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这不应该看做是在进行拼凑,前两天的作业今天有几个孩子做了,我要把他们整理和收藏,还有几个同学扫雪的视频,我也要做整理和收藏,于是我只能这样,把他们创造性的放到一起,成为这样一种说不出来的匠心独运,我还是有自己的一些道理的。</h3><h3>这样回到昨天晚上的活动,我当时突发灵感说了这样一句话,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在意,但是我自己心头一亮,这应该是个非常棒的话题,教育的丰富和生命的完整,如果从杜威的教育理论来看,就是要让每个成长都尽可能的增加体验。</h3><h3>因为经验是从体验中来的,而体验又必须和社会对接,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让孩子在成长时,创造更多的生命样态,是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有意思的,最主要还是起作用的无与伦比,关于这个我还没有见到过更加生动而有创意的论述。</h3><h3>陶行知似乎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如果他能够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环境,他的乡村教育的思想假如可以做得再久一点,这一切他就会遇到,而凭借他的教育创造力,我所期待的那个场景就会出现,不过可惜了。</h3><h3>杜威更加可惜,他的实践根本就支撑不起来他的思考,要不他到晚年以后是不会那样的,我还是回过来说我的“拼凑”吧,把今天的扫雪和昨天的作业放到一起,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以为“天作之合”,疫情还没有结束,又来了一场雪,我想这就是教育的辗转腾挪,或者叫长袖善舞。</h3><h3>当给“武汉加油”到了今天,能够激发学生灵感的,就不再是一句口号那样简单了,他们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要不就是更加朴素,总之不是大繁就是大简,再也没有装腔作势和故弄玄虚了,一切都好像返璞归真了。</h3><h3>于无声处听惊雷,我们更多要觉察到的是学生的平静背后的真纯,他们只想表达出来这样一句话吧,“给武汉加油,给中国加油”,这已经刻在了每一个博一班孩子的心里,他们应该会在想起来这场疫情以后,想到自己的这句话,和彼时的场面。</h3><h3>然后就会情不自禁荡气回肠,正在这个年龄,有这样一次经历是一辈子的福气,不得不说很多没有做的孩子很亏,他们错过了一次成长机会,成长是看不见的,但是他们就是有这些机会连接起来的。</h3> <h3>边全硕在给“武汉加油”</h3> <h3>张乃哲在给“武汉加油”</h3> <h3>于浩家在给“武汉加油”</h3> <h3>卢星锦在给“武汉加油”</h3> <h3>杜一鸣在给“武汉加油”</h3> <h3>周恣同在给“武汉加油”</h3> <h3>两张很有创意的画,放在一起,简直是完美至极</h3> <h3>王浩林在扫雪</h3> <h3>刘安昊在扫雪</h3> <h3>张轩赫在扫雪</h3> <h3>汪恒旭在扫雪</h3> <h3>这三张照片放在一起,来自三个不同的学生,很有纪念价值啊</h3> <h3>也许是我偷懒吧,像昨天有个群里一个朋友说的,原本是很有价值的材料,被你这样一处理,简直是暴殄天物了,当时我还跟不服气,现在想想也确实很有道理,我只是非常努力的捡拾了,根本没有在努力一点,挖掘出来事情背后的更大价值。</h3><h3>比如说边全硕的给武汉加油和张乃哲的给武汉加油,还有杜一鸣那个很有创意的给武汉加油,以及卢星锦和周恣同,他们两个的给武汉加油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认真来看的话,就会对每个学生有一些赞美之词,从而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这次加油。</h3><h3>其实我的意思是,教育的价值是要再进一步的,把每个孩子的特点分析出来,然后做到因人而异,再比如说同样是在扫雪,王浩林和汪恒旭,刘安昊和张轩赫也是不同的,不过很可惜我的美篇也不能把这些所有孩子都记录下来。</h3><h3>其实别说记录了,比如说孟柯颔和边子妍的扫雪视频,我就只能忍痛割爱,原来美篇上一次只能有五个视频,我会很有遗憾,现在成了十个,这样的遗憾似乎没有任何消减,不过做和没做是不一样的。</h3><h3>我们要的是成长,是有了这样的体验,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负担,就连我做美篇,我也是以为感觉到了教育的幸福,体验出来成长的惬意,我才会不断地让自己坚持下来的,否则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和自己过不去。</h3><h3>从三天前我们开始给“武汉加油”,到今天参加的学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如果每一次活动都有这么多的孩子参加,我想也已经可以了,这原本就是我自己给自己找的麻烦,能有几个孩子做了,我就保存下来,让他们以后回忆的时候,有据可查。</h3><h3>至于说其他人,他们没有努力,所以也就只能是一片空白,人生没有尽善尽美,如果不努力的话,可以说遗憾到处都是,我能够努力的也只有这些了,剩下的还是浅尝辄止吧,明天再思考其他教育,再继续读自己的书。</h3><h3>能做多少做多少,做多少都是恰到好处,这样想一想确实不错,网上一个朋友送给我的,是不是很有禅意,人还是应该顺其自然,尽人力听天命,三十多个孩子给“武汉加油”,我们博一班也算“尽力”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