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吾耄耋老者,应政府号召,不外出,不添堵,不添乱,齐心战疫情,就是做贡献。讲一点野生动物的故事,祈子孙后代吉祥平安!故事虽然简单,聊以警示诸亲,不要滥食野生动物为要。</h3><h3> ——题记</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亲爱的亲人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新型冠状病毒给我们带来灾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民战疫情,实在是可歌可泣!为疫区同胞祈祷!向阻击疫情的英雄们致敬!</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本世纪以来,发生了两次全国性的重大疫情(SRAS和冠状病毒),追溯疫情源头,都一个难忘的印记——贩卖和滥食野生动物。</span></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中国美食之邦,文明之邦,自古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传统。人们口头常说的一个字“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见面总会说“吃了吗?”吃好,不乱吃,吃要精细,不可多吃。可近几十年来,滥食野生动物的风气缕禁缕犯,很多人总是好了疮巴忘了痛,真今人痛心啊!</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据说中国古代一日只吃两餐,从宋朝开始又习惯为一日三餐,看来中国人很早就把吃和健康紧密联系起来了。人们常说“多大的事啊,吃了饭再说吧。”俗语还说“雷都不打吃饭人”,可见人生事,吃饭事最大。</h3><h3><br></h3><h3>吃什么?南北朝时代的梁武帝,以皇帝的名义首开佛教吃素先河,佛教开始吃素,皇帝带头吃素。吃素、不杀生,成了佛教的第一戒律,也成了中国人的美德。荤素兼备 ,是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饮食传统。</h3><h3><br></h3><h3>“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竹”,上一代老人们时常对我们说,野菜可顶半年粮,中国祖先注重吃素,素食源远流长。我自幼生长农村,从小深知农民对动物的情感,心中也播下了热爱动物的情愫。趁宅在家的时光,讲一点动物的所见所闻,希望关爱动物的美德代代相传。</h3> <h3>我们小的时候,亲眼见过上一代父母爱护动物的善良举动,深深地烙印心中,让人肃然起敬。那时,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不滥捕、不滥杀、不滥食动物,是他们一代人的优良传统。在那个清平的年代,动物与人和谐相处,野生动物与人类互生共存。</h3><h3><br></h3><h3>人们爱护动物,珍爱家禽家畜。牛,是家畜中的大型动物,旧时农民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人们对牛的爱护与尊敬,并不比人差分毫。</h3><h3><br></h3><h3>农忙时,让牛吃好,甚至比人重要,耕田犁地全靠牛,没有牛的劳动是苦命的劳动。早晨一起床,就要给牛喂食一定的细粮,如泡发的干蚕豆等。一日三餐都要给牛喂食新鲜青草,晚上,更是要给足充裕的草料,农民爱牛如子。</h3> <h3>如果牛生病或母牛生小牛了,农民会昼夜在牛棚服侍照顾,人舍不得吃鸡蛋,却会豪不吝啬地给牛喂鸡蛋吃。如果牛病老死亡,又会像对待病老去逝的人一样,隆重地进行埋葬。</h3><h3><br></h3><h3>人们也会在家,饲养小猫、小狗。小猫可帮人们守护仓储,防止老鼠偷食粮食,小狗用来看家护院,猫狗一旦病老或意外死亡,会送到山野挖坑埋葬。动物为人类辛勤地劳动,难道不应爱到人们的尊敬吗?</h3><h3><br></h3><h3>对家养动物,似同家庭中的一份子,对待野生动物同样给予关心和爱护,家家都会教育自己的子女,不打三春鸟,不食三春鱼,就是最好的明证。</h3> <h3>爱护野生动物是人们的自觉行为。农村河塘水坑,到处生长鱼、蟹、虾,一般人家不会随便食用,如果真有食用的,也是严格区分那些可食,那些坚决不可食或不能食。</h3><h3><br></h3><h3>乌龟、鳖甲、黑鱼,一般人家都不会去吃,除了感到鱼鳖身上长有寄生虫外,他们更会说这些鱼是有“灵气”的,是菩萨身边的灵物,千万不能去食用。在田间劳动,到处都有乌龟黑鱼游动,没有人会捉来食用,如果捉到鳖甲,马上就会拿到河里去放归。</h3><h3><br></h3><h3>农村环境优美,房前屋后茂林修竹,由于人口较少,荒山林地很多,春来鸟语花香,野生动物自由自在,经常能看到老鹰在蓝天翱翔,野兔野鸡满山遍野奔跑,一年四季都有鸟儿歌唱,动物与人无处不和谐。</h3> <h3>那时候,人们生活谈不上多富裕,一日三餐非常清淡,日常餐饮只有杂谷野蔬。10天半月能吃上一顿猪肉炖萝卜,也就满心欢喜心满意足了,生活尽管很艰苦,从没有人会杀害野生动物据以为食。</h3><h3><br></h3><h3>不知什么时候,大吃野生动物成了时髦?近几十年来生活富了,山珍野味代替猪肉成了富人们的餐桌象征。毒蛇、蝎子、刺猬……成了餐桌美味,野生动物从此步入了灾难时期,人类也没有逃过病毒传播的苦难。</h3><h3><br></h3><h3>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自古以来 ,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野生动物也不例外,《白蛇传》、《田螺姑娘》的故事代代相传,故事虽小却亦心底多善良啊!</h3> <h3>小时候,在山里行走,经常有各种蛇和野兔,在你前面慢慢地爬行或奔跑。你看到它们,只要原地不动,它们走过或跑过时,还会回头来看看你。至今,脑海里还有它们那明亮的眼睛在心中闪烁,难道你不认为野生动物与人能不友好吗?</h3><h3><br></h3><h3>特别是龟、鳖、蟹、青蛙等,生长在稻田水网,是农民天然除虫的能手,吞食害虫,确保庄稼健康生长。老鹰与蛇,是老鼠天敌,它们从空中、地上,抓捕与驱逐老鼠,帮助人们消灭鼠灾。</h3><h3><br></h3><h3>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我生活的环境都是和野生动物和平相处。参加工作时,居住的是古寺庙改建的校舍;参军时,营房是当年部队接管时的古旧老宅。这些建筑,残墙裂缝,老瓦屋顶,古旧樑栋,屋顶、破墙、阴沟,经常都能看到蛇的出没,只要你不有意伤害它,它也从来也不攻击人。</h3> <h3>野生动物与人共生,一直和人类友好相处,一些野生动物平时都住在洞穴,不仅对人没有伤害,而且还是农民的朋友,农民也绝对禁止伤害这些有益的动物,更不会忍心食用捕杀。</h3><h3><br></h3><h3>你知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条大蛇来向我“报信”,让我终生难忘。<span style="line-height: 1.8;">在一个星期六晚饭时,房顶轰隆一声响动,一条大蛇从房檐口掉到院子里。大蛇在地上慢慢蠕动,我心里感到极度不安,不详之感涌上心头——想马上回家。连走带跑走了30多里路回到老家,躺在病床上的父亲见到我非常高兴,父子相见说了一会儿话,就让我抱抱他,当我刚抱着他时,他就去逝了。一桩往事成心中迷,让我终生未得解。</span></h3><h3><br></h3><h3>新闻报道:“小狗”错养成狼放归草原,恋恋不忘饲养它的主人。<span style="line-height: 1.8;">报道说,一美女养了一只“小狗”,待“小狗”长大时,被确认不是“小狗”,而是一只狼。姑娘只好恋恋不舍地把这只狼放归草原,放归时,狼一步一回头,望着饲养它的主人,同样是恋恋不舍。一年以后,美女来到放归的地方,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放归的狼,尽然已出现在她的前方,远远地静静地相望,你能理解其中的感情吗?</span></h3> <h3>动物不能和人对话,但动物却有情。小时候,亲眼看到屠户杀牛,当屠户捆绑牛的四蹄时,牛的双眼眼泪汪汪泪长流,仰望天空“哞,哞”地嘶叫。那个场景真有点撕心裂肺,至今记忆犹新,终生不愿吃牛肉。</h3><h3><br></h3><h3>在部队时,一天深夜看押犯人的战士,焦急万分跑来告诉我,犯人监室里有一条蟒蛇。赶到监室一看,监室墙顶确实有一条很大的蛇,昂着头不停地往外喷气,随即手枪向它射击,但它仍昂着头,又改用步枪向它射击,它死了。</h3><h3><br></h3><h3>把它从墙缝里取出时,并不是什么蟒,而是一条很大的蛇。虽然在监狱与蛇的两难选择中,杀死了它。细想起来多有愧疚,当时它是在呼喊求救,因它是一条即将生蛋的母蛇,却被在幼稚无知中被残忍杀害,很长一段时间夜里多梦魇。</h3> <h3>动物和人一样,肯定有它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传递能力,人类曾经不也是动物吗,恐怕动物基因也有一定的关联吧,只是我们无意识发现而已。</h3><h3><br></h3><h3>不知什么时候,人对动物的伤害怎么就变得那么的残忍,活剥、火烧、水煮、油炸,难道动物就不会反抗抱复吗?我非常欣赏汉传佛教素食、戒杀生的规矩。</h3><h3><br></h3><h3>其实,世界一些地方,人们饮食习惯还是非常简单的。如,在欧州的荷兰旅居时,看到当地人日常饮食习惯就较为简单,他们的主食以面包、黄油,极少蔬菜、奶酪,荤菜是猪、牛、羊、鸡,水产品只有海鱼,淡水鱼虾在超市或自由市场未曾见过。</h3> <h3>过去,我们的餐饮还是简单朴素的,多数人家荤菜选择鸡鸭鱼肉为上品,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却选择山珍野味讲排场,细细比较起来,既是浪费又是滥杀生命,更是于身体无多大益处。</h3><h3><br></h3><h3>很多野生动物由于生活习性,多数生长在阴暗潮湿的沟壑之地,人们之所以说它们有“灵”气。其实不然,因它们居住的洞穴多数又在坟山或阴暗处,带有脏污或无穷的传染病毒,惧怕与之接触,盗用“灵”气以为警示。诸如,小孩不能捉小鸟,捉了小鸟写字手会发抖等等,一个善意劝戒也。</h3><h3><br></h3><h3>古时就有“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的说辞,言生命之重。倡导“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本质是引导人们,以五谷五蔬五果素为主,以五畜荤为辅,“精”做“细”脍,少杀生为本。古遗“东坡肉”,“东坡羹”,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却真正流行了千余年,食材却非常普通,说明古人最能理解“精”和“细”的关系,值得我辈深思。</h3> <h3>在世界一些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可以看到成群的野鸟、天鹅、海鸥自由飞翔;海狮在海岛悠闲酣睡晒太阳;企鹅与游人亲密接触,一拐一拐逗人喜爱;甚至走在好望角海边,那鸵鸟在海边亦悠闲漫步,海风吹拂一身绒毛,可爱更可人。</h3><h3><br></h3><h3>在我小时候,天天可以看到蓝天白云,雄鹰展翅翱翔,鸿雁归去来兮,水浦鸳鸯,沼泽白鹭,鹤汀凫渚……,面对苍穹,满天星星,眨眼微笑,细语绵绵,那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啊!</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亲人们,我讲这些故事只是身边经历的一些小事情,主要目的是想通过身边小事,警示大家:从我做起,从自己家庭做起,不要捕食一切野生动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要像保护人类自己一样,去保护野生动物,不杀生、多吃素、少吃荤,做一个真正的善良人,共同建设人类美好的明天!</span></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line-height: 1.8;"> 2020年2月5日于南京 </span></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朋友们阅读!</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祝朋友们健康吉祥!</h3><h3><br></h3><h3>文字写作/二马在途</h3><h3>图片拍摄于南京报恩寺公园</h3><h3>背景音乐美篇网络</h3><h3>2020年2月3日于南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