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 醇美

静静地

<p class="ql-block">打小生活在大學校園里,後因讀書或觀光,去過不少大學。印象中,大學都是美麗的。如今,超越我以往印象之美的是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如同一幅端莊醇美的大畫卷,徐徐展現於眼前。</p> <p class="ql-block">2019年末,隨先生開學術會議來到珠江之濱的中山大學,真如同“北方人”到了南方,周身溫暖,滿眼葱翠,人晃在春季在夏天在秋光中,可,這已是12月份那。</p> <p class="ql-block">☞望之草坪,一片又一片,或青綠或鵝黃,清香飄颺,生機一派。</p> <p class="ql-block">☞校園內眾多喬木,或昂首高壯,或樹冠蓬大,或枝葉繁茂。這是水翁樹,樹幹蒼勁斑駁,分支眾多且綠蔭滿身。</p> <p class="ql-block">好奇怪,不少喬木枝上,親密無間地裹滿了寄生的綠色小植物,遠遠望去,毛茸茸的迎著太陽,很是可愛。</p> <p class="ql-block">人面子樹(漆樹科)。呵呵,多好聽的樹名。我這四川人就喜歡南國這些惹眼的沒見過的大樹。</p> <p class="ql-block">樟樹(樟科)</p> <p class="ql-block">南校門內的行道樹,樹幹均是脫皮掉皮的“慘狀”,樹的頂枝卻毫不嫌棄地密集地開滿穗狀花序的白花花,校內這種樹也不少。好奇問人,包括花工,答案不齊,總的來說,這樹叫千層樹。其他別名:脫皮樹白千層玉樹玉蝴蝶桉樹。</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蒲桃樹,(桃金娘科)。</p> <p class="ql-block">冬櫻花燦爛綻放。</p> <p class="ql-block">艷麗的洋紫荊花跳躍著在枝頭怒放,花的正名:紅花羊蹄甲。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就選用的是這洋紫荊花。</p> <p class="ql-block">☞學生校園生活一瞥。</p> <p class="ql-block">☞學校的名人故居和雕塑,為數不少。這是廖承志雕像。</p> <p class="ql-block">端木正教授雕像。</p> <p class="ql-block">廣東籍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於1918年入學嶺南大學(中山大學)附中學習小提琴。</p> <p class="ql-block">嶺南大學,很是耳熟。當面對這一舊式建築,才弄清楚:120多年前的嶺南大學與今天隸屬中山大學嶺南(大学)学院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p> <p class="ql-block">偉大的文學家魯迅,也曾經在中山大學任教。他當時任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p> <p class="ql-block">故居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大學校園南北向中軸線的中央,屹立著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起共和而終两千年封建帝制”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的銅像。</p> <p class="ql-block">聞名於世的中山大學,她的根基是何時扎下的?孫中山先生建立中山大學的主旨是什麼?中山大學與廣東大學有什麼關聯?我實在想釐清楚頭緒。</p> <p class="ql-block">走進“中山大學校史陳列館“,去認真了解學校的起源學校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一批批大學一年級的新生,正在參觀校史陳列館。講解員均是高年級學生。中山大學這一做法挺好的。</p> <p class="ql-block">1924 年,孫中山先生高瞻遠矚,視“教育为神聖事業,人才為立國大本”,在廣州親手創辦了一文一武两所學堂 —— 國立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和黄埔军校。時正值國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國民革命風起雲湧之际,實在是魄力十足。</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先生為廣東大學選擇並題寫了詞訓,即校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此選自儒家經典《中庸》,表明了從學到行的整個過程。</p> <p class="ql-block">國立廣東大學有著實力雄厚的教授群體。這張圖片中就有傅斯年、顧頡剛、朱家驊等。學校整個教師隊伍,可以說是群星燦爛,人才匯集,在全國影響很大。</p> <p class="ql-block">赫赫有名的陳寅恪教授,陳列館有單列的詳細介紹。1949年,陳寅恪在嶺南大學任教。1952年到中山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其一身中許多重要著述,都是在中山大學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1925年,孫中山先生不幸逝世。為紀念孫中山先生,1926年8月17日,國民政府下令將國立廣東大學改校名為國立中山大學。圖片是學校改名的公函。</p> <p class="ql-block">新中國成立初期(1951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親自簽發認命許崇清為中山大學校長的通知書。</p> <p class="ql-block">把清楚了中山大學的歷史脈流,心裡一下清亮光明通透起來。不虛此行啊,佇立在這中國教育史、思想文化史和科技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學府里,沐浴著中華文化的陽光,有幸有幸。</p> <p class="ql-block">☞紅色建築,是中山大學建築的基色。中軸線兩側,如珍珠般散落著一幢幢紅磚綠瓦的民國時期的建築。這在陽光充足的南方,更顯大氣陽氣。</p> <p class="ql-block">小禮堂。</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見證了無數近代歷史“故事”的 黑石屋。</p> <p class="ql-block">中文堂。</p> <p class="ql-block">逸仙學院。</p> <p class="ql-block">☞在校園紅色建築中,有一幢一幢的小紅樓,小巧別緻如棋子一般,瀟瀟灑灑優優雅雅地坐落在校園一片樹林中。這讓人望之親切,不由自主像點數式的,想個個都去觀望一番。</p> <p class="ql-block">☞在小紅樓群中,有一幢小紅樓,既有歐式風格又不失東方古典情調,與其他稍有區別。</p> <p class="ql-block">它是中山大学人文景觀的一大亮點——陈寅恪故居。</p> <p class="ql-block">陳寅恪,如雷貫耳的名字。小时候耳闻父母谈起过,印象甚浅。80年代後,從一些書籍文字中,讀到了陳寅恪。今天走進故居(包括校史陳列館),高山仰止,我才真正開始了分量很重的一份歷史地閱讀。</p> <p class="ql-block">我們仔細咨詢故居情況,得知故居是在2009年對外開放的。值守“陳寅恪故居”的人員,均是哲學系的學生。</p> <p class="ql-block">故居外,樹影婆娑,啾啾鳥鳴。</p> <p class="ql-block">尋蹤拜訪者,名人有之百姓有之。大家的腳步和言語均輕之又輕。但我卻分明感覺陳寅恪先生就在這小樓裡的響動:他上下樓梯的腳步聲、他給圍坐的學生講課聲、他的手杖觸地聲,我的心真的走近大師了。</p> <p class="ql-block">“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陳寅恪樹起的一面學術旗幟。</p> <p class="ql-block">因為陳寅恪先生雙眼失明,為方便他的教學,二樓居室外寬敞的過道就變成了“窄小”的教室。這些舊式木椅,都有記憶的,它們曾耳濡目染過大師深邃而精湛的授課。</p> <p class="ql-block">當陳寅恪的學生,是有聽課“聽門道”“聽熱鬧”之分野的。陳寅恪上課,內容很“新“,新的洞察新的見解,如季羨林一類的學生,會津津有味十分過癮。遺憾的是,由於陳老先生的學問太高深,學生慢慢減少,但這少數學生都是後來的學術權威。</p> <p class="ql-block">就在這裡,陳寅恪先生完成了《論(再生緣)》《柳如是別傳》《金明館叢稿》等重要著述。</p> <p class="ql-block">1956年春,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在廣東省省長陶鑄陪同下視察中山大學,登門看望了陳寅恪先生。1962年,陳先生不慎摔斷腿骨,校方將治療方案送報國務院,由周恩來總理親自裁定。</p> <p class="ql-block">自己忍不住在筆記本上舞畫几筆,以做紀念。</p> <p class="ql-block">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聘请四位导师: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梁启超对校长说:自己著作等身,抵不过陈寅恪两三百字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1933年,清華大學中文學院招生,陳寅恪出題。出題的內容是對對子。題目:孫行者。陳寅恪準備的答案是:胡適之。</p><p class="ql-block">猢猻,是猴子的別名,故,胡、孫成對;適者,往也,適,在古文中是到、行的意思。故,動詞對動詞就是行對行;者、之成對,因都是文言虛詞。</p><p class="ql-block">有學生的答案是祖沖之。</p> <p>陳寅恪很幽默,在清華,他送學生一幅對聯:南海聖人再傳弟子,大清皇帝同學少年。緣起為:四大導師中的梁啟超,是“南海聖人”康有為的弟子,王國維是末代皇帝的讀書顧問。</p> <p>陳寅恪先生博學,講課貫通中西。在清華園,其他教授也常常來聽他的課。他被大家稱為“活字典”,更為響亮稱謂是“教授的教授”。</p> <p class="ql-block">前來故居讀書的人,非常自然地也是冒昧地在書中“眉批”,因為熱愛大師。</p> <p>陳寅恪先生有遺願,自己的作品出版必須採用繁體豎排。為此,中國青年出版社因違背了陳老先生的遺願而毀書道歉。這是1996年的往事,是《陳寅恪學術文化隨筆》簡體字印刷留下的故事。</p> <p>陳寅恪是到過我們成都的。從1943年抵達成都,居住近三年中,他先後在燕京大學華西大學金陵大學授課。時值抗戰,歲月艱苦,民不聊生,物價騰貴。陳寅恪心情抑鬱,目疾轉劇,遂有“萬國兵戈,故鄉歸死”之歎。</p> <p class="ql-block">後人回憶,陳寅恪先生授課時,講到盡情處,總是緊閉雙眼,沉浸其中。可當他失明之後,講課時,他總是兩眼大睜,炯炯深邃。失明,對他是天大的打擊。</p> <p class="ql-block">故居門前陳寅恪雕塑的對面,是學校的行政大樓,底層,是“校史陳列館”(新館在修建中)。四季更替,學校發展,先生都深沉而有神地觀看著呢。</p> <p class="ql-block">在中山大學七天,除去週末閉館,其他時間都朝心嚮往之又近在咫尺的陳寅恪故居去,去那學術思想的氣場中,洗滌自己。</p> <p>遠望“陳寅恪故居”。</p> <p class="ql-block">何曾知道,國外也有一所中山大學,那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校全稱“中國勞動者孫逸仙大學”,这所學校是聯共中央在孫中山去世後為紀念他而開辦的,目的是為中國培養革命人才。鄧小平蔣經國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班同學。</p> <p class="ql-block">無機緣在中山大學哲學系讀書,拍張照是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乙丑進士牌坊。</p> <p class="ql-block">於我來說,中山大學校墻外的風景是敵不過她滿園子美色的。整個中山大學,就是一座博物館。中山大學之醇美,在於有經典的環境、經典的大樓、經典的大師、經典的著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