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朝圣之旅游纪-拉萨印象!

程伟

<h3> 2019年6月12日,《六月走进西藏朝圣之旅》的第12天。</h3><h3> 今天在拉萨市内自由活动,按照个人的爱好自行游览。</h3> <h3>  早上天不亮,自己就起床打的赶往布达拉宫广场,到地方找到右侧的拍照点时,最佳机位已被早到的影友占领了,我只好挤个地方拿出相机手持拍照,从天色微亮拍到天光大亮,都是阴云密布,雄伟的布达拉宫没有拍到出理想的效果。</h3> <h3>布达拉宫广场</h3><h3> 布达拉宫广场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位于西藏拉萨市布达拉宫正对面,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和拉萨市重要的活动场所,也是中外游客集中观光的旅游景点之一,是一座融休闲、文化、集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广场。</h3><h3> 这座广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的重要组成部分。<br></h3><h3> 布达拉宫广场东西长六百米,南北宽四百米,道路广场总面积一点八万平方米,可容纳四万人举行大型集会活动。从整体布局看,广场平坦而开阔,南面是西藏劳动人民文化宫,北侧是布达拉宫。</h3><h3> 布达拉宫广场四周建有图书馆、儿童乐园、歌舞厅和露天市场,是拉萨市旅游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h3><h3> 广场前恢复迁建的原来在宗角禄康公园内的清代“御制平定西藏碑”和“十全记功碑”,平添了古城韵味。一九九八年从上海引进的两千只广场鸽则为广场增添了几分灵动。</h3><h3> 布达拉宫广场南端,建有音乐喷泉,人们悠闲地观赏着音乐喷泉千变万化的舞姿,耳边此起彼伏地传来《天路》《坐上火车到拉萨》等动人歌曲。布达拉宫广场迎来了又一个热闹、迷人的夜晚。</h3><h3> 广场南面,矗立着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这座2001年建成的纪念碑,南以远山绿树为背景,北与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相距三百五十米,主体呈灰白色,总高37米,碑体南面铭文上端设五条金带,代表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碑身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表现出纪念碑高耸入云的气势和与天地同在的永恒性。</h3><h3> 布达拉宫广场是西藏向世界展示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成就的窗口,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党和国家对西藏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心,体现了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对历史文化名胜的保护。</h3> <h3>八廓街</h3><h3> 八廓街引又名八角街,位于拉萨市旧城区,是拉萨著名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原街道只是单一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藏族人称为“圣路”。</h3><h3> 现逐渐扩展为围绕大昭寺周围的大片旧式老街区。八廓街是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街道环,周长约1000余米,街内岔道较多,有街巷35个。八廓街属城关区八廓街办事处,下辖4个居委会,199个居民大院。<br></h3> <h3>大召寺</h3><h3> 大召寺是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区南部的一座大藏传佛教寺院,属于格鲁派(黄教)。大召寺其中“召”为藏语寺庙之意。汉名原为“弘慈寺”,后改为“无量寺”。因为寺内供奉一座银佛,又称“银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黄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区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黄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区有大范围的影响。</h3><h3> 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汉庙形式,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大殿是整个寺庙中唯一一座汉、藏结合风格的喇嘛庙,有双层三开间的前殿,后卫经堂和佛殿,在佛堂正中供有一尊2.55米高的银佛像,因此无量寺又称为“银佛寺”,银佛的前面是通天柱,有飞龙盘于其上,在银佛的左右分别是宗喀巴和达赖喇嘛三世、四世的铜像;另外,在大召山门的屋檐下悬有“九边第一泉”的名匾。“九边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传康熙皇帝为平息蒙古卫拉特部噶尔丹之乱,凯旋路过大召,马蹄踏地,有泉涌出。碑文记载:泉水“其性轻而清,其味甘而美”。</h3> <h3>小昭寺<br></h3><h3>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h3> 小昭寺藏文叫燃木齐,小昭寺的名声和规模都比不上大昭寺,也没有那么热闹。但是别有特色。</h3><h3> 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珠宝、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h3><h3> 小昭寺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式建筑特点。最初的寺庙管理也是由汉僧主持,所以说,小昭寺不仅是西藏最早的寺庙之一,而且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在汉藏民族关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h3><h3> 小昭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其前部为庭院,后部是神殿及其门楼、转经回廓等附属设施。门楼高三层:底层为宽敞的明廓。明廓有10根大柱(直径0.8米),皆为十六棱形。柱身有三条铜箍,铜箍面上透雕花瓣。柱一上半部雕有繁缛的花草纹,柱头上浮雕宝珠、“回”字纹、花瓣及连续的“六字真言”。前四排大柱的柱栱上浮雕海水云龙纹。明廓后部墙壁上绘有四大金刚(即四大天王)和六道轮回图(画面上有一个棕色的凶恶明王抱着一个巨大的车轮,巨齿獠牙衔着轮的上部;大轮分成三层,圆心画蛇、鸠、猪等,内轮分为六格,即六道,最外层又有十二个画面,称“十十缘起支”: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极乐世界图等壁画;门楼二三层是僧房和经堂等。穿过门楼即是绕神殿一周的转经回廊。回廊南、西、北三面原竖有木制嘛呢轮,廓壁上也遍绘无量寿佛、白度母等壁画。</h3><h3> 小昭寺神殿高三层:底层分为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门庭内左右为隔门小房,右间是放吹器的地方;左间是配殿,内供有石榴树枝做的贡布色懂马塑像。中间是四柱宽的空廓,传说原来其中一根柱上挂有文成公主手印的石板,另一根柱上挂有护法画皮两张。四柱皆为圆形大柱,大柱小栱两侧各雕一大力士,力士作承托支撑状。柱头大栱上雕有狮子和圆形升云纹、花瓶等。有的柱头小栱两则浮雕象征性的狮子和人像。门上铺首如钹形,上有二龙戏珠图案。横梁上皆写梵文六字真言。这些雕刻古朴端庄,体现了早期内格特征。<br></h3><h3></h3> <h3>  图为我们十八名队友的合影</h3> <h3>西藏合和平解放纪念碑</h3><h3>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于2001年5月22日建成,坐落在布达拉宫广场。碑名由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于2001年10月1日亲笔题写,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同志于2001年7月18日亲自参加了奠基仪式。</h3><h3> 该纪念碑坐落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广场布达拉宫广场的南端,南以远山绿树为背景,北与巍峨壮丽的布达拉宫相距三百五十米,整个碑体只在入口门洞上方和基座处饰以富有西藏地方风格的装饰造型,风格简洁。其造型是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希望借此表现出纪念碑高耸入云的气势和与天地同在的永恒性。</h3><h3> 在纪念碑前方将安放两座铜像,表现西藏人民欢欣鼓舞迎接和平解放的场景。</h3><h3> 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掀开了西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西藏人民从此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侵略的羁绊,中华民族实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大团结。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从西藏的历史和当时的实际出发作出的英明决策和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按照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成功典范。</h3><h3> 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修建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纪念碑坐落在布达拉宫广场南端,造型为抽象化的珠穆朗玛峰。西藏各族人民如今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