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阵父子兵】血脉永相连,精神永传承

刑小宣

<h3></h3><h3> 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司马光曾说:“父之爱子,教以义方。”父母和孩子之间,不仅有血脉的传承,还有精神的传教。</h3><h3> 当前,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团结一心,誓要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从大年初一西安市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闵旗寨村一个仅有百户村民的小村庄,在战“疫”火线上出现了很多平凡而可爱的人。</h3><h3></h3> <h5>(图为宋社军与儿子宋二林在共产党员示范岗分日夜值守)</h5> <h1><font color="#39b54a"><b> 『“排头兵”父子』</b></font></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 闵旗寨村多年来一直有一个“领路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宋社军自2002年在闵旗寨村村委会工作起,已是第18个年头。对这位年近六旬的“老”支书来说,带头上一线、上火线,人员不足时自己上阵,顶班值守岗亭,测温记录入村人员,凌晨3点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想法儿采购消毒液、口罩等防疫必需品,又逐一发放到每家每户,并不是他此次工作的全部。<br></h3><h3> 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与疫情有关的消息呈爆发状态。如何鉴别真伪、稳定民心,也是老支书要操心的大事。面对主动请缨参加防控队伍的党员、一定要交“特殊党费”的发展对象,外出参与全市排查任务的志愿者突击队,他都要想好应对办法,用最合理、最鼓舞士气的方式给予肯定和鼓励。 党员姚利君、杨均奇在支部群里主动提交请战书, 他对两名同志能够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村微信公众群给予了高度赞扬。日前,支部收到发展对象宋社永的一笔捐款。要不要收这一笔捐款?支委干部和村委会干部里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反对的原因是当前村子防疫秩序良好,捐款并非急需,捐款的倡议又可能会给其他年迈体弱,身体健康状况不允许,或经济状况不好未能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党员造成无形的压力。经过激烈的讨论,宋社军决定收下这唯一一次,也是唯一一笔被发展对象宋社永称之为“特殊党费”的捐款。他说:“目前值此国难之际,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发展对象能从心里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能自动捐款,我们支部都应该支持、鼓励、并表扬”。他叮嘱要做好款项用途公示,同时还要向村民言明支部和村委并不鼓励和提倡大家采用这种方式贡献自己的爱心。<br></h3><h3> 宋二林是宋社军的大儿子,一名退伍军人,一名共产党员,也是支部“雏雁计划”村级储备干部。参与24小时值守的防控队伍中,有两名女同志。其中一个是一位母亲,考虑到她的几个孩子还小,宋二林作为其所在值守小组的组长,主动替换,连日来一直代为承担夜间8小时值守任务。然而,19年宋二林刚刚有了二胎宝宝,不足5个月。他的妻子发了一条朋友圈:“一大早6点起来开始准备老公和女儿的早饭,一个吃完去值班,一个吃完开始学习,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大家都平安健康,加油!”</h3><h3></h3><h3></h3><h3></h3><h3></h3><h3></h3> <h5>(图为爷爷王印虎为村民统一分发口罩,儿子王军宁〈右三〉孙子王宇航〈右二〉参加西安市排查任务结束后的小组合影)</h5> <h1><font color="#39b54a"><b> 『祖孙三代谱佳话』</b></font></h1> <h3></h3><h3> 爷爷王印虎是村里的老党员,也是老协办的干部,他与其他两位老协干部白天坚持行走在村里的各个街道,帮助协查,日日如此。2019年,闵旗寨村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河南新乡学习,引入推广了文明家庭“认领制”。“认领制”通过自主认领荣誉,动态管理监督的方式,可以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年初五,有文明户私自接租客归家,但并未向测温站说明外来人员情况,更未提醒其主动登记信息,接受体温检测。王印虎与村老协干部,按照“文明家庭”认领协议签订中的既定情形,在疫情发生期间,对这两户村户进行“文明家庭”光荣牌摘牌,进一步引起广大村民对防疫工作的重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br></h3><h3> 儿子王军宁于2019年12月被确定为支部入党积极分子,支部书记宋社军年底在支部大会宣读了《中共漳浒寨街道工作委员会关于同意宋卫军、王军宁同志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批复》。与正式的共产党员不同,王军宁同志没有入党宣誓的那一刻,但王军宁同志在闵旗寨村是出名的热心人,一身正气,无需他人言说,2018年8月经过村民的投票选举,初次成为村委委员,2019年他和闵旗寨村其他干部一同交上了漂亮的答卷。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战役打响,他与支部党员一起作为先锋队、突击手数夜奋战,又带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年初七,闵旗寨村接到漳浒寨街道排查任务,村党支部第一时间在村党员群、村微信公众群发出集结讯息。以王军宁为队长的10人疫情排查突击队当夜集结完毕,到漳浒寨街道办事处报道。根据“雁塔组工”官方公众号消息,包括我村10名突击队员在内,西安市共有5000余名基层干部和志愿者参加了当天的24小时动态排查,并圆满的完成了任务。</h3><h3> 昨夜,王军宁带领突击小队经过彻夜奋战,于今早归来。突击队10人组成员有部分变动,孙子王宇航却一直在队列中。第一次集结时,王宇航向爸爸请战,王军宁跟儿子开玩笑说:“王宇航同志,本指挥长同意你加入防控防疫工作,报道以后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发挥在部队的优良传统,同时保护好自己,做好自身防范!”王军宁没有从军经历,儿子王宇航入伍成为一名武警战士,算是替他圆了梦。王宇航去年刚刚退伍归家,也曾是一名老兵的支部组织委员郑涛看到时值20岁的王宇航参与到防疫战斗中,表扬王宇航,说他“发扬我军优良传统,退伍不褪色,若有战,召必回!”</h3><h3></h3> <h5>(图为郑建荣、郑涛父子撰写防疫通知,郑涛、郑浩兄弟参加排查突击小组出发前的合影)</h5> <h1><font color="#39b54a"><b> 『脱下军装“父子兵”』</b></font></h1> <h3>  退伍军人郑涛一家都有着光荣的从军经历。祖父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父亲郑建荣是个老兵,1956年出生,曾在新疆8023核试验基地服役,回忆起在风沙漫天里当兵的故事,老兵郑建荣讲的故事里没有孤独和艰苦,更多的是孩子般的调皮和嬉闹。顺着父亲的道路,郑涛从小的志愿是参军入伍,郑建荣在新疆,他在北京。正好在解放军307医院服役,在部队他入了党,学会了开车。这次防疫战斗打响,郑涛和同为共产党员的弟弟郑浩一同参与值守,一日未曾脱岗,防疫宣传、数据统计他一人挑下了全部的担子。弟弟郑浩一面值守,一面又想着冲锋,按照值守需要,很多参与24小时值守的党员并未安排参与10人突击队执行街道的排查任务,而郑浩始终冲锋在前,每次突击队有任务,他都一定要报名参加,。也许在他的心中,爷爷父亲和哥哥都是军人,他也早把自己当成了一名战士。<br></h3> <h5>(图为共同在抗“疫”一线服务的宋军社、宋凯父子,史海军、史楠父子)</h5> <h1><font color="#39b54a"><b> 『制服在身,父子同行』</b></font></h1> <h3>  夜有沉寂之时,村委会大院治安办公室里的灯却不曾熄灭。新冠疫情防控以来,治安办被戏称为“110”,宋军社和史海军两位父亲一个是治安办主任,一个是治安办队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他们出现在村子里各个人群聚集的场所,在万家灯火时召之即来、来之能战。他们像人民解放军一样冲在最前面,村口来了陌生车辆,哪怕只是一辆电动车,远远的还没过来,他们就提高警觉。忙乱时,更是只身在车丛中协调、询问、劝返。<br></h3><h3> 有英雄冲锋在前,就有平凡的人守护在后。修缮护栏、顶岗测温、环境消杀、劝归回家、彻夜值守,治安办是110,更是万能的螺丝钉。史海军就是最明显的代表,他总是习惯性的充当执行者,爬高上低,把需要操作的实活揽在手里。村口测温站临时顶缺他去了,上手就能用好测温枪;入户进行人员排查人手不够了,他带路家家户户的门廊、院落没有不清楚的;“英雄”的排查突击队回来了,贴心的在背后为他们喷消毒水,一个动作都是暖暖的情谊。这一切对他来说,就像春节给大门贴春联、挂红灯笼,只是个搭把手的事。他的儿子史楠像他,高高大大,也是个螺丝钉。在村紧急召集突击队员时,他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突击队员没有制服,红袖章就是他们的颜色。</h3><h3> 一张张不经意的工作照中,有一张治安办主任宋军社围着装配了消毒水的人,自己手里却提着4瓶84消毒液的照片。宋军社的儿子宋凯是消杀组成员,每天定时在街道喷洒消毒水,宋军社会为儿子稀释好带有腐蚀性并伴有刺激气味的84消毒液。而一箱重重的稀释液体,只能靠宋凯自己借助水台的力量,蹲身背起来。空无一人的街道,总会有一个黄绿相间的身影,看着儿子逆行的身影,宋军社转身又投入到治安办的工作中去,没有一丝犹疑……</h3> <h5>(图为宋社永与女婿熊玉平在测温站值守时的合影)</h5> <h1><font color="#39b54a"><b>   『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兵”』</b></font></h1> <h3>  父亲宋社永是闵旗寨村党支部的一名发展对象,因航空公司工作特殊性,只能两天一当班。初四中午,他带着执勤的红袖标找来支部,提出要捐款500元。支部组织委员郑涛一开始是拒绝的,但宋社永说啥也要让收下,他把这笔捐款称之为“特殊党费”。也许正像他自己零星的语言里表达的那样,在接受党的考察期中,他本该做的更多,看着大家连日来的辛苦,他“心里过意不去”。而把现金交给自己所在的党组织,用到村民们最需要的地方,是他直接、单一却真挚的表达方式。<br></h3><h3> 这位好父亲有一个村子里大家都称赞的好女婿,疫情发生以来,宋社永的女婿熊玉平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兼共产党员,一直参与防疫值守,大家都说他得了个“好儿子”。</h3> <h5>(图为支委宋天喜为值守队员购置方便面、儿子宋育辉查看值夜分配表,宋卫军、宋起凡父子在村口执勤点合影)</h5> <h1><font color="#39b54a"><b> 『勤务“父子兵”』</b></font></h1> <h3>  村两委干部是打赢战“疫”的保障,只有他们尽心尽力,才能知道劲儿往哪里使。连日来,一张张细心的抗疫记录照,很多都是站在镜头后面的委员宋卫军拍下的。他没有超清的摄像头,但他的记录不分昼夜,源源不断为我们带来感动。他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词藻,“治安办就是110”就是从他那来的。宋卫军的儿子宋起凡平日会参与巡查,日前根据昆明路派出所通报,我村村民一人曾与确诊患者同乘G2389次列车抵西。该户村民在家中隔离18日,宋起凡和其他志愿者每日都会询问这户村民的需要,为他们送去生活用品和所需食材。支部委员宋天喜年届70,大家在外奔忙时,他就值守村委大院,为大家想法购置所需物资。天色黑了下来,大家未归,他宁愿仰头在靠椅上睡去,也不会回家。于是,他的儿子宋育辉就更多代父亲宋天喜冲锋在抗疫一线。比起奋战在危险中的医护人员,也许宋卫军和宋天喜更能代表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疫”难来了,每一个人都是战士,默默的站在他人的身后,默默的守护着村子的宁静。<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 温润的土壤培育善良可爱的人,正气凛然的父辈培育担当作为的儿女。闵旗寨村的“父子兵”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书写了战“疫”攻坚中亮丽的篇章。</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家,意味着同甘共苦,</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意味着一起承担、一起战斗。</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从「父」到「子」再到「孙」,</font></div><font color="#ed2308"> 从前线到后方, 一家人, </fon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同舟共济, 战“疫”必胜</font></div><font color="#ed2308"> 正在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行。</font><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