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访石佛寺 2010-2-15

云中马

<h3>大年三十傍晚,来老家下方桥石佛寺。</h3><h3>年年过年回绍兴。今年,因父母年迈,家人商量,年夜饭提到中午吃,这几年都在外面酒店吃。父母住在城里,大家在城里的大酒店汇拢。两大桌,菜摆得满满的,父母坐主桌上首,年纪大了,耳朵背了,大家七嘴八舌大声说,他俩有听清的,有听不清的,点着头,脸上堆着笑。父母在,家人团圆,自是洋溢着喜乐和热闹。下午,安排父母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房间洗完澡,家人回去。我和云嫂说,年夜饭已吃过了,一时半会也不会饿,到乡下老家,去石佛寺转转。</h3><h3>车停石佛寺售票处门口,冬日阴沉的天色下,家乡的山水,石佛寺、羊山湖、日潭、月潭、羊山石城,由东向西,一字排开。</h3><h3>云嫂忙一天了,又是她开车,累了,在车上休息一会,我先进去。这时,已是家家团聚,准备吃年夜饭的时候,门口的售票员看我这个时候来,觉得奇怪,摆摆手,票也不用买了。</h3><h3>入内,离门口不远,一个岩石围合的水塘中,有一条依原来岩体雕凿的水牛,即将告别牛年,向静卧水中的石牛打个招呼。</h3><h3>沿湖边石径,走到家乡的四块古碑前:隋唐“古越名胜石佛寺”碑,陶里清代“渊明故里”残碑,清代“民间禁赌”碑和明代崇祯年间的“潮灾记”碑。这几块石碑,是近年收集,竖置在路边空地,我每次来,每次在碑前站一会。</h3><h3>往前,一边是湖,又称大塘;一边有几个小水塘和奇石、奇岩。奇石,形似称砣,高出水面中央,称水浮称砣;奇岩,称狮子开口岩,经点破,才觉得像。</h3><h3>走到这里,湖面略显宽阔,湖中有小桥连接的水渚,湖边有浅石滩和石砌的岸。小时候,我们常在这一带石坎岸边钓虾、摸青壳螺蛳;岸上有几块地,春天,采马兰头、荠菜;雨后,捡地衣。</h3><h3>湖边开阔处,便是眺望石佛寺全景的位置,黄墙黑瓦的屋宇建在羊山湖水中高十余丈、四壁如削的两座孤岩间,一曰城隍峰,一曰灵鹫峰;三面水围,南面另有一座水中孤岩,称龙角峰。这几座孤峰和周围的水塘,原是羊山东端的山体,经数百年开山取石后,遗留的残山剩水。应是先人有意留下这组山水,后人会意,凿大佛于石窟,盖瓦屋于四周,佛殿、厅堂、僧舍,临水而建,依岩而起。故有“佛在岩中,岩在水中,水在山中”之说。</h3> <h3>这时,水岸是九曲崖壁,湖边已无路,从石壁后的小路走。走到头,顺路往北,便来到石佛寺正门。</h3><h3>石佛寺主殿坐西朝东,两进四开间。东边大门口,门前道地,已摆满半人多高的蜡烛,红红的烛火,在冷风中跳动。</h3><h3>第一进天王殿,一位女居士站在门口,看到我,也一脸惘然,她大概在想,抢头香的也没这么早。她是检票的,我没票,和她稍作解释,她点点头。接着,她问要请什么香,指指桌上,有各种价位的。我有点为难,因至今未觉悟,从不烧香拜佛;只为来这里转一转,亲近山水,接接地气,看看佛像。她看我面有难色,推荐10元一副的香烛。我摆摆手,看到旁边摊着一本捐款本,还是捐点钱,捐出200元。她楞了一楞,把捐款本递过来,捐款人需在本子上登记。在姓名一栏,我填上“智圆”,并和她说,这个名字,就是石佛寺师父给起的。她看着我,又迷惑了。</h3> <h3>说来话长,五十年代,石佛寺的主持是莲心师太,比母亲年长几岁,和母亲较熟。我两三岁多病,母亲把我带来见她,拜作师父。她看看我,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有人说缺啥叫啥,像水浒中的鲁智深,太鲁莽,给他起名带个“智”字,还有“深”度。而我,看上去也够傻,至今不谙圆通,所以得名智圆。女居士听我一番解释,笑了,连说“有缘、有缘。”</h3><h3>还有一件事,十岁时,老是咳嗽,是一声接一声的单声咳,没痰,属干咳,已咳了个把月。母亲留意了一段时间,她来了一趟佛寺,和师父约好,有一天,带我来找她。莲心师太会针灸,看看我,听我咳了几声,叫我躺下。她取出一撮半干的艾叶,用手指慢慢揉成紧实的一团,放在我脖子喉结下面的穴位上,和我说要忍痛。她点一枝香,在佛前拜几拜;然后,用这枝香点艾团,慢慢冒出淡淡的轻烟,感觉稍稍有点灼痛。一连点了三团艾叶,满屋子飘艾草香。艾灸后,马上就不咳了,且从不复发。想到这里,不由得感恩师父,在佛前击掌致谢。</h3><h3>出天王殿,没有向前直接进大雄宝殿,左拐到佛寺南侧厢房,原在北面的石门楣上刻有“别有灵境”四字,现已不见。字不见了,灵境仍在。厢房东临放生池,一池静水;西连羊山湖,碧水泱泱;近可见南边的龙角峰,远可隔塘西望羊山,峰牌壁立。此地是故越名胜,又有此胜景,故称名胜厅。</h3><h3>厅较宽敞,至少可放四张圆台面,旧时,常贵客盈门,品茗饮酒,吟诗作文。厅中石柱还留有三十年代,民国名人撰写的楹联。一副是民国政要邵元冲夫人,下方桥人张默君所撰:“挹石气灵光六茎俱净,听晨钟暮鼓五蕴皆空。” 对仗工整,十分应景。邵与张的姐弟恋是民国的一段佳话,他婚前追求13年,两人共同生活13年。1936年,西安事变;邵元冲在事变发生时,从房中跑出,爬到墙外,被士兵意外打死;蒋介石也翻墙而逃,逃到山上被俘。另一副是时任国民党立法院长孙科所写:“得像在潭影山光以外,会心于鸢飞鱼跃之间。”这些联,我每次来,每次默念,早就会背了,并知道‘鸢飞’两字的出处。石佛寺又名曰“灵鹫禅院”,天王殿大门两旁石柱也有一副对联:“石破长天灵鹫飞来下界,筏通小海蓬莱宛在中央。”都提到一件事,石佛落成时,其上有灵鹫盘旋飞翔。</h3><h3>现名胜厅已变为寺内的斋堂。</h3><h3>这时云嫂歇了一会也进来了,她在看旁边桌上整齐摆放,干干净净的一碗碗素菜:香菇、油豆腐、千张包、黄豆芽、春卷……,边看边“啧啧”赞叹。问里面的师傅吃过年夜饭没有,师傅说早吃过了,年初一,来烧香拜佛的多,为明天备下的。</h3><h3>前往大雄宝殿,一般不会留意殿前的小池和小桥。原来,桥短,桥面过宽,把下面的池盖住了。我知道,此桥还是桥上桥。低头看桥下,可见另一座更迷你的石拱桥,贴着黑黝黝的水面,桥栏上写着“莲花桥”三字。一定是先有下面的古桥,扩建时又造了上面的桥。这种桥上桥,可谓一绝。</h3><h3>大殿,中间释迦牟尼佛,两旁罗汉,都是重新建造的,金碧辉煌,自有庄严气象。</h3><h3>想起很多年以前,还在文革中,石佛寺的佛像已被红卫兵破坏,也是大年三十夜,我们五、六个同学吃完年夜饭,相约来到空荡荡的大殿。没有香火,没有香客,没有佛像。只有上面石窟内的石佛,因体量巨大,虽面、鼻和两手遭毁损,但主体仍在。我们不信佛,对佛教文化还是敬重有加,尤其对故乡的大佛,更是看重。来这里,一是同学相聚,守岁迎新;二也心领意会,陪伴残留的石佛过年。</h3><h3>同学坐在原放罗汉的佛龛上,还假模假样打坐,双脚盘起来了,闭着眼睛,仍一句接一句地聊天。有一个同学看不下去,说打坐不能说话,要闭目入定,然后做样子。绝对不到五分钟,说到某个话题,他便接上,说着说着,从佛龛上跳下,打着手势,说的比别人都起劲。</h3><h3>冷风穿堂而过,殿内只有同学带的手电筒,偶尔照一下,大家高谈阔论,给这四周无人家,寂寥的佛寺平添了一份热闹。</h3><h3>现不同了,寺院住了十几个僧人、居士,天色渐晚,灯光和烛光明亮起来。这几年,年三十晚上,过了九、十点,要挤到石佛跟前恐怕已不容易。这辰光,家家都在吃年夜饭,恰是人潮涌来前出奇的清冷。</h3><h3>来到大殿后面,一个狭长的天井,跨两步,便是一堵山岩,一人高,稍外凸的岩石上,有一石穴,我和云嫂说这是“肚脐眼”。不断有水从石上滴入碗口大的穴中,水积满了外溢。小学生时,常踮起脚撩穴中清水,擦眼睛,说越擦眼睛越亮。</h3><h3>左侧就是石阶,依岩而筑,我们拾级而上,到两峰之间的城隍殿。殿外有一座石燎炉,殿前是青石板平台,外侧临崖,有石栏围护。站在平台,回看城隍峰,天色虽已灰暗,峰顶,石缝里生长的崖柏依旧精神;摩崖壁上,多副石刻刚用红漆描过,甚是鲜亮。最醒目的是宋将韩杲卿所书“飞跃”两字,不但字大,有半人高,字体为行草,苍劲有力,又兼飞之姿,跃之势。内容最丰富的是学界泰斗蔡元培撰文、徐维则书的七人纪游,有近百字,记载光绪二十二年十月,他将北上,朋友设席饯行,在这宜饮酒之地,触景生情,借古人把酒述怀的典故,抒发抱负,题刻崖上,“夫石签之”;并记录同游者名单。此文言简意赅,常读常新。</h3> <h3>转身进城隍殿,又称武肃王殿。</h3><h3>下方桥,小地方,有城隍已是稀罕,居然此城隍爷是吴越王钱镠。云嫂也觉得奇怪,我解释给她听,钱镠和下方桥多有瓜葛,他在越州属地的下方桥,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他两次屯八都重兵于羊山,石寨遗址尚存,保境安民,先是平刘汉宏称王之险,接着平董昌称帝之乱,打败董昌的地方,至今被称为安昌。二是重农桑,推动了镇上丝绸业发展。三是他向镇中三老问“休兵保民”之计,集群贤之智。下方桥的大名齐贤,就是由“集贤”两字而来。为纪念钱镠的贡献,齐贤镇人尊奉他为“城隍菩萨”,也在情理之中。</h3>城隍殿依城隍峰崖壁而建,坐西朝东,单进三间,宽近15米,深近10米。我特地看殿正中的钱镠塑像,五官堂堂,英武威严。相传,刚出生的钱镠相貌奇丑,父亲认为不祥,欲弃于屋后井中,但因祖母怜惜,方得保全性命,因而取乳名“婆留”。没想到这其貌不扬的男孩,日后成大事。唐末五代十国,钱镠创建吴越国,是鼎峙一方的雄主。<h3>殿中一则,曾供奉机神王菩萨,纪念丝绸祖师对一方百姓的恩泽,并刻有长篇《云机圣府碑记》,可见当时乡间丝绸业的兴盛。现已无机神王塑像,石刻碑记应犹在。</h3><h3>城隍殿右则有一石洞门,进门,就是灵鹫峰内的石窟。</h3><h3>这时,抬头看到石佛的侧影,窟内光线明明暗暗,捉摸不定,但高高在上的大佛却如沐圣光,面目清晰,神情安逸,仪态万方;顿觉自己渺小,世间悲欢已不值一提。</h3><h3>石佛为弥勒造像,高二丈有余,面东趺坐于莲台之上,一米多高的石莲花瓣围成一圈。进门处较窄,我贴着岩壁,云嫂摸着石花瓣,慢慢移步入内。</h3><h3>到中间,稍为宽敞,四处打量,石窟约五米见方,南北略长,顶圆状隆起,石佛正对的东面,有一近两米宽,三米高的拱形洞门,晚色黯淡,窟内禁香火,因而自然光线不断涌入。门上镌刻“云门”二字,门两旁有对联:“片石偶留幻出庄严色相,三胜始藏浪传开凿神奇。” 门上开一小窗洞,供佛俯看尘寰。外有一长两米,宽一米的石砌阳台,破壁而出,凌空悬置。</h3><h3>我已来过无数次,石窟不大,但可看之处颇多,百看不厌。</h3><h3>与大佛近在咫尺,就在佛眼皮底下,仰瞻良久。佛眼帘低垂,我抬着头,直面大佛,请佛审视,反正也没做什么亏心事;至于善事,做是做的,做的不多。大佛,一只手高举,拇指与中指相捻,我不懂佛的手印,但这个说法印是懂的。</h3><h3>佛的另一只手搁在膝上,摸摸大佛细长的指尖;佛如父母,父母如佛,我也像对父母一样对佛说,请不用管我,我都好,你们自己多保重。云嫂在一旁听了发笑。</h3> <h3>内侧壁上有《羊石山石佛庵碑记》,较长,应为造像题记。总想从头至尾读一遍,总没做到,往往读一个头,读一个尾。字迹不清是一个原因,再就是学识浅薄,不懂之处较多,还缺乏耐心。近来,在乡贤网名“羊山石房”的新浪博客上看过全文。</h3><h3>据志书记载,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越国公杨素,组织民工采羊山之石筑城,留下了这组孤岩。后人在孤岩顶部开凿三丈多高的石窟,并借窟内的自然岩体凿出大佛一尊,相传三代凿成,为不可多得的唐代石窟佛像珍品,是浙江四大石佛之一。</h3><h3>窟壁另一则,是乡贤赵完,明万历丙申(1596)年,寻春羊石山,赋诗一首,铭刻壁上。这是一首好诗,不但每次来读,以前带纸笔记过。现方便,用手机拍下即可:</h3><h3>“三月相邀探上方,转迤林麓路茫茫。</h3><h3> 且看春在山如锦,莫问年深石似羊。</h3><h3> 绝壁高攀瞻法像,小桥斜渡到云房。</h3><h3> 池边更爱源头水,可待僧来一洗觞。” </h3><h3>另有一首诗,不在石窟内,但很熟。最早是读中学时,在同学送我的一本小册子内读到,是他亲戚写的几篇散文,用复印纸誊写,第一篇石佛寺的游记中,就有此诗;后来,多处读到。诗曰:</h3><h3>“石刹更兼石山拥, 佛殿巧筑似神工。</h3><h3> 寺内幽绝胜仙境, 游登鸟瞰景惊人。”</h3><h3>风景惊人的鸟瞰处,便是石窟外阳台,我和云嫂凭栏望,暮色下,一片片新居相连;下方桥和石佛寺所在的山头村已连在一起,驼峰山隐隐可见,时有爆竹脆响,烟花飞舞。</h3><h3>往下看,塘水幽幽,这可是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的桃花水母出没的水域。云嫂问我这水有多深,我说有几竹竿深,大概三十多米。有一年夏天大旱,塘中集中多台抽水机,抽水灌田,有人、有船在下面,看上去已小很多,但水远没有见底。我来看过,眼见为实。还听说那年抓上来一条鱼,有一人高,当时,鱼尾巴一甩,甩在抓鱼者手上,肿的去看医生。</h3><h3>这塘中的大鱼,还有更遥远的传说,镇上的母亲都给孩子一遍遍讲过:古时候,一户财主家的佣人抱着财主的幼儿,在这石窟外,凭栏探望,不小心怀中的小男孩挣脱,坠落水中,化作了一条鲤鱼。这条鲤鱼成了精,游入南海,只要鱼尾巴动一动,就会地动山摇,发生地震。为了不让它动,观音菩萨把它踩在脚下。岩下的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后就是这观音踩鳌鱼的造像。</h3><h3>辞别石佛,沿原路回。佛寺还没有一个烧香客来,不过,气氛已热起来,遇见四处走动,忙里忙外的寺内僧人、居士,相互客客气气拜年。</h3><h3>到寺外,顺便,还带云嫂去看寺旁北侧的一座小石桥,传说鲤鱼精游往南海,游过此桥,挤出桥洞时,还蹭落了两片碗口大的鱼鳞。</h3><h3>天更暗,更深沉了,飘起零星雪花。刚走到一片小树林,镇上又一阵爆竹响过,四下暂时的静谧中,突然,身后佛寺传来一声接一声暮鼓。我们站在大年夜的风雪中,回头聆听这天懒般的声音;并透过树梢,回望石佛寺,回想刚才的游历和又重温了一遍的佛寺人文,心中生出无限敬意。</h3> <h3>THE END.</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