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之古树

寸草春晖

<p>  春节长假,闲暇之时,站之屋顶,环顾四周,村容村貌,尽收眼底。四五层的崭新楼房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五颜六色的外墙瓷砖,好像那一幢幢新房披上的华丽盛装,老远就能光彩夺目。低矮陈旧的老房子趴在原地毫无生机,夹藏其间的几棵幸存古树倒是像那久别的老朋友,立马吸引住我的眼球。它们那光溜溜的树枝,远远看去就像农村倒放在墙角的竹扫把。它们东倒西歪瘦骨嶙峋的站姿极像一个个低头垂腰的老人,站在寒风细雨中打着哆嗦,显得格外单薄脆弱。</p><p> 村容村貌,由于巨变而顿感陌生,但能看到几棵熟悉的见证本村历史变迁的古树身影,还是倍感喜出望外!</p><p> 这不,我立马下楼凭借儿时熟悉的路径精准找到了它们的位置所在。只是呈现眼前的古树周边环境,还有古树满身伤痕的容颜让我心中一阵酸痛与伤感。它们黑黝黝的树身,像是许多年都没洗过澡的乞丐,浑身汗迹斑斑,让我都不敢近身去抚摸它们。它们的身上千疮百孔,早已疤痕结痂,暴露出来的粗根,它们那张牙弄爪的模样,像是在奋力逃脱这个恶劣的生存环境。我不禁自问:“这哪是我心中儿时的模样?”。我都惊叹古树超强的生命力,这么多年是怎样在风雨中艰难挺过来的?</p><p> 这些古树,它们的学名我说不上来,倒是用我们村里的土话还是能喊出几棵,比方说扎理崽树,槐米树,撩窝崽树。它们的树龄,更是无从知晓,但是看到它们,还是让我想起了儿时在这些古树底下的晒谷坪上玩耍嬉戏;小时候的我们没有什么玩具玩,却总是能想出办法自给自足,我们捡来撩窝崽,在它们的屁股上插进一根两三厘米长的小短棒,拇指与食指捏住这个小尾巴,像扭镙丝一样,左右相反用力一放,撩窝崽就能在平整的地面或是桌面飞快地旋转,我们这些小屁孩,当时比得就是谁的转得更久!我还想起了儿时举着竹棒挑逗站在高高树枝上的猫头鹰;想起儿时看到村里乡亲盖房时把钢筋一头捆在古树上,在另一端用拖拉机拉直钢筋的往事……</p><p> 古树的周边到处堆积着烂砖破瓦,沙石树木,恶臭的垃圾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这样的一片狼藉不堪实在难以容我在它们身旁多呆一下,但我还是掏出手机快速捕捉了几张相片,我不知怎么了,总是杞人忧天的害怕与担心这些古树会在不久的将来消失掉。</p><p> 当我把这些相片分享在朋友圈时,就有村里老人说,当年我们村祠堂后面这个小山头上是有一片葱葱郁郁的小树林。由于后来村后修了马路,乡亲们就在马路边盖房,慢慢地山上的树就被砍得所剩无几。由于特想知道这些古树的学名是什么,所以我就上网查找答案。才知道撩窝崽的学名叫栎树,也叫橡树。它的果实还能食用。书上记载:在过去穷苦时代,很多人都吃不饱,为了填饱肚子经常把一些可以食用的草木、树皮当做食物,其中栎树的果实橡子就是这样的一种食物。橡子是一种坚果类果实,成熟的橡子呈棕红色,外表坚硬,壳内有橡子仁,含有丰富的淀粉,营养也接近粮食,那些年吃不饱的人们为了生存只能用橡子仁做的橡子面充饥,农村人主要以火烤或炒着吃、洗出淀粉来制作豆腐或干粮。读到此处,我不得不大胆推测,村后的这些撩窝崽树,会不会是我们的祖先人为栽种的。如此而来它就再也不仅仅是,那段小时候把它们当玩具玩的那些回忆:一根小棍插进果壳头帽,一堆人趴在地上比谁转得更快更久。它更是老一辈人靠着这些果实度过饥荒年代的功臣!</p><p> 我们村前面和别的村庄一样也有一坵水塘,唯独村后没有一座大山。但凡懂点建筑风水知识的人们都知道,一个好的住宅风水一般都会前有水,后有山。后有山一般也是指有靠山。有山有水的住宅不管是从整体运势上还是个人的财运、官运上都是极为不错的。若是屋后没有山的话,在屋后种树也是很好的,因为后山种树有附着山的作用。这样说来,我们的祖先还是非常注重与讲究整个村庄的风水布局的。所以就在村后的小山头上人为栽满了树。尽管时至今日,村后的大树已经仅剩几棵,但是依然能看出古村旧貌的历史痕迹。我们王家门楼,王家祠堂,王家各房宗祠,包括很多老旧居民住宅朝向都是坐西向东。只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村的后龙山上的树林就快速消失了,我们村居民建房的习惯也就随之慢慢发生了改变,新建的房屋朝向大都也变成了坐北朝南。</p><p> 这些年,我们村前的半月池塘修整得非常漂亮,瓷栏石狮,池中清水,人见人爱;前两年,国家下大力气拨巨款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厕所革命,让农村成千上万间茅房夷为平地,退出历史的舞台,还普天下的老百姓一个干净卫生的居住环境。</p><p> 可见,建设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不光国家支持,也是民心所向。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村的后龙山上还能绿树成荫,鸟语歌平,再现乡亲们一个美丽的后花园!</p><p> </p><p> </p> <p>我们喊撩窝崽,小时候把它当玩具</p> <p>我们喊纸麻拐,小时候特爱玩,</p> <p>小时候,我们的玩具就是这些</p> <p>千疮百孔的古树,生命力如此强大</p> <p>黑黝黝的古树杆</p> <p>我怎么就把古树比喻成竹扫把了</p> <p>据说,这棵扎理树是我们村一位已逝多年的老人所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