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家世探究(贰)

汤汉汤显祖祖根地文史研究会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贰】汤显祖先祖与《临川县志》上的名人关系</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临川石泉《文坊汤氏宗谱》殷景仁公的记载</font></h5><h3></h3> <h3>  通过五修联谱的顺序,我们知道一修谱的主修为殷景仁,这是目前在临川、东乡、宜黄、金溪、余江、贵溪、余干、弋阳等地各支《汤氏家谱》中公认的共祖,也是谱上临川小浆(今属东乡区小璜镇)第十四世远祖,《文昌汤氏宗谱》远祖三十七公的五世祖。按照正史介绍,殷景仁是陈郡长平(今属河南西华县)人,东晋太常殷融曾孙,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殷茂之孙,南朝宋大臣、文人。这也许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在西晋(公元266-316年)末年司马氏及北方士族、百姓大量迁往江南,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改元建武,史称“东晋”。东晋统治者为了拉拢北方士族,在江南侨置了许多郡县,当然也侨置了陈郡,侨置了长平县、西华县。而任何一个朝代要想保持平稳统治,还必须与当地南方土著搞好关系。当时的临川小浆殷氏作为江右的望族已经生根发芽三百多年,至南朝宋(420-479年)已经四百多年,小浆殷氏已经是人丁兴旺的望族,这从《东乡县志》及当地传说也能略窥一二。虽然今天的东乡小浆殷汤氏已经远迁各地,仅剩遗址,但所在地抚州市东乡区小璜镇,至今仍然是东乡区人口最多的一个乡镇。</h3> <h3>  殷景仁作为小浆第十四世远祖,当时殷氏家族的佼佼者,他的生平及世系已经进入国史,而祖籍地陈郡长平一说,似乎与侨置郡县有关,因为殷景仁以上先祖在《西华县志》并无记载。在古代乡土情结严重,时隔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后人依然留存着祖籍地的记忆,以示不忘祖先,这在现存抚州、上饶、南昌、鹰潭等地殷汤氏家谱中可见一斑。种种迹象表明,殷景仁实际上是临川土著,只是因为政治原因到建康(今南京)为官后,使得历史真相在千年岁月中逐渐模糊。根据最近搜集《临川县志》和正史文献相关的史料,结合小浆殷汤氏家族与临川名人的关系列举如下:</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谢灵运 </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东乡小浆遗址出土的墓志铭</font></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3><br></h3><h3>  一、殷淳与谢灵运,谢灵运任临川刺史期间奉诏编撰《晋书》《元嘉八年秘闻阁四部目录》,实际上主要的协助编撰者是殷淳(403-434年),根据陈郡长平殷氏可考世系[4]及小浆谱系可知殷淳为殷景仁堂弟,共同的曾祖父为殷融,而殷融与南昌虎山殷氏的始祖殷羡(字洪乔,东晋官员,官至豫章太守、光禄勋,成语“付诸洪乔”“洪乔之误”典从其来。)又是亲兄弟。</h3><h3> 正史记载:殷淳,字粹远,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目录学家、官员。历任秘书郎、秘书丞、中书黄门侍郎等职。元嘉十一年(434年),殷淳去世,时年三十二岁。结合《临川县志》等文献,元嘉八年(431年),宋文帝以谢灵运为临川内史,殷淳协助谢灵运编撰《元嘉八年秘闻阁四部目录》,同年谢灵运因决湖造田之事被诬,司徒刘义康遣使收录,遂在临川兴兵,战败被捕,元嘉十年(433年)因罪徙广州,密谋使人劫救自己,事发,被文帝以“叛逆”罪名杀害。殷淳受到牵连,郁郁不得志,于元嘉十一年(434年)病逝,年仅32岁,世人为之感到痛惜。</h3><h3> 谢灵运在临川教化民众,深得百姓爱戴。他在临川的深远影响,连古人也直称他为谢临川。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到“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临川之笔”就是特指临川内史谢灵运。谢灵运死后,临川百姓为了纪念谢灵运的恩德,在文昌桥东侧兴建一座庙宇,(至今尚存)。庙成之后,百姓还请来工匠,在庙里塑造谢灵运的像,因谢灵运袭封康公候,所以人们称他的塑像为“康公菩萨”,称这庙为康公庙。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三日谢灵运逝世的日子,老百姓都要把康公菩萨从庙里抬出来,穿街过巷,供人瞻仰,让人们永远记得他的恩德,激励临川文人学者。此祭祀习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h3> <h3>  二、殷浩(303-356年)⑪与王羲之(303-361年),《临川县志》记载:东晋成帝成康八年(342年),王羲之为临川内史。此记载存疑,现在很多学者考证王羲之是任临川太守而非临川内史,在此不表,仅从与殷浩的关系考证。通过文献可以得知殷浩与王羲之同龄,又通过陈郡长平殷氏可考世系[4]及小浆谱系可知殷浩为小浆谱系第十二世远祖,殷景仁祖父的堂兄,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而且与王羲之家族有亲缘关系,王羲之的堂侄王临之的女儿就是嫁给了殷浩的堂侄殷仲堪,也就是嫁给了殷景仁的堂伯父,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切。</h3><h3> 根据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著名古文家鲁一同《王右军年谱》及《世说新语》考证王羲之任临川太守的时间为三三四年,也就是其母亲在临川去世守孝三年后,王羲之母亲约在三三一年底去世。殷浩与王羲之的密切关系在很多文献都有记载。如:永和四年(348年)殷浩参综朝政,委任王羲之为护将军。王羲之出守会稽,事出偶然。会稽内史王述丧母,去职守丧,扬州刺史殷浩派王羲之接替王述的职务,出守会稽郡。永和八年(352),浩统军北伐,进军许昌,败于前秦。次年(353年,也就是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年)又大举进军,因部将姚襄反叛,军败。此时桓温乘机上奏弹劾殷浩,结果殷浩被贬为庶人,告老还乡,整天对着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字。王羲之在《与孔彭祖帖》中叹息:“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也。”</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王羲之 像</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兰亭序</font></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伏想清和帖</font></h5> <h3>  王羲之又在《伏想清和帖》帖中写到:“伏想清和,士人皆佳。适桓公十月末书,为慰。云所在荒甚,可忧。殷生数问,北事势复云何?想安西以至,能数面不?或云頓历阳,尔耶?无缘同为歎。迟知问。”此帖是王右军名帖,写于永和十二年末(356年),通过“殷生数问北事”。即可看出殷浩受命领军数次北伐,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北伐失败后,被政敌桓温弹劾,废为庶人,仍然数次探问北伐的消息。此处“殷生”为守朝廷规制,非势利炎凉。另外《右军书记》有一条“殷废,责事便行也,令人叹怅无已。”也可以看出王羲之与他的密切联系。</h3><h3> 王羲之少年时随父母衣冠南渡至临川,在父母的熏陶下,面对临川美仑美奂的诱人风光和人文环境,在一口池塘边聊以小憩和研习书法,任太守期间在临川郡治东的高坡上筑一雅墅(现址在抚州第三小学内)。唐宋八大家曾巩在《墨池记》[19]中指出,宋庆历八年抚州州学教授王盛“在墨池旁书‘晋王右军墨池’,是借其事之遗风以勉学者。”南朝宋虞和《论书表》说:“羲之所书紫纸,多是少年临川时迹……。”可知王羲之在临川多年,勤练书法,为其成为一代“书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在有亲戚关系的殷浩委派下出守会稽,亦常有对临川的牵挂。在《王羲之集》中,有一则《临川帖》:“不得临川问,悬心不可言。子嵩之子来,数有使,冀因得问示之。”表达了其对临川的牵挂情怀。历代《临川县志》中至今仍把王羲之称之为乡贤。</h3> <h3>  三、殷均(史书又做殷钧,484年-532年),南朝梁(502-557年)目录学家,字季和,根据陈郡长平殷氏可考世系[4]及小浆谱系可知殷均为小浆谱系第十八世远祖。殷仲堪五世孙,殷仲堪为殷景仁堂伯父,故殷均为殷景仁四世曾侄孙。精于书法,长于隶书,为当时楷法。因恬静好学,官至国子祭酒。梁武帝以女永兴公主嫁,拜驸马都尉。历任秘书丞。在职时,校订秘阁四部图书,编为目录,名为《梁天监六年四部书目录》4卷。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图籍,列为品目,今已不存。当时与任昉齐名。后任临川内史(《临川县志》卷十九上 秩官 三:殷钧,长平人,以明威将军天监中任,见本传)。以母忧去职,官至国子祭酒。中大通四年(532年),殷钧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卒谥贞子。</h3> <h3>  四、殷景仁(390-440年),东晋太常殷隆曾孙,散骑常侍、左光禄大夫殷茂之孙,南朝宋大臣、文人。是小浆家谱第十四世远祖,按照《文昌汤氏宗谱》推算辈分,晚明戏剧家、“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也就是他的第37世孙。在九江隐居期间,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陶渊明为邻,互为欣赏,并结忘年之交。殷景仁复出东下建康之际,陶渊明特赠诗《与殷晋安别》[5],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陶渊明时年四十七岁。殷景仁原先任江州晋安郡南府长史椽,故称“殷晋安”。</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临川县志》上关于殷芸的记载</font></h5> <h3>  五、殷芸(471年―529年),字灌蔬,根据陈郡长平殷氏可考世系及小浆谱系可知殷芸为小浆谱系第十八世远祖。殷芸与殷均同族,故同为殷景仁四世曾侄孙,南朝梁文学家。初任宜都王行参军,后官至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等。大通三年(529年),殷芸去世,时年五十九。</h3><h3> 根据史书记载的生平简介整理如下:</h3><h3> 殷芸与南朝梁国子祭酒、散骑常侍殷钧同族。殷芸性情倜傥,不拘细行。然不妄交游,门无杂客。励精勤学,博览群书。殷芸年幼时,庐江人何宪见到殷芸,对他深相叹赏。[8]&nbsp;</h3><h3> 南朝齐永明年间(483年—493年),殷芸担任宜都王萧铿的行参军。[9]&nbsp;</h3><h3> 南朝梁天监初年(502年),殷芸担任西中郎主簿、后任临川王萧宏的记室。《临川县志》卷十九 秩官 五:殷芸,临川王记室天监,初任见本传。[10-11]&nbsp;</h3><h3> 天监七年(508年),殷芸升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中书通事舍人。[12]&nbsp;</h3><h3> 天监十年(511年),殷芸再次担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任尚书左丞、中书舍人。后来升任国子博士,并担任昭明太子萧统的侍读,西中郎将、豫章王萧综的长史,兼任丹阳尹丞。后累次升迁至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13-14]&nbsp;</h3><h3> 普通六年(525年),直东宫学士省。[15-16]&nbsp;</h3><h3> 大通三年(529年),殷芸去世,时年五十九。[17-18]&nbsp;</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颜真卿 画像</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麻姑山仙坛记 碑文</font></h5> <h3>  除此之外,根据诸多史料记载,唐代曾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其书法成就也与殷氏家族多出书法名家有关。颜氏与殷氏两家六世联姻,两家书学得以汇流合壁。根据陈郡长平殷氏传世典籍可考世系[4]及殷汤氏小浆谱系推算,颜真卿的舅舅殷践猷为殷景仁第九世族孙,殷践猷五世祖殷不害于陈朝末年由江南迁往长安。颜真卿在临川期间与殷氏家族也有密切联系,据江西《临川县志》记载:大历三年(768年),颜真卿为抚州刺史,筑土塍陂。上任时年六十岁,大历五年(770年) 五月,撰书《曹州司法参军秘书省丽正殿二学士殷君墓碣铭》,又书自撰《唐大斌令殷摄碑》。大历六年(771年) 六十三岁,三月,撰书《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闰三月,罢抚州刺史,并写下了天下第一楷书《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简称《麻姑山仙坛记》)。下附:《陈郡长平殷氏可考世系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