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一生 课程中的儿童哲学 有感

柳青金桥

<h3>吴国平,任职于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校长研修中心,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教育管理硕士、哲学博士。长期从事基础教育实践和研究工作,熟悉中小学办学状况。常年深入中小学指导课堂教学与实践,熟悉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br><br>【内容简介】<br><br>  本书以儿童哲学的视角,先深入解读儿童哲学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及其课堂教学模式,然后从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群三个维度,各撷取20个童话小故事,示范了课程设计及教材解读,最后根据课程统整与渗透课程的理念,提出了培育黄浦江畔现代中国人的行动路径。本书源自实践研究,案例翔实生动,挖掘了课程中蕴含的儿童哲学智慧,并就儿童需求角度,对现有课程进行批判分析,以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及教学实践提供参考性。</h3> <h3><br>【编辑推荐】<br><br>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提出,教育既应提供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动的世界的地图,又应提供有助于在这个世界上航行的指南针。可以说,当下教育的最大弊端恰在于用不计其数的地图埋葬着儿童的心灵,却从不提供认识世界的指南针。<br><br>学校的意义不在于一套课程如何精致,而在于发现儿童,认识儿童的特性,了解儿童的需要,改进儿童的心智结构,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br><br>儿童哲学的要义就在于通过训练儿童的思维,改善他们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帮助他们找到认识世界的一把钥匙,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内在的价值。<br><br>“来,让我们为儿童而活!”正是本书立论的命意所在。</h3> <h3>读书笔记❤️❤️</h3> <h3><br><br>【精彩书摘】<br><br>引言 断章取义的教育正在诱拐儿童<br><br>儿童哲学在今天之所以有特殊的意义,是因为现行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错误诱导儿童的成分。如果我们有条件把镜头伸向每一堂课,就会发现断章取义的教育正在诱拐儿童。《中国青年报》曾经刊载了下面这则故事,在各类社交媒体上被广为传播,引在下文以进一步讨论。<br><br>侄子在本市某著名小学读书!有这么几道题:<br><br>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思念起了故乡,于是吟起了一首诗:( ),( )。<br><br>我看到侄子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后面是一个大大的“×”。我就奇怪了,我想到的也是这两句。我好奇地问侄子,这个不对?那答案是什么?侄子说标准答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3>

儿童

课程

教育

课程设计

哲学

侄子

课堂教学

实践

教材

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