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青春不会老,</h3><h3>可青春终究还是会慢慢老去。</h3><h3>于是,徒留伤感……<br></h3><h3>你可能是家庭中坚,</h3><h3>你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h3><h3>你可能头发愈加稀少,</h3><h3>你可能正不堪重负,</h3><h3>但你也有理由,</h3><h3>回忆自己的童年,</h3><h3>因为童年是每个人最快乐的时光,</h3><h3>童年是那一个个追逐嬉笑的日子,</h3><h3>童年有如行云流水般,</h3><h3>在每个人的生命的旅途中慢慢流淌。<br></h3> <h3>1.收录机</h3><h3>这个被人们称为最早的“家庭式KTV”。有两个大喇叭,很多按键,在黑匣子中间还有一个门,里面有一盒带子在转动。当那盒带子转停了,声音也跟着停了。打开中间那个门,把里面的带子拿出来并翻转到另一面,然后继续放进那个门里面再按下按键,音乐又随即响了起来。<br></h3><h3>莺歌,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h3> <h3>2.小人书</h3><h3>提起小人书,人们就会想起那些充满童年梦想和回忆的连环画。尤其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人书以其生动、直观、便携的特点,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br></h3> <h3>杨家将之大破天门阵</h3> <h3>3.打醋</h3><h3>那时候,醋是没有包装的,或是到供销社打醋,或有卖醋的赶着驴车拉个大桶,一声“打醋来”,浓浓的醋酸味飘荡在整个村庄里,拿起木勺伸入大桶一舀,加个漏斗,倒载一下,醋自然进入客户的壶中。</h3> <h3>4.打冰挂</h3><h3>冬天盼着下雪,雪后盼着打冰挂,比赛谁的冰挂大,谁的更完整。</h3> <h3>5.供销社</h3><h3>供销社是当时计划经济时代产物,是国家向农村分配生产资料(比如镰刀和化肥)和生活资料(比如柴米油盐)的一种商店,也可以理解为农村地区的国营商店。
计划经济时代讲究的是国家包办一切经济生活,基本没有私营经济的空间,农民要买东西只能去供销社买。<br></h3> <h3>6.画手表</h3><h3>没有更多电器的时代,能戴上华杰电子表就是奢侈品,画个手表在手腕上也很享受。</h3> <h3>7.跨三角学洋车</h3><h3>当时没有断梁车,只能将腿掏入三角后学车,先半圈,后逐渐全圈骑行。</h3> <h3>8.纸绳包红白糖</h3><h3>1960年11月17日,格瓦拉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问中国,为了“有力支援古巴的经济建设”,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进口古巴糖,从此古巴糖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密切的联系。
其实“古巴糖”并不是什么特殊的糖类,就是糖从甘蔗中提取出后,经过粗加工而成的产品,俗称“红糖”。在计划经济物资匮乏的60年代,只有少部分糖会进一步精细加工成为白糖,而还有一部分就直接包装成块状硬糖,成为了当时小孩子们在苦涩生活之余为数不多的一抹甜味。
但是,昔日的“古巴糖”并非今日的“红糖”,事实远没有那么美好……<br></h3> <h3>9.罐头</h3><h3>在那个物资缺少年代,没有太多的水果可食用,罐头成为唯一可长期保持和解馋的食品之一。</h3> <h3>水果罐头</h3> <h3>10.搪瓷杯</h3><h3>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搪瓷是最常见的日常用品材料,“瓷盆瓷盘瓷口缸,结婚送礼面子光。”搪瓷产品不仅贯穿在我们的成长记忆中,还更是当时婚嫁送礼的必备品。<br></h3><h3><br></h3><h3>搪瓷,原指一种工艺,即将一种玻璃质瓷釉涂在某种金属制成的胚胎上,这一涂抹的动作变为“搪”,之后高温烧制便完成。<br></h3> <h3>11.冰棍儿</h3><h3>5分钱的冰棍儿,你用力一吸,吸走了全部的糖分,就剩下了冰和棍儿,这一吸,吸出灵魂,吸出自信,吸出人生的豪迈。</h3> <h3>12.编金鱼</h3><h3>小时候,生活乐趣中的DIY,经常利用一些身边的东西做一些小物,比如输液用的塑料管子,就是非常有用的一种手工材料,可以用它来编成各种各校的小动物,比如透明的小兔子呀,小鱼啊等等很多,挂在钥匙或书包。</h3> <h3>13.东南西北</h3><h3>这是那个时代手工折纸效率最高的游戏。随便找张纸,折出四个连体山峰的结构,在上面写上各种整人的规则,再把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数数后翻出相对应的惩罚或者奖励,简单的玩具让我们玩得很开心!<br></h3> <h3>整蛊专家的各种命运招牌</h3> <h3>14.歌星不干胶</h3><h3>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流行乐坛和影视界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港台风,港台歌星、影星与大陆截然不同的歌曲表达方式和新颖的着装,让大陆的歌迷们陶醉。小虎队的到来,则催生了人数众多的追星族。在那个物质还不是很丰富的年代,普通的追星族没有机会去看歌星的演唱会,便搜集歌星的磁带、明信片、书签和不干胶贴;毕业留念册,日记本上到处都是这些胶贴的痕迹,代表一个时代时尚的产物。<br></h3> <h3>15.玻璃球</h3><h3>璃球是玻璃制成的彩色小球,直径一公分左右,纯色透明,里面嵌入花瓣、树叶、弯月等各种彩色图案,非常漂亮。弹玻璃球的人各出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玩法通常是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玻璃球被打出去为输。有的地上挖个小圆洞,先进洞才能去打别的玻璃球,打中了,就把被打中的玻璃球占为己有。玩的时候,蹲着、趴着、站着,还有的闭一只眼,做瞄准状,将食指和中指弯曲,中指朝里,食指向外,然后用食指、中指第一节指弯和拇指中间的指节骨夹住玻璃球,用拇指用力向外弹,把玻璃球弹出去。<br></h3> <h3>玻璃球,弹出人生,弹出雄心壮志。</h3> <h3>16.爆玉米花</h3><h3>爆米花机绝对可以列为人类零食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煤炉,铁桶,编织袋,黝黑粗糙的机器中却孕育着香甜洁白的米花。在等待米花出炉的过程中,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极高点,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br></h3> <h3>17.磨剪子戗菜刀</h3><h3>“磨剪子嘞~戗菜刀”,这句经典的吆喝声,让人百听不厌,历久弥新。
过去,磨剪子、戗菜刀的手艺人扛着一条板凳边走边吆喝。他们不畏寒暑,走街串巷,给千万家户带去方便,成为那个年代最质朴、最温存的注脚。<br></h3><h3>因为剪子的刃口要求是陡峭的,所以用磨的。菜刀的刃口要求是薄而光滑的(无厚才能入有间),所以要用工具铲平削薄,戗在这里是镗铲的意思,就是用一种特制的工具(钢制的类似于木工的推子)把菜刀表面铲平。<br></h3><h3>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戗菜刀磨剪子这个行业的生意相当红火。街道上、小巷中、庭院里,到处充斥着“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那拖着长音的吆喝声,经典得令人无法忘怀,也承载着一代人的回忆。如今,时过境迁,这种手艺已经慢慢从生活中淡出了。<br></h3> <h3>18.丢沙包</h3><h3>软着陆的游戏工具,温柔的女孩子的最爱,三五成群,热闹非凡。</h3> <h3>19.滚铁环</h3><h3>滚铁环是对车辆的简单模拟,它不仅具有轮子的形状,还模仿着轮子的运行。孩子们驾驭着铁环,其乐趣可跟成人驾车飞驰相比。<br></h3><h3>勾子里有宇宙,圈子里有乾坤。</h3> <h3>20.马灯</h3><h3>马灯,一种可以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因此而得名。沿海地区大部分用于船上,也有‘船灯’的叫法,尤其是有风有雨的天气,真是渔民的照明利器!<br></h3> <h3>21.露天电影</h3><h3>在那个娱乐奇缺的时代,能看上一场电影能兴奋一周,傍晚胡乱吃几口饭,提个小板凳和几个小伙伴去占最佳观影位置,每当布幕上出现闪闪放光芒的八一五角星时,我们就拍手呼喊。《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上甘岭》、《战上海》、《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地下游击队》都是我们的最爱。<br></h3> <h3>22.洋火枪</h3> <h3>这可能是70后最过瘾的武器装备,在那些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男孩子们如果能亲自动手制作出一把能打响的火柴枪,那他几乎就是周围孩子心中的“王者”,那种手掌一把洋火枪的满足感毫不亚于今天孩子们手持机玩“王者荣耀”的感觉。</h3> <h3>23.水瓮</h3><h3>在没有污染的年代,还没有自来水的年代,水瓮作为唯一盛水容器成为每一个家庭生存的必要装备,水瓮上放半块木板或胶皮,上面放个木瓢或铁瓢,铜瓢(马瓢),在游戏的孩子们跑累了,跑渴了,拉开木板,用瓢舀上半瓢水咚咚下肚,真有梁山好汉的豪迈。</h3> <h3>24.大白兔奶糖</h3><h3>大白兔奶糖的前身出现于1943年,来自上海的“爱皮西糖果厂”(是的,“爱皮西”这个拗口的充满了洋味儿的名称其实就是英文的“ABC”)。奶糖的最初包装也并不是大白兔,而是红色的米老鼠,并名为“ABC米老鼠糖”。1950年代糖果厂被收为国有,不管是“ABC”还是“米老鼠”这些崇洋媚外的符号统一改成圆乎乎的“大白兔”。<br></h3> <h3>25.大大泡泡糖</h3><h3>占地最小的游戏工具,只用口腔即可,谁吹的最大,谁就最有成就感。</h3> <h3>26.蜡笔</h3><h3>红缨牌的蜡笔,记录着全民卫国的记忆和传承,保家卫国从每一幅蜡笔画开始。</h3> <h3>27.弹弓</h3><h3>弹弓作为一种冷兵器或者是攻击性或射击性武器的代表,是70后的最爱。弹弓一般用树木的枝桠制作(或用铁丝弯制而成),呈“丫”字形,上两头系上皮筋,皮筋中段系上一包裹弹丸的皮块。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一种用弓射出弹丸的远射兵器。</h3><h3>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古诗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述。意即砍竹做弓以泥丸射鸟兽。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招数,如“苏秦背剑”、“张飞片”等。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欧洲的达芬奇亦曾建议用弹弓来发射臭气弹<br></h3>