振照例为已牺牲的副连长陈学民摆上了一幅碗筷,轻唤副连长:起来吃饭吧……”</p> <p> 殊不知,沈阳军区前进报的这篇文章发表不久,文中所指的这个通信员王玉振在前面提到的我部12月2日的最后一次战斗中中弹牺牲了。他是个独子,还是个警卫员,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战士一样强烈要求参加战斗的。我们回来了,他却永远的留在了南疆!</p> <p> 血染南疆名留青史,为国捐躯光照千秋。</p><p> 这就是当年的战友,这就是共和国的军人,在那片被战火熏染烧焦了的红土地上,一代最可爱的人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祖国,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p> <p> 万千往事随风去,却留几许挂柳梢。血色战地,南疆都龙,多少年后的相见,怎不让人心潮激荡,再一次的挥别,你可否不让我魂牵梦绕?</p> <p> 青春已逝,韶华不再,激情难忘,精神永恒。谨以此,献给当年的第15侦察大队,谨以此再度回望遥远的都龙!</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附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第15侦察大队:</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大队长李庆立,现在退居郑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政委任家民,后某独立师政委离休大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副政委曹维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参谋长何觉禄(吉林长春);</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政治处主任崔栓卷(已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后勤处长贺振川,今在大连市审计局退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司令部副参谋长林军威,生活在深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作战参谋周昆,后大校离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通信参谋王庆华,后任64军通信团团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军务参谋方金、情报参谋李显聪、侦察参谋王青旺、张洪军等今在大连供职或退休;</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炮兵参谋田忠信后任某市武装部部长;</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测绘参谋盖曙光,今在烟台;</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机要参谋程跃华今居成都,曹参谋暂无联系;</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工兵参谋邱冬廷、军务参谋胡涛都在东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配属翻译:王瑞宇(昆明)、于蕴(江苏南通)、陆勇(昆明)。</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政治处的李子英副主任,杨振山干事今在本溪,刘双发干事今在丹东中院工作;王方红干事也在大连。</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后勤处蔡银山助理在东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司令部王勇献(河南平顶山)、马晓军(本溪)、方洪文(彰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此外,政治处小闫、后勤处军械员王玉祥(辽宁朝阳)、王勇(河南信阳)以及司机班刘强(本溪)、王占臣、王延臣和罗建平、小刘以及警卫员吴双七(重庆)、赵庭明(河南泌阳)、王建国(抚顺)等等,当年都工作或挤住在司令部的小院子里。</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p><p><b style="color: rgb(1, 1, 1);"> 迷彩戎装</b></p><p><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2020年春节于鹰城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